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都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2020-12-06 小逸聊日常9

國家級「非遺」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現在已經成為紅河州的節日、旅遊民族符號之一。長期的各民族聚居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進了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發展。本文擬通過對綠春哈尼長街古宴文化節篝火晚會的研究,淺談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特點。

雲南是少數民族大省,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少數民族舞蹈從表演人數上可分本文所探討的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是指雲南省內各少數民族在民族節日、民俗活動中的集體參與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

它區別於群眾舞蹈,群眾舞蹈是以自娛自樂為主要功能的業餘的群眾性舞蹈,而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產生於從古至今漫長的農業勞動之餘,重在體現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間信仰。目前對群眾舞蹈的研究多從廣場舞的角度,或研究群眾舞蹈的藝術創作,或民族民間舞蹈的群眾性及傳承發展問題。本文擬通過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案例淺略分析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特點。

哈尼族是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紅河、瀾滄江中間地帶,屬哀牢山區內。哈尼族起源於青藏高原的古氐羌人,後遷徙至滇南地區,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尤其在音樂舞蹈方面,例如哈尼族最出名的八聲部民歌。任何舞蹈都離不開音樂的配合,可以是聲樂,也可以是器樂,或者二者兼有。哈尼族傳統舞樂表現力強,在節拍節奏上有著均分律動、結構呈穩定狀態規整對稱、節拍呈明顯規律的特點。哈尼族的竹筒舞羅佐、擺手舞均為集體舞蹈,動作簡單易學,音樂旋律動感強烈,營造出一種田間熱烈喜悅的氣氛。

地處雲南省南部的綠春縣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轄內,這座剛剛脫貧的邊陲小縣城與越南相鄰,面積3097平方公裡。由紅河州文化和旅遊局牽頭,綠春縣阿倮歐濱文化傳承協會主辦的綠春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文化節系列活動於2019年1月25日至12月5日舉辦。此次長街古宴文化節主要活動包含首屆L攝影展、阿倮歐濱等自然風光旅遊活動、迎賓篝火晚會、農耕文化方隊展演、禮俗祭祀、第三屆本土優秀歌手演唱會、民族服飾展演、民族團結大聯歡名特優商品展銷會等,吸引了9萬餘遊客到綠春來體獨特的民族節日氣息。

11月29日30日晚19:30在綠春縣城的民族風情園廣場和雙擁文化廣場舉行篝火晚會,晚會現場結合聖火和聲光電設備,圍繞著巨大的火堆在綠春縣民族文化工作隊和縣政府所在地大興鎮農村文化方隊的哈尼族姑娘的領舞下,來自戈奎等鄉的本地的各民族居民與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一同狂歡,在哈尼語音樂聲中大家手拉手共同跳舞,形成場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狂歡韻味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盛宴,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雲南省世居的各少數民族的集體舞蹈起源自各民族長期的祭祀、勞作之中,在節日慶祝、儀式過程等場域中得以傳承,例如納西族的喪葬儀式群舞「窩熱熱」、彌勒阿細支系彝族的阿細跳月、傈僳族的「擺時」等。集體舞蹈多在可容納聚集眾人的廣場和著音樂,隨著節奏一起跳舞。通過對綠春哈尼十月年篝火晚會集體舞蹈的硏究,可以看出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具有的特點。

十月年是哈尼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綠春人心中佔有著重要位置。哈尼族的各式舞蹈有單人的、雙人的和集體的舞蹈,功能上分祭祀舞蹈、民俗舞蹈、自娛舞蹈等。以前長街古宴活動是11月29日晚的哈尼族迎賓歌舞表演晩會,2019年改為篝火晩會,與30日晚的民族團結大聯歡相似,大家圍著聖火火炬一起跳舞。

在篝火晚會中領舞者跳的是哈尼族的樂作舞,又稱跳樂、三步弦,節奏輕快,順圓而舞,極具民族特色。「非遺」舞蹈樂作舞作為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是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和彝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融合發展而來的。樂作舞對場合、時間沒有過多要求和限制,類似於納西族的「打跳」、拉祜族的「三跺腳等少數民族集體舞蹈,在生產生活之餘起到放鬆、娛樂的作用,並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加親密

