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人間的宗教沒有分別,所有的信仰都是相通的!

2020-12-09 文眼看世界

淨空不願意人們叫他大師,願意叫法師。這倒不僅僅是出于謙遜,也不是對現在所謂「大師」滿地走的反感,而是出於對佛教的看法。他認為佛教不是一種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一個導師帶了一群學生,到處傳播自己的學說,學生們把這些學說加以整理匯集,成為經典,傳載後世。在這一點上,佛教跟儒家是一樣的,都是人生的教育,是一種智慧的啟迪。佛教的僧團組織就是職業教育家集團,但是僧侶所教的內容又與世俗教育不一樣,主要是說佛法,所以叫「法師」。淨空要求所有跟他接觸的人,都叫他「法師」。

淨空法師對人生怎麼看呢?他都有哪些比較好的智慧心得和佛學理念呢?一起來品讀進入。

1,法師的老師——方東美

方東美為清初古文大家方苞的十六世嫡孫,自幼熟讀古書,1921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習西方哲學,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8年出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方東美的哲學思想中,融入了許多美學和宗教的東西。淨空法師說,當年自己的出家完全是因為方東美的一句話。大意是,你們要想了解什麼是最高深的智慧,什麼是人生最極致的一種美,我可能告訴不了你們,因為我沒有出家;如果有人能投身在佛的智慧裡,可能會體驗到一種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美妙。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淨空法師在三十二歲時,選擇了出家,成了一個半路出家和尚。半路出家,在許多人聽起來,是一個貶義詞。事實上,宗教史上許多著名僧人、使徒都是半路出家,甚至還是浪子回頭。人生中世俗的很多東西他已經經歷過了,世俗的很多學說他也研究過了。這時候,再進入宗教,進入信仰,會有一種明顯的比對。他了解一個世俗人的思維方式,知道他們會對信仰提出什麼樣的質疑。這麼一來,他再去進行弘法工作,會比那些自小出家的僧人更能貼近世俗的立場,更圓融通徹。

淨空法師說,出家後最大的感覺就是圓融。無論你提什麼問題,怎麼提問題,都能做到自在、無礙、圓滿、清明地加以解釋,不知不覺間進入到一張廣博、精深的思想大網,這就是圓融。

2,淨空法師的幾條法語

1)人生幾何,少壯忽老,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2)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4)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心是圓滿,無上菩提。

5)橫出三界少人知,易修易往勿狐疑。

6)人要學會戒和苦兩種能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結語——

淨空法師是一個智者,在某種程度上,他還是一個反叛者。他是和尚,卻沒有廟。他不修廟,也不組織什麼僧團。就這麼一個人,穿著僧袍,全世界到處演講、遊學、辦學校、搞教育。但全世界數不清的人追隨他,有次他到澳大利亞,沒有錢,在網際網路上公布了一個帳號,全世界的錢滾滾而來。他用其中一部分錢在澳大利亞購置了大片土地,蓋了學院,還有多餘的土地,就種綠色無害蔬菜,然後把這些蔬菜分發給僧眾。他沒有廟,但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學院;他沒有家,但他在世界各地都有供養人為他準備好了佛堂、書房和臥室。這就是淨空法師。

星雲大師搞「人間佛教」是一種「援儒入佛」「援基入佛」的行為,淨空法師作為一位半路出家、國學根底深厚的佛教徒,走的也是同一條路子。他是一位披著僧袍的大儒,也是一位有著儒心的高僧。在這個充斥著文明衝突與宗教仇恨的世界上,淨空法師那無上的圓融智慧讓人驚嘆。他穿梭於基督教世界、伊斯蘭世界、佛教世界、儒教世界和無神論世界。他可以虔誠地聆聽各宗教的聲音。

