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淄成古文化地下博物館 野外文物配"貼身保鏢" ——專訪臨淄區文物管理局局長韓偉東
中國山東網9月15日訊(記者 董理 )15日,中國山東網「孔子故鄉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採訪團行至齊國故都、齊文化的發祥地臨淄。在齊國歷史博物館,臨淄區文物管理局局長韓偉東就臨淄區文物保護現狀接受了中國山東網的專訪,他表示臨淄正積極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的國都800餘年,是「冠蓋天下」的東方大都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淄是山東省的文物大區,浩繁的文物遺蹟和豐厚的齊文化蜚聲海內外。臨淄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全區有古文化遺址300餘處,大型古墓、臺基159座,被譽為「地下博物館」。
啟動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投入資金保護大遺址
「我們非常重視並積極推進大遺址的保護工作。去年底,我們的齊國故城遺址成功列入31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韓偉東告訴記者,為高標準實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臨淄文物局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了齊國故城東周墓殉馬坑、大城西牆排水道口、城垣遺址等三個保護展示方案,委託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文博學院編制齊國故城城牆遺址剖面保護方案,均獲得國家文物局審核批覆,為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奠定了基礎。
我國文化遺產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各地、各部門須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把各級政府保護文物的責任進一步具體化。對此,臨淄區政府高度重視。韓偉東介紹,近5年來臨淄區財政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完成了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東周殉馬館、姜太公祠館舍維修和齊國故城城垣遺址、排水道口、晏嬰墓、西天寺造像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提升了齊國故城遺址的保護展示水平;投入3000餘萬元對齊國故城東牆外淄河沿線進行了集中治理,有力改善了文化遺產展示環境。
保障野外文物安全為古墓測繪地形
野外文物的保護是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與館藏文物不同,野外文物的所在地一般比較偏僻、零散,地理環境複雜,在文物保護中難度最大。
早在1992年,臨淄就撥專款組建了一支文物稽查隊,專門負責對各級散布在野外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巡邏和保衛。文物稽查隊根據文物分布「量大、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實行包片分工,每人包查1—2個鄉鎮,20天檢查一遍。春節前後及玉米長高的危險階段,則日夜巡邏,重點部位一天巡查一遍,不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同時充分發揮村裡義務保護組織的作用,一有風吹草動,能夠立即得到信息,迅速出擊。
據韓偉東介紹,2014年上半年,臨淄文物局樹立臨淄墓群封土四周及市級以上遺址範圍保護界樁100餘塊,為26處名人墓樹立了國保標誌碑,重新樹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標誌碑5處。同時,臨淄文物局完成了臨淄159座古墓及區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地形測繪工作,根據測繪成果編制完成了《臨淄墓群安全防範系統工程方案》並上報到山東省文物局。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