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孫立平,這寫文章的水平和文採,四個字:真不咋地

2020-12-21 常歡自在社評

堅持真實客觀,絕不弄虛作假;

堅持有血有肉,絕不無病呻吟。

——筆者常歡自在社評語,歡迎網友批評指正

前言

132萬關注的清華孫立平,何許人也?

孫立平,男,1955年5月7日生於遼寧。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在孫教授的人生,是只聊風景只聊茶了嗎?

非也非也,

筆者覺得,應該是又賣茶葉又作文,才對吧?

加個問號是表示我認為是如此而已,

至於孫教授怎樣認為,那是教授級別角色的事情了,

像我這種農村戶口沒文化的人,

怎樣認為,

那是什麼角色說什麼話,自己理解,就好了。

我看還是別扯是聊茶還是賣茶了,堂堂清華教授,是缺這點錢的人嗎?

先別論缺與不缺,孫教授是貪錢的人嗎?

豈有此理,真的正是什麼角色說什麼話。

5月20日22點18分,孫立平教授發文《雜感28》,居然幾天過去,只有寥寥幾個評論,這跟湖北那位寫日記的人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真是豈有此理,孫教授作文,只為傳道曉義,那會為了區區的人氣流量?

真是什麼角色說什麼話,農村戶口沒文化的人,就是這麼低的理解力。不過,我也是一片好心,沒人氣流量,我擔心孫立平教授的茶葉,賣不出去啊!

混帳東西,不可理喻,說了那是聊茶,不是賣茶……讀書人說聊,不說賣,懂嗎?

呵呵呵呵,廢話少說,看看孫大教授這篇叫雜感的文章吧:

先介紹一下,文章約一千字,主要分兩部分,一是什麼角色說什麼話,二是建議性與否看你理解。

大家先辛苦一下,看完孫教授的文章,再分析一下,譬如說,為什麼我說辛苦大家呢?看學者教授的文章,不應該是醍醐灌頂的嗎?問題這個孫大教授,與別不同,寫得真不咋地。

什麼角色說什麼話前天,我發了一條微博(微博寫作有點隨意,這裡做了一些改動):剛才說到討論問題要不要給出解決辦法的問題。我也是懟了一句,因為現在的氛圍,尤其對那種挑釁性的提問,很難耐心地做個解釋。其實,這個問題平心靜氣地說,應該是這樣的:社會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角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談論問題。(1)一般老百姓,面對問題直接抱怨批評就是了,沒有義務去分析原因,給出解決辦法。比如,他們說這霧霾太嚴重了,太難受了,就夠了。(2)學者是搞原理的,要把背後的原因、機理研究清楚,霧霾是炒菜炒出來的,還是開車開出來的,或是騎自行車的人騎出來的?要弄清楚,原理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研究,豐富知識,促進知識積累。哪怕是一時看起來沒什麼用的知識,對於知識的積累可能是必須的和重要的,因為那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努力的一部分。(3)專家是依據原理提出解決方案的,他們要比學者更加貼近實操,要儘量考慮可行性,並且最好是提出幾種方案可供選擇。當然這也很不容易,因為這起碼在表面上是你告訴領導要怎麼做。(4)決策人,在人們提出的各種方案中進行選擇,將其轉變為可執行的方案,並利用行政系統,將其貫徹落實。那位朋友能明白嗎?建設性與否看你理解發了那條微博之後,又想起此前發的一條相關微博。查了一下,是1月26日發的:唉,連自己這個省生產口罩的數量級都心裡沒數啊。心裡都在想什麼呢?應對混亂,缺少前瞻性,缺少預案。萬人聚餐,發放旅遊優惠券,聯歡,沒心沒肺啊。這條微博是在武漢的至暗時刻有感而發的。大家都知道這段話說的是什麼。在當時的氛圍中,就有人說,這可以說是一個最溫和的批評了,一點上綱上線的意思都沒有。可就在這個時候,武漢本地的一位網友不願意了,他評了一句:能建設性的批評嗎?我當時也回了一句:現在需要的不是建設性批評,而是官員對批評的建設性理解。比如理解為一省之長應當弄清楚本省口罩生產能力,理解為不要把精力放在營造歲月靜好的氛圍上。你說是我怎麼批評重要,還是他們怎麼理解重要?因為微博的字數有限,一條回復或評論很難把話說透徹,於是,我就又加了一段回覆:如果你理解不了我的話,我給你打個比方:你媽炒了一盤菜,你爸嘗了一口說鹽放多了,這時你說能進行建設性批評嗎?你的荒謬就像這個。

