文章作者:琢磨君
有這麼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到底該如何去悟呢?很多人是苦思冥想而無所得,其實是方法或方向出了問題。《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就是幫助人們開悟的秘訣,關鍵點落實在「學、思、行」這三個字上。
一個人真正「開悟」前,也會有這三種跡象,你身上若有一種,就要恭喜了。如何讓自己「開悟」?記住《中庸》裡面的三個字——學、思、行,你也可以做到。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如何用這三個字開悟自己。
011、學;
孔子說:「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若只是思考而不讀書學習,那就成了胡思亂想,想得越多,苦惱和困惑也會越多。正如楊絳老人對一個鬱悶年輕讀者的回信中所寫:「你的問題就是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
絕大部分人,不是生而知道,而是需要經過後天的教化和薰陶,才能知書達理、知道知義。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有文字,可以記載、傳教、發揚,而動物身上體現得更多的本能、進化、生存。一個人如果沒有讀書學習,一切都是按照本能來做人做事,其實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糧食,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與認知,讓人變得更加高尚。正如哲學家培根在《論讀書》中所寫:「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一個人書多讀了,便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更能慢慢領悟宋真宗趙恆的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主持人撒貝寧說:如果你不讀書,你可能也活得非常簡單開心,當然你讀到一定境界的程度以後,你看到的境界完全會不一樣,但是如果你還處於中間的階段,越讀越困惑,越讀問題越多的時候,不必痛苦,因為你正在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就像所謂的人格卓越,正在朝著更高的方向在進步。其實,他所說的意思,就是表明讀書可以讓人開悟。
無獨有偶,主持人白巖松也提倡大家多讀書,因為我們多讀書,前方就有一個更好的自己在等著我們,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企業家李嘉誠也說:「讀書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但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
一個人書讀多了,就可以體悟大詞人蘇軾所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能悟透大儒朱熹所寫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更能苦盡甘來,突然找到靈感,讀懂王國維所說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以說,多讀書學習,我們思想上面就會活水多,自然更容易開悟。
022、思;
除了說「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說:「學而不思則罔」,即: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也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使自己陷入迷茫和困惑。
有位哲人說「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也是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當我們讀書學習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成為了他人;但是當我們放下書本,安靜思考的時候,我們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靈魂的存在,才能不斷升華自己的人格和思想。
人類的很多靈感和發明,都是人們在發呆或者空想的時候產生的。比如說,有人看見鳥兒在天空飛翔,於是開始發明創造飛行器、飛機;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忽然一隻熟透的蘋果掉了下來,於是悟出了「萬有引力」的原理,等等。
有的時候,人想像力比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知識難以創新,但是想像力可以,而創新就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發展與進步。正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
我們要敢想像、敢思考,做人要有點夢想,夢想要是實現了呢?一個好的點子,可以價值百萬,若是夢想成真了,也就是我們人生開悟的時刻。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識是靈感的前提,人先要有了99%的汗水,才會有那1%的靈感。
033、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人讀書再多,夢想再完美,如果缺乏實踐,就如空中閣樓,如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用處不大。
《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人們要知曉一個道理,這還不算難的,難的就是知行合一,有覺悟後又有行動,正所謂是「知易行難」。
讀書學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顯擺;想到了好點子又不去做,只能算空想;再好戰略或計劃,若是沒有強大的執行力,都是空談。
一個人若是能夠「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則會形成一個良性互動循環,及時糾正思想上的偏差,及時彌補知識上的短板,學以致用,在學中習,在習中悟,自然更容易開悟。所以說,勞動者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學習、思考後,我們還要及時踐行、驗證。
04結束語
學習知識,要廣泛涉獵;學習之後,還要周全地思考,加以判斷;然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知行合一。學習提高認知,思考提升思想,行動驗證思想,三者都可以讓人開悟,但是三種互相結合,才能真正令人大覺悟、大作為。
一個人光學習還不夠,還要勤動腦思考,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有了思想後,再去生活中實踐,才能知道自己的理論是否正確;如果有偏差,及時思考糾正,返回來再讀書學習。如此這般,便產生了一個科學的良性循環——學、思、行。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