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中的鄧小平

2020-12-07 黨史頻道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香港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狀。1974年5月,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來華訪問,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當時剛剛恢復工作不久的鄧小平以副總理的身份也參加了會談。談到香港問題時,毛澤東說:「剩下一個香港問題。我們現在也不談。到時候怎麼辦,我們再商量吧。」隨後,毛澤東抬起手臂指了指鄧小平等人說:「具體事情由他們年輕人去辦了。」從那以後,鄧小平從毛澤東的肩上接過了統一祖國的重擔,開始考慮香港回歸、祖國統一的問題。

現在是「考慮解決香港問題的時候了」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新界」租期屆滿日益臨近,在國際市場上,投資者開始持觀望態度。時任英國首相兼首席財政大臣的柴契爾夫人,在香港問題上備受壓力。英國政府不斷派其代表試探中國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

1979年3月下旬,香港總督麥理浩訪華,向中國政府提出1997年租地契約到期的問題。3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麥理浩時,談到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他說:「我們歷來認為,香港的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問題本身不能討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即使到了1997年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也會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中國政府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告訴英國政府,即使那時做出某種政治解決,也不會傷害繼續投資人的利益。請投資的人放心,這是一個長期的政策。在本世紀和下世紀初相當長的時期內,香港還可以搞它的資本主義,我們搞我們的社會主義。就是到1997年香港的政治地位改變了,也不影響他們的投資利益。」

麥理浩的這次來訪,傳達了英國政府希望與中國政府接觸、了解中國政府對確定1997年後香港地位的態度的信息。這次談話後,中國政府把解決香港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1981年4月,英國外交大臣卡林頓訪華。鄧小平在回答如何繼續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問題時再次提到:「他們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不變,這是我們的一項長期政策,而非權宜之計。可以告訴香港的投資者,放心好了。在16年內或16年後,即使香港的地位有變化,投資者的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害。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鄭重地說,我在1979年同麥理浩爵士談話時所作的保證,是中國政府正式的立場,是可以信賴的。」

1982年4月,希思再次訪問中國。他回顧了1974年5月訪問中國時的情景,對鄧小平說:「那次你也在座,當時毛主席和周總理說,反正要到1997年,還早哪,還是讓年輕人去管吧。現在離1997年只有15年的時間,你是如何考慮在這個期間處理香港問題的?因為很多人都要在香港投資,怎樣才能使投資者不要擔心呢?」鄧小平說:「香港的主權是中國的。中國要維護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響外國人在那裡的投資,在這個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國人管理香港。我們新憲法有規定,允許建立特別行政區,由香港人自己組成政府,不管是華人、英國人或其他人都可以考慮。香港的各種制度也不變,對外可用『中國香港』的名字發展民間關係,如貿易、商業關係。到那時可能還保留護照。對英國來說,商業方面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還可以發展。」在談到1997年收回香港問題時說:「如果中國那時不把香港收回來,我們這些人也交不了帳。新界的租借,香港島、九龍半島的割讓,是過去的不平等條約定的,現在實際上是廢除條約的問題。」鄧小平還表示:「如果可能,我們願意同貴國政府正式接觸,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一問題。」現在是「考慮解決香港問題的時候了」。

摸清了中國政府的意圖後,柴契爾夫人匆忙上陣了。

「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1982年9月22日,北京首都機場、天安門廣場和釣魚臺國賓館上空,五星紅旗和米字旗交相飄揚,貫穿東西的長安街上多處掛上了歡迎彩旗。下午1點20分,一架英國皇家空軍專機在北京首都機場徐徐降落。走下飛機的是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此行是專門為同中國方面會談解決香港問題而來的。柴契爾夫人選擇9月份來華,有著特殊的考慮。此時,英國和阿根廷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而爆發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剛剛結束,憑藉著船堅炮利,英國取得了勝利。乘著勝利的餘威與中國談判香港問題,柴契爾夫人幻想著可以繼續保持英國侵佔香港的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行前,她也曾聲明「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有效」。

9月23日,柴契爾夫人與中國總理開始討論香港問題。會談一開始,她便擺出強硬的態勢,堅持三個條約仍然有效。中國總理正式通知英方,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同時闡明中國收回香港後將採取特殊政策,包括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當地中國人管理,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等等。柴契爾夫人則提出,如果中國同意英國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英國可以考慮中國提出的主權要求。

