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有著博大精深的齊文化,悠久的歷史為古城遺留了臨淄故城及其周圍浩繁的文物古蹟,被譽為「地下博物館」。
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地處魯中山地與平原的交接地帶,屬山東省淄博市轄區。從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封姜太公於營丘,建立齊國開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1300餘年。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臨淄作為三代齊國的故都,兩漢齊國的王城,是齊文化的主要發祥地。齊人多好經術,矜功名,足智謀,人才輩出,戰國時期,齊桓公至威宣王間設於臨淄稷門外的稷下學宮,匯集當時各學派的代表人物,開中國百家爭鳴之先聲,其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學風對中國知識界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出現了姜尚、管仲、鮑叔牙、晏嬰等明君賢相;司馬穰苴及其《司馬法》、孫武及其《孫子兵法》、孫臏及其《齊孫子》及田單等兵家和兵書;扁鵲、淳于意等醫藥學家;甘德、薛鳳祚等天文和數學家;有賈思勰及其《齊民要術》等農學家和農學著作;有左思、左芬、段成式等詩人和文學家
條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如桓公臺、孔子聞韶處、晏嬰墓、東周墓殉馬坑、臨淄古墓群等,被譽為「地下博物館」。
齊國故城遺址位於臨淄區西北部,約在公元前9世紀中葉,齊國第七個國君齊獻公由薄姑(山東博興)遷都於此,自春秋戰國至公元前221年秦滅齊止,先後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638年,是當時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列國中最繁華的都城之一。
現故城遺址分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嵌築在大城的西南隅,兩城巧相銜接。大城即外城,古時稱郭,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地;小城即王城,是國君居住地。兩城總面積1575平方千米,設有城門13座,現故城殘牆多數已被湮沒地下,僅存一些斷垣殘跡。城內道路縱橫交錯,已探明幹道10條,多與城門相通。
古齊都整個排水系統設計合理,砌築嚴密,這在200年前的城建工程中是十分罕見的,當時人工挖掘的排水溝、護城河同天然河流有計劃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完整地排水和城防系統。
故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已發現煉銅、鑄錢、冶鐵和制骨作坊遺址多處。小城西北有高臺,名「桓公臺」,傳說是齊桓公會見諸侯和檢閱兵馬的地方,現此處建有多處陳列館。
齊國歷史博物館是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首館,外觀系古城堡式建築,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共分15個展廳,展示文物精品300餘件。館內展示了齊國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是全國最佳陳列設計之一。
中國古車博物館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博物館。該館包括春秋殉馬車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其中後李春秋殉馬車、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居全國之冠,為全國十大教研發現之一。
另外,齊國故城內外還有150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被稱為臨淄墓群。墓群主要分布在臨淄區城關、孫婁、敬仲、皇城、路山等9個鄉鎮周圍幾十裡的範圍內。著名的有姜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管仲墓、三土冢、晏嬰墓以及一個大型殉馬坑。
姜太公衣冠冢位於臨淄東郊,封土高約18米,南北50米,東西55米。史書載:「太公葬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1992年依託姜太公衣冠冢建起了姜太公祠。
位於齊國故城東北部,有一座「甲」字形石槨大墓,這是齊國第二十五代國君齊景公之墓,環繞於這座墓的周圍有一座大型殉馬坑。馬坑全長約215米,寬5米,深2米,東、西、北三面相連,呈馬蹄形,蹄口朝南。
除豐富的文化遺蹟外,臨淄還是我國著名五大陶瓷產地之一,日用陶瓷、陶瓷雕刻、琉璃雕刻、內畫壺和淄硯等暢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