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2020-08-06 天天讀首古詩詞

即將就要立秋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覺得猝不及防。仿佛夏天才剛剛開始,怎麼就要到秋天了嗎?

立秋並不表示從這天開始,天氣就要涼快了。因為還有「處暑」這個秋老虎在後面呢。

立秋只是表示,從這一天開始,降雨量會減少,樹木又開始韜光養晦,抖落一身的綠葉,慢慢開始進入長長的睡眠。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我們往往對於二十四節氣不是非常敏感,但古人卻對此頗有研究,並且非常重視。

今天我們分享5首古詩詞,看看古代的詩人們在立秋之時都在做什麼?

照鏡子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代: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在立秋的前一天,唐代詩人李益攬鏡自照。

大家可能會奇怪,這有什麼好記錄的?我們每天都在照鏡子啊。

但對於古人來說:秋天,萬物蕭瑟,意味著一年又要進入到尾聲,看看自己仿佛這一年並沒什麼進步啊!所以常常會「傷春悲秋」。

這首詩裡寫:把所有的煩惱都忘記吧,此刻在鏡中的我的面容就是我的全部啊。雖然我已經老了,兩鬢已經白如雪,但我還是要樂觀去面對明天的秋風。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登高

《立秋日登樂遊園》

唐代: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秋日登高和春日踏青一樣,都屬於傳統項目。春天,站在高高的山頂,看到樹木蔥蘢,萬象更新。秋日登高,極目遠望,天高水闊,秋高氣爽。

而立秋的這一天,唐代詩人白居易獨自一個人騎著馬,慢悠悠地登上了樂遊原,他問自己:蕭瑟的秋風和我斑白的鬢髮,哪個更先體會到秋天的到來呢?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賞景

《和王卿立秋即事》節選

唐代:司空曙


秋宜何處看,試問白雲官。

暗入蟬鳴樹,微侵蝶繞蘭。

向風涼稍動,近日暑猶殘。

九陌浮埃減,千峰爽氣攢。

換衣防竹暮,沈果訝泉寒。

宮響傳花杵,天清出露盤。

高禽當側弁,遊鮪對憑欄。

一奏招商曲,空令繼唱難。

立秋在古人心目當中是非常重視的,不亞於過節。如果立秋這一天風和日麗,那麼秋天的豐收就指日可待。所以,立秋這天的天氣也很重要。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唐代詩人司空曙寫道那一年立秋之日:

秋天應該去哪裡看呢?可以去問一問天上的白雲。

秋天已經悄悄地潛入知了還在啼叫的樹梢,也已經在蝴蝶還在圍繞的蘭花上了。

對著風的時候,會覺得有些涼意。只是現在還殘留著夏日的餘威。

但空氣中的灰塵明顯變少了,山峰之間都感覺清爽了不少。

傍晚的竹林已經有些涼了,如果吃到冰水裡浸泡的果子,也會覺得冷。

宮裡傳出洗衣服的聲音,天高氣爽,那承露盤在藍天下高高的佇立。

鳥兒們開始側著飛了,而魚都圍在了圍欄邊。

你讓我和著「招商曲」唱點什麼,但我還真是想不出來詞啊。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戴楸葉

《立秋》

宋代:王


西風吹碧紗衣,金井梧桐昨夜飛。

自汲井花調藥罷,卻簪秋葉滿頭歸。

立秋這一天,很多地方有一個習俗就是在頭上插上楸樹的葉子。

《臨安.歲時記》當中記載:「立秋之日,男女鹹戴楸葉,以應時序。」這表示著大家知道秋天已經來了。

而宋代詩人王鎡這首詩,便寫了這樣的景象:秋風吹過身上的紗衣,井邊的梧桐樹,昨晚已經開始落葉了。我自己去井邊提了水,調好了藥。卻帶著滿頭的秋葉回來了。

至於這頭上的落葉是風自然吹落,還是特意佩戴,已不得而知。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這4首古詩詞,不僅告訴我們在立秋的那一天古人們都在做什麼,而且也非常優美。

