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論壇 |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2021-02-26 文苑Eden

讀房龍《人類的故事》,腦中總是幻想著一種史詩般的畫面,原始的世界裡,山峰稜角鋒利,四處是野獸的嗥鳴,朝霞滿天,有一些年輕原始人義無反顧走出峽谷。

康德的時間悖論,似乎一切都是在發生與不發生中徘徊。薛丁格的貓,存在也不存在,當箱子打開那一刻,它才會在存在和不存在的游離態中塌縮為一種狀態。人類文明也是這樣,可能世界已經虛位以待了,讓人類來結束一個單星球文明可能去創造橫跨銀河系的文明,也可能是「美麗的錯誤」,人類真的只是「過客」。

不管怎樣,人與自然的分手都是有一個開始,這個開始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節點,而不是我們幻想中的一剎那。在時間節點裡,根據黑格爾的觀點,人類從自在的存在變為了自為的存在,人類擁有意識,代表人類已經成為了世上單一的存在。

帕斯卡說人是「一顆會思想的蘆葦」,蘆葦脆弱渺小,暗流湧動的自然界中,蘆葦是可憐的存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動告訴我們,只有體積小的物種才有可能擁有龐大的群體,但是人類似乎成為了一種可以選擇自己集體的生命。

這些都是來源於人的思想。馬克思辯證法,講意識是行動的表徵。人類用意識去思考世界。

古希臘哲學的濫觴就發端於「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的三個問題,意識的思考是空前的強大。在之前的千百萬年裡,一切的一切都是遵循自然的因果邏輯,而突然有了人的存在,開始思考問題。

恰如一種不曾存在的偉大的出現一般,人一旦有了思想,便有了思想的自由,思想的邊界是無拘束的,雨果用大海和天空來和人的胸懷去比較,林語堂說「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其實人思想邊界是無窮無盡的,只要願意思想,便可到達宇宙的盡頭。

當文明進入了一個特定的時期,人不再只為自己而活,人要定義自己的等級,人要定義自己為別人而活。所以人有約律,要受制於人,奴隸社會捆綁了人的手腳,而封建社會決心不做這非人的行為了,卻仍然要維護一種統治,不讓這循環這麼快速,所以決心去束縛人的思想。

但這種行為常常不能起到效果,清朝願意為「清風不識字,只顧亂翻書」殺一個人,卻沒辦法叫不喜歡清朝的人各個人頭落地。

羅素說得好,人類一切的哲學都是要首先考慮人的。人類文明因人而設,人本主義理所當然。一個政府首先是人的政府,而人首先要為人。當人拒絕為人或不得已而不為人時,他便放棄了自然給予的權利(natural right),那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政府可能享有一種和寧康泰,卻難以為真正的人之政府。

       中國古代講君子慎獨(《論語》),卻也講君子獨立不慚於影,獨寢不慚於魂(《晏子春秋》),人生於世須有自己的品行和考量。格拉西講文化霸權,馬克思講人的異化,都是人的自我獨立的消缺導致的,如今我們常常混跡於人群之中,感慨自我存在於一個個群體之下,卻不知道真實的自我所在,被一次次的裹挾,所以自我的認識與獨立尤為重要。