看得好累,如果不是清華教授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估計大部分讀者,連一千字都看不下去,

孫教授,就不要說時政屬於冷門,

不要說寫得過於高深專業,

更不要說曲高和寡以至讀者看不懂了,

實話實說,孫教授你的文章寫得是:

囉囉嗦嗦,陳腔濫調,

故作高深,搬弄概念,

文字毫無魅力,文章也毫無意義。

如果按照孫教授的習慣,如此前博文下的評論區,孫立平教授喜歡這樣說網友:

中專水平,對嗎?

學文史的,不過水平就剛讀完大一,大二在讀,對吧?

……

當時,筆者驚呆了,孫立平莫非跟金庸裡的五絕之類的世外高人一般?瞄一眼身形步法,就知武功水平,拍一拍肩膀,就知內力深淺,然而,東邪黃藥師就頻頻看走眼了,請參看桃花島三道試題這章,比之前陸家莊時,郭靖進步了多少?

網友評論一兩句,孫教授就能準確說出其學歷,文化水平,如果網友再說幾句,豈不是在那間學校讀書?跟那個語文老師學的?高考幾分?都要讓孫教授推斷出來了?

孫教授,你這一技能,真可謂神乎其技!

按照你的套路,筆者也試試看:

老孫,你這文筆和構思,如果是高考60分作文,頂天了給你20分,不能再多了……

或:老孫,你就是剛讀完高一,高二在讀,對嗎?加把勁啊,這水平,高考就掛了,還有一年,記得多看看圓圓的日記啊。

……

我真的不是故意要冒犯孫立平教授的,

我是有意的……

但不算冒犯吧?

有事說事,有文論文,

說回文章。

就這文章,百度自媒體裡,寫得比它好的有文採的,比它精彩的有內容的,多如牛毛,又多如繁星,據說,自媒體(即小編),學歷就是九年義務教育上下……

孫教授的千字文,其實可以簡化成一句話,6個字:

(網友)都閉嘴,聽我(專家學者)的。

呵呵呵呵,這樣多好,什麼炒菜,霧霾,自行車……都不用寫啦,寫那麼多屁話,有用嗎?除了裝裝樣子,擺擺老學尊架子,這些文字,毫無作用。

一般老百姓……比如,他們說霧霾太嚴重了,太難受了,就夠了。

這段就是我決心寫篇文章的原因,這年頭,生活壓力大,說真的,誰有空管你什麼北大清華教授寫什麼說什麼?

但這段真的欺太甚了!在孫教授的眼裡心裡,老百姓就是這樣的:愚蠢,無常識,沒資格說話,即使賦予了資格,也不適宜參與。說一句話,就夠了!再說多一句都不行!為什麼呢?老百姓真的不能多說兩句嗎?

不行!

你們就聽孫教授的話吧,什麼角色說什麼話。一個農民工、一個普通網友,一個老百姓而已,給你們說一句話,就是孫教授格外開恩了,難道你們還想說兩句,三句?

請再次銘記孫立平教授的話:

什麼角色,說什麼話。

常歡自在社評

寫在最後的常歡自在社評

呵呵呵呵,

這水平,這文採,這樣的文章,

還清華教授?

這都是次要的,他水平行不行,有無文採,文章好或爛,與人何幹?

只是,字裡行間,思想思維裡,

滲透出來的那種貴為堂堂專家學者,壓根兒瞧不起普通網友老百姓的氣息,

惡臭難聞,

讓人作嘔。

親愛的網友們,您們認為呢?

