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角度進入畢卡索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2020-12-13 新京報

本月初,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已經落幕。自6月15日開展以來,這場展覽不僅讓我們有機會得以近距離了解畢卡索這位20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也為眾多藝術愛好者和參觀者提供了豐富的談資與話題。

在展覽結束之前,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特意圍繞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邀請青年作家陸秋槎,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庫」的資深編輯、日系推理板塊主編趙笑笑,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郭希,展開了一場跨越推理文學和藝術界的對談,這場活動也是「奇異旅程畢卡索」系列活動之一。

從左到右依次為趙笑笑、陸秋槎和郭希。

作為「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的聯合策展人,郭希在策劃這場展覽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挑戰。

這場展覽以畢卡索前期作品居多,涵蓋了藝術家整個藝術生涯的所有風格、包括青年畢卡索的藝術發現與醞釀時期,其風格經歷了從學徒時代的學院派現實主義,到戰後向古典風格的回歸。從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交替出現的憂鬱和情感相關主題,到他具有開創性的原始主義探索等諸多變化。作為策展人,郭希希望可以通過分享布展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和背後的故事,帶領大家體會布展的用心良苦,給予觀眾一個特別的觀展視角。

展覽展出了畢卡索非常多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與「戰爭」主題緊緊捆綁的爭議之作。事實上,這幅創作於1937年的名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那樣為人所熟知。《格爾尼卡》的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視覺感官錯亂不堪,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幅畫的感人之處,正在於對法西斯暴行場面的揭露。

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

陸秋槎從日本美術推理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新作《暗幕下的格爾尼卡》談起,這部作品,正是圍繞著這幅作品展開的。這本書所描述的故事從一次空襲開始。1937年,一次空襲幾乎摧毀小鎮格爾尼卡,盛怒之下畢卡索創作了一幅巨幅油畫,名為《格爾尼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幅名畫雖受到萬千敬仰,其創作過程的艱辛和初次公開展示時引發的議論卻已被人們忘卻。觀眾們似乎只關注畫中的雜亂、獸性和殘忍。

在對談中,陸秋槎從原田舞葉的角度出發,講述了這本書裡的故事。書中的主角非常痴迷畢卡索與《格爾尼卡》這幅畫,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逛美術館,但主人公其實並不知道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也並不知道他們想表達什麼。當他走到那個畫面前的時候,似乎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所震撼,感覺自己的內心和這幅作品之間有了一些共鳴。因為這樣的影響,主人公成為了一個策展人,並且開始研究畢卡索。

原田舞葉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而後進修了藝術史,先後在東京著名的森美術館和全球聞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供職。在陸秋槎看來,她從來都不是一個傳統的推理小說家,豐富的經歷使得她筆下的作品類型不拘一格,但她卻擅長把推理小說的技法融入到各種類型的寫作中,因此她筆下的故事往往貫穿著吊人胃口的懸念,並在最終揭開真相。

《暗幕下的格爾尼卡》(原作名:暗幕のゲルニカ),原田舞葉 著,呂靈芝 譯,新星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結合自己的旅日經歷,陸秋槎把話題帶到了日本的美術館,在岡山縣倉敷市有一個大原美術館,這是原田舞葉的《畫布下的樂園》開篇出現的地方,其中收藏了亨利·盧梭、畢卡索、格列柯等在歐美都十分罕見的珍貴藏品。而《暗幕下的格爾尼卡》對應的,則是書中主人公任職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畫布下的樂園》,(日)原田舞葉 著,張晶 譯,新星出版社2015年8月版。

陸秋槎說,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看到波提切利的《春》時,他哭了,因為巨大的畫作、畫中兩米高人的氣魄和書本印象的差異所造成的衝擊實在過於強烈。在日本舉辦的恐怖繪畫展中,他親眼看到《簡·格雷的處刑》時深受震驚,因為他看到了只有面對實物才會注意到的細節:行刑者的表情非常糾結和痛苦。這激起了他對這位角色複雜又糾結心理的想像空間,這就是親自去逛美術館的魅力。對於每一個觀賞藝術品的人來說,獲得的觀感都有所不同,也會和創作者本身的理解不同。

