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2020-07-28 一籃子瓜菜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黑、白、灰的色調,如剪貼畫般地隨意拼湊著人臉、手、腳、小孩、牛頭、馬頭,電燈泡、油燈、斷劍、小花。

有躺倒在地的身體,有斷了的手仍緊握斷劍,有振臂高呼,有歇斯底裡,有小孩死亡後的面無表情,有強悍的西班牙公牛面無表情,有馬傷痛的嘶吼,還有燈,以及燈帶來的光。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軍襲擊。

飛機狂轟濫炸,機槍掃射,肆虐了三個半小時後,小鎮成為一片廢墟,1600名居民喪生,900多人受傷。


轟炸後的一個多月,畢卡索完成了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

他以黑、白、灰,雜亂,碎片,恐怖,控訴著戰爭的慘無人道,並且在野蠻暴行之下,他給人民留下一絲光和希望。


《格爾尼卡》的繪畫技法,隱喻,對戰爭的控訴,使得這幅畫被賦予了反戰的靈魂。

後來的韓戰、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甚至世界各地的武裝暴動,都會有人舉著標誌性的《格爾尼卡》呼籲和平。


現在這幅畫被複製、放大,妥妥地掛在聯合國辦公室大廳,時刻提醒與會的各國官員,戰爭的恐怖和對和平的不懈追求。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但是在《格爾尼卡》問世之初,它是連西班牙的自家人也不接受它的畫風。

同胞們對畢卡索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和憤怒。

沒有廢墟,沒有血腥,沒有轟炸機,沒有槍炮,本來寄望畢卡索的名氣擔負起的國際政治力量,變成人們毫不留情的唾棄和尖銳的批評。


&34;。

&34;。


而德國人諷刺它為&34;


批評與討論一直喋喋不休,直到1938年的9月,當《格爾尼卡》出現在倫敦白教堂美術館的展廳,冷靜的人們才逐漸意識到,畢卡索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深遠和強大的力量。

相對於一眼就打動人的畫作,《格爾尼卡》與眾不同地擔負著更重要的使命:標誌性。

不是因為某一場戰爭,某一次死亡,某一次的流離失所,《格爾尼卡》在講述一切,一切人們熱愛的、美好的事物,都會因戰爭而痛苦、毀滅。


從此,反戰的靈魂從《格爾尼卡》中被挖掘出來。

它是一股源泉,它的概括性與廣泛性開始播灑給了全人類。


人工智慧繪畫在2018年10月有一個重大的事件。

佳士得拍賣行把一幅由人工智慧完成的肖像畫《愛德蒙·貝拉米的肖像》,拍出了43.25萬美元(約300萬人民幣)。

作者是來自巴黎的Obvious團隊,由三個25歲年輕人組成。

他們編制出一套算法,讓計算機先讀取15000幅從14世紀到20世紀的經典肖像畫,然後按照設定的算法由電腦完成一系列的作品。

一共選出了11幅參與拍賣,其中的這一幅成交價最高。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畫上的籤名就是該畫的算法公式。


人工智慧是一門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的學科,是一套可以通過預期算法,擁有類似人類思維,對事物、事情作出反應的機器系統。

很多時候我們把機器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混淆。

機器自動化是單一重複性的工作機器。

人工智慧也不是長得像人類,有頭有四肢有軀幹,能行走活動能說話的機器,它的核心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做出判斷,包括語言、圖像的識別,然後通過算法作出語言反應或者動作反應。


算法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只有算出結果,它才會作出反應。

但是怎麼算是需要人預先輸入公式的。

可以說,人工智慧是既有腦,又沒腦。


圍棋的棋盤上有橫、豎19根線,形成了361個交叉點,每個點要麼下黑子,要麼下白子,要麼空著,這樣就有了3的361次方的下法,也就是圍棋一共有10的172次方的下子變化。

2016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時候,計算機後臺同時用了1200個CPU,170個GPU工作,據說消耗的電費就達3000美元一小時。

