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不願意人們叫他大師,願意叫法師。這倒不僅僅是出于謙遜,也不是對現在所謂「大師」滿地走的反感,而是出於對佛教的看法。他認為佛教不是一種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一個導師帶了一群學生,到處傳播自己的學說,學生們把這些學說加以整理匯集,成為經典,傳載後世。在這一點上,佛教跟儒家是一樣的,都是人生的教育,是一種智慧的啟迪。佛教的僧團組織就是職業教育家集團,但是僧侶所教的內容又與世俗教育不一樣,主要是說佛法,所以叫「法師」。淨空要求所有跟他接觸的人,都叫他「法師」。
淨空法師對人生怎麼看呢?他都有哪些比較好的智慧心得和佛學理念呢?一起來品讀進入。
1,法師的老師——方東美
方東美為清初古文大家方苞的十六世嫡孫,自幼熟讀古書,1921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習西方哲學,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8年出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方東美的哲學思想中,融入了許多美學和宗教的東西。淨空法師說,當年自己的出家完全是因為方東美的一句話。大意是,你們要想了解什麼是最高深的智慧,什麼是人生最極致的一種美,我可能告訴不了你們,因為我沒有出家;如果有人能投身在佛的智慧裡,可能會體驗到一種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美妙。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淨空法師在三十二歲時,選擇了出家,成了一個半路出家和尚。半路出家,在許多人聽起來,是一個貶義詞。事實上,宗教史上許多著名僧人、使徒都是半路出家,甚至還是浪子回頭。人生中世俗的很多東西他已經經歷過了,世俗的很多學說他也研究過了。這時候,再進入宗教,進入信仰,會有一種明顯的比對。他了解一個世俗人的思維方式,知道他們會對信仰提出什麼樣的質疑。這麼一來,他再去進行弘法工作,會比那些自小出家的僧人更能貼近世俗的立場,更圓融通徹。
淨空法師說,出家後最大的感覺就是圓融。無論你提什麼問題,怎麼提問題,都能做到自在、無礙、圓滿、清明地加以解釋,不知不覺間進入到一張廣博、精深的思想大網,這就是圓融。
2,淨空法師的幾條法語
1)人生幾何,少壯忽老,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2)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4)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心是圓滿,無上菩提。
5)橫出三界少人知,易修易往勿狐疑。
6)人要學會戒和苦兩種能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結語——
淨空法師是一個智者,在某種程度上,他還是一個反叛者。他是和尚,卻沒有廟。他不修廟,也不組織什麼僧團。就這麼一個人,穿著僧袍,全世界到處演講、遊學、辦學校、搞教育。但全世界數不清的人追隨他,有次他到澳大利亞,沒有錢,在網際網路上公布了一個帳號,全世界的錢滾滾而來。他用其中一部分錢在澳大利亞購置了大片土地,蓋了學院,還有多餘的土地,就種綠色無害蔬菜,然後把這些蔬菜分發給僧眾。他沒有廟,但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學院;他沒有家,但他在世界各地都有供養人為他準備好了佛堂、書房和臥室。這就是淨空法師。
星雲大師搞「人間佛教」是一種「援儒入佛」「援基入佛」的行為,淨空法師作為一位半路出家、國學根底深厚的佛教徒,走的也是同一條路子。他是一位披著僧袍的大儒,也是一位有著儒心的高僧。在這個充斥著文明衝突與宗教仇恨的世界上,淨空法師那無上的圓融智慧讓人驚嘆。他穿梭於基督教世界、伊斯蘭世界、佛教世界、儒教世界和無神論世界。他可以虔誠地聆聽各宗教的聲音。
他說:「所有真正的宗教都是通的,就如同人伸出手來有五根手指,可你順著手指往下走,它們就是一個巴掌,一隻手臂。世界上的宗教,往深裡走,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