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154:讀《易經》知天命

2020-12-18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原文】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上天再給我數年時光,讓我在50以後去學《易經》,此生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

兩層意思:

其一、五十以後再學《易》比較合適;

其二、學《易》可以讓人明吉兇消長之理,明進退存亡之道,如此一來人生也就不會有大的過失。

孔子學《易經》之後,對易經的概括基本上可以濃縮為流傳頗廣的那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語出孔子為《易經》乾卦&坤卦所作的象】。

關於《易經》該如何了解?我不知道,有朝一日如果完完整整地讀完了,並且基本讀懂,我會寫一部《我讀「易經」》的讀書筆記在自媒體上分享出來。

毫無疑問,孔子留下的這一則論語一定是在讀《易》韋編三絕之前的事情,當孔子開始讀《易》之後,他就徹底迷上這部神奇的著作了,於是韋編三絕,於是就有了今天《易經》中的象傳。於是,今人讀《易》基本上都是沿著孔子對《易》的理解而理解的。

值得談一下的是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天命?

1、萬萬不可以字面取義,將「天命」理解為上天所確定的命數,儘管這種理念大行其道,但這絕非儒家之說;

2、天命可以理解為與人為善,可以理解為向善而行,可以理解為擇善固執,止於至善,請注意這裡的「善」的對象均為人;

3、止於至善境界基本上就是人性層面的最高境界,大體而言就是大愛,大真,大誠,大智的境界,距離聖人不遠了,「內聖」基本完成,然後就可以肩負使命去拯救蒼生(不一定是全天下),這就是終極的天命。

所以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三點:其一、儒家是倡導積極向上的;其二、儒家是要求由內向外地自我修行,倡導自己的命運自己積極主動去駕馭,去修正;其三、每個人都是有天命的。