ALPHAGO下的每一步棋,計算機就按算法從頭到尾算一遍,找出概率最優的步法再著子,直到最後它獲得了勝利。


這裡面有2個關鍵的工作,一個是給計算機輸入算法,告訴它按照怎麼樣的運算邏輯,才能找出最優的方法。

這個和從15000幅肖像畫中找出已經定義好了的美,經典,傳神,印象,感情傳達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是運行速度足夠快,容量足夠大,以支撐如此複雜的運算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出結果。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人類一直詬病人工智慧沒有創新能力就在於此,人工智慧必須人類先告訴它算法,不然,它就是一堆機器。


舉個最常用的例子,我們常用的&34;功能,它就是按照算法算出來的。

比如,提取當下時間值的秒變量X,然後代入設定好的函數Y=2X+1,這就是下一次要播放的第幾首歌的原理。

看似隨機,實際是你看不到的算法。


但是只要有算法,那就不能算創新,我們只能講是新的排列組合方式。


當然,我們不排除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出來美妙的繪畫,但是這就又涉及另外一個算法了,怎麼在浩如煙海的結果中進行審美。


人工智慧還有一種致命傷,就是它的概率論宿命。

圍棋的變化,就算10的172次方這麼多,它也總是有限的,而人的情緒變化是不可捉摸的,腦袋的靈光乍現是全無算法可言。

畢卡索在設計《格爾尼卡》的前面幾次草稿中,是沒有燈泡和小花的。

至於他是在什麼時候加進去的,情緒上受到過什麼樣的波動,我們無從得知,這更是無法歸納總結給算法的。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的創作過程


假設畫裡沒有燈泡和小花,也會是一幅驚世駭俗、意味深長的作品。

假設把小花畫得更真切,而不是又小又虛無,會不會更突出希望的火花?

又或者,在通篇的黑白灰中,只留給小花一丁點彩色,那又會是怎麼樣呢?

怎麼樣都說得通,可是在1937年的那個當下,畢卡索只想這樣子,這樣子就足夠了。

而計算機無法做出判斷。


或者應該這麼說,計算機面對斷壁殘垣,支離破碎,家破人亡,它依然只是靜靜地等待指令去運算的一堆機器而已。


提起畢卡索,很多人就會笑稱&34;的畫作嘛,所以看不懂。

對於畢卡索為情人瑪麗創作的肖像畫《夢》,2017年在紐約拍出1.55億美金的天價,大部分的人只能自嘲說,沒錢事小,但是真沒有這樣的審美細胞。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我國的大畫家徐悲鴻,他在1918~1927年在歐洲學畫。

那時歐洲的立體主義、印象派在畢卡索、塞尚、梵谷、高更的推波助瀾下已經非常成熟。

標誌畢卡索擺脫寫實畫風的《亞威農少女》是在1907年完成的。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此刻學習歐洲繪畫技術的徐悲鴻本應該順應潮流才是,但他直言不諱自己更欣賞寫實派,不懂畢卡索,甚至討厭畢卡索,不喜歡印象派。


從普通老百姓到蜚聲國際的大畫家,尚且對繪畫的評價存在這麼大的差異了,那又怎麼把複雜的人類感情寫成算法輸入計算機呢?


畢卡索說過:&34;

