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應恢復古城地標 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產業

2020-12-05 閩南網漳州

閩南網1月7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近年來,漳州市古城已成為「體驗閩南文化」的重要景點,大大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但古城文化旅遊發展還存在不足。對此,漳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向大會提出《關於打造漳州古城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的建議》。

《建議》稱,步行街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最初形態,也是古城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古城東入口的修文(東西) 路為軸線,輻射北京路、延安南路、始興路(南北段)、香港路、臺灣路芳華橫路等部分範圍,形成 「五縱三橫」古城特色文化核心區,並逐步打造成為古城特色文化步行示範街區。究竟如何打造,《建議》提出應恢復古城地標。譬如,可依照古城歷史記載,在東橋亭的東側(北京路口) 恢復「名第坊」,在西橋亭的西側恢復「登仙坊」,作為東西軸線的文化標誌,在古城核心區原有古蹟的基礎上串聯新路頂、縣前直路中古武廟、龍文塔遺址公園、龍溪縣文廟泮池、虎文山碑廊、百裡弦歌(待恢復)、龍溪縣衙遺址、龍溪縣知縣陳世儀功德碑亭及功德碑等具有地標性的文化古蹟,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古城文化歷史內涵,提升特色文化旅遊品味。

古城地標除了廟宇牌坊,還包括老字號老藥鋪、商鋪等。《建議》中提出,應恢復明清時的 「南升齋」、「謙益行」 等老字號老藥鋪,「古宋」、「東方」印刷鋪,大商行「高賜記」等,恢復民國時的部分特色建築、重大商行及民國的名人故居等,突顯明清街區、民國風貌。

保護古城地標,應該引起各方更高度的重視。《建議》還鼓勵商界和學界等開發「古城元素」,將古城建築、漳州民俗風情、漳州水仙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傳統元素融入文創產品的設計製作當中,發展具有漳州古城特色的文創產業,使漳州古城的文化符號成為漳州文化旅遊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漳州元素」應加以包裝。《建議》稱,應突出片仔癀、八寶印泥、鐘錶、漳鏽、木版年畫、剪紙、茶葉、小吃等特色商品,通過創新創意的手段加以包裝,因地制宜建成一批特色文化王題展館(小型博物館、民俗館等),開發一批引領藝術時尚又買用的工藝晶伴手禮,策劃一批體驗性、參與性強的文化藝術活動,開發演藝場所,豐富小吃餐飲,形成可觀可賞,可嘗可買,可互動體驗,讓遊客留連忘返。

