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軛延伸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及其超分子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近日,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以Photoconductive curved‐nanographene/fullerene supramolecular heterojunctions 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平武課題組關於共軛「分子皇冠」及其超分子異質結光電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 201900084)。該工作首次構建了不同共軛延伸的類似皇冠狀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並利用富勒烯作為客體分子組裝了超分子異質結,發現了其顯著的光電效應。

  碳納米管由於其突出的機械、電學以及光學性質而受到廣泛關注。碳納米管諸多重要性質主要由其管壁結構所決定,在製備過程中保證碳納米管結構的均一性顯得尤為重要。現有方法比如電弧放電法或者化學氣相沉積法所製備的碳納米管通常是碳納米管的混合物,因此選擇性合成結構單一的碳納米管或者碳納米管片段成為納米碳材料和合成化學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基於合成化學的自下而上合成策略,通過從環對苯撐碳納米環逐漸增長成碳納米管,在控制碳納米管純度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杜平武課題組致力於自下而上法製備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實現了嵌入大共軛片段的扶手椅型[18,18]碳納米管片段的合成,首次利用STM觀測到彎曲共軛納米管片段的分子形貌(Chem. Commun. 201652, 7164-7167. 1a);發展基於鉑配合物四邊形然後還原消除的方法,成功合成全六苯並蔻基[12,12]碳納米管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8-162. 1b);提出通過封端「帽子」的方法構建鋸齒型碳納米管片段及縱向切割碳納米管構建基元的策略,利用過渡金屬鈀、鎳等催化的偶聯反應連接彎曲稠環共軛片段前體,成功合成了以六苯並蔻為封端「帽子」的鋸齒型[12,0]碳納米管彎曲共軛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330-9335.1c)

  在剛剛發表的工作中,該課題組將共軛程度逐漸增大的納米石墨烯作為「分子皇冠」側壁嵌入到彎曲共軛的碳納米環中,成功合成了不同共軛延伸的扶手椅型[10,10]碳納米管片段(圖2a)。該工作首先通過穩態光譜和電化學方法,系統研究了共軛程度對碳納米管片段性質的影響。然後通過與中國科大教授楊上峰合作,研究了「分子皇冠」與富勒烯C60之間的超分子作用,隨著側壁共軛依次增大,皇冠分子與C60的結合常數依次增大。並且首次發現將其與富勒烯構建超分子異質結薄膜作為光導層,在光照條件下能夠產生強烈的光電流,與參比物相比較,其最大光電流可急劇增加約1000(圖2b)。

  該工作還利用超快光譜測定了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和C60複合物的光誘導中間態變化(圖2c)。光譜結果清楚地表明,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電子受體)之間存在快速電子轉移過程,可以檢測出給體和受體的自由基離子的瞬態吸收特徵峰。側壁共軛增大的碳納米管片段為分子碳納米管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提供了借鑑,對碳納米管與富勒烯超分子異質結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提供了實驗基礎。

  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系博士生黃強、賈洪興和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莊桂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平武和楊上峰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能源材料化學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文章連結

 

1. 該研究報導的多種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的結構 

 