非徹底攤牌不可的時候到來了。

9月24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柴契爾夫人。這天,柴契爾夫人身著藍底紅星絲質西裝裙,腳踏黑色高跟鞋,挽黑色手袋,戴一條珍珠項鍊,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千。她先到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會晤鄧穎超,然後再往與之隔鄰的福建廳和鄧小平會談。

參加這次會談的英方代表是香港總督尤德、首相首席私人秘書巴特勒、英國駐中國大使柯利達。參加這次會談的中國方面的代表有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黃華、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中國駐英國大使柯華。

會談正式開始前的寒暄,就開始有點劍拔弩張的意味。柴契爾夫人和鄧小平一見面就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

不料,鄧小平卻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我認識的都下臺了,歡迎你來呀。」

接著,賓主雙方就坐。鄧小平半靠在沙發上,狀態輕鬆,柴契爾夫人卻正襟危坐,雙手平放在膝上。待會談一轉入正題,柴契爾夫人便立即擺出了一副先聲奪人的架勢,對鄧小平說,必須遵守有關香港問題的三個條約。條約雖然寫在紙上,但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消除它存在的事實。

鄧小平聽到這句話,表情非常嚴肅地對柴契爾夫人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九龍。鄧小平表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中國和英國就是要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

和全中國人民一樣,鄧小平對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倍感恥辱。他堅決地說:「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鄧小平說這番話,明確表達了中國領導人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強烈決心。

柴契爾夫人聽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接著提出談判的題目就是一個歸屬問題。

鄧小平馬上反駁說,是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主權問題,總要雙方就香港歸還中國達成協議;第二個是1997年我們恢復行使主權之後怎麼樣管理香港,也就是在香港實行什麼樣的制度的問題;第三個是15年過渡期間的安排問題,也就是怎樣為恢復行使主權創造條件。

原本打算用談主權問題來迫使中國最終同意以主權換治權的柴契爾夫人,此時在鄧小平面前不得不承認失敗,表示同意鄧小平提出的三個問題。

柴契爾夫人話鋒又轉到保持香港繁榮的問題上,認為香港只有在英國的管轄下才能繼續繁榮。

鄧小平說,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香港的政策。

說到這裡,柴契爾夫人又用帶有點要挾的口氣說,如果香港不能繼續保持繁榮,對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鄧小平十分自信地表示:我認為,影響不能說沒有,但說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建設,這個估計不正確。如果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麼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最後,柴契爾夫人拿出了她的殺手鐧,用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中國宣布收回香港,將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鄧小平堅定地說:「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柴契爾夫人聽後,無言以對。

最後,鄧小平建議雙方達成這樣一個協議,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柴契爾夫人表示同意。

外電在評述這次會晤時說:

柴契爾夫人是鋒芒畢露,鄧小平是綿裡藏針。柴契爾夫人儘管受邱吉爾影響極深,有「鐵娘子」之稱,儘管她堅持「鮮明的傳統保守主義哲學和強硬的經濟政策」,但在鄧小平的面前,她畢竟還年輕……

由於鄧小平在會談前沒有對記者發表任何談話,香港記者期待會談結束後能在鄧小平送客人出門時攔住他,請他對香港同胞講幾句話。大家耐著性子在門口站了兩個小時,結果會談結束後連鄧小平的影子也沒有見著,只見柴契爾夫人落寞地從門口走出來,臉色凝重。當她走下人民大會堂北門石階時,抬頭看見石階右下方等待的記者,突然綻開笑臉,擰過頭來向記者點頭示意,卻不想其高跟鞋與石階相絆,頓使身體失去平衡,栽倒在石階地上,以致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邊。在旁的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一名軍人及一名穿灰色中山裝的工作人員見狀,馬上在第一時間將柴契爾夫人扶起,另外有人為她拾起手袋,並拍拍沾在上面的灰塵。柴契爾夫人不愧為鐵娘子,起身後神態自若,接過別人遞過來的手袋時還不忘道謝。隨後,她輕挽裙擺,貓腰鑽進停在石階下的紅旗牌小轎車內,坐好後又向記者揮手微笑,顯示其處變不驚的鐵娘子本色。