相關焦點

  • 讀易經,知天命,改天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提到《易經》,很多人就想到算命,因為《易經》中的內容,涉及卦象,而且卜卦辭都是什麼什麼兇、什麼什麼吉,但如果僅僅把《易經》看做一本算命的書,那可真是錯失了珍寶。佔卜只是《易經》的外衣,探求天地規律才是它的內核。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我為何不讀易經,只讀聖經、五經、道德經?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易經》分上下兩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傳》是對《易經》爻卦的解讀,後來孔子也作《易傳》歸入《周易》。《易經》是世界上唯一由符號和文字共同組成的書,是一本卜筮之書,是由《易經》之前上古時期多部古籍編纂而成的一本古籍。不過在它之前的古籍均已失傳,《易經》因其符號難測在秦朝焚書坑儒的大火中倖免於難。
  • 建議大家:50歲前多讀易經64卦,知天命解百惑,人生難題迎刃而解
    建議大家:50歲前讀懂易經64卦,知天命解百惑,人生難題迎刃而解說到易經,有人會想到算命先生翻著小冊子,煞有其事地掰著指頭給你算吉兇禍福。不是難懂如天書,就是故弄玄虛。而周易明明是本哲學書,後面的人非要拿來佔卜,這我也很無奈啊。
  •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20章
    面對天命不可違的窘境,常人到了這個年齡也只能苟且下去了。但孔子的知天命,和常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天命」指上天所賦予個人的道義與職責,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應該說,大多數人是無法懂得的,面對孔子謎一樣的「天命」,更多只是一聲嘆息罷了。孔子的「知天命」,據說和他研讀《易經》有關。大約是在50歲之前的幾年裡,他反覆揣摩《易經》,多次翻斷了編連《易經》竹簡的牛皮帶子,有所謂「韋編三絕」的說法。從《易經》中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明白了命是可以認知的,曾深有體會地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今天我們如何讀《論語》
    作者:王寧孔子和記錄他言論的《論語》,在中國,稍有文化的人都不會沒有讀過;但通讀全書的現代人卻不會很多。《論語》因為不是孔子的親筆,所以古代被定為「經」的時間較晚,但從西漢起,就已經有了專門研究它的「博士」,解讀《論語》的書不在少數。《論語》言簡意賅,句短情長,十分符合中國國情,在民眾中口頭流傳也很廣泛。
  • 《論語幫助你成功》:不違天命,知言知人,善人是富!
    我們讀書是為了給將來的成功做鋪墊,但很多人讀了數不清的書卻離成功依然非常遙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沒有讀經典的書,並且不理解這些經典內容背後的內涵,就更談不上如何運用其來幫助自己的成功了。我曾經一年讀了超過300本書,但當中的經典書籍寥寥無幾,讀完這些非經典書籍後更覺得無助,越讀越迷茫。幸好後來,我在《論語》當中的「堯曰」篇找到了以下三種成功的智慧,這讓我受益匪淺。
  • 讀經為什麼要從《論語》開始
    像《易經》、像《春秋》,經過孔子的發揮,而讓它的價值更上一層。 至於《論語》,它當然是直接記載孔子的言行,所以要了解孔子的生命,最核心的一部書就是《論語》。《孟子》是隨著《論語》開發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論語》的理論系統。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俗話說「天命難違」,關於「天命」這個話題,在《論語》中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政》篇中,「五十而知天命」,另一次是在《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從《論語》、《孟子》、《荀子》、《春秋繁露》、《大戴禮記》、《韓詩外傳》、《白虎通》等論述「天命」的著作內容來看,我們可以把天命歸納為如下四點:第一,是指宇宙自然本體;第二,是指宇宙自然法則或規律;第三,是指古代君王所說的「奉天承運」、「替天行道
  • 我讀《論語》的感受
    作者:正心致中國學館真正讀《論語》是從近兩年才開始,以前從來沒有系統的讀過。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思想是迂腐和落後的,是不值得一讀的。甚至也看到有人說《論語》是毒藥,兩千年來一直毒害著中國人。近些年由於對國學經典的喜愛,尤其是自己要做國學培訓班,才對《論語》進行了系統的研讀。讀完之後,我對《論語》和儒家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了。其實,《論語》的思想和儒家精神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人的骨髓裡,我們平常所說的,所做的無不有儒家精神的深深烙印。但是我們大部分人沒有仔細的讀過儒家經典,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不知道我們平常所遵循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儒家思想。
  • 王寧先生 | 我們今天應當如何讀《論語》
    古時候在位的人讀《論語》,是要拿他治天下,據說只要「半本」就夠了;近代的改良主義者拿他當"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孔子只做過幾天小官,沒掌過權,塗上這麼多政治色彩並非他的本來面貌。求官的人讀《論語》,是要拿他當應試資料或敲門磚,背書待用,並不想從中學到什麼。一般人讀《論語》,多半是因為對孔子的崇敬和信任,「至聖先師」的稱號,是從人們心裡發出的,不是過詡之詞。
  • 我讀《論語》191:孔子極少談及「利」
    本章開始進入《論語.子罕篇》,該篇論語共有31章,又見孔子出口成章。【原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很少談及「利」,一直都在碎碎念般地曰命曰仁。電影《孔子》劇照關於論語中的「仁」,已經數次探討過,每個讀過論語的人都會有著自己的理解,在這裡筆者再一次總結一下我的理解:孔子所講的仁就是:以「仁」
  • 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品讀《論語》,感悟人生
    跟古人學:《論語》予寫作的啟示分享嘉賓:周大彬,浙江媒體記者,2018年浙江省優秀閱讀推廣人,著有《老爸,去圖書館》《老爸,作文我不怕》《作文,我們都不怕》《作文PK誰怕誰》等書。他與大家分享了有關《論語》頭尾有趣的現象,打開《論語》的第一章就是《學而》,像一個孩子剛落地,第一天開始就是要讀書,讀到最後一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結合起來,就會覺得特別有意蘊: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然後不斷地去學,學完這本《論語》,便明白做人要知命、知禮、知言,然後達到知人。終生學習,就是這個意思,而《論語》這本國學經典,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讀。
  • 讀《論語》(題解)
    孔子在《論語》裡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將古人的智慧加以陳述,而不要妄自摻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經、傳、注、疏」層層解釋,而不至於因為年代的變遷,使得後人讀不懂經典。張繼說,要「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要傳承聖人的經典。而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人站出來,正本清源維護道統。
  • 【書齋】讀《論語》心得
    最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經歷了一些小困惑,於是,決定重新拜讀《論語》一書,再讀《論語》使我感受到其中的大智慧,了解了為人處事之道,也為我排解憂慮。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996年生人的我現在已25歲,距離三十而立還差五年的時間,三十而立需要的不僅僅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那麼簡單,我覺的更應該去做出一些成就給自己。
  • 《論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
    近人的講法以錢穆最為典型,他認為「志於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而立為「進學之第一階段」,不惑為「進學之第二階段」,知天命為「進學之第三階段」,耳順為「進學之第四階段」,從心所欲不逾矩是「無可再進」而「擬於天」的最高階段,整個全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學之所至,其與年俱進之階程」。
  • 焉知「天命」:《論語》中的夫子自道與末章再現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因此,在孔子那裡,「天命」,是可以「知」的。這種「知」,又是一種自己自動的知。因為,這是孔子在回憶人生脈絡時的自道,所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易經被質疑迷信6500年?南懷瑾大師告誡我們,千萬別晚上讀易經
    南懷瑾先生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闢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