《暗幕下的格爾尼卡》的核心正是《格爾尼卡》——畢卡索的驚世傑作。陸秋槎道出了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彼時西班牙陷入內戰,假裝中立的納粹政權突然空襲無辜的格爾尼卡小鎮,進行了耀武揚威的恐怖主義行為。而恰巧巴黎迎來世人矚目的萬國博覽會,畢卡索便通過在西班牙館展出的機會,用這幅畫表達了血淋淋的公然憤怒。郭希分析道,這幅畫只運用黑白灰的冷處理方式描繪戰爭的地獄之景、眾生的生死邊緣,更加放大了這份情感。

郭希借用畢卡索的一句名言進行總結。當納粹的軍隊十分不悅地站在西班牙館這件巨幅畫作前,質問畢卡索:「這是你畫的嗎?」畢卡索用他那深邃的雙眸回望著暴徒,回答道:「不,是你們畫的。」 她指出《格爾尼卡》在這個時代依然有著非凡的意義,戰爭在今天依舊令不同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意識裡留下傷痕。這幅作品並不是對一個早已逝去的世界的歷史記錄,而是人類活生生的良知。這樣的畫作,會不斷警醒人們保持自己內心的善良與正義。

作者:閆曉旭

編輯:楊司奇

校對:薛京寧

相關焦點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請點擊全屏觀看記者|白樺湯曄攝像|雷昊畫作解讀《格爾尼卡》(Guernica)巴勃羅·畢卡索(PabloPicasso1881——1973)油畫1937年349.3cmx776.6cm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
  • 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但真正使這個小城受到全世界和後世關注的,是畢卡索的名畫,《格爾尼卡》。 任何一本敘述20世紀藝術史的著作都不會忽略《格爾尼卡》。《格爾尼卡》的意義也已經遠遠超越了藝術史層面。西班牙當代藝術家路易斯·戈迪略說,「畢卡索畫了一幅歷史畫,這幅畫又變成了歷史和傳說」。在圍繞這幅畫的諸多傳說中,最有名的那個故事是這麼講的:二戰期間,巴黎淪陷後,畢卡索選擇繼續留在法國。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畢卡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繫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 畢卡索最著名作品《格爾尼卡》遭損毀(圖)
    畢卡索最著名作品《格爾尼卡》遭損毀(圖) 2008年07月23日 10:20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描繪西班牙內戰時期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機轟炸為平地的慘景。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黑、白、灰的色調,如剪貼畫般地隨意拼湊著人臉、手、腳、小孩、牛頭、馬頭,電燈泡、油燈、斷劍、小花。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軍襲擊。飛機狂轟濫炸,機槍掃射,肆虐了三個半小時後,小鎮成為一片廢墟,1600名居民喪生,900多人受傷。轟炸後的一個多月,畢卡索完成了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
  • 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賞析
    畫作:格爾尼卡,畫家:畢卡索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是畢卡索的傳世名作,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不正是那不折不扣的現代主義的表現意圖嗎?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並沒有從喚醒或號召人們武裝反抗的角度人手,也沒有從譴責和抗議的角度去創作,而是從「悲哀」、「悲傷」、「驚恐」、「痛苦」的角度去表現。雖然這樣符合畢卡索的性格,但是從美術史的範疇來看不能不說是一個大膽的舉動。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格爾尼卡》的繪畫技法,隱喻,對戰爭的控訴,使得這幅畫被賦予了反戰的靈魂。後來的韓戰、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甚至世界各地的武裝暴動,都會有人舉著標誌性的《格爾尼卡》呼籲和平。現在這幅畫被複製、放大,妥妥地掛在聯合國辦公室大廳,時刻提醒與會的各國官員,戰爭的恐怖和對和平的不懈追求。
  • 《格爾尼卡》畢卡索
    畢卡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創作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對法西斯強烈的抗議。   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   那麼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卡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
  • 918,從畢卡索《格爾尼卡》談戰爭反思與藝術
    關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今天就來繼續說一本書,同樣來自要記錄人類高光時刻的「未讀·裡程碑」系列。這本書全名是《格爾尼卡——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過因為名字的問題,估計非藝術領域對這個作品並不那麼熟悉。
  • 918,從畢卡索《格爾尼卡》談戰爭反思與藝術
    關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今天就來繼續說一本書,同樣來自要記錄人類高光時刻的「未讀·裡程碑」系列。——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過因為名字的問題,估計非藝術領域對這個作品並不那麼熟悉。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死亡與幾何學