會談結束了。柴契爾夫人在當天下午向中外記者發布聲明說:今天兩國領導人在友好的氣氛中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雙方本著維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這次訪問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商談。

中國新華社在發布這一聲明的同時,還加上了一段話:「至於中國政府關於收回整個香港地區主權的立場,是明確的、眾所周知的。

「我們先來個50年不變好不好」

鄧小平和柴契爾夫人會談後,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中英兩國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就解決香港問題進行商談。

談判開始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草擬了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12條方針。1983年4月4日,鄧小平在審閱國務院港澳辦公室《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修改方案的請示報告》上批示:「我看可以。茲事體大,建議政治局討論。」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進行審議。鄧小平在會上說:「這個12條,是我們下個月開始同英國談判的基本方針。談判首先要確定前提,就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這個問題是不容討論的。第二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之後,香港怎麼辦?怎麼樣保持香港的繁榮?保持的辦法就是若干不變。第三是從現在起到1997年這14年過渡時期中,怎麼保證香港不出亂子,雙方都不做損害香港繁榮的事情,怎麼做到順利交接,確定香港人怎麼樣在各行各業,特別是政治、經濟、法律、對外事務等方面逐步參與的方式。」鄧小平還說:「談判可能談好,也可能談不好,如果談不好,明年9月,我們也要單方面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並同時宣布中國收回香港以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這『12條』。『12條』裡面有個『50年不變』,這樣規定可以使香港人放心,減少他們的疑慮;可以使人們更感到我們政策的連續性、可靠性,有利於我們和英國談判,有利於順利收回香港和保持香港的繁榮。」

原定從5月開始的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因兩國在議程問題上存在分歧,未能如期舉行。

6月25日上午,鄧小平會見出席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港澳地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在談到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情況時說:「為了照顧英國,我們談判可能不從收回香港問題開始,而先從1997年後香港實行什麼制度、什麼政策談起。這個政策充分照顧外國人首先是英國人的利益。不僅保護中國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外國人的利益也不受損害。港人治港要有什麼條件?只要一個條件,就是愛國者。什麼是愛國者?贊成、主張祖國統一的就是愛國者。」在談到人們總是擔心1997年以後這一套會不會「變」的問題時,鄧小平指出:「我們說不變。只講不變還是空的。我們考慮定個年限,總的是保持香港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有法律等等。我們先來個50年不變好不好?50年夠長了。講50年比不講年限好,更能使大家放心。今天講的有一點新話,就是50年。中國根基在大陸,不在臺灣,不在香港。四個現代化建設,香港出了點力,以後甚至出力更小也有可能,但我們不希望小。中國的建設不能依靠『統一』來搞,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大陸的基礎。當然還要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外資,但主要以自力更生為主。所以香港也好,臺灣也好,不要擔心統一以後大陸向你們伸手,不會的。最近港幣貶值是有人為因素的。我們一定要使英國人承擔責任,不要做損害香港的事。」在談到14年過渡問題時說:「第一雙方不要搗亂,文明點講,雙方都不要做迫害香港繁榮的事情。中國政府不會搗亂,英國人就難說了。談判的焦點可能就是這個問題。英國人對我們1997年後的政策的可行性、可靠性問題明了了,確實相信我們1997年後的政策不變,問題就好辦。香港要培養人才,逐步參與他們的管理,行政也好,司法也好,財政各方面都要參與,搞好交替。香港的愛國者要考慮怎麼樣推薦和培養一批合格的人,中央政府還準備採取措施參與香港的經濟活動。這是增強港人信心的重要措施。1997年以後,北京不派總督,不派頭頭。將來香港採取什麼形式,由你們香港人去定。名字叫特別行政區。我們派個小軍隊去,不要香港負擔費用。」

「希望柴契爾夫人和她的政府採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

7月12日,中英雙方開始了第一輪談判。但在前三輪談判中,英方名義上同意交還主權,卻堅持治權不放,並通過宣傳工具製造種種輿論,說什麼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的管理,主張「以主權換治權」。當時英方還打出三張「牌」:一是「信心牌」,說香港人對中國政府接管沒有信心;二是「民意牌」,說香港人不願這麼幹;三是「經濟牌」,即抽走資金等。9月,英資財團首先在倫敦大量拋售港幣,引起港幣暴跌,造成了搶購、擠兌和撤資的風潮。

