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時候,在歷史課的一個單元專門講到了西方的現代畫,提到了梵谷,畢卡索等人,大致講了寫實向抽象的過渡,現在我們看梵谷的畫,星空或者向日葵等還都比較賞心悅目,但看畢卡索這類所謂的現代畫大師的作品時,那真的是不敢恭維了,或許是欣賞層次的問題,也或許是畢卡索畫畫的初衷就不是用來欣賞的,而只是作為一個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而這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控訴法西斯的格爾尼卡。
1937年,當時的德國法西斯已經在德國大行其道,不過此時距離進攻波蘭還有兩年,但在其他小國家小試牛刀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而西班牙就是一個不錯的對象。話說西班牙先後被英國荷蘭打敗失去霸主地位後,又在1898年被歐洲國家瞧不上的美國打了個灰頭土臉,已經徹底淪為沒有殖民地的歐洲弱國了,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剛從西班牙流感中恢復沒多久的西班牙又迎來了內戰,而少數民族巴斯克人居住的格爾尼卡成為了戰爭的一個重災區。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前,格爾尼卡的巴斯克人有很大的自治權,但內戰爆發後,被德國納粹支持的弗朗哥上臺決定取締這種自治,並在和西班牙共和政府內戰的半年後,1937年春將德國的禿鷹軍團轟炸機開到了這裡,將格爾尼卡轟炸成了平地。另外希特勒後來之所不進攻西班牙,原因也在於其扶植的弗朗哥打內戰打贏了,成為了法西斯大家庭的一份子,不過這都是格爾尼卡的後話了。
格爾尼卡雖然是抽象畫,但在畢卡索的心目中或許格爾尼卡就是一副寫實畫。「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其實這就是畢卡索創作這部作品時的想法,雖然我們並不認為畢卡索是一個寫實畫家,但在畢卡索的想法中,自己的畫作既是基於內心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也是對現實的著眼。早期落魄時,他滿是敏感與憂鬱,而到成名後,也充滿了桀驁與不知收斂的鋒芒,如果仔細觀看這幅巨大的畫作,雖然看不太懂,但也能感受到作者巨大的憤怒和外露的情感在其中。後來這幅畫在法國展覽,德國軍人前來時,畢卡索發給每個德國軍官一副複製品,當被問及這是你的傑作時,畢卡索回答了一句」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關於這幅畫有太多的象徵,但有兩個象徵比較醒目,就是懷抱嬰兒的女人和支離破碎的士兵。畢卡索雖然創作這幅畫是基於內心的憤怒,但同時也是受人之託,慘案發生的同一年,法國要舉行世博會,當時聲名鵲起的畢卡索被西班牙共和政府邀請創作西班牙展覽館的一面牆的畫,苦思冥想的畢卡索在格爾尼卡慘案後得到了靈感,於是在幾個星期內有了這幅長近八米高三米半的巨畫,並在同年展覽在世博會中。畢卡索作為一個風格多變的畫家,畫中有時會出現宗教的印記,畫中懷抱孩子哭泣的女人其實就是在仿照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創作的聖母懷抱耶穌像,而倒下的士兵手上刻的也是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其實這種宗教的因素並不難理解,西班牙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而藉助宗教受難這種既控訴又是呼籲基督式的愛的形式,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猶如畫中的和平鴿和既像是炸彈火光同時更像是一個全知的明目在畫中正中央那樣,似乎在表示有一個全知的上帝視角在觀察著世間的每一件惡事。
而全畫以黑白灰的壓抑色調寫現實的殘酷,而和平鴿若隱若現的光線和中間的燈光眼仿佛在表達著」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的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