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與世博會油畫《格爾尼卡》震驚世界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

畢卡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卡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卡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搜集了達利、畢卡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卡索的遺願回歸馬德裡。

來源:騰訊世博 編輯:楊鑫

相關焦點

  • 《格爾尼卡》的哀歌
    ▲ 油畫《格爾尼卡》(1937)西班牙畫家畢卡索 作現藏於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格爾尼卡》作於1937年,此時距離畢卡索完成他的第一幅代表作《格爾尼卡》是畢卡索藝術生涯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次轉折,此後他的藝術風格進一步走向簡化和抽象。《格爾尼卡》之所以被稱為「歷史作品」,是因為這幅畫為世人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一場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西班牙內戰期間,1937年4月,納粹德國應佛朗哥之邀空襲西班牙共和國所轄地格爾尼卡,將其夷為平地。
  • 《格爾尼卡》畢卡索
    其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了法國政府。在巴黎建有畢卡索博物館。馬身、馬腿都布滿報紙組成的密密麻麻斑斑點點的小字,是新聞報章傳來的震驚消息,是對法西斯主義的聲討,有一隻手把報紙中間撕破,要揭示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背後的黑幕呢?還是要暴露此宗駭人聽聞的罪行?
  • 美的視角|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
    畢卡索《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是西班牙遭受德空軍轟炸之地,也是畢卡索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大型油畫的名字。突破單一視角,增加看不到的另外一面的繪畫造型處理方法,該方法是畢卡索創立的。現實主義:關心現實和實際,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關心現實和實際,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暑假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系列微視頻《帶孩子走近世界名畫》,我們希望通過對世界名畫的鑑賞,豐富孩子的審美體驗,讓孩子在感悟美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美、熱愛生活。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 畢卡索與世界名畫《格爾尼卡》
    支持弗朗哥的德國空軍突然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大規模的轟,除了五十磅和一百磅的炸彈,還投下了巨大千磅重的魚雷彈。格爾尼卡是個密集的小鎮,在這次轟炸中幾乎全部毀掉。因為格爾尼卡是古代巴斯克地區的中心和首都。(巴斯克一直到今天都在尋求從西班牙獨立) 西班牙當時的共和政府付出大量訂金,要求在巴黎的畢卡索創作一幅畫。長期生活在巴黎的畢卡索幾乎就是巴黎人,後來還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在炮火連天中訂購一幅畫的政府動機,一直為人詬病,懷疑這只是一個宣傳。最終,畢卡索把他心中想像的格爾尼卡慘狀,用畫來作為對付戰爭,對敵人進行攻擊的工具。《格爾尼卡》使得小鎮被轟炸世界聞名。
  • 從文學角度進入畢卡索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展覽展出了畢卡索非常多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與「戰爭」主題緊緊捆綁的爭議之作。事實上,這幅創作於1937年的名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那樣為人所熟知。《格爾尼卡》的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視覺感官錯亂不堪,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幅畫的感人之處,正在於對法西斯暴行場面的揭露。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中學的時候,在歷史課的一個單元專門講到了西方的現代畫,提到了梵谷,畢卡索等人,大致講了寫實向抽象的過渡,現在我們看梵谷的畫,星空或者向日葵等還都比較賞心悅目,但看畢卡索這類所謂的現代畫大師的作品時,那真的是不敢恭維了,或許是欣賞層次的問題,也或許是畢卡索畫畫的初衷就不是用來欣賞的,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349.3×橫776.6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 走進世博會:畢卡索「亮相」世博西班牙館
    畢卡索的藝術作品也「亮相」世博會西班牙館,讓遊客們置身於偉大畫家筆下的多彩世界中。鳳凰衛視7月14日《走進世博會》,以下為文字實錄:楊娟:西班牙奪冠了,在剛剛落幕的南非世界盃決賽,西班牙首次捧起了大力神杯,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又一位新晉世界冠軍。在足球界西班牙足球一貫都是以球風靈活和技術細膩著稱的,他們非常擅長整體配合,所以也被稱作是歐洲拉丁派。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死亡與幾何學
