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的格爾尼卡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020-11-29 暮景風月

中學的時候,在歷史課的一個單元專門講到了西方的現代畫,提到了梵谷,畢卡索等人,大致講了寫實向抽象的過渡,現在我們看梵谷的畫,星空或者向日葵等還都比較賞心悅目,但看畢卡索這類所謂的現代畫大師的作品時,那真的是不敢恭維了,或許是欣賞層次的問題,也或許是畢卡索畫畫的初衷就不是用來欣賞的,而只是作為一個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而這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控訴法西斯的格爾尼卡。

1937年,當時的德國法西斯已經在德國大行其道,不過此時距離進攻波蘭還有兩年,但在其他小國家小試牛刀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而西班牙就是一個不錯的對象。話說西班牙先後被英國荷蘭打敗失去霸主地位後,又在1898年被歐洲國家瞧不上的美國打了個灰頭土臉,已經徹底淪為沒有殖民地的歐洲弱國了,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剛從西班牙流感中恢復沒多久的西班牙又迎來了內戰,而少數民族巴斯克人居住的格爾尼卡成為了戰爭的一個重災區。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前,格爾尼卡的巴斯克人有很大的自治權,但內戰爆發後,被德國納粹支持的弗朗哥上臺決定取締這種自治,並在和西班牙共和政府內戰的半年後,1937年春將德國的禿鷹軍團轟炸機開到了這裡,將格爾尼卡轟炸成了平地。另外希特勒後來之所不進攻西班牙,原因也在於其扶植的弗朗哥打內戰打贏了,成為了法西斯大家庭的一份子,不過這都是格爾尼卡的後話了。

格爾尼卡雖然是抽象畫,但在畢卡索的心目中或許格爾尼卡就是一副寫實畫。「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其實這就是畢卡索創作這部作品時的想法,雖然我們並不認為畢卡索是一個寫實畫家,但在畢卡索的想法中,自己的畫作既是基於內心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是對現實的著眼。早期落魄時,他滿是敏感與憂鬱,而到成名後,也充滿了桀驁與不知收斂的鋒芒,如果仔細觀看這幅巨大的畫作,雖然看不太懂,但也能感受到作者巨大的憤怒和外露的情感在其中。後來這幅畫在法國展覽,德國軍人前來時,畢卡索發給每個德國軍官一副複製品,當被問及這是你的傑作時,畢卡索回答了一句」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關於這幅畫有太多的象徵,但有兩個象徵比較醒目,就是懷抱嬰兒的女人和支離破碎的士兵。畢卡索雖然創作這幅畫是基於內心的憤怒,但同時也是受人之託,慘案發生的同一年,法國要舉行世博會,當時聲名鵲起的畢卡索被西班牙共和政府邀請創作西班牙展覽館的一面牆的畫,苦思冥想的畢卡索在格爾尼卡慘案後得到了靈感,於是在幾個星期內有了這幅長近八米高三米半的巨畫,並在同年展覽在世博會中。畢卡索作為一個風格多變的畫家,畫中有時會出現宗教的印記,畫中懷抱孩子哭泣的女人其實就是在仿照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創作的聖母懷抱耶穌像,而倒下的士兵手上刻的也是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其實這種宗教的因素並不難理解,西班牙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而藉助宗教受難這種既控訴又是呼籲基督式的愛的形式,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猶如畫中的和平鴿和既像是炸彈火光同時更像是一個全知的明目在畫中正中央那樣,似乎在表示有一個全知的上帝視角在觀察著世間的每一件惡事。

而全畫以黑白灰的壓抑色調寫現實的殘酷,而和平鴿若隱若現的光線和中間的燈光眼仿佛在表達著」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的教諭。