    【編者按】《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極為知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誕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也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為西班牙共和國搖旗吶喊。也正因為如此,《格爾尼卡》並沒有隨著西班牙共和國事業的失敗而被歷史遺忘,反而不斷被新的歷史事件重新喚醒,並逐漸登上神壇,成了永恆的反戰符號。在《格爾尼卡》一書中,詹姆斯·艾德禮為我們深度解析了這幅曠世名作的來龍去脈、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了無數現代藝術家,並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形態中被賦予了永恆的價值。
  • 畢卡索用35天創作的《格爾尼卡》,我用一年才看懂
    No.1 為什麼做《格爾尼卡》這個選題? 二戰期間,曾有一名納粹軍官質問畢卡索:「這幅畫是你畫的嗎?」畢卡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畫的。」這幅引起德國人不滿的畫,正是《格爾尼卡》。
  • 畢卡索的傑作格爾尼卡,不僅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是和平的吶喊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在1937年受邀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繪製一幅大型的牆面,藉此畢卡索發表了一個充滿激情的反戰宣言,而不是僅僅將一個視覺事件打碎成幾何圖形,簡簡單單的以自己文明的風格畫成了一幅畫。如圖所示,格爾尼卡不但被認為是畢卡索的傑作,更是所有時代裡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
  • 畢卡索晚年作品即將來滬,《格爾尼卡》以「拼圖」形式展出
    畢卡索(1881—1973)據悉,此次展覽由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與嘉泰拍賣聯合舉辦,除畢卡索生平版畫精品、雕塑、畫作、裝置藝術等,畢卡索代表性作品《格爾尼卡》將以獨特的「拼圖」形式首次登陸上海展覽中心。
  • 畢卡索與世界名畫《格爾尼卡》
    支持弗朗哥的德國空軍突然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大規模的轟,除了五十磅和一百磅的炸彈,還投下了巨大千磅重的魚雷彈。格爾尼卡是個密集的小鎮,在這次轟炸中幾乎全部毀掉。因為格爾尼卡是古代巴斯克地區的中心和首都。(巴斯克一直到今天都在尋求從西班牙獨立) 西班牙當時的共和政府付出大量訂金,要求在巴黎的畢卡索創作一幅畫。長期生活在巴黎的畢卡索幾乎就是巴黎人,後來還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在炮火連天中訂購一幅畫的政府動機,一直為人詬病,懷疑這只是一個宣傳。最終,畢卡索把他心中想像的格爾尼卡慘狀,用畫來作為對付戰爭,對敵人進行攻擊的工具。《格爾尼卡》使得小鎮被轟炸世界聞名。
  • 源古MeiYu ▏藝術鑑賞之畢卡索《格爾尼卡》
    今天的藝術鑑賞課程,源古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解讀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以他為代表的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孩子們學習了《格爾尼卡》的構圖,用幾何圖形分割畫面,並了解了畫面中各部分主體所表達的含義以及畫面中所包含的畫家的情感情緒,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圖形成自己的畫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孩子們的作品吧!
  • 來自畢卡索的怒吼,為和平吶喊《格爾尼卡》,他深藏的含義可知?
    畢卡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近現代最具商業價值的藝術家之一,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都有收錄他的作品。而且只要拍場上有出現畢卡索的作品,必然是熱鬧非凡。畢卡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跌經變化,創造力驚人。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吸收進自己的風格中。
  • 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格爾尼卡》,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當畢卡索正在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瑪麗·泰瑞莎突然闖上門,朵拉·瑪爾剛好在畢卡索身邊,他的兩個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
  • 美的視角|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
    畢卡索《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是西班牙遭受德空軍轟炸之地,也是畢卡索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大型油畫的名字。突破單一視角,增加看不到的另外一面的繪畫造型處理方法,該方法是畢卡索創立的。現實主義:關心現實和實際,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關心現實和實際,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
  • 名畫故事 | 畢卡索的愛國情懷,西班牙版無問西東
    -隋我來搞藝術-熱愛和平的畢卡索捨命畫出反戰傑作眾所周知,畢卡索畫過一隻鴿子嘴裡銜著橄欖枝這隻鴿子被公認為是和平的象徵聯合國命名其為《和平鴿》畢卡索生前經歷過一戰和二戰對戰爭的殘暴性深惡痛絕在畫這幅和平鴿之前畢卡索還有一幅舉世聞名的反戰題材畫作是以西班牙一個小城鎮的名字命名的就是這幅《格爾尼卡》聽過隋老師的畢卡索講座的同學,應該對這幅畫有印象,畢卡索使用了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