雖書讀得少,文章寫得不一定好,但起碼堅持原創,堅持積極、正面的價值觀。歡迎大家評論,分享,點讚,收藏,純粹個人原創,首發百家,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在講關於「勞動」,怎麼跟網友懟起來了?
    同學驚嚇且沉默不言,據悉,我在讀的這所中學,在過往近三十年中,考上清華北大的天才學霸,不超過三個。你說,我是不是狂妄自大到了有點弱智的境界?幾天後,先別管同學信不信這豪言壯語,我自己就先不相信了。時代在進步,科技資訊日新月異,近日筆者在微博上關注了一些教授學者們,心裡是這樣想的:這輩子上不了清華北大,也沒機會聽裡面的教授講課,看看他們的微博,興許能學到一點點皮毛呢,假使真能學到,估計一生受用,獲益匪淺。
  • 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來雲作報告
    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來雲作報告 2013年 07月 26日 14:38:47  來源: 雲陽網    編輯: 全定成     雲陽網訊(記者 黃麗麗)在新的形勢下,為進一步提高雲陽黨政領導幹部政治理論素質和領導水平,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7月23日,
  • 文採文章寫作13個方法指導
    古人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寫文章應該講究文採。如果語言乾癟,不生動,不形象,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也就不能更好地達到寫作目的。反之,語言優美的文章,使人讀後如飲醇酒,久而彌篤。文章要有文採。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指詞語華麗,而且還應指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內在韻味,一種"眉不畫而翠,唇不點而紅"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文採呢?
  • 清華老教授:下決心取消英語四、六級考試
    「雖然不再設及格線,但290分到710的評分方法,使學生儘量爭拿高分,和以前的60分萬歲相比,反而會給學生更大的壓力。」孫老師說,「這是我和清華現任的英語老師探討後達成的共識:即使不發證書,不設及格線,用人單位依然迷信四、六級」。  他認為,今年的四、六級考試改革並不能根本克服其一直存在的弊端,效果可想而知。只要存在這一考試形式,它依然可能成為大學英語的「指揮棒」。
  • 寫檄文上央視,寫論文被北大教授點讚,這群玩家什麼來頭?
    這年頭誰都想搞個副業,演員去唱歌,歌星去拍綜藝,主持人去演戲……而就連遊戲玩家也不例外,三國策略手遊《率土之濱》就有這麼一群「不務正業」的玩家,他們不光在策略遊戲上大放異彩,還跨界了「文學界」,紛紛執筆寫起了文章,一開始這群玩家還只是在遊戲裡寫寫檄文打打嘴炮,而自打《率土之濱》的玩家們寫檄文被國家圖書館收錄
  • 圖文:藍籌地產頒獎-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在頒獎
    圖為頒獎嘉賓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   由經濟觀察報、新浪網與長江商學院聯合主辦的2004-2005年度中國藍籌地產評選於9月4日在中國大飯店正式揭曉以下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回答主持人提問:  主持人:我們知道孫教授是一位社會學家,我們知道,經濟學家的位置特別顯著,很多人有問題原來都找他們,但是現在在經濟生活當中發現問題的時候,他們會轉而向社會學家求助一些辦法,不知道您注意到這樣一種轉變了沒有?這種轉變說明了什麼?
  • 教授研究合肥方言 七年才搞清「zán」字咋寫
    教授研究合肥方言 七年才搞清「zán」字咋寫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眾所周知「老母雞」,您知道合肥人為什麼將它讀成「老么茲」嗎?當合肥人誇別人長得好看、可愛,都說「真zán」;可是您知道這個「zán」字究竟怎麼寫,咱合肥人講了多少年了嗎?30多年前,有人向安徽大學教授王光漢請教這些問題時,這位著名語言學家卻答不上來。「我是研究語言文字的教授,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答不上來,還是個什麼教授?」從那開始,合肥方言的研究引起了王光漢的極大興趣。
  • 985高校數學系教授給新生贈七言詩?學生:文採一般,氣魄不凡
    這水平,略次啊……試問,在座的同學中,誰不是高考語文120+考入這所學校的?要知道,高考語文裡,可是有著一道古詩文鑑賞題呢。可以說,小編是個品詩偽高手。興致來時,寫上那麼一兩句也不是不可能。今天,我就用高中語文的考試技能,品鑑品鑑朱老師的這首七言。
  • 身份證4個「錯誤」被清華教授指出,不仔細看,一般人真發現不了
    身份證4個「錯誤」被清華教授指出,不仔細看,一般人真發現不了身份證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也是日常人們能用到最高頻率的證件之一。清華大學教授王文湛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其實我們目前所用到的身份證是有4個「明顯錯誤」,這4個錯誤都集中在「語文」方面。如果一般人跳出來說我們的身份證有問題,可能多數人會吐槽他,但是王文湛可不同,他可是清華大學教授,一名非常資深的中國教育家,擁有教育部原基礎司司長、國家副總督學等多個重要身份專家,當然不會信口開河。
  • 清華教授稱應取消英語四六級考試 反對標準化
    意見說,四六級考試對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沒什麼幫助,「過了六級,不等於掌握了真本領;寫的英文論文,外國人看不懂;學了一些日常口語,但老外來的電話不敢接。」孫復初回憶說,「學生明確講,四六級考試培養的就是應試能力。」   他將上千名學生的意見裝訂成冊,一份不落地交到教務處。
