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已經落幕。自6月15日開展以來,這場展覽不僅讓我們有機會得以近距離了解畢卡索這位20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也為眾多藝術愛好者和參觀者提供了豐富的談資與話題。
在展覽結束之前,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特意圍繞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邀請青年作家陸秋槎,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庫」的資深編輯、日系推理板塊主編趙笑笑,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郭希,展開了一場跨越推理文學和藝術界的對談,這場活動也是「奇異旅程畢卡索」系列活動之一。
從左到右依次為趙笑笑、陸秋槎和郭希。
作為「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的聯合策展人,郭希在策劃這場展覽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挑戰。
這場展覽以畢卡索前期作品居多,涵蓋了藝術家整個藝術生涯的所有風格、包括青年畢卡索的藝術發現與醞釀時期,其風格經歷了從學徒時代的學院派現實主義,到戰後向古典風格的回歸。從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交替出現的憂鬱和情感相關主題,到他具有開創性的原始主義探索等諸多變化。作為策展人,郭希希望可以通過分享布展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和背後的故事,帶領大家體會布展的用心良苦,給予觀眾一個特別的觀展視角。
展覽展出了畢卡索非常多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與「戰爭」主題緊緊捆綁的爭議之作。事實上,這幅創作於1937年的名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那樣為人所熟知。《格爾尼卡》的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視覺感官錯亂不堪,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幅畫的感人之處,正在於對法西斯暴行場面的揭露。
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
陸秋槎從日本美術推理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新作《暗幕下的格爾尼卡》談起,這部作品,正是圍繞著這幅作品展開的。這本書所描述的故事從一次空襲開始。1937年,一次空襲幾乎摧毀小鎮格爾尼卡,盛怒之下畢卡索創作了一幅巨幅油畫,名為《格爾尼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幅名畫雖受到萬千敬仰,其創作過程的艱辛和初次公開展示時引發的議論卻已被人們忘卻。觀眾們似乎只關注畫中的雜亂、獸性和殘忍。
在對談中,陸秋槎從原田舞葉的角度出發,講述了這本書裡的故事。書中的主角非常痴迷畢卡索與《格爾尼卡》這幅畫,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逛美術館,但主人公其實並不知道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也並不知道他們想表達什麼。當他走到那個畫面前的時候,似乎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所震撼,感覺自己的內心和這幅作品之間有了一些共鳴。因為這樣的影響,主人公成為了一個策展人,並且開始研究畢卡索。
原田舞葉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而後進修了藝術史,先後在東京著名的森美術館和全球聞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供職。在陸秋槎看來,她從來都不是一個傳統的推理小說家,豐富的經歷使得她筆下的作品類型不拘一格,但她卻擅長把推理小說的技法融入到各種類型的寫作中,因此她筆下的故事往往貫穿著吊人胃口的懸念,並在最終揭開真相。
《暗幕下的格爾尼卡》(原作名:暗幕のゲルニカ),原田舞葉 著,呂靈芝 譯,新星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結合自己的旅日經歷,陸秋槎把話題帶到了日本的美術館,在岡山縣倉敷市有一個大原美術館,這是原田舞葉的《畫布下的樂園》開篇出現的地方,其中收藏了亨利·盧梭、畢卡索、格列柯等在歐美都十分罕見的珍貴藏品。而《暗幕下的格爾尼卡》對應的,則是書中主人公任職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畫布下的樂園》,(日)原田舞葉 著,張晶 譯,新星出版社2015年8月版。
陸秋槎說,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看到波提切利的《春》時,他哭了,因為巨大的畫作、畫中兩米高人的氣魄和書本印象的差異所造成的衝擊實在過於強烈。在日本舉辦的恐怖繪畫展中,他親眼看到《簡·格雷的處刑》時深受震驚,因為他看到了只有面對實物才會注意到的細節:行刑者的表情非常糾結和痛苦。這激起了他對這位角色複雜又糾結心理的想像空間,這就是親自去逛美術館的魅力。對於每一個觀賞藝術品的人來說,獲得的觀感都有所不同,也會和創作者本身的理解不同。
《暗幕下的格爾尼卡》的核心正是《格爾尼卡》——畢卡索的驚世傑作。陸秋槎道出了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彼時西班牙陷入內戰,假裝中立的納粹政權突然空襲無辜的格爾尼卡小鎮,進行了耀武揚威的恐怖主義行為。而恰巧巴黎迎來世人矚目的萬國博覽會,畢卡索便通過在西班牙館展出的機會,用這幅畫表達了血淋淋的公然憤怒。郭希分析道,這幅畫只運用黑白灰的冷處理方式描繪戰爭的地獄之景、眾生的生死邊緣,更加放大了這份情感。
郭希借用畢卡索的一句名言進行總結。當納粹的軍隊十分不悅地站在西班牙館這件巨幅畫作前,質問畢卡索:「這是你畫的嗎?」畢卡索用他那深邃的雙眸回望著暴徒,回答道:「不,是你們畫的。」 她指出《格爾尼卡》在這個時代依然有著非凡的意義,戰爭在今天依舊令不同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意識裡留下傷痕。這幅作品並不是對一個早已逝去的世界的歷史記錄,而是人類活生生的良知。這樣的畫作,會不斷警醒人們保持自己內心的善良與正義。
作者:閆曉旭
編輯:楊司奇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