相關焦點

  • 講好漳州故事 漳州市政協聚焦文化傳承獻良策
    為保護發展水仙花產業,重塑漳州水仙花文化品牌,市政協連續三年開展水仙花產業發展的調研協商,提出一系列「護花」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採納和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林語堂是漳州珍貴的世界級文化資源,打造林語堂特色文化品牌,對於傳承弘揚優秀傳統中華文化、深化海峽兩岸及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市政協對此十分重視,組織委員開展調查研究,形成《深入挖掘林語堂文化資源 積極打造林語堂文化品牌》的建議,提出建設與提升一批林語堂文化主題的場館、申請設立「林語堂文學獎」等。
  • 漳州薌城區文化旅遊體育會展夜間經濟融合發展綜述
    隨著漳州「中國女排娘家」基地核心館項目、三寶廣場項目等開工建設投用,將進一步推動中心城區文體旅業態融合發展。  文化旅遊  人氣「聚」起來   實施旅遊項目帶動,打造精品旅遊品牌。做強文化旅遊,持續挖掘古城文化內涵,打造古城特色網紅打卡地;做「特」尋根旅遊,打造天寶玉尊宮、威惠廟等朝覲尋根活動,促進區域旅遊合作和文化交流;做「火」鄉村旅遊,打造珠裡村、雙溪村、洪坑村等一批城郊「星級旅遊村」;做「活」紅色旅遊,提升紅軍進漳紀念館、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等景區景點;做「精」康養旅遊,培育溫泉養生、負氧離子養生等康養旅遊產品,打造漳州古城溫泉等康養旅遊項目;做「大」工業旅遊,加快培育三寶集團
  • 讓古城保護站上「C位」 漳州列出17項建設清單
    漳州歷史街區管委會副主任詹立群說,在古城修繕提升中,這三座老影劇院全部保留並修繕利用,其中僑薌劇場規劃布局品牌影院、文藝表演、休閒娛樂等業態,正籌劃打造一場漳州特色閩南文化大戲,豐富古城遊客夜生活;向陽劇場毗鄰文廟,規劃作為綜合性文化藝術展館和交流空間;大眾影院位於太古橋小吃街,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擬規劃作為漳州中華名小吃館,並設置舞臺,引入漳州布袋木偶戲、錦歌等國家級非遺表演,吸引中小型旅遊團遊客
  • 從「文化」到「文化+」漳州文物綻放新光彩
    一批老當鋪、老木行、老糖鋪、老相館等傳統業態的恢復和更新,以及面煎粿、四果湯、海蠣煎等本地特色小吃的吆喝聲、招呼聲則讓這裡煙火氣十足。漳州古城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譽獎」,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 「世遺+文創」漳州著力打造「文創漳州」城市品牌IP
    臺海網7月20日訊 據漳州新聞網報導 八寶印泥、漳州窯、木版年畫……7月20日,在漳州市文化旅遊體育會展夜間經濟融合發展大會會場外,一件件頗具漳州地標元素的非遺、文創產品排列整齊,讓人眼前一亮。本次非遺文創展覽以「世遺+文創」為主題,堅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推動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觸摸城市記憶 感知歷史文化——漳州古城保護與開發見聞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作出漳州古城保護開發的重要決策,啟動實施了一批保護修繕工程,努力打造集居住、商業、文化、旅遊為一體,具有傳承歷史、展示文化、延續生活等功能的歷史文化街區,使古城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千年古城風貌得以更好展現。
  • 漳州:古城夜遊 重現唐宋風採
    漳州古城的夜市記者20日從漳州市商務局獲悉,漳州市2020年重點招商項目名單日前發布,涉及文化、旅遊、體育、會展與夜間經濟等。1 投資10億 打造松洲書院綜合體此次文化旅遊項目有15個,分別是薌城區浦南鎮松洲書院文旅綜合體、龍文區郭坑鎮霞貫雙溪旅遊綜合體、漳浦縣石榴鎮漳州玉龍瀑布國際會議和旅遊度假中心、詔安縣濱海文化休閒旅遊基礎設施、東山蘇峰山風景區、東山銅陵鎮南門灣片區改造提升、平和縣靈通山風景名勝區、平和縣大溪鎮莊上土樓
  • 京城舊貨市場升級打造老北京文化地標
    張宇亮 攝   京城舊貨市場升級打造老北京文化地標 首家「潘家園禮物」店亮相  中新網北京1月30日電 (記者 杜燕)走過25年歷史的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向文創轉型邁出第一步,開出首家自主設計、經營的「潘家園禮物」文創店。
  • 文化地標應名副其實
    通報指出,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徵,它見證歷史留下的足跡,承載深厚的文化底蘊,引導著城市文明的延續。而這些被通報的「文化地標」根本名不副實。
  • 漳州古城保護與開發:觸摸城市記憶 感知歷史文化
    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在經濟發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  保護好古建築有利於保存名城傳統風貌和個性
  • 漳州「地標三產」亮相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
