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塞內卡
卷首語:
隨著國家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在逐漸的延長。如今人們平均的年齡是77周歲,可以說是很長的了。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壽命是可以延長的。就像西遊記當中,所有妖怪抓唐僧,也不過就是為了長生不老。
但是大家有沒有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真的是活得越久越幸福嗎?如果只注重自己的壽命而不注重生命的質量,那麼即使是長命百歲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如果你可以自己決定壽命,那麼你會把生命停在哪一刻呢?假如你還沒有答案,那就一起來聽聽心理學家的看法吧。
01死亡教育很重要
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能夠長壽,相比於生命的延長,他們更希望當下的每一天都是很幸福,很滿足的。假如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欠佳,甚至是得了很嚴重的病,那麼他生命中多活的每一天都是痛苦的,如果真的是這樣,即使活得再久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我們國家,死亡似乎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很少有人會在公共場合提及。大家認為死亡是一個很不吉利的詞,是大家都避之不談的。
而我國的教育也是這樣的,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關於死亡的課程。所以人們對死亡沒有一個良好的,正統的認識。這是我國文化制度的缺失,很多學生還不知道如何去看待死亡。所以每當家裡有親人過世的時候,帶給我們的都是痛苦和打擊。
心理學家認為,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害怕死亡之外,還有一部分人漠視死亡,他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一味地揮霍浪費,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甚至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是痛苦的,都是消極意義的。
死亡教育意義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當下的時光,認真的去思考每一天該怎度過。去賦予它們真正的意義。就像一些名人曾經說過的,有的人雖然活著,但是他的靈魂已經死去了。而有些人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影響著下一代人。所以關於死亡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讓我們重視生命,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
02正視衰老
衰老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一個階段,沒有人是例外。人這一生當中都是要從年輕到老去的。一個人自然的衰老死去遠比因為病痛折磨死去要幸福得多。
如果一個人飽受病痛的折磨,那麼這個時候死亡可能會是一種解脫。如果此時有人祝福你長命百歲,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句很惡毒的話。
之所以我國現在注重安樂死的研究,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安樂死。這樣可以讓人體面地和這個世界告別,給自己一次選擇生或者死的權利。
選擇安樂死的人他們已經沒有什麼留戀,對世間萬物也都釋然了。這個時候已經享受完了生命中的旅程,結束是最好的選擇。同時也衰老警示活著的人,要珍惜當下的時光,注重自己身體的健康。
03阿爾茲海默症
這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喪失,還會出現失語、失去認知的情況。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發病的原因是什麼。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專家發現了衰老和記憶退行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
據研究表明,這種病症主要的發病年齡是在65歲以上,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上了年紀才會得的疾病。心理學家表示,當人類年齡達到75歲以上,人體的很多機能都會顯著的下降。到了這個年齡,患上疾病的概率會高出很多倍。疾病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疼痛,也是整個家庭的負擔。
後記:
每個人都是社會上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覺得壽命越長越好。但是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他們看重的是生命的質量。當他們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即使生命縮短,也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
對他們而言,死亡並不是一個消極、悲傷的詞語。他們已經看清了生命的本質,與其選擇被一些病痛折磨,不如體面地死去。他們是勇敢的,是活得清醒的,所以完全不會懼怕死亡。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讓活著的人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珍惜現在所過的每一天。同時也不要缺失對孩子關於死亡的教育,因為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是悲傷痛苦的。正視死亡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加的通透,更努力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作者|陶庸子編輯|陶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