相關焦點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史學三變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先生撰寫的碑文之中廣為流傳的一句。此句也貫穿了陳寅恪先生一生的治學、治史之路。因藏文數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寫,其變遷源流較中文為明顯。」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以「殊族之文,塞外之史」而言,歐洲的東方學居於領先地位,雖然他本人的功力在中國為首屈一批,但若與第一流的歐洲東方學家相較,很難取得典範式的新成就;而且他對當時主流的「整理國故」與唯物史觀兩派史學都不甚滿意,但又不願意與其做無謂的口舌之爭,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響下,期望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多角度來詮釋史學的真諦;又再上中國中世紀也恰好出現了大批的新史料,這塊未經人採摘的處女地正等著陳寅恪先生去開闢
  •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被腰斬的清華校訓】
    夏曾佑曾對他感慨說道:「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 頗具意味的是,陳寅恪四處求學,學貫東西,可一生中沒有一張文憑,真正為學問而學。【小編導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早我是在《民國記憶-教授在當年》中了解到的,出自陳寅恪先生。
  • 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
    「世界上任何思想和學說,凡是不允許被懷疑和批評的,我就要打倒那思想和學說。」胡適之先生的這句話,是其一生信奉的自由主義思想的典型概括。 胡適之先生,是中國現代自由知識分子的典型和領袖,對中國現代思想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胡適之先生的出現,令中國現代思想和社會,點燃了一息微弱的亮光。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片斷
    陳寅恪先生是在21世紀初期才走入大陸人們視野的,他有諸多的精神遺產,「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300年來第一人」、「清華國學院,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留下的最廣為人知的精神遺產,這本是王國維的墓志銘,2003年也稱為了他自己的墓志銘。
  • 大學需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反正各種不同思想的人他都請進來,不管你的信仰、你的學術方向是什麼,蔡元培先生統統尊重。他覺得大學就是要百家爭鳴才能夠得以發展,沒有學術自由的大學是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大學的。大學的思想要多元化,要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不是讓學生要成為什麼政治階級的人,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獨立的人。
  • 郭道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應該發揚光大
    【編者按】「思想中國」就是要求思想,解放思想自由主辦方沒有事先和我溝通要發言,所以我沒有準備,但我參加這個會很有感受,特別是這個會的主題「思想中國」我第一次聽到,我們聽到了「法治中國」「平安中國」「美麗中國」,現在我們提出「思想中國」,這很重要。最近我看到科斯的文章,他提出「思想市場」,我非常贊同。法學界在90年代初就有法學家提出要開闢和建立思想市場,但沒有做成。我們一貫講的是統一思想,怎麼會自由思想?甚至還拿到市場上去自由?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
    先生一生堅持己見,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出自陳寅恪紀念王國維輓聯。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學,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各領域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在一所大學的校園裡,鮮有紀念碑。清華一教附近、河水綠草旁安立著一塊王靜安先生的紀念碑。
  • 致青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先生說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也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最欠缺的東西之一。不要說我們沒有主義,我們奉行的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這看起來是自我是獨立是個性,但終究不是。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現代人所講的個人主義,其實是隨波逐流的「變色龍」主義。
  • 科學的根基,創新的魂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斷想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此發端,並成為「五四運動」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之一,歷久而彌新,至今被無數世人奉為人生價值的追求目標。若無健全的人格,深厚的學養,理性的思維,以及強大的內心,堅定的信念,則很難建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內在根基。後者之難,乃在「知行合一」。「知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徒懸空口耳講說」,只將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放在嘴邊,在現實中卻蠅營狗苟,隨波逐流,重知而輕行者並不乏見。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 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陳寅恪先生對科學院的答覆
    最後,還是由陳老口述,汪先生執筆,寫下了這封《對科學院的答覆》的回覆信,體現了陳先生獨立自由的思想精神。 對科學院的答覆 陳寅恪 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案可查。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讀《陳寅恪的最後20年》文 | 謝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石破天驚般劃亮智慧的夜空,這是當前浮躁社會所缺乏的一種精神,尋探這句話的出處,是1929年陳寅恪先生在給國學大師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銘》中寫下照耀千古的名文: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的歷史悲情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雖然是陳寅恪晚年為柳如是作傳時才完整地提出來,但它準確地表達著陳寅恪一生的價值認定,而這一認定表明,陳寅恪無疑屬於五四那一代人。表面上看,陳寅恪和曾與他在清華國學院共事過的王國維一樣,是個堅持站在傳統文化立場上的守舊派,堅守的是傳統文化的價值立場,然而他用來表達傳統文化的根本的這所謂「我民族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卻恰恰是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所弘揚的思想。
  • 最經典30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二、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民國十八年(1929年),陳寅恪在為王國維所寫的碑文中提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體現了「五四精神」,可以作為我們讀書、求知最好的座右銘,也是教育培養人才應當遵循的原則。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道家文化對中國文人的影響
    道家思想中追求精神自由、追求自然和追求簡樸文風之說可謂互通,尤其是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自然這兩點。在後世中國文學創作中,不管是對文人的個人生活還是文人著作都有深刻影響,因而在中國文學中向來有「詩生自然,自然生自由」,或者「自由生詩,詩生自然」之說的。
  • 《無問西東》: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無問西東》: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80後電影人李芳芳導演的《無問西東》,很有些超出想像,尤其是去宏大敘事的校志紀錄片風格,而是以不同時代又能夠勾連在一起的四段清華故事,從張震的現代人選擇真實與相信開始,逐步回溯到清華學堂的最初。
  • 王國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國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若稱他為新史學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門戶,成就卓越,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調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曾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國學泰鬥章太炎
    1927年夏,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陳寅恪題寫碑文,盛讚其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後被稱為「五四」精髓的金句,其實用在有「殉清」嫌疑的王國維身上,並不是那麼恰當,倒更像陳寅恪先生自己的心聲。民國大師雲集,當得起此譽者不少,而章太炎可謂其中翹楚。
  • 由財務自由向思想獨立攀登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身體每隔7到10年就會徹底更新一次,但人的思想、個性似乎很頑固,並未隨之做太多改變。人總是自以為是,往往在受到重大打擊時才思考改變。在早期成長階段,我們完全依賴於他人而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謀求獨立,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思想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見解。
  • 孔孟獨立自由論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這些均是中國早期獨立自由思想的資源。          廣軒對孔子時止時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存心養氣,與木石居,與鹿豕遊,莊子逍遙遊,均作了引申發明。時至今日,摩登人士仍割斷歷史大講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時給比陳早二千餘年提倡此精神思想的孔子大潑汙水。    廣軒不僅將艮背即獨立自由標為講學宗旨,而且以八卦符號系統,創意地用坎中爻到艮上爻的歷程,以盡人類「自由困境,心靈突圍」永恆主題之意,將艮卦發明為獨立自由法象,比盧梭僅用文字表述,多了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