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還沒有什麼感覺,今天就迎來立秋了,如果不是拜朋友圈的提醒,感覺剛剛入伏。
從今天開始,夏季將盡,陽消陰長,雖然一年中我比較喜歡秋天,但是今年卻希望時光就此停住,夏天還沒有過夠。
但是不管願不願意,秋天還是如約而至了,在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中,我們感受古詩詞中的立秋時節。
偶成
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詩人朱熹在晚年完成的這首詩,他外出賞景,看到少年郎在池塘邊玩耍,有所感寫下的這首詩。這首詩還有一個別稱,叫《勸學詩》。
也許在朱熹的心中,到了生命中的秋天,也是在感嘆時光匆匆吧。
勸學類的詩歌,對於我而言,向來沒有過多的好感,總感覺有說教的成分在其中,但是今天來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讀古詩詞,讀的是一種感覺,一種來自心靈的共鳴,此刻此時,這首詩表達了我心中所想,如果此刻讀散文,那麼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也是很應景的。
就像詩中所言「一寸光陰不可輕」。人有時候總會覺得一輩子很長,總有大把的時間揮霍,但是殊不知,時間就這樣一寸一寸地溜走了。
絕大多數人眼睜睜看著日子如流水般走了,發出「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當學未成,功未就的時候發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感嘆。
高考放榜的日子,會有媒體宣傳高考狀元,仔細看這些優秀的學子,更多的是自律,他們能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在時間管理上是優勝者,畢竟「少年易學老難成」。
朱熹是宋代的理學家,宋詩也更加注重說理,但是這首詩最後兩句通過春天和秋天景色的轉換,更能夠觸動人的心靈,引起共鳴。同時也營造了一種清麗動人的意境。
其二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中國所特有的,它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立秋是第十三個節氣,就是這麼神奇,節氣一到,自然界和人們的生活立刻發生了變化。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早秋的詩詞裡,經常提到蟬,而這首詩中卻用的是「乳鴉」。
烏鴉的啼叫很煩人也很難聽,這裡作者採用的小烏鴉,就如同小孩子一樣,那叫聲是奶聲奶氣,聲音很柔和的,不至於那麼讓人討厭。在深秋時節中,入詩的意象經常是老烏鴉,這也是很微妙的變化。
因為秋天的來臨,天黑的早了,堂屋中玉屏上的字畫,也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
本來因為炎熱很難入睡的晚上,因為立秋,能感受到陣陣的涼風,就好像有人扇扇子一樣舒服。
因為剛剛進入秋天,秋色尚不明顯,只是早上起床後,看見臺階上落滿了梧桐的葉子。
梧桐因為葉子比較寬闊,比其他樹木落葉要早,提醒我們秋天到了,所謂「一葉而知秋」。
其三 立秋日聞蟬
蟬是夏天的一部分,立秋,雖然揭示秋天到了,但是夏天還沒有真正的結束,依然可以聽得到蟬鳴,但是秋天的蟬鳴是夏日的尾聲。
立秋日聞蟬
宋 楊萬裡
老火薰人慾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世事更迭,生命往來,因為夏日的太陽太過熱烈「老火燻人」,詩人急切的盼望涼爽的秋天來到,或許他也在等待一年四季中的秋實。
在詩人的期盼中,秋雨終於來了,也帶來了秋天。晚上的蟬聲也不像夏日那般聒躁,也帶來了些許的清涼。
這首詩沒有第一首的感慨與不舍,而是多了幾分期盼。
畢竟秋天不像夏天那麼炎熱,秋雨潤澤我們煩躁的心,秋天來了,從此天高雲淡,人也因為涼爽而從容很多。
秋天還意味著收穫,代表著誘人的成熟,在古代,每逢立秋,都會有盛大的慶祝活動。
秋天到了,願我們能坦然面對夏花的驟來驟去,寒蟬悽切是秋,秋高氣爽也是秋,時刻保持內心的平和,迎接寒來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