    在一個月稍多點的時間裡(33-35天之間)——從畢卡索第一次把各種形式的線條勾勒到畫布上開始,他所說的夢想已經實現並有了堅實的形式。這幅完工的油畫與真實的戰爭報導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它反而用平展的畫面空間給人一種舞臺場景的感覺:畫中的角色,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在舞臺上擺出姿勢、發出哀號,比20世紀30年代隨便哪一份報紙的新聞圖片都更接近於一場希臘悲劇。
  • 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賞析
    畫作:格爾尼卡,畫家:畢卡索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是畢卡索的傳世名作,《格爾尼卡》很有名,大到美術史,小到中小學的美術課本都有專門介紹。  1937年4月的某一天,在巴黎躲避戰亂的畢卡索聽到了一個消息:西班牙美麗的商業小鎮格爾尼卡鎮被德國轟炸機炸成了一片廢墟,當時街上滿是人群,鎮上無辜的居民慘遭屠殺。畢卡索對這一野蠻暴行感到震驚,使他本來就憂鬱的情緒轉化為滿腔憤怒。畢卡索決定用畫筆作武器,揭露這一令人髮指的野蠻行徑。
  • 《格爾尼卡》的尖叫與絕望
    ——畢卡索「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就是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的想法,儘管眾人不認為畢卡索是一個寫實畫家,但在畢卡索的想法中,自己的畫作既是基於內心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是對現實的刻畫。
  • 畢卡索最著名作品《格爾尼卡》遭損毀(圖)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描繪西班牙內戰時期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機轟炸為平地的慘景。   前日,30名專家對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做了分析,其中有129處細節發生了變化,他們認為,《格爾尼卡》如果再無限制地到處做展覽將被徹底損毀。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描繪的是西班牙內戰時期。
  • 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格爾尼卡》,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當畢卡索正在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瑪麗·泰瑞莎突然闖上門,朵拉·瑪爾剛好在畢卡索身邊,他的兩個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就是在這裡,1937年5月1日,畢卡索在對格爾尼卡遭到毀滅深感震驚,對佛朗哥栽贓共和軍深感厭惡的情緒下,用鉛筆在一張藍色速寫紙上迅速地畫下了他對《格爾尼卡》的初步構思。最初的草圖上對作品基本要素的組織,與最終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自世界大戰時起,直到這時,他還從未對世界和外部事務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畢卡索找到了自己的主題。就是在這裡,1937年5月1日,畢卡索在對格爾尼卡遭到毀滅深感震驚,對佛朗哥栽贓共和軍深感厭惡的情緒下,用鉛筆在一張藍色速寫紙上迅速地畫下了他對《格爾尼卡》的初步構思。最初的草圖上對作品基本要素的組織,與最終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
  • 西班牙壁畫《格爾尼卡》,畢卡索用象徵主義表現畫面
    西班牙壁畫《格爾尼卡》是西方現代美術最具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大師畢卡索的作品,長7.766米,寬3.493米。畢卡索在創作這幅壁畫時,反覆構思、構圖,畫了許多草稿。大約第六稿時才把構圖畫成最終的樣子。畢卡索畢卡索關於這幅壁畫的創作, 還有一段小插曲。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黑、白、灰的色調,如剪貼畫般地隨意拼湊著人臉、手、腳、小孩、牛頭、馬頭,電燈泡、油燈、斷劍、小花。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軍襲擊。飛機狂轟濫炸,機槍掃射,肆虐了三個半小時後,小鎮成為一片廢墟,1600名居民喪生,900多人受傷。轟炸後的一個多月,畢卡索完成了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軍襲擊。飛機狂轟濫炸,機槍掃射,肆虐了三個半小時後,小鎮成為一片廢墟,1600名居民喪生,900多人受傷。轟炸後的一個多月,畢卡索完成了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
  • 為什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會讓你覺得恐懼?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在1937年創作的一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也是畢卡索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第三期的「輕鬆聊藝術」將帶大家了解畢卡索《格爾尼卡》所代表的的含義和畫中的小細節,以及這幅畫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