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清內府彩繪本《皇朝禮器圖式》

2021-02-19 藝道書院


《皇朝禮器圖式》是一部關於清代禮制器物的圖說,不分卷,清允祿等編纂,乾隆年內府彩繪本,冊頁,絹本,墨筆精寫楷書,版框41cm×39cm。全書分祭器、儀器、樂器、滷簿、武備、冠服6個部分。其圖式右邊設色繪圖,左邊楷書詳細說明。此書繪圖精美,圖說詳實,所謂「詳其廣狹長短圍徑之度、金玉璣具錦緞之質、刻鏤繪畫織繡之制,以及品數之多寡、章採之等差,無不縷析條分,一一臚列。」
  

此書編纂有其產生的基礎。古代《虞書》中記載有五禮、五器,《考工記》記載有廣圍尺度,漢代經學家鄭康成繪有《禮器圖式》,宋聶崇義著有《三禮圖》一書,上述諸書對以前的禮器圖式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同時又有陸佃的《禮象》、陳祥道的《禮書》等等。清代在綜合了這些史籍的基礎上,產生了彙輯清乾隆朝以前的各種禮器的《皇朝禮器圖式》一書,把皇帝、官員、軍隊應用的各種定製的用品、軍器、服式等等用文字、繪圖刊出,以之統一制式,便於製造、穿戴、識別。該書為後世人們了解清朝的禮制、器物、工藝製作水平提供了文字與圖像的可靠資料。《四庫總目提要》評該書:「是編所述則皆昭代典章,事事得諸目驗,故毫釐畢肖,分刊無訛。聖世鴻規,燦然明備」。

作為乾隆帝最為重視的政書之一,《皇朝禮器圖》是清朝考訂禮制及禮器形制的經典圖譜,不僅規範了清代社會成員的理念和行為模式,更對後世研究清代禮儀制度、民族融合和社會生活以及工藝變化有著重要的補史之功用。其繪製人員盡為內府畫家之首,等級規格和裝幀形式俱彰顯御製特色,無處不體現皇家莊嚴肅穆的風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與收藏價值。

一般學者認為初步完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皇朝禮器圖式》為一部以圖像規範宮廷各個層面生活的大型圖譜,此圖譜編纂計畫的開端與乾隆朝的禮制改革密切相關,其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要求更換祭器的材質與乾隆十三年(1748)所著手進行的滷簿改革。乾隆不但為此計畫特別設立 「禮器館」,且有各種形式與版本的產出,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多達 92 冊 1974 開的彩繪冊頁本、數量稍少的武英殿與《四庫全書》本、還有散落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彩繪散頁。

《皇朝禮器圖》共十八卷,分祭器、儀器、冠服、樂器、滷簿、武備6個部分。此書繪圖精美,左側系說將每件器物的詳細尺寸、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條理清晰,記載詳備。且後記:「『鑑藏寶璽』八璽全。」足見規格之高,帝心之盛。《皇朝禮器圖式》版框長約六寸,寬約四寸。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是清中期寫刻本體貌範例。圖文刊刻繁縟精密,工謹不苟,既有版畫風採又不失繪本風貌。全書以上等黃臘箋紙做封面,太史連紙精印,未加襯紙,黃綾包角,連函套內紙亦為染黃紙裱就,為嚴格的內府裝潢體例。

作為乾隆皇帝最為重視的政書之一,其繪製人員盡為內府畫家之首,零頁繪工精妙,筆墨高超,色彩莊重,書法工謹,雖品類眾多,但各頁皆具神韻,等級規格和裝幀形式有明顯的御製特色,無處不體現皇家莊嚴肅穆的風範。

此為清乾隆時期內府彩繪本,絹本冊頁。此彩繪本應是曾收藏於圓明園的一部,後被英法聯軍掠至歐洲。現存零冊分散各地:大英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愛爾蘭國家博物館、阿爾伯塔大學博物館等等。這些零頁規格嚴謹,精工繪製,尺幅、形制、風格、裝幀相同,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零頁上還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圓明園寶」、「五福五代古稀天子寶」,可見這些零頁曾為一整套,且確是圓明園之寶——《皇朝禮器圖》彩繪本。

刊印信息

清乾隆時期內府彩繪本

行款版式

絹本冊頁,開本:40X 42 釐米

鈐印信息

鈐印:乾隆御覽之寶、圓明園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收藏來源

1,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物館藏本

2,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本

3,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藏本

4,大英圖書館藏本

允祿,滿洲愛新覺羅氏,原名胤祿(1695-1767 年),號愛月主人,清朝宗室大臣,康熙皇帝第十六子,順懿密妃王氏所出。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 「胤」 字而改為 「允」 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祿"。

蔣溥(1708—1761 年),大學士蔣廷錫長子,字質甫,號恆軒,江蘇常熟人,清朝大臣,畫家,善畫花卉,深得家傳。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性情寬厚而警敏,任職後,精心奉職,勤於政事,是乾隆時期的重臣,亦是蔣派花鳥畫藝術的重要代表。


