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禮器圖式》是一部關於清代禮制器物的圖說,不分卷,清允祿等編纂,乾隆年內府彩繪本,冊頁,絹本,墨筆精寫楷書,版框41cm×39cm。全書分祭器、儀器、樂器、滷簿、武備、冠服6個部分。其圖式右邊設色繪圖,左邊楷書詳細說明。此書繪圖精美,圖說詳實,所謂「詳其廣狹長短圍徑之度、金玉璣具錦緞之質、刻鏤繪畫織繡之制,以及品數之多寡、章採之等差,無不縷析條分,一一臚列。」
此書編纂有其產生的基礎。古代《虞書》中記載有五禮、五器,《考工記》記載有廣圍尺度,漢代經學家鄭康成繪有《禮器圖式》,宋聶崇義著有《三禮圖》一書,上述諸書對以前的禮器圖式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同時又有陸佃的《禮象》、陳祥道的《禮書》等等。清代在綜合了這些史籍的基礎上,產生了彙輯清乾隆朝以前的各種禮器的《皇朝禮器圖式》一書,把皇帝、官員、軍隊應用的各種定製的用品、軍器、服式等等用文字、繪圖刊出,以之統一制式,便於製造、穿戴、識別。該書為後世人們了解清朝的禮制、器物、工藝製作水平提供了文字與圖像的可靠資料。《四庫總目提要》評該書:「是編所述則皆昭代典章,事事得諸目驗,故毫釐畢肖,分刊無訛。聖世鴻規,燦然明備」。
作為乾隆帝最為重視的政書之一,《皇朝禮器圖》是清朝考訂禮制及禮器形制的經典圖譜,不僅規範了清代社會成員的理念和行為模式,更對後世研究清代禮儀制度、民族融合和社會生活以及工藝變化有著重要的補史之功用。其繪製人員盡為內府畫家之首,等級規格和裝幀形式俱彰顯御製特色,無處不體現皇家莊嚴肅穆的風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與收藏價值。
一般學者認為初步完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皇朝禮器圖式》為一部以圖像規範宮廷各個層面生活的大型圖譜,此圖譜編纂計畫的開端與乾隆朝的禮制改革密切相關,其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要求更換祭器的材質與乾隆十三年(1748)所著手進行的滷簿改革。乾隆不但為此計畫特別設立 「禮器館」,且有各種形式與版本的產出,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多達 92 冊 1974 開的彩繪冊頁本、數量稍少的武英殿與《四庫全書》本、還有散落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彩繪散頁。
《皇朝禮器圖》共十八卷,分祭器、儀器、冠服、樂器、滷簿、武備6個部分。此書繪圖精美,左側系說將每件器物的詳細尺寸、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條理清晰,記載詳備。且後記:「『鑑藏寶璽』八璽全。」足見規格之高,帝心之盛。《皇朝禮器圖式》版框長約六寸,寬約四寸。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是清中期寫刻本體貌範例。圖文刊刻繁縟精密,工謹不苟,既有版畫風採又不失繪本風貌。全書以上等黃臘箋紙做封面,太史連紙精印,未加襯紙,黃綾包角,連函套內紙亦為染黃紙裱就,為嚴格的內府裝潢體例。
作為乾隆皇帝最為重視的政書之一,其繪製人員盡為內府畫家之首,零頁繪工精妙,筆墨高超,色彩莊重,書法工謹,雖品類眾多,但各頁皆具神韻,等級規格和裝幀形式有明顯的御製特色,無處不體現皇家莊嚴肅穆的風範。
此為清乾隆時期內府彩繪本,絹本冊頁。此彩繪本應是曾收藏於圓明園的一部,後被英法聯軍掠至歐洲。現存零冊分散各地:大英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愛爾蘭國家博物館、阿爾伯塔大學博物館等等。這些零頁規格嚴謹,精工繪製,尺幅、形制、風格、裝幀相同,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零頁上還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圓明園寶」、「五福五代古稀天子寶」,可見這些零頁曾為一整套,且確是圓明園之寶——《皇朝禮器圖》彩繪本。
刊印信息
清乾隆時期內府彩繪本
行款版式
絹本冊頁,開本:40X 42 釐米
鈐印信息
鈐印:乾隆御覽之寶、圓明園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收藏來源
1,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物館藏本
2,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本
3,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藏本
4,大英圖書館藏本
允祿,滿洲愛新覺羅氏,原名胤祿(1695-1767 年),號愛月主人,清朝宗室大臣,康熙皇帝第十六子,順懿密妃王氏所出。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 「胤」 字而改為 「允」 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祿"。
蔣溥(1708—1761 年),大學士蔣廷錫長子,字質甫,號恆軒,江蘇常熟人,清朝大臣,畫家,善畫花卉,深得家傳。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性情寬厚而警敏,任職後,精心奉職,勤於政事,是乾隆時期的重臣,亦是蔣派花鳥畫藝術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