感謝品讀。希望你喜歡。

相關焦點

  • 照鏡、登高、賞秋景、戴楸葉,5首立秋古詩詞,古人這樣過立秋!
    今天我們分享5首古詩詞,看看古代的詩人們在立秋之時都在做什麼?戴楸葉《立秋》宋代:王鎡 西風吹縐碧紗衣,金井梧桐昨夜飛。自汲井花調藥罷,卻簪秋葉滿頭歸。立秋這一天,很多地方有一個習俗就是在頭上插上楸樹的葉子。《臨安.歲時記》當中記載:「立秋之日,男女鹹戴楸葉,以應時序。」這表示著大家知道秋天已經來了。
  • 古詩詞中的立秋
    漢代也同樣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這樣的詩意傳承。這類詩中常傳達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人們將自我的生命與自然相融合,在與自然的不斷溝通中,加深對秋的認知。立秋節氣正是在這一認知的深化中應運而生,它是古人心中具化的產物,文人們將對秋的無限詩情凝聚在此,含蘊豐潤的立秋詩詞得以展現。中國許多傳統節日節氣都定型於唐朝,唐人感知自然,將萬物與自我相聯繫。
  • 「語音版」戴楸葉,文/訥言
    洗滌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南宋詩人範成大《立秋》詩中的「折枝楸葉」指的就是戴楸葉、應時序的立秋節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此時萬物開始「揪斂」,即收斂的意思。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立秋之後,炎熱的夏天漸漸過去,秋天漸漸來臨,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便有了「落葉知秋」的成語。
  • 古詩詞裡品立秋
    涼風有信 ,一葉知秋,暑去涼來,讓我們在古詩詞裡細品立秋的韻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
  • 「立秋」閒話
    今日立秋。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據說在宋朝,立秋前皇宮內會早早地把移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的時辰一到,有專門負責的太史官便會高呼:「秋來。」此時,梧桐葉應聲飄落一兩片,以寓報秋意。據說立秋這天,滿大街都是賣楸葉的,女子和孩童們喜歡把楸葉剪成各種花的形狀戴在頭上,祈盼一秋平安。網上說至今在楸樹生長的北方,比如東北和山東等地還有戴楸葉的習俗,不過我作為一個山東人,確實沒有聽說過。
  • 暑去涼來秋風起,立秋當日在宋朝
    立秋之日八月菊花傲世,桂花十裡飄香,枝上蟬鳴鼓譟,梧桐落葉知秋。立秋之日,作為二十四節氣裡第十三個節氣,這一天也被古人當做秋天的起點。大意是說:「立秋當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會著朝服高聲說:「秋來了。」奏畢,梧桐如果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算是寓意報秋。」北宋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就幹過司天監「報秋」工作。
  • 立秋習俗風俗有哪些 有關立秋節氣的經典古詩詞詩句
    今日立秋,節氣日期:8月8日,交司時間:03:12:57。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已至;「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收穫的季節到了;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仍需提防「秋老虎」;「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便下降一定幅度。
  • 十五首詩詞,寫盡古人立秋的滋味和情懷。
    立秋意味著秋天的並始了。一年一度秋風至,染紅了樹林,給古人寫詩留下絕好的題材,品讀立秋詩詞,領略古人的立秋的滋味。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家遠思嘗稻,年衰怯戴楸。歸耕期已近,河漢望牽牛。
  • 立秋.秋之韻
    七月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此時節白露晨起雨荷唱晚寒蟬淒切暑去涼來明日立秋 夏去也,秋意遲。晚蟬高柳,藕花下孤舟。空山新雨,霜風入梧桐。瀟湘淚竹,悄溼絳珠衣袂。長安舊月,曾照鬢絲飛雪。誰把荷裳暗剪,誰怨西風追陪?待天涼人散,離離春草又秋煙。