他說:「所有真正的宗教都是通的,就如同人伸出手來有五根手指,可你順著手指往下走,它們就是一個巴掌,一隻手臂。世界上的宗教,往深裡走,殊途同歸。」

相關焦點

  • (淨空老法師)
    四大古文明,這時間長久一點,到現在只剩下中國古文明,還有新興的西方文明,其他的沒有了。他說得很好,文明怎麼發生的?從哪裡來的?從宗教來的。人類的歷史,先有宗教,然後從宗教裡頭產生文明;沒有宗教的文明,大概不會超過三百年,它就沒有了,二、三百年就沒有了。中國文明能夠存在,它有三個根,這就講宗教,它有儒釋道,儒釋道三個根。所以它能夠長久,到現在還沒有被消滅。
  • (淨空老法師)
    三個門,進去之後全部都得到,無論從哪個門進去,從覺門進去,正、淨都得到,正門進去,覺、淨也得到,淨門進去,覺、正都得到。進去之後圓滿成就。沒有進門的時候有覺正淨分別,進去之後就沒有了。這三門,三門你看看,一入佛門老師就把它傳授給你,這就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一生無論修哪個法門,你都不能離開這三個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三個認定一個,三個你都得到。
  • 印尼隨筆:淨空老法師:「漢學是人類的瑰寶!」
    中新社雅加達5月19日電 題:淨空老法師:「漢學是人類的瑰寶!」  中新社記者顧時宏  剛參加完印度尼西亞夏利·悉達亞都拉國立回教大學《四庫全書》漢學館動工儀式回來的淨空老法師,在雅加達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顯得十分喜樂。
  •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訪澳洲淨宗學院院長淨空法師
    是淨空法師總結數十年學佛經驗所提出的修行原則。他認為,今天社會動亂,歸根究底是因為疏忽了倫理、道德、因果和宗教四種教育。而要想真正化解衝突,落實和平,就要從自己內心做起,將自己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的念頭消除。法師說:「人人反求諸己,心地純淨純善,世界必定充滿光明。」只有放下執念,做到不貪不嗔不痴,才能真正做到「心淨、心安、心平」。
  • 淨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李安澤
    他指出,所有這些都是佛教的變質,它們都背離了傳統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很不幸的事情,也是導致近兩、三百年來佛教衰微的根源所在。在他看來,佛教要振衰起弊,就必須重新認識和發現佛教的真實面目,恢復和發揚傳統佛教的真精神。淨空法師認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是教學、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的教育,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 淨空法師經典語錄,句句都是人生感悟!
    ----淨空法師3. 淨空老法師:凡一切不如意、不順心、遭遇都是債。忍讓福中福,忍了、讓了,心平氣和,這一筆債也就清了,還了,接下來就是福了。不忍福中禍,不忍債沒還,又添新債,到時還也還不清,苦也苦不完。不滿憤怒、報復,即是添新債,如此下去,冤冤相報何時了。4.
  • 淨空法師簡介
    出家後的淨師,仍回臺中,依雪廬老人學《華嚴經》、《淨土三經》及法相唯識宗的經論,同時在南普陀寺佛學院任教授課。一九六七年,離開臺中北上,任圓山臨濟寺書記、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一九六九年,應星雲法師之聘,任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教師兼教務主任。後來返回臺北,任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講師。一九七六年,臺北三重市慈雲講寺創設「中國內學院」,禮聘淨師任院長。
  • 淨空老法師令人嘆為觀止的講經說法
    淨空法師講經,關鍵的地方重複說了很多遍,我們都幾乎能夠背誦。我們聽經的人,就算不能做到一部經反覆聽,那麼你只聽一部經,也可以發現重要的地方,因為你會聽到好多遍,絕不會遺漏重點。他落實了佛陀的教育,把佛法從宗教轉變到了教育的路線上來。「造業,再誦經念佛,拜懺消業」。這是我見到的學佛人的現象。這個現象是滅佛。這樣下去,都在以身謗法,佛教就滅了。外面不學佛的不知道你們在搞什麼名堂,古怪的儀式,出來以後一臉的煩惱習氣不變。這是用身行來謗佛。老法師說出了正確的修行方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讀誦僅僅是把佛的話記熟,方便在生活中應用。
  • 中國三大宗教領袖明湖論劍:共同倫理可超越信仰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闞保平牧師就「多元信仰與共同倫理之中國經驗」主題展開對話討論。  學誠法師首先發言,他從儒釋道三家在兩千多年中國歷史中三教合流現象說起。他表示:「宗教教派之間的衝突也好乃至戰爭也好,並不是常態,而是異常。儒釋道的經驗為當今世界信仰、危機、價值取向以及各種思潮的對立提供了借鑑。」  在學誠法師看來,佛教很多理論同儒家一樣,不僅有非排他性,而且體現了很多共同倫理。
  • 淨空法師:繞佛與拜佛!
    問:請問繞佛和拜佛有什麼分別?淨空法師答:繞佛是一種緩慢的運動,非常適合於年歲大的人、體力弱的人;拜佛是一種激烈的運動,適合於年輕人、身體強壯的人,而繞佛、拜佛效果是一樣的。拜佛是禮懺,禮拜懺悔,第一個目標就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去禮佛之足,在此學習一切恭敬。