就在中英香港談判出現緊張狀態之際,希思再一次訪問中國。9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希思時請其轉告柴契爾夫人:「英國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希望不要在治權問題上糾纏,不要搞成中國單方面發表聲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聯合發表聲明。在香港問題上,希望柴契爾夫人和她的政府採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中國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會受任何幹擾,不會有任何改變,否則我們就交不了帳。從現在到1997年還有14年,這14年要過渡好,核心是1997年能順利收回香港,不會引起動蕩。比較順當地交接對各方面都有好處。過渡期有個香港人參與管理的問題。參與管理,不當主角可以,但要開始知道哪些方面的管理。無論政治、經濟、商業和金融方面等等,不知道怎麼行,一下子拿過來怎麼行!所以要逐步熟悉、參與,整個過程就完滿了。希望本月22日開始的中英第四輪會談,英方不要再糾纏主權換治權問題,要扎紮實實地商量香港以後怎麼辦,過渡時期怎麼辦。這對彼此最有益處。」

10月,柴契爾夫人來信提出,雙方可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持久性安排。這樣會談再開。第五、六輪會談中,英方確認不再堅持英國管治,也不謀求任何形式的共管,並理解中國的計劃是建立在1997年後整個香港的主權和管治權應該歸還中國這一前提的基礎上。至此,中英會談的主要障礙開始排除。

從1983年12月第七輪會談起,談判納入了以中國政府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方針為基礎進行討論的軌道。根據中國政府的基本方針政策,未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中央人民政府將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派駐部隊,負責其防務。特別行政區政府將由當地人組成,英籍和其他外籍人士可擔任顧問或政府一些部門中最高至副司級的職務。雖然英方明確承諾過不再提出任何與中國主權原則相衝突的建議,但討論中仍不時提出許多與其承諾相違背的主張。例如,一再以「最大程度的自治」來修改中方主張的「高度自治」的內涵,反對香港特區直轄於中央政府;一再要求中方承諾不在香港駐軍,企圖限制中國對香港行使主權,並要求在香港派駐性質不同於其他國家駐港總領事的「英國專員」代表機構,試圖將未來香港特區變成一個大英國協成員或準成員;英方還提出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海外官員可以擔任「公務員系統中直至最高層官員」,並要中方承諾在1997年後原封不動地繼承香港政府的結構以及過渡時期英方可能作出的改變,等等。英方上述主張的實質是要把未來香港變成英國能夠影響的某種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直接牴觸中國主權原則。中方理所當然地堅決反對,未予採納。

從1984年4月中英第12輪會談後,雙方轉入過渡時期香港的安排和有關政權移交事項的談判。

在香港設立聯合機構的問題是談判中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中方提出了關於過渡時期的安排和有關政權交接的基本設想,建議在香港設立常設性中英聯合小組,任務是協調中英協議的執行,商談有關實現政權順利移交的具體措施。對此英方堅決反對,強調不要正式確定1997年前為「過渡時期」,不應建立任何常設機構,以免造成中英「共管」的印象。

4月,英國外交大巨傑弗裡?豪訪問中國。鄧小平在會見傑弗裡?豪時說:「我們已經多次宣布,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香港現行制度50年不變。我們採取這一主張是同我國四個現代化的長遠目標聯繫起來考慮的。解決香港問題是中英兩國之間的事,與其他國家無關。香港問題只能由我們兩家解決。雙方的協議應該更原則一些,太煩瑣了往往會出差錯,不合實際,也會束縛1997年後香港特區的自治權。解決香港問題將是中英合作的一個範例,這不僅會增強和發展兩國友好的合作關係,而且會產生很大的國際影響。」

鄧小平針對當時香港發生的一些問題說:「過渡時期這13年不會是很平靜的,有人要起破壞作用,並且已經有了信號。現在意識到,提出來是必要的。英方也要想到這個問題,採取預防措施。必須看到在過渡時期內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雙方合作。沒有一個機構怎麼行?可以考慮這個機構設在香港,輪流在香港、北京、倫敦開會。」