相關焦點

  • 淺談: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特點初探
    隨著大型原生態舞蹈《雲南印象》的推廣,人們被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在這些舞蹈中蘊涵著原始的生命態度,舞者為生命而歌,為生命而舞。這些舞蹈表達的人性的光輝與眾不同,散發著一種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認為:舞蹈不僅是一切藝術之母,而且是一切語言之母。
  • 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的雲南:節目優美動人
    32年前,雲南各少數民族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的雲南  ■ 李  豔  今年6月7日至7月6日,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北京舉行,全國人民又將欣賞到激動人心、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藝盛宴。
  • 獨具特色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居住著40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等10多個民族為雲南省獨有。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
  •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具有哪些特點?
    截止2020年3月,在國家民委的領導下,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提供技術諮詢,已進行了三批,共165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工作。從本期開始,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就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點、現狀,保護與發展的實踐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等將連續進行闡述。
  • 革命重要側翼:辛亥革命中的雲南少數民族
    在這場民族民主革命中,雲南少數民族同胞曾與其他革命志士一道,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辛亥革命專家、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蔡正發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雲南辛亥革命與其它省市區有著明顯不同,其最大特點是從一開始該省各少數民族便結成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統一戰線。
  • 來自雲南的「舞蹈風暴」!首屆雲南原創舞蹈展演活動啟幕
    既有高大上的弘揚主旋律、謳歌新時代、宣傳脫貧攻堅的作品,又有接地氣的反應雲南民族團結和民族風情、傳承雲南優秀舞蹈藝術、倡導民族民間舞蹈元素與現實題材相合的作品。舞種豐富,形式多樣,均為2019年1月1日以來創作的原創作品。
  • 上帝離雲南從不遙遠:關注云南少數民族信仰
    ,人們心中美麗而清澈的地方,乾淨的山水,淳樸的少數民族,鮮豔的民族服裝......然而就在這綿延山區間也有著上帝奇妙的工作,一批批宣教士曾經踏入這裡,將福音留在了這裡,僳族人、苗族、彝族等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許多基督徒們的身影。
  • 「漢語橋」選手體驗雲南少數民族生活
    10月23日,參賽選手在昆明雲南民族村內與大象親密接觸。當日,參加第十屆「漢語橋」比賽的各國學生冒雨走進雲南民族村參觀,品嘗雲南少數民族特色小吃,體驗少數民族生活。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10月23日,參賽選手在昆明雲南民族村內與少數民族跳舞。
  • 雲南民族歌舞種類位居全國之最
    新華社4月27日消息:經民族藝術舞蹈研究普查認定,雲南共發現有1095個舞蹈品種、6718個舞蹈套路,舞蹈數量、種類、藝術風格等方面都位於全國首位,雲南無愧於「歌舞的海洋」的美譽。雲南有漢、彝、白、傣、哈尼、壯等26個民族,其中15個少數民族是雲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是全國擁有獨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舞蹈音樂的一個分支,它的概念狹義地說是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包括用民間樂隊演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和歌、舞、樂相結合的歌舞音樂。廣義的說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藝術的規律,為民間舞教材和民間舞劇目而編創的音樂。即從廣場到課堂到劇場,或從民間到教材到劇目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風格韻律及感情表達的特點
    這種用肢體姿態來抒發、表達情感、傳達生產技能與信息的行為,沒有地域、國界、種族和民族之分,是人類共通的形體語言與心靈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而擁有著數以萬計從內容到形式、從韻律到風格各顯異彩、斑斕奪目的民族民間舞蹈。
  • 淺議幾種鍋莊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
    鍋莊是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一種喜聞樂見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風格的鍋莊表現形態。   一、鍋莊簡介   鍋莊,簡單來說,是一種炊具,三塊石頭圍著一堆火,石上支鍋烹調煮食,這便是火塘,三塊石頭便是鍋莊或鍋莊石。
  • 發揚光榮傳統 接續團結奮鬥 雲南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蓬勃發展
    未來,全省廣大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工作者還將繼續發揚光榮傳統、接續團結奮鬥,不斷開創新時代雲南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新局面。■回望過去成績斐然「雲南少數民族文學是雲南文學的強項,雲南民族多也最有特點,是雲南文學創作的源泉,為雲南作家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深厚的素材。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一種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少數民族中比較常見的有傳說、歷史和神話為主的敘事歌曲,有勞動生產時唱的勞動歌曲,有表現愛情和日常生活的歌曲及各種儀式上演唱的歌曲,由於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本系列內容將著重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羌族、侗族和壯族幾個民族的歌曲進行講解和學習。
  • 《山海經》中民族舞蹈的起源與流變之一:集體舞與圖騰舞
    在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陰山巖畫上,刻有多人手牽手集體舞蹈的圖案;青海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上,生動再現早期氏族社會集體舞蹈的盛大場面;《尚書·益稷》也存有「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在粵東潮汕地區,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有城就有巫,有巫就有舞。」其實該說法並不完全準確,正確的表述是:「有社就有巫,有巫就有舞。」
  • 雲南 我國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科學文化藝術水平較高,在冶金、建築、醫學、史學、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繪畫、雕刻、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創建。大理崇聖寺三塔、《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張勝溫《大理畫卷》、劍川石窟石雕等聞名中外。待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種重要禮儀,常用於接待貴賓。「一坊一廊」、「兩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獨具特色。
  • 中國少數民族歌舞精彩亮相印尼峇里藝術節
    亮相該藝術節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歌舞成為本屆藝術節一道獨特亮麗風景線。圖為雲南藝術團參加開幕式遊行。李常達 供圖中新網印尼登巴薩6月20日電 (李常達 林永傳)第41屆印尼峇里藝術節正在此間熱鬧上演。亮相該藝術節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歌舞成為本屆藝術節一道獨特亮麗風景線。圖為雲南藝術團開幕式表演。
  • 雲南編撰教材推廣15個特有少數民族舞蹈音樂
    原標題:雲南編撰教材推廣15個特有少數民族舞蹈音樂  中新網昆明8月25日電 (記者 馬騫 史廣林)納西族《啊哩哩》、哈尼族《棕扇舞》、傈僳族《刮克》……為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雲南特有15個少數民族舞蹈音樂素材保護傳承研討會25日在雲南民族村召開。
  • 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上的雲南響聲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諾瑪阿美》《聶耳》《跳菜隨想》《山之子》《靈·鏡》《頂家女》《倮·印》等7個雲南舞蹈節目也入選了本屆舞蹈展演,它們以舞劇、獨舞、三人舞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雲南舞蹈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
  • 雲南有247個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打造了一批具有時代特點、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典型。目前,昆明市、大理州、西雙版納州、紅河州、普洱市、楚雄州6個州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市)」,59家單位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單位)」,10家單位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數量均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