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10月4日電 (楊穎融)偉大的辛亥革命已悄然走過百年。在這場民族民主革命中,雲南少數民族同胞曾與其他革命志士一道,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
辛亥革命專家、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蔡正發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雲南辛亥革命與其它省市區有著明顯不同,其最大特點是從一開始該省各少數民族便結成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由於革命性質從民族上升為民主,因此其意義遠遠超過了辛亥革命初期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並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蔡正發說,作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戰場之一,雲南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幾次起義中,始終都有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將領的身影出現。從河口起義中的黃明堂到騰越起義的刀安仁再到重九起義中的周鍾嶽、趙鍾齊、楊益謙等,革命參與者幾乎涵蓋了雲南的佤、瑤、傣、壯、白、回、彝、布朗、傈僳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不但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革命,同時革命也大大促進著該省各民族的團結。
重九起義勝利後,已迅速實現光復的雲南,在給全國的一份聲明中稱,雲南起義的宗旨是「剷除專制政體,建立善良國家,使漢、回、蒙、滿、夷、苗各族結為一體,維持共和,以期鞏固民權,恢張國力」。
「各族結為一體」聲明一經發出,時任楚雄知府的崇謙便代表滿人積極擁護共和,雲南的革命從此不僅擁有了各少數民族,更擁有了統治民族——「滿人」的參與。革命鬥爭也從簡單的「排滿」和「反滿」發展為包括滿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反對封建專制民主革命統一戰線。
受此影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始不斷矯正自己的民族理論,倡導團結平等。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到「五族共和」,再到「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不僅讓各少數民族消除了對新政權的顧慮,同時還加速了各族民眾的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蔡正發表示,透過聲明不難看出,革命勝利後的雲南除努力構造著本區域內的民族統一外,還積極整合、化解著民族分離情緒,為「中華民國」下的大中華民族建立了一體認同感。與此同時,它還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以蔡鍔為都督的雲南軍政府對各族人民尊敬的眼光和對滿人不視為異己、一體任用,以建立廣泛的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博大胸懷。
誠如學者所言,正是雲南各族先行者的共同參與,才促進了中華各兄弟民族的團結;而將滿族視為一體,更讓革命領導者清醒地認識到,革命的根本對象是封建專治,並非滿族人民。這對後期中華民族發展和民族關係格局的演變都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