  • 立秋了 古人時尚一葉知秋來 智慧有多深長
    今天就是立秋,古人說「一葉知秋」,也用樹葉玩時尚,熱鬧又光彩。這「一葉」可不是隨意的一片落葉。再說「一葉知秋」不僅是民俗而已,其意蘊深長,思想來處也悠遠。楸葉.立秋中國古人公認楸和梧桐這兩種樹是秋天的「先知」。宋人陸佃的古代動植物詞典《埤雅》說「楸」:「楸梧早脫(落)。故楸(音同秋)謂之秋。」楸樹就是秋天的代言。「楸」一名梓,是代表鄉梓故裡的挺拔高大美木。
  • 立秋,知立秋,賞立秋古詩23首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 「詩詞鑑賞」節物催吾老 天涯見立秋,邂逅最美立秋詩詞!
    一枕新涼一扇風,雖然暑熱還沒有完全褪去,立秋卻已經悄然而至。立秋是一年中秋天的開始,秋季是收穫的季節,因此人們對秋季是十分的十分看重,也留下眾多立秋的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讓我們一起邂逅最美的立秋古詩詞!
  • 「詩詞鑑賞」節物催吾老 天涯見立秋,邂逅最美立秋詩詞
    立秋是一年中秋天的開始,秋季是收穫的季節,因此人們對秋季是十分的十分看重,也留下眾多立秋的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讓我們一起邂逅最美的立秋古詩詞!家遠思嘗稻,年衰怯戴楸。歸耕期已近,河漢望牽牛。清-戴亨井梧何太急,飛葉上平臺。
  • 今日立秋|人間朝暮,葉落驚秋
    南北朝時期《三禮義宗》:&34;古人認為,立秋時陰氣結束&34;的階段,開啟了肅殺萬物的進程。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34;所謂&34;,本意是抓住,引申的意義是,到了這個季節,天地趨於收斂,萬物漸次成熟。文人的說法很晦澀,揪斂;但農民的做法很淺顯,揪。
  • 立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南北朝時期《三禮義宗》:「七月立秋,秋之言揫(音秋,聚也),縮之意。陰氣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為節名。」古人認為,立秋時陰氣結束「閉關修煉」的階段,開啟了肅殺萬物的進程。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觸,春暖之後沒多久,炎熱的天氣便尾隨而至。但長夏之後,秋涼卻是緩緩地甚至「偷偷地」降臨。可謂轟然入夏,悠然入秋。夏來如山倒,夏去如抽絲。
  • 讀賞立秋古典詩詞 . 十首
    讀賞立秋古典詩詞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讀賞點點】節氣到了立秋,蕭瑟的秋天從此開始。【讀賞點點】立秋來了,壟上的禾苗半熟,原野上的草已經微露衰跡。這些生活化的描寫,讓這首詩極為清雅有趣。
  • 不知立秋到,已覺此間涼
    立秋,也稱七月節。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也是古人極為重視的節日。這一天,天子要西郊迎秋,民間男女或戴楸葉,或陳冰瓜、蒸茄脯、飲香薷汁,以表對時節流轉之崇敬。立秋早晚溫差大,晨間開始出現皚皚霧氣。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 立秋時節,邂逅最美立秋詩詞
    《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宋代:曹勳明日立秋秋色至,向晚雨隨大風起。須臾霽色上南山,落日燒雲照淮水。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暮熱遊荷池上五首》宋代:楊萬裡也不多時便立秋,寄聲殘暑速拘收。
  • 又是一年立秋時節,你還在留戀夏天嗎?讓我們感受古詩詞中的立秋
    時間過得真快,還沒有什麼感覺,今天就迎來立秋了,如果不是拜朋友圈的提醒,感覺剛剛入伏。從今天開始,夏季將盡,陽消陰長,雖然一年中我比較喜歡秋天,但是今年卻希望時光就此停住,夏天還沒有過夠。但是不管願不願意,秋天還是如約而至了,在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中,我們感受古詩詞中的立秋時節。
  • 今日立秋!還會熱嗎?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7日9時6分迎來「立秋」節氣,夏盡秋來,金風漸至,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