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7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近年來,漳州市古城已成為「體驗閩南文化」的重要景點,大大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但古城文化旅遊發展還存在不足。對此,漳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向大會提出《關於打造漳州古城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的建議》。
《建議》稱,步行街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最初形態,也是古城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古城東入口的修文(東西) 路為軸線,輻射北京路、延安南路、始興路(南北段)、香港路、臺灣路芳華橫路等部分範圍,形成 「五縱三橫」古城特色文化核心區,並逐步打造成為古城特色文化步行示範街區。究竟如何打造,《建議》提出應恢復古城地標。譬如,可依照古城歷史記載,在東橋亭的東側(北京路口) 恢復「名第坊」,在西橋亭的西側恢復「登仙坊」,作為東西軸線的文化標誌,在古城核心區原有古蹟的基礎上串聯新路頂、縣前直路中古武廟、龍文塔遺址公園、龍溪縣文廟泮池、虎文山碑廊、百裡弦歌(待恢復)、龍溪縣衙遺址、龍溪縣知縣陳世儀功德碑亭及功德碑等具有地標性的文化古蹟,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古城文化歷史內涵,提升特色文化旅遊品味。
古城地標除了廟宇牌坊,還包括老字號老藥鋪、商鋪等。《建議》中提出,應恢復明清時的 「南升齋」、「謙益行」 等老字號老藥鋪,「古宋」、「東方」印刷鋪,大商行「高賜記」等,恢復民國時的部分特色建築、重大商行及民國的名人故居等,突顯明清街區、民國風貌。
保護古城地標,應該引起各方更高度的重視。《建議》還鼓勵商界和學界等開發「古城元素」,將古城建築、漳州民俗風情、漳州水仙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傳統元素融入文創產品的設計製作當中,發展具有漳州古城特色的文創產業,使漳州古城的文化符號成為漳州文化旅遊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漳州元素」應加以包裝。《建議》稱,應突出片仔癀、八寶印泥、鐘錶、漳鏽、木版年畫、剪紙、茶葉、小吃等特色商品,通過創新創意的手段加以包裝,因地制宜建成一批特色文化王題展館(小型博物館、民俗館等),開發一批引領藝術時尚又買用的工藝晶伴手禮,策劃一批體驗性、參與性強的文化藝術活動,開發演藝場所,豐富小吃餐飲,形成可觀可賞,可嘗可買,可互動體驗,讓遊客留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