相關焦點

  • 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格爾尼卡》,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當畢卡索正在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瑪麗·泰瑞莎突然闖上門,朵拉·瑪爾剛好在畢卡索身邊,他的兩個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
  • 從文學角度進入畢卡索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作為策展人,郭希希望可以通過分享布展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和背後的故事,帶領大家體會布展的用心良苦,給予觀眾一個特別的觀展視角。展覽展出了畢卡索非常多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與「戰爭」主題緊緊捆綁的爭議之作。事實上,這幅創作於1937年的名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那樣為人所熟知。
  • 畢卡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解畢卡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請點擊全屏觀看記者|白樺湯曄攝像|雷昊畫作解讀《格爾尼卡》(Guernica)巴勃羅·畢卡索(PabloPicasso1881——1973)油畫1937年349.3cmx776.6cm西班牙索菲亞王后國家美術館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死亡與幾何學
    《格爾尼卡》由三個部分組成,幾乎像一個用黑、白、灰三種顏色畫出來的三聯版,使用的是一種由製造商按照畢卡索的要求而開發出來的超柔和、不會反光的裡普顏料。中央面板的三角狀結構將我們的目光,從地上被肢解的士兵引向一個電燈泡和一匹受傷而在嘶嘯的馬的頭顱,並引向畫中的主要光源:一個女人從窗戶伸出手,手裡握著一盞燈。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黑、白、灰的色調,如剪貼畫般地隨意拼湊著人臉、手、腳、小孩、牛頭、馬頭,電燈泡、油燈、斷劍、小花。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軍襲擊。飛機狂轟濫炸,機槍掃射,肆虐了三個半小時後,小鎮成為一片廢墟,1600名居民喪生,900多人受傷。轟炸後的一個多月,畢卡索完成了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
  • 人工智慧畫不出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機緣巧合,這幾天翻看畢卡索的畫冊,其中有一幅《格爾尼卡》(Guernica)。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軍襲擊。飛機狂轟濫炸,機槍掃射,肆虐了三個半小時後,小鎮成為一片廢墟,1600名居民喪生,900多人受傷。轟炸後的一個多月,畢卡索完成了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
  • 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不滿的畢卡索定居巴黎,但當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 —— 格爾尼卡 在西班牙內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卡索強烈的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製這幅壁畫,要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
  • 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賞析
    畫作:格爾尼卡,畫家:畢卡索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是畢卡索的傳世名作,同時也是聯合國會議大廳裡永久陳列的一幅畫,作品完成於1937年。《格爾尼卡》很有名,大到美術史,小到中小學的美術課本都有專門介紹。  1937年4月的某一天,在巴黎躲避戰亂的畢卡索聽到了一個消息:西班牙美麗的商業小鎮格爾尼卡鎮被德國轟炸機炸成了一片廢墟,當時街上滿是人群,鎮上無辜的居民慘遭屠殺。畢卡索對這一野蠻暴行感到震驚,使他本來就憂鬱的情緒轉化為滿腔憤怒。畢卡索決定用畫筆作武器,揭露這一令人髮指的野蠻行徑。
  • 《格爾尼卡》畢卡索
    那麼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卡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
  •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畢卡索《格爾尼卡》一貫順從的瑪麗在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突然闖上門,當時朵拉剛好在他身邊,男人正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他的一雙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年輕的法國詩人考克託對畢卡索說這話時,後者才30出頭,在巴黎聲名鵲起,年輕,有名,有錢,有女人。考克託的話,提前概括了畢卡索一生的創作。他是一個破壞者,他更是一個沿著巨人的腳步收集落英繽紛的頑童。
  • 畢卡索與世界名畫《格爾尼卡》
    支持弗朗哥的德國空軍突然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大規模的轟,除了五十磅和一百磅的炸彈,還投下了巨大千磅重的魚雷彈。格爾尼卡是個密集的小鎮,在這次轟炸中幾乎全部毀掉。因為格爾尼卡是古代巴斯克地區的中心和首都。(巴斯克一直到今天都在尋求從西班牙獨立) 西班牙當時的共和政府付出大量訂金,要求在巴黎的畢卡索創作一幅畫。長期生活在巴黎的畢卡索幾乎就是巴黎人,後來還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在炮火連天中訂購一幅畫的政府動機,一直為人詬病,懷疑這只是一個宣傳。最終,畢卡索把他心中想像的格爾尼卡慘狀,用畫來作為對付戰爭,對敵人進行攻擊的工具。《格爾尼卡》使得小鎮被轟炸世界聞名。
  • 為什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會讓你覺得恐懼?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在1937年創作的一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也是畢卡索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第三期的「輕鬆聊藝術」將帶大家了解畢卡索《格爾尼卡》所代表的的含義和畫中的小細節,以及這幅畫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 918,從畢卡索《格爾尼卡》談戰爭反思與藝術
    關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今天就來繼續說一本書,同樣來自要記錄人類高光時刻的「未讀·裡程碑」系列。這本書全名是《格爾尼卡——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過因為名字的問題,估計非藝術領域對這個作品並不那麼熟悉。
  • 918,從畢卡索《格爾尼卡》談戰爭反思與藝術
    關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今天就來繼續說一本書,同樣來自要記錄人類高光時刻的「未讀·裡程碑」系列。——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過因為名字的問題,估計非藝術領域對這個作品並不那麼熟悉。
  • 畢卡索用35天創作的《格爾尼卡》,我用一年才看懂
    「做書」背後的有趣故事。希望這些故事不僅能滿足你的好奇心,還能讓你get一種看書的新視角! No.1 為什麼做《格爾尼卡》這個選題? 二戰期間,曾有一名納粹軍官質問畢卡索:「這幅畫是你畫的嗎?」畢卡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畫的。」這幅引起德國人不滿的畫,正是《格爾尼卡》。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畢卡索這時已對自己要畫一幅什麼樣的畫胸有成竹,他在一張巨幅的木質畫框上展開了畫布。畫布高11.5英尺、長25.5英尺,在大奧古斯丁街7號寬敞的閣樓空間豎立了起來。這個畫架實在是太巨大了,以至於不得不擠進坡狀的閣樓椽子的翹起處,用長柄刷子來作畫,有時還得站在一架摺梯上畫。畫家用黑色顏料和一支狹長的畫刷,在巨大的畫布上畫出了這幅畫的第一個完整版本。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畢卡索這時已對自己要畫一幅什麼樣的畫胸有成竹,他在一張巨幅的木質畫框上展開了畫布。畫布高11.5英尺、長25.5英尺,在大奧古斯丁街7號寬敞的閣樓空間豎立了起來。這個畫架實在是太巨大了,以至於不得不擠進坡狀的閣樓椽子的翹起處,用長柄刷子來作畫,有時還得站在一架摺梯上畫。畫家用黑色顏料和一支狹長的畫刷,在巨大的畫布上畫出了這幅畫的第一個完整版本。
  • 《格爾尼卡》背後的那些故事
    但是畢卡索卻運用充滿寓意的象徵符號,無聲揭示了人民的悲慘遭遇與戰爭的殘酷性。也正是因為深深地被《格爾尼卡》所打動,我開始探尋這幅畫後面的更多故事。格爾尼卡格爾尼卡並不是一個軍事重鎮,鎮上身強力壯的男人早已參軍保家衛國,只留下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老弱,因此這是一次針對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目的僅僅是為了震懾共和政府軍,打擊他們的心理防線。
  • 畢卡索與世博會油畫《格爾尼卡》震驚世界
    畢卡索油畫《格爾尼卡》畢卡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卡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
  • 藝術鑑賞|畢卡索《格爾尼卡》
    ——拉爾夫·沃爾多·埃莫森 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的邀請。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對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轟炸。滿腔怒火的畢卡索,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