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上天再給我數年時光,讓我在50以後去學《易經》,此生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
兩層意思:
其一、五十以後再學《易》比較合適;
其二、學《易》可以讓人明吉兇消長之理,明進退存亡之道,如此一來人生也就不會有大的過失。
孔子學《易經》之後,對易經的概括基本上可以濃縮為流傳頗廣的那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語出孔子為《易經》乾卦&坤卦所作的象】。
關於《易經》該如何了解?我不知道,有朝一日如果完完整整地讀完了,並且基本讀懂,我會寫一部《我讀「易經」》的讀書筆記在自媒體上分享出來。
毫無疑問,孔子留下的這一則論語一定是在讀《易》韋編三絕之前的事情,當孔子開始讀《易》之後,他就徹底迷上這部神奇的著作了,於是韋編三絕,於是就有了今天《易經》中的象傳。於是,今人讀《易》基本上都是沿著孔子對《易》的理解而理解的。
值得談一下的是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天命?
1、萬萬不可以字面取義,將「天命」理解為上天所確定的命數,儘管這種理念大行其道,但這絕非儒家之說;
2、天命可以理解為與人為善,可以理解為向善而行,可以理解為擇善固執,止於至善,請注意這裡的「善」的對象均為人;
3、止於至善境界基本上就是人性層面的最高境界,大體而言就是大愛,大真,大誠,大智的境界,距離聖人不遠了,「內聖」基本完成,然後就可以肩負使命去拯救蒼生(不一定是全天下),這就是終極的天命。
所以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三點:其一、儒家是倡導積極向上的;其二、儒家是要求由內向外地自我修行,倡導自己的命運自己積極主動去駕馭,去修正;其三、每個人都是有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