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現在已經成為紅河州的節日、旅遊民族符號之一。長期的各民族聚居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進了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發展。本文擬通過對綠春哈尼長街古宴文化節篝火晚會的研究,淺談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特點。
雲南是少數民族大省,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少數民族舞蹈從表演人數上可分本文所探討的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是指雲南省內各少數民族在民族節日、民俗活動中的集體參與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
它區別於群眾舞蹈,群眾舞蹈是以自娛自樂為主要功能的業餘的群眾性舞蹈,而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產生於從古至今漫長的農業勞動之餘,重在體現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間信仰。目前對群眾舞蹈的研究多從廣場舞的角度,或研究群眾舞蹈的藝術創作,或民族民間舞蹈的群眾性及傳承發展問題。本文擬通過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案例淺略分析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特點。
哈尼族是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紅河、瀾滄江中間地帶,屬哀牢山區內。哈尼族起源於青藏高原的古氐羌人,後遷徙至滇南地區,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尤其在音樂舞蹈方面,例如哈尼族最出名的八聲部民歌。任何舞蹈都離不開音樂的配合,可以是聲樂,也可以是器樂,或者二者兼有。哈尼族傳統舞樂表現力強,在節拍節奏上有著均分律動、結構呈穩定狀態規整對稱、節拍呈明顯規律的特點。哈尼族的竹筒舞羅佐、擺手舞均為集體舞蹈,動作簡單易學,音樂旋律動感強烈,營造出一種田間熱烈喜悅的氣氛。
地處雲南省南部的綠春縣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轄內,這座剛剛脫貧的邊陲小縣城與越南相鄰,面積3097平方公裡。由紅河州文化和旅遊局牽頭,綠春縣阿倮歐濱文化傳承協會主辦的綠春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文化節系列活動於2019年1月25日至12月5日舉辦。此次長街古宴文化節主要活動包含首屆L攝影展、阿倮歐濱等自然風光旅遊活動、迎賓篝火晚會、農耕文化方隊展演、禮俗祭祀、第三屆本土優秀歌手演唱會、民族服飾展演、民族團結大聯歡名特優商品展銷會等,吸引了9萬餘遊客到綠春來體獨特的民族節日氣息。
11月29日30日晚19:30在綠春縣城的民族風情園廣場和雙擁文化廣場舉行篝火晚會,晚會現場結合聖火和聲光電設備,圍繞著巨大的火堆在綠春縣民族文化工作隊和縣政府所在地大興鎮農村文化方隊的哈尼族姑娘的領舞下,來自戈奎等鄉的本地的各民族居民與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一同狂歡,在哈尼語音樂聲中大家手拉手共同跳舞,形成場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狂歡韻味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盛宴,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雲南省世居的各少數民族的集體舞蹈起源自各民族長期的祭祀、勞作之中,在節日慶祝、儀式過程等場域中得以傳承,例如納西族的喪葬儀式群舞「窩熱熱」、彌勒阿細支系彝族的阿細跳月、傈僳族的「擺時」等。集體舞蹈多在可容納聚集眾人的廣場和著音樂,隨著節奏一起跳舞。通過對綠春哈尼十月年篝火晚會集體舞蹈的硏究,可以看出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具有的特點。
十月年是哈尼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綠春人心中佔有著重要位置。哈尼族的各式舞蹈有單人的、雙人的和集體的舞蹈,功能上分祭祀舞蹈、民俗舞蹈、自娛舞蹈等。以前長街古宴活動是11月29日晚的哈尼族迎賓歌舞表演晩會,2019年改為篝火晩會,與30日晚的民族團結大聯歡相似,大家圍著聖火火炬一起跳舞。
在篝火晚會中領舞者跳的是哈尼族的樂作舞,又稱跳樂、三步弦,節奏輕快,順圓而舞,極具民族特色。「非遺」舞蹈樂作舞作為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是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和彝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融合發展而來的。樂作舞對場合、時間沒有過多要求和限制,類似於納西族的「打跳」、拉祜族的「三跺腳等少數民族集體舞蹈,在生產生活之餘起到放鬆、娛樂的作用,並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加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