傑弗裡?豪表示同意雙方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但是,在4月至7月三個多月的談判中,英方仍反對在香港設立聯合小組,使談判陷入僵局。

中國有權在香港駐軍,中國一定要在香港駐軍

駐軍問題是中英談判中爭論最大的問題。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說得更是斬釘截鐵:中國有權在香港駐軍,中國一定要在香港駐軍。

據當時參加中英談判的原國務委員、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姬鵬飛回憶說:「駐軍問題吵了好久,駐軍問題是駐不駐啊?他們說你們不駐好了,我們說一定要駐軍,不是在報紙上人家公開了嗎,說是不駐軍,有些人不是不主張駐軍嗎?所以小平同志就拍了桌子,召集香港代表來談談。香港不駐軍,我們怎麼體現收回香港?香港要象徵性地駐軍。香港收回來了,駐軍是我們主權的表現,不駐軍就是表明我們沒有收回。」

這裡說的鄧小平「拍了桌子」是發生在5月份的事。5月2日,香港《明報》刊出一篇報導,點名道姓說中央某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中國將不在香港駐軍。5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政協六屆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5月24日晚,港澳記者被負責安排接待的工作人員通知,明天上午9點10分要準時在賓館大堂集合,10點在人民大會堂有「重要人物會見」。哪位「重要人物」沒有說,但有的記者猜測是鄧小平。

5月25日上午10時,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港澳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並和大家合了影。正當記者拍照得差不多的時候,鄧小平開始說話了:「有這個機會,我和記者講幾句話。」

鄧小平神色凝重地說:「中央對香港問題的發言。除了我本人和負責具體問題的姬鵬飛等人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發言都無效,都不算正式的。香港要駐軍的,既然香港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不能駐軍!這個英國外相和我會談時,他也承認。他也說:當然希望中國不駐軍,用另外一種形式,但是他承認中國政府既然收回香港主權,有權在香港駐軍。這個明確得很,難道連這一點權力都沒有嗎?沒有駐軍這個權力,還叫什麼中國領土!」

在記者們退場後,鄧小平又指出:「我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之後,有權在香港駐軍,這是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象徵,是國家主權的象徵,也是香港穩定和繁榮的保證。請代表和委員們充分相信,只要按照我國政府的政策辦事,香港問題是會得到圓滿解決的,真正愛國的、愛香港的人是不會失望的。」

運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終於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問題

7月,英國外交大臣再次訪華。鄧小平在會見他時強調說:「我們非常關注香港的過渡時期,我們希望在香港的過渡時期內不要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希望不要出現動搖港幣地位的情況。港幣發行量究竟多少?港幣信譽好是因為儲備金雄厚,多於發行量,不能改變這種狀態。第二,我們同意可以批出1997年後50年內的土地契約,而且同意港英政府可以動用這種賣地收入,但希望用於香港的基本建設和土地開發,而不是用作行政開支。第三,希望港英政府不要隨意增加人員和薪金、退休金金額,那將會增加將來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負擔。第四,希望港英政府不要在過渡時期自搞一套班子,將來強加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第五,希望港英政府勸說有關方面的人不要讓英資帶頭轉移資金。」鄧小平表示,「我們希望過渡時期不出現問題,但必須準備可能會出現一些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問題」。

中英雙方商定,設立聯合聯絡小組,聯絡小組於1988年7月1日進駐香港,2000年1月1日撤銷。

中英通過談判確定,中國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一點在協議中必須有明確的表述。英方不接受中方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提法,先後提出的草案都具有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的含意,中方堅決不能接受。最後中英雙方同意用《聯合聲明》的形式,採用如下表達方式,即中國政府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就解決了主權歸屬問題的表述。此後,雙方代表團舉行了三輪會談,討論了國籍、民航、土地等幾個政策性和技術性都比較複雜的問題,並對協議的文字措辭進行了反覆的磋商。至1984年9月18日,雙方經過前後22輪談判,就全部問題終於達成協議。