人工智慧,可以做的就恰恰是前半部分吧,而成為戰鬥的武器,需要畢卡索的手,需要憤怒的,複雜的感情。

這正是《格爾尼卡》的偉大之處。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的繪畫技法,隱喻,對戰爭的控訴,使得這幅畫被賦予了反戰的靈魂。後來的韓戰、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甚至世界各地的武裝暴動,都會有人舉著標誌性的《格爾尼卡》呼籲和平。現在這幅畫被複製、放大,妥妥地掛在聯合國辦公室大廳,時刻提醒與會的各國官員,戰爭的恐怖和對和平的不懈追求。但是在《格爾尼卡》問世之初,它是連西班牙的自家人也不接受它的畫風。同胞們對畢卡索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和憤怒。
  • 畢卡索《格爾尼卡》
    畢卡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繫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 《格爾尼卡》畢卡索
    有人說,這是西班牙的標誌,因為鬥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畢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繪畫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為什麼不像其他形象,是那麼泰然自若,冷漠無情。有人說他是代表獨裁者佛朗哥Franco,是法西斯的代號。二、畫面構圖初看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時,第一感覺雜亂、支離破碎,但這似乎與狂轟濫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請點擊全屏觀看記者|白樺湯曄攝像|雷昊畫作解讀《格爾尼卡》(Guernica)巴勃羅·畢卡索(PabloPicasso1881——1973)油畫1937年349.3cmx776.6cm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
  • 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賞析
    畫作:格爾尼卡,畫家:畢卡索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是畢卡索的傳世名作,同時也是聯合國會議大廳裡永久陳列的一幅畫,作品完成於1937年。《格爾尼卡》完成後在歐洲巡迴展出,沒有受到任何指責,而且獲得了廣泛的讚揚。要知道抽象主義和立體主義在當時剛剛流行不久,只有小範圍的少數人清楚它是怎麼一回事。可以說,立體主義繪畫就是畢卡索開創的。在這之前畢卡索本人也沒有用抽象手法或象徵手法正式畫過如此嚴肅的題材、如此巨大的作品。直到今天,西方人也不一定完全能夠接受抽象繪畫。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死亡與幾何學
    【編者按】《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極為知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誕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也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為西班牙共和國搖旗吶喊。雖然多拉·馬爾拍攝的這幅畫的早期創作階段似乎代表著一種外部景觀,但《格爾尼卡》的結構卻與此相矛盾:燈泡似乎固定在住家中的天花板上,從右邊悄悄進來的女人似乎是從一扇敞開的門進來的,手握著燈的人看上去好像是從開放的廣場中一個敞開的窗戶裡探出身子,下墜的女人似乎從一座獨立的建築裡掉下來,建築的窗戶被火焰照亮。
  • 畢卡索與世界名畫《格爾尼卡》
    支持弗朗哥的德國空軍突然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大規模的轟,除了五十磅和一百磅的炸彈,還投下了巨大千磅重的魚雷彈。格爾尼卡是個密集的小鎮,在這次轟炸中幾乎全部毀掉。因為格爾尼卡是古代巴斯克地區的中心和首都。(巴斯克一直到今天都在尋求從西班牙獨立) 西班牙當時的共和政府付出大量訂金,要求在巴黎的畢卡索創作一幅畫。長期生活在巴黎的畢卡索幾乎就是巴黎人,後來還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在炮火連天中訂購一幅畫的政府動機,一直為人詬病,懷疑這只是一個宣傳。最終,畢卡索把他心中想像的格爾尼卡慘狀,用畫來作為對付戰爭,對敵人進行攻擊的工具。《格爾尼卡》使得小鎮被轟炸世界聞名。
  • 畢卡索小時候的畫,不服不行!|自畫像|格爾尼卡|繪畫|guernica_網易...
    7歲的畢卡索和妹妹羅拉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  全世界上每十個人就有八個人聽過畢卡索  在世界上存在的十大最昂貴作品  畢卡索一個人的作品便佔了三幅之多  雖然很多知道畢卡索  也知道他是一位名滿世界的大師  可看到這些畫時難免會冒出一個念頭  這畫的是什麼?
  • 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當畢卡索正在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瑪麗·泰瑞莎突然闖上門,朵拉·瑪爾剛好在畢卡索身邊,他的兩個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
  • 為什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會讓你覺得恐懼?