  • 清華老教授:學英語不困難 四六級考試是杆假秤
    晚報記者 張翼飛/圖    9月1日,是公布今年四六級考試成績的日子,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裡,一個名為《一位清華老教授的呼籲:英語成考試工具應把四六級考試停掉》的帖子,在各大論壇上異常火爆。發出呼籲的是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孫復初,他今年已經72歲了,從事外語教育工作30餘年,教過的學生超過了萬人。有著這樣一位經歷的教授,為什麼要呼籲停掉四六級英語考試?
  • 一幅畫賣三千萬,英文考試只寫了12個中文,他卻成為清華教授
    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想要進入好的大學,必須要有過硬的實力,無論是什麼專業,沒有好的成績都是進不去的。但曾經有一個人進入央美,竟然只在卷子上寫了十二個字,就被錄取。現在此人一幅畫就可以賣到千萬之多,不得不說真讓人驚訝。
  • 社會學專家孫立平:中國需要一場社會進步運動
    「幸福不能變成被幸福,實現幸福要擺脫現在的發展思路,實現幸福要以實現公平正義為主線……」帶著何謂幸福、怎樣建設幸福社會的思考,國內知名社會學專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近日走進廣東省委常委會集中學習討論會,給省委、政府、人大、政協、法檢等單位的主要領導做了題為《關於提升幸福感的幾個問題》的輔導報告。「課前」,孫立平接受了本報的獨家專訪。
  • 寫篇文章就做了北大教授,造一個漢字流傳千古
    劉半農立即響應,也寫了一篇雄文《我之文學改良觀》,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劉半農這篇文章,被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看到,蔡元培讀後興奮難抑,居然破格將劉半農聘請到北大做了教授。像劉半農這樣,憑一篇文章就當上了北大教授的,絕無僅有。很多人不明白,蔡元培為什麼這樣青睞劉半農?
  • 水平不俗的回文對聯,趣味盎然,文採飛揚
    這其中,回文對聯憑藉獨特的文字藝術,徵服了眾多網友的心。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水平不俗的回文對聯,趣味盎然,文採飛揚。第1副對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對聯應該是最出名的迴文聯了。
  • 怎樣學會寫文章?看這幾個古代人為了改一個字費了多大勁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想寫一篇出眾的文章的話,不讀名著名篇是不行的,你不會了解到那些高手是怎樣的寫作技巧,他們都寫了些什麼,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宋代的王安石在寫《泊船瓜洲》的時候,其中有一句詩是「春風又綠江南岸」,被人們稱為神來之筆。但在此之前,他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來又改為「又過江南岸」,這樣,連續改了幾次,才最終確定了「綠」字。用了「綠」字後,境界全出。
  • 清華文科怎麼樣——訪清華人文社科學院院長胡顯章教授
    但在近半個世紀它蕭條了。為了實現在2011年前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清華恢復並加強了文科。然而,要達到北大、復旦的綜合水平,還得看清華怎樣辦文科。」  和清華人文學院院長胡顯章教授約好,他將在清華園的強齋接受採訪。如約而至,但早到了幾分鐘。看看強齋也不是什麼「齋」,一座普通的二層小樓而已。有考據癖的朋友對這個地方研究研究,大概能發掘出一大堆掌故。
  • 不出名卻文採飛揚的3副對聯,水平很高,讓人打心眼裡佩服
    只不過,時間匆匆,一些好對聯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埋沒,不被廣大讀者熟知。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文採飛揚的3副對聯,水平很高,讓看到這些對聯的人打心眼裡佩服。第1副: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地,人何寥落鬼何多。
  •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弄不好,中產階級還要遭次洗劫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弄不好,中產階級還要遭次洗劫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日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發表了主題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社會轉型》的演講,總結了他對過去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困惑與理解。
  • 漢字不死,中國必亡?北大教授和清華教授為了漢字懟上了
    最近讀了馮友蘭寫的《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蔡元培校長「兼容並包」的治校理念讓北大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最高學府,以北大為主陣地的新文化運動給日後的中國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那段時間,北大出了很多有個性的學者,今天先講講其中的一個人。他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是國學大師、革命家章太炎的弟子,舊學功底了得,但卻極力提倡白話文,這就是北大教授錢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