1984年9月26日,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布置得更加莊嚴。在大廳中央「松柏長青」的屏風下,放置著一張鋪有墨綠色絨布的長桌,桌子的中央插著中國和英國兩國的國旗。屏風的那幅「松柏長青」的圖畫上的幾隻和平鴿,或雀躍枝頭,或在半空飛翔。10點整,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草籤儀式準時在這裡舉行。運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終於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問題。

12月18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來到北京,參加《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正式籤字儀式,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應邀參加聯合聲明正式籤字儀式觀禮的101位香港各界人士也在同一天從香港來到北京。

12月19日下午5時半,《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正式籤字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隆重舉行。鄧小平出席了籤字儀式。中國總理和柴契爾夫人在長桌本國國旗一側入座,用中國的臺式英雄金筆,代表本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上簽字。當兩國領導人交換文本時,大廳裡爆發出了陣陣掌聲。

一直採訪中英談判的香港女記者雷慧燕這樣寫道:「我的『中國心』在跳動著,我『炎黃子孫』的血液在沸騰著,我忍不住潸然淚下。因為就在此刻,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人的確站起來了。」

來源:《世紀風採》2018年第7期

相關焦點

  • 大事記| 香港回歸談判期間柴契爾盛氣凌人曾激怒鄧小平
    這份報告提出了解決香港問題的十二條方針,後來被稱為「十二條」。但英國人卻絲毫不將「十二條」放在眼裡。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北京。在與鄧小平的會晤中,剛剛取得馬島戰爭勝利的她高調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 完全無視中方提出的「十二條」方案。魯平:她氣勢洶洶。
  • 指導香港基本法制定加快香港回歸步伐
    1984年12月19日,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籤署了《中英聯合聲明》,莊嚴宣告:中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要求,香港回歸後施行《基本法》。因此,在中英《聯合聲明》籤定後,中國政府即著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 鄧小平蠟像抵達香港 市民慕名而來一睹風採(圖)
    「小平」「踏上」 香港  本報訊 香港回歸祖國之時,許多人都為鄧小平沒有實現「到香港走一走」的心願而倍感遺憾。昨天,一尊栩栩如生的鄧小平蠟像以及他曾乘坐的國慶紅旗檢閱車被贈予香港,作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一份重禮。前來一睹偉人風採的香港市民表示:「終於實現了老人家的心願!」
  • 「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香港問題的重要講話」座談會在深圳舉行
    當前香港正面臨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局面,走出困局,最重要的是要回到「一國兩制」的初心,要珍惜和維護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特區憲制秩序,止暴制亂,維護法治,守護家園。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表示,鄧小平先生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創立者,其有關「一國兩制」構想的系列重要講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非凡的洞察力、預見性,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 臺灣和香港的問題,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時早有精彩論述
    鄧小平在長期思考後,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思想,主導制定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並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回歸。鄧小平曾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要進行兩黨平等談判,推動兩岸和平統一,並正式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他還提出用這個方針來解決香港(當然也包括澳門)回歸祖國的問題。
  • 香港回歸歷程(1982-1997)
    香港回歸歷程(1982-1997)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鴉片戰爭後被英國強佔。為雪洗民族恥辱,擺脫殖民統治,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進行了百餘年的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再表明將在適當時機解決香港問題。
  • 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舉行酒會 時光荏苒 香港回歸的時候你幾歲
    香港特別行政區7月1日上午在會展中心舉行酒會,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人生在世,猶如白駒過隙,一轉眼,香港回歸祖國都23個年頭了,在這23年裡,發生了很多方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為了一個大叔,1997年我還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記得那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敬愛的鄧小平同志在1997年的2月19日去世,生前他希望看到香港回歸祖國之後再走,只可惜,他老人家還是沒有等來這天,只記得2月20號的新聞主持們,在播報的時候都會情緒失控
  • 毛主席一錘定音1997香港回歸
    每天都有分享哦!
  • 歷史上的今天:香港回歸 45年蔣介石為何放棄收復香港
    香港回歸,俗稱九七回歸,有時稱為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常稱香港回歸祖國(中國),指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簡介   1982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問題與她進行中英談判。鄧小平同志提出,關於收回香港主權問題,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案解決。他強調:「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轉餘地。」「應該明確規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雙方最後同意,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