    第三期的「輕鬆聊藝術」將帶大家了解畢卡索《格爾尼卡》所代表的的含義和畫中的小細節,以及這幅畫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格爾尼卡》-畢卡索,現收藏於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如果想要看懂一幅畫,當時的畢卡索正好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區畫一幅裝飾性的畫,格爾尼卡轟炸事件讓畢卡索怒不可遏,義憤填膺的他決定以此事件為主題,揭露獨裁主義者的暴行以及對無辜死去的人的哀悼,正如畢卡索說的那樣,「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 從文學角度進入畢卡索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展覽展出了畢卡索非常多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與「戰爭」主題緊緊捆綁的爭議之作。事實上,這幅創作於1937年的名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那樣為人所熟知。《格爾尼卡》的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視覺感官錯亂不堪,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幅畫的感人之處,正在於對法西斯暴行場面的揭露。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中學的時候,在歷史課的一個單元專門講到了西方的現代畫,提到了梵谷,畢卡索等人,大致講了寫實向抽象的過渡,現在我們看梵谷的畫,星空或者向日葵等還都比較賞心悅目,但看畢卡索這類所謂的現代畫大師的作品時,那真的是不敢恭維了,或許是欣賞層次的問題,也或許是畢卡索畫畫的初衷就不是用來欣賞的,
  • 藝術鑑賞|畢卡索《格爾尼卡》
    ——拉爾夫·沃爾多·埃莫森 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的邀請。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對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轟炸。滿腔怒火的畢卡索,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 畢卡索與世博會油畫《格爾尼卡》震驚世界
    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畢卡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卡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1935年時,畢卡索曾談起他保存照片的興趣,「不在於照片的拍攝地,而在於畫面的變形」。在陪伴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的兩個星期裡,多拉·瑪爾所開始做的,正是這樣的事情—顯然,這在藝術史上還是第一次。但是在他1935年的評論中,他又補充道:「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注意到基本上一幅畫是不變的,儘管外觀會有不同,但第一點『視象』幾乎是原封不動的。」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1935年時,畢卡索曾談起他保存照片的興趣,「不在於照片的拍攝地,而在於畫面的變形」。在陪伴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的兩個星期裡,多拉·瑪爾所開始做的,正是這樣的事情—顯然,這在藝術史上還是第一次。但是在他1935年的評論中,他又補充道:「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注意到基本上一幅畫是不變的,儘管外觀會有不同,但第一點『視象』幾乎是原封不動的。」
  • 畢卡索最著名作品《格爾尼卡》遭損毀(圖)
    畢卡索最著名作品《格爾尼卡》遭損毀(圖) 2008年07月23日 10:20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描繪西班牙內戰時期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機轟炸為平地的慘景。
  •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格爾尼卡》時突然闖上門,當時朵拉剛好在他身邊,男人正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他的一雙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展出中最早的一幅畫作是畢卡索14歲時完成的油畫《赤足少女》,最近的一幅是1971年的《星期天》,那時畫家已90高齡,這批畫作囊括了畢卡索從少時到晚年各時期的作品,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這位大師一生的創作脈絡。本次展覽裡另有50幅關於畢卡索生活和創作的攝影照亮相,為畢卡索的藝術人生作出別樣的註解。「你是天才的拾荒者和修補者!」
  • 美的視角|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
    畢卡索《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是西班牙遭受德空軍轟炸之地,也是畢卡索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大型油畫的名字。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用平面的繪畫方式,以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用幾何化的形式描畫了法西斯戰爭之下,人民驚慌、痛苦和死亡的悽慘情形。立體主義:如牛頭,正面的半邊牛頭+側面的半邊牛頭構成完整的牛頭。突破單一視角,增加看不到的另外一面的繪畫造型處理方法,該方法是畢卡索創立的。
  • 為什麼畢卡索說他的名畫《格爾尼卡》是德國法西斯創作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巴黎陷落了,但一向定居在法國的西班牙畫家畢卡索仍然決定留在巴黎。他極力拉攏、討好畢卡索,對他噓寒問暖,還要求看看畢卡索最近的作品。畢卡索隨手從一本書裡翻出夾在裡面的繪畫《格爾尼卡》的照片遞給阿別茨。阿別茨見畢卡索答理他,顯得很得意。他看了看照片,若無其事地讚揚一番,並且恭維地問:「您能否告訴我,您是怎樣創作這幅畫的?」畢卡索冷冷地回答:「不,這不是我創作的,這是你們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