2. (a)分子皇冠」的結構及設計思想;(b)光電流;(c)瞬態光譜 

  近日,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以Photoconductive curved‐nanographene/fullerene supramolecular heterojunctions 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平武課題組關於共軛「分子皇冠」及其超分子異質結光電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 201900084)。該工作首次構建了不同共軛延伸的類似皇冠狀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並利用富勒烯作為客體分子組裝了超分子異質結,發現了其顯著的光電效應。
  碳納米管由於其突出的機械、電學以及光學性質而受到廣泛關注。碳納米管諸多重要性質主要由其管壁結構所決定,在製備過程中保證碳納米管結構的均一性顯得尤為重要。現有方法比如電弧放電法或者化學氣相沉積法所製備的碳納米管通常是碳納米管的混合物,因此選擇性合成結構單一的碳納米管或者碳納米管片段成為納米碳材料和合成化學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基於合成化學的自下而上合成策略,通過從環對苯撐碳納米環逐漸增長成碳納米管,在控制碳納米管純度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杜平武課題組致力於自下而上法製備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實現了嵌入大共軛片段的扶手椅型[18,18]碳納米管片段的合成,首次利用STM觀測到彎曲共軛納米管片段的分子形貌(Chem. Commun. 2016, 52, 7164-7167. 圖1a);發展基於鉑配合物四邊形然後還原消除的方法,成功合成全六苯並蔻基[12,12]碳納米管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8-162. 圖1b);提出通過封端「帽子」的方法構建鋸齒型碳納米管片段及縱向切割碳納米管構建基元的策略,利用過渡金屬鈀、鎳等催化的偶聯反應連接彎曲稠環共軛片段前體,成功合成了以六苯並蔻為封端「帽子」的鋸齒型[12,0]碳納米管彎曲共軛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330-9335.圖1c)。
  在剛剛發表的工作中,該課題組將共軛程度逐漸增大的納米石墨烯作為「分子皇冠」側壁嵌入到彎曲共軛的碳納米環中,成功合成了不同共軛延伸的扶手椅型[10,10]碳納米管片段(圖2a)。該工作首先通過穩態光譜和電化學方法,系統研究了共軛程度對碳納米管片段性質的影響。然後通過與中國科大教授楊上峰合作,研究了「分子皇冠」與富勒烯C60之間的超分子作用,隨著側壁共軛依次增大,皇冠分子與C60的結合常數依次增大。並且首次發現將其與富勒烯構建超分子異質結薄膜作為光導層,在光照條件下能夠產生強烈的光電流,與參比物相比較,其最大光電流可急劇增加約1000(圖2b)。
  該工作還利用超快光譜測定了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和C60複合物的光誘導中間態變化(圖2c)。光譜結果清楚地表明,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電子受體)之間存在快速電子轉移過程,可以檢測出給體和受體的自由基離子的瞬態吸收特徵峰。側壁共軛增大的碳納米管片段為分子碳納米管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提供了借鑑,對碳納米管與富勒烯超分子異質結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提供了實驗基礎。
  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系博士生黃強、賈洪興和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莊桂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平武和楊上峰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能源材料化學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該研究報導的多種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的結構 
 