  • 《華嚴經》、《法華經》是經中之王,連這樣大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淨空老法師)
    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這一世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我們身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來的真實?唯有念佛往生是真實的。所以你真肯念佛往生,諸佛讚嘆,剛才講一切菩薩佩服,你怎麼無始劫來都搞虛妄,這一下搞真實了。這難得、太難得!
  • 淨空法師:西方人提倡「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不是好現象
    淨空法師法師1977年第一次在香港講經,當時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淨空法師看到了「印光法師」在弘化社出版的一些書籍,他留意了一下版權頁,並且做出了概略的統計,印光法師一生當中將《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印刷了幾十版,數量多達三百多萬冊。
  • 淨空法師親述「黛玉」出家
    把「林黛玉」陳曉旭引入佛門的淨空老法師,2月27日傍晚從中國香港飛抵新加坡,28日早又匆匆飛往澳洲,新加坡媒體對其進行了專訪。年過八旬的淨空老法師在樟宜機場受訪時贊陳曉旭很難得,因為「她生意做得那麼好,聽說一年能賺兩億多(人民幣),卻能通通放下。
  • 淨空法師分享佛學心得
    圖:淨空法師(左)昨日到訪本報,與本報社長姜在忠(右)暢談佛學/本報記者林少權攝  【本報訊】記者張婕舒報導:佛教高僧釋淨空法師昨日到訪《大公報》,並接受大公網佛教頻道的專訪。《大公報》社長姜在忠表示,淨空法師晚年堅持弘揚佛法功德無量,相信此次專訪對兩岸四地信眾具指導意義。淨空法師則表示,佛學可挖掘出人心中的「真善美」,憑藉愛減少世間紛爭。  昨日一早,淨空法師身穿一襲棕色僧袍,頸戴象牙白的念珠,攜弟子、信眾到訪本報。雖已87歲高齡,淨空法師仍是步伐穩健、目光炯炯、氣色紅潤,談笑間將人生哲理娓娓道來,思路清晰。
  • 淨空法師:祭祖助實現中國夢
    圖:淨空法師畢生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  記者:這麼多年,您一直在呼籲建立中華「萬姓先祖紀念堂
  • 明賢法師: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 也不缺乏信仰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圖片來源:資料圖) 甘地是位頗有遠見的智者,他曾談及的「七樣東西」,是對現代社會「七宗罪」的深刻綜述。 他說:有七樣東西可以毀滅我們——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沒有責任感的享樂,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不道德的生意,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犧牲的崇拜。 這些問題的解藥已在原話的文意中,那就是「信仰」。無論是信仰,還是宗教信仰,當代社會,尋找信仰的話題已被普遍而又鄭重地探討。
  • 淨空法師:靈魂不是物質,所以它沒有形相
    1.淨空法師:靈魂不是物質,所以它沒有形相佛在經上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世間的苦惱歸納為三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大類。這三大類下面都有一個苦,這個苦是名詞;上面,上面是個動詞。「苦苦」就是說我們感受到有苦惱這一類的苦,這算是一類,這一類是什麼?
  • 對於在災難與瘟疫當中死去的人,淨空法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這是不是傳說中「命大」這個說法呢,淨空法師對於災難中死去和生還的人是這麼解釋的。對於禽流感和各種瘟疫的蔓延,佛教淨空大師是這樣開示的:中國諺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如今的現代人對於祖宗五千年文化的教誨,很多人都遺忘了,也不喜歡再去學習,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 講經法師釋聖妙:信仰不是宗教徒的專利
    編者按:11月4日下午,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首場講經交流會在浙江佛學院太虛大講堂舉行,本場宣講題目為「如何建立信仰」,來自陝西法門寺佛學院女眾部的聖妙法師表示:信仰是我們內心之中,佔據最崇高地位的思想和理論,因為它是至高無上的,甚至是高於生命的。聖妙法師同時表示,信仰不是宗教徒的專利。
  • 豐子愷: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
    文藝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粱。弘一法師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過癮,必須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粱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粱者的心。 《我與弘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