  • 此人被採訪說:大陸不一定駐軍香港吧,惹鄧小平怒批:胡說八道!
    英國前首相希思 香港自從被晚清政府租給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之後,就註定香港回歸問題艱難且複雜。到了鄧小平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國家發展方針,這個時候,是國家需要發展的開始,香港問題的解決也提上了日程。
  • 「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香港問題的重要講話」專題座談會在深圳舉辦
    本報深圳8月24日電 記者朱磊報導:8月24日,全國港澳研究會在深圳舉辦「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香港問題的重要講話,維護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專題座談會,香港、澳門和內地4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當前香港正面臨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局面,走出困局,最重要的是要回到「一國兩制」的初心,要珍惜和維護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特區憲制秩序,止暴制亂,維護法治,守護家園。
  • 鄧小平與「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實踐
    而鄧小平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親自參與談判,有力地促進了「一國兩制」構想主要思想的形成和產生。 那段時間,鄧小平在很多次談話中都表達了解決臺灣問題要尊重臺灣現實的思想。10月鄧小平會見日本文藝家江藤淳,11月會見緬甸總統吳奈溫和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都表達了這個意思。在談話中,鄧小平指出,如果實現祖國統一,我們在臺灣的政策將根據臺灣的現實來處理。
  • 香港回歸:凝聚中共三代領導人的大智慧
    1974年5月25日,81歲的毛澤東在他的書房裡接見了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當時在場的還有周恩來、鄧小平等。交談中,雙方又談到了香港問題。  毛澤東說:「都成歷史了。你們剩下一個香港問題。我們現在也不談。」  希思點點頭答:「是沒有說。」  毛澤東轉過頭,問坐在身旁的周恩來:「香港是割給他們的,九龍是租借的,還有多少時間?」
  • 香港回歸20周年 揭秘榮耀背後的艱難博弈
    核心提示: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20周年。20多年前,鄧小平以及周楠等人為香港的回歸進行的鬥爭不遜於戰亂年代的艱苦卓絕。22輪談判、13年的過渡期、香港舊惡勢力的破壞阻撓等使香港的回歸困難重重。
  • 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中英雙方背後的心酸談判歷程你們知道嗎?
    當時小編沒多想可是看了手機以後才想到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早上的時候小編還特意看了一下香港的直播,香港回歸真的是挺激動人心的今天小編就做一下香港回歸的專題。香港的回歸離不開中國老一輩的國家外交人員的辛苦努力,今天咱們就看一下這個令人心酸的路程。1997年6月30號午夜,全世界共同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英國的米字旗降下來了,中國的五星紅旗升起來了。
  • 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紀念郵幣珍藏
    在現代收藏中,眾多收藏家,都會收藏一些現代錢幣,而其中收藏數量很多的就屬於現代紙幣和紀念鈔。此藏品為201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而隆重發行的紀念冊,收錄了香港回歸紀念郵票、小型張、紀念封及長江、黃河、長城特種紀念郵票以及鄧小平紀念幣、香港回歸紀念幣與紀念鈔等。
  • 香港回歸談判歷程
    1979年3月,港督麥理浩首度訪問中國,並首次向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由於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將在少於20年屆滿,中國官方對香港前途問題的立場,對香港的土地契約等安排十分關鍵。
  • 馬萬祺發表文章祝賀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
    人民網澳門6月30日電記者曾坤報導: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昨天發表題為「十年風雨十年輝煌」文章,祝賀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  文章說,1997年7月1日,我有幸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時隔多年,我於2006年9月又到了一次香港,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我第二次踏上這塊熱土。
  • 四川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 電視劇《我的1997》明日央視首播
    我省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精心打造重點影視作品本報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楊琳)6月20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的1997》在北京舉行首播新聞發布會。該劇是我省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精心打造的重點影視作品,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入「2017年重要宣傳期優秀電視劇展播名錄」。6月22日起,該劇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電視劇《我的1997》講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內地與香港二十多年的歲月變遷,以及以高建國和安慧為代表的來自不同成長環境的年輕人的奮鬥歷程。
  • 回歸時刻:國旗與香港特區區旗升起
    1997年7月1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零時4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莊嚴宣告:根據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兩國政府如期舉行了香港交接儀式,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這是中華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與正義事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