    在2020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上,漳州「地標三產」集中亮相。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郭保源 記者陳家華)水仙花、南靖蘭花、雲霄枇杷、下河楊桃、平和琯溪蜜柚、平和五寨百香果、長泰蘆柑、天寶香蕉、馬鋪淮山......在2020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上,豐富多樣的漳州地理標誌產品吸引了眾多參展人員駐足品嘗。12月5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正式開幕。
  • 生態+文化+旅遊 漳州天寶萬畝香蕉海帶動鄉村振興
    11月8日,「E路同行 『漳』顯魅力」2019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漳州行大型採風團,來到了位於漳州薌城區天寶鎮的「香蕉海」,體驗了一把語堂故裡、蕉海飄香的特色。該項目堅持「生態+」「旅遊+」「農業+」發展理念,以「語堂故裡、十裡蕉香」為設計主題,融合語堂文化、蕉園風光、玉尊朝聖、親水濱江四大元素,規劃建設棧道觀光帶、語堂紀念區、濱江體驗區、故裡遊覽區、玉尊朝聖區、休閒養生區、文化創作區等「一帶六區」,擬打造成文化旅遊特色小鎮。  「天寶鎮林語堂紀念館建於2000年,2001年10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
  • 麗江古城榮獲「2016最美中國·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勝地」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入圍「2016最美中國榜-目的地景區」榜單,並榮獲「2016最美中國·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勝地」。此外,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局長和麗萍代表入圍景區作2016最美中國創新融合發展主題分享。
  • 閩南漳州古城
    風景圖集:濱州有多美之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位於「海濱鄒魯」、國內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A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古城原貌漳州古城地處商貿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又是歷史建築、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
  • 生態+文化+旅遊 漳州天寶萬畝「香蕉海」帶動鄉村振興
    肖國和 航拍  11月,南方溫暖的陽光裡,何不邁著悠閒的步伐,走進漳州萬畝「香蕉海」,看著蕉葉毫不拘束的競相生長,順便品嘗一下天寶香甜的香蕉。  11月8日,「E路同行『漳』顯魅力」2019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漳州行大型採風團,來到了位於漳州薌城區天寶鎮的「香蕉海」,體驗了一把「語堂故裡、蕉海飄香」的特色。
  • 打造精品項目做強文化產業 提升古城精細化治理水平
    許昆林專題調研姑蘇區文化產業和古城保護管理工作蘇報訊(記者 趙焱)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許昆林專題調研姑蘇區文化產業和古城保護管理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把文化產業作為姑蘇區支柱產業發展,盤活資源空間、打造精品項目,加快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不斷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講好故事發出好聲音 漳州市多舉措聚焦文化傳承
    打造文化品牌 水仙花是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是幾百年來漳州人痴心供養的「凌波仙子」,是無數漳州遊子的鄉愁記憶,是當之無愧的漳州文化品牌。
  • 「世界之最」城市地標被通報 莫讓特色文化失了「魂」
    通報指出,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要求當地相關部門做好項目整改。 兩大被點名「地標」項目,均堪稱「世界之最」。荊州的巨型關公雕像,高達57米,重1200噸,耗資15億,是全球最大體量關公青銅雕像。
  • 漳州南詞:在古城夢回大唐
    清乾隆年間,南詞由江蘇揚州傳入江西,其後傳入福建漳州,流傳200年,傳承七代,現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詞曾一度凋零,傳承與保護堪憂。如今,藉助漳州古城的旅遊開發,藉助旅遊經濟,終有機會向市民及遊客展現她的優雅曲牌。宮廷雅韻一度輝煌「南詞不是南音,兩者是不同的。」
  • 燒鍋酒工坊文化特色小鎮:打造東北知名酒文化特色產業小鎮 - 中國...
    風清氣爽的夏末,「燒鍋酒工坊文化特色小鎮」的字眼矗立在鎮子口的石碑上,文化地標變幻的線條講述著先輩們的智慧和辛勞;恆裕河兩畔城景建設工程接近尾聲,休閒的人們三五成群,拍照嬉戲;太平池國家溼地公園賦予了小鎮得天獨厚的生態靈氣……如今,燒鍋鎮已經形成以酒工坊文化傳承為主線,以「城景共築、古為今用、產鎮一體」為發展理念,複合型功能特色產業小鎮的轉變正在助力燒鍋鎮經濟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