相關焦點

  • 皇朝禮器圖式
    另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清內府繪本《皇朝禮器圖式》彩繪零頁。此彩繪本《皇朝禮器圖式》是曾收藏於圓明園的一部,後被英法聯軍掠至歐洲。其中一部分現收藏於大英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及愛丁堡皇家博物館。此部分零頁屬於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 難得一見的清內府彩繪本《滷簿圖》
    以下這套為筆者兩年前於上海圖書館臨展《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中所見的清內府彩繪本《滷簿圖》,清代書籍的版別大致可分內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類,其中的內府刻本主要指武英殿刻本。這套繪本冊頁裝,為清內府裝池,非常珍貴。
  • 清內府所藏240方歷代名硯,揭秘蘇軾、米芾、趙孟頫、董其昌所用硯臺
    硯不僅是實用性的工具,更因其特殊的材質、豐富的形態,成為具有藝術鑑賞價值的清賞之物,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小小的一方硯,可以集詩書畫於一體,積澱歷史,承載文化,映射出厚重的內涵。《西清硯譜》編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系由清乾隆帝欽定,由重臣于敏忠、梁國治、董誥等八人奉敕編成。全書煌煌24卷,共收錄清內府所藏曆代名硯240方。
  • 淺談清代皇朝祭祀禮器究竟有多隆重
    應萃集歷代禮書,並本朝會典,將冠婚喪祭一切儀制,斟酌損益,匯成一書,務期明白簡易,俾士民易守」,乾隆下令繪製了《皇朝禮器圖》,規整了各種典章器具。《皇朝禮器圖》第一、二卷便是「祭器」,與吉禮相對應。吉禮實為祭禮,所祭者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祭祀自然神靈,一是祭祀祖先神靈,分屬於自然與社會禮儀系統。
  • 清道光年間內府朱絲欄精寫本《易經》,很美很珍貴
    清道光年間內府朱絲欄精寫本《易經》,文源閣藏,圓明園劫餘流出,現藏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文源閣是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易經》本是古代佔卜之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有學者認為其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聖人編定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 古籍|清內府刻書的講究
    清廷內府書籍的印製,有著嚴格的管理程序。一部書籍是否印行,先由大臣上奏皇帝,皇帝同意後再組織纂修班子著手纂修,纂修總裁官往往是皇帝欽定。就是在從著手準備到全書完成的這一漫長過程中,皇帝也是時常過問,親臨現場,解決問題。
  • 皇家氣派——你所不知道的官窯彩釉禮器!
    其中有一批祭器值得我們去關注,就是清光緒宮廷專用仿青銅式樣的顏色釉禮器。禮器,也稱「彝器」,指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徵伐和宴享、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欽定皇朝禮器圖式》有關於祭器的詳細記載,並對各壇所用器皿的顏色、尺寸、數量、造型、紋飾、類型具有明確的規定。
  • 臺北將出版《清康熙朝內府泥金藏文寫本龍藏經》
    新華網臺北1月27日電 (記者劉剛 徐群)臺北故宮博物院27日表示,該院與龍岡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清康熙朝內府泥金藏文寫本龍藏經》(簡稱《龍藏經》)一事,歷經2年時間,已完成設計並選定材質,將於明年元月前後發行問市。
  • 清內府小楷抄本《籌辦夷務始末》故宮珍藏
    清內府小楷抄本《籌辦夷務始末》卷之五,故宮博物院藏。 《籌辦夷務始末》共100卷,清寶鋆等12人奉敕編纂,內府朱絲欄抄本,板框24.9cm×16.3cm。朱口,雙朱魚尾,四周雙欄。清官修對外關係檔案史料彙編。
  • 清代紫砂器(三)禮器|紫砂瓷器斷代與鑑賞
    關注"古玩元素網"-微信號:shgudong帶你進入古玩行!
  • 這本《如意琳琅圖集》裡藏著故宮200年前的寶藏之謎
    傳說在清乾隆三十一年,宮中有一位御用畫師故去了,留下了一本晦澀難懂的遺作,這部遺作看似無用,但卻據說隱藏著皇宮內琳琅寶藏的下落之謎,更牽扯到複雜的宮廷鬥爭,而這部遺作就是《謎宮·如意琳琅圖籍》。 如果你喜歡追謎索驥,這是一本好玩到「停不下來」的書。
  •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專題│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特色古籍賞鑑(一)
    讓我們看看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有哪些筆墨精美、文採燦然的「至寶」,穿越過千百年的浩瀚時空,流傳至今。▲《本草品匯精要》四十二卷(明)劉文泰、徐鎮等撰,明抄彩繪本國家圖書館藏《本草品匯精要》為明孝宗時期太醫院判劉文泰等奉敕編繪,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本草圖譜
  • 清代皇朝祭祀中的14種祭器,你可能連名字都認不全!
    應萃集歷代禮書,並本朝會典,將冠婚喪祭一切儀制,斟酌損益,匯成一書,務期明白簡易,俾士民易守」,乾隆下令繪製了《皇朝禮器圖》,規整了各種典章器具。 《皇朝禮器圖》第一、二卷便是「祭器」,與吉禮相對應。吉禮實為祭禮,所祭者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祭祀自然神靈,一是祭祀祖先神靈,分屬於自然與社會禮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