圖2. (a)「分子皇冠」的結構及設計思想;(b)光電流;(c)瞬態光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單一手性碳納米管的長共軛結構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觀察者網12月11日從中科院網站獲悉,碳納米管可被認為是僅包含sp2鍵合原子的全碳基管狀共軛聚合物,然而迄今為止,直徑特定的碳納米管片段長共軛聚合物尚無研究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平武課題組通過精確分子設計,合成出單一手性指數單壁碳納米管的長共軛鏈段,並研究了其電子傳輸和空穴傳輸性質。
  • 我首次合成單一手性碳納米管的長共軛鏈段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平武教授課題組通過精確分子設計,在世界上合成出首例單一手性指數單壁碳納米管的長共軛鏈段。該成果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碳納米管可被認為是僅包含sp2鍵合原子的全碳基管狀共軛聚合物,然而直徑特定的碳納米管片段長共軛聚合物尚無研究報導。具有單一直徑和手性的純碳納米管材料,在納米科技和電子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潛力,但合成這樣的碳納米管是合成化學和材料化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挑戰。催化劑表面介導生長的方法在製備碳納米管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然而納米管純度始終是個難以克服的問題。
  • 化學所碳納米管-稀土氧化物複合物研究取得創新性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等的大力支持下,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與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熱力學研究組科研人員合作,在碳納米管-稀土氧化物複合物研究上取得了創新性的進展,有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上,論文評閱人認為:「我發現這篇論文特別新穎有趣。
  • 納米點棒異質結的超低頻拉曼光譜研究獲進展
    將納米點和納米棒進行組裝可以得到納米點棒異質結,不同類型的材料組合可以得到不同類型的異質結,而通過調控納米棒和納米點的尺寸比例又可以進一步對其發光性能進行調控,這無疑增加了納米微晶的調控維度並大大豐富了光電學性質。 近年對納米點棒異質結的光發射研究層出不窮,尤其是其帶邊發射不僅取決於其本徵的能帶結構,還會受到聲子的調控。
  • 碳納米管浸潤性研究取得新進展(圖)
    立體各向異性的陣列碳納米管薄膜    表面微結構對浸潤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備受人們的關注。例如,荷葉表面的微米和納米結構導致了優異的超疏水性質和自清潔效應。陣列碳納米管和聚合物纖維的納米陣列結構薄膜均產生了接觸角大於170o的超疏水性能。但是,各向異性,特別是立體各向異性的微結構對浸潤性的影響還未見報導。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以碳、矽、氧化物與有機分子、齊聚物、共聚物做構築基元,通過組裝可以構築納米點、線、管、帶及其陣列以及中空膠囊、核殼微粒、螺旋體、多股螺旋體等,並賦予這些材料以特種功能,且不同的結構在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其功能也隨之變化。隨著人們對分子識別過程中各種作用力本質的逐漸深入理解,人們已經從製備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構築基元出發來組裝具有多維和高級有序結構的複雜超分子體系。
  • 進展|可調控物性和構造新器件的「石墨烯摺紙術」
    相關研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富勒烯,1996 年諾貝爾化學獎;石墨烯,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的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例如,將石墨烯結構沿著某一方向捲曲可以形成一維的碳納米管,將具有五元環和七元環石墨烯結構彎曲成球型結構即可形成富勒烯。石墨烯在未來納米學器件的應用,需要構築具有三維形貌與精確複雜的新型功能化石墨烯納米結構。
  • 丁軼小組異質多孔金屬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材料液態結構及其遺傳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化學院丁軼教授課題組在異質多孔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組以簡單的脫合金方法製備獲得了具有三維雙連續結構的納米多孔銅,然後在低溫下通過原位置換反應成功製備了一系列管道狀納米多孔雙金屬合金催化材料,並發現這些新型納米結構材料具有優越的電催化特性。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
  • 關於碳納米管鍍鎳的相關研究現狀
    正是由於碳納米管的優異性能,自1991年碳納米管問世以來,對碳納米管的研究已成科研熱點。最近,科研工作者把科研熱點集中在了碳納米管複合材料上,以期提高碳納米管的機械和電化學性能。特別是,碳納米管/金屬複合材料展現出的獨特性質提供了一種新型碳納米管複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具體而言,金屬塗覆碳納米管就是在維持碳納米管內在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碳納米管的表面活化點,來改善碳納米管與樹脂間的薄弱界面鍵合。
  • 化學所在有機共軛聚合物半導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有機共軛聚合物由於具有優異的半導體性質,其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人們發現聚合物的側鏈不僅可以提高聚合物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而且可以影響聚合物的半導體性能。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科研人員在調控側鏈改變聚合物半導體性能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他們在聚合物側鏈中引入脲基團,得到了側鏈含功能基團的共軛聚合物,如圖1所示。
  • 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11組副研究員潘金波、博士張豔芳、研究員杜世萱,與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嚴琪閩等合作,在二維層狀材料及異質結的新奇物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 界面聚合的異質納米孔微球用於痕量糖肽分離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樹濤團隊與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鑫淼團隊合作,報導了一種具有親水/疏水異質納米孔的聚合物微球,該微球能在不同極性的溶劑中選擇性吸附生物分子,進而從複雜樣品中高效地分離出痕量的糖肽(Advanced Materials, DOI
  • 進展|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11組潘金波副研究員、張豔芳博士、杜世萱研究員與天普大學嚴琪閩教授等人合作,在二維層狀材料及異質結的新奇物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異質結與薄膜太陽電池論壇
    來自漢能、中威、Oxford PV、協鑫納米、中環、中建材、神華、凱盛光伏、纖納光電、應用材料、梅耶博格、理想萬裡暉、捷佳創、Von Ardenne、愛發科、美科設備、中科院微電子所、PVInfoLink等的專家將參會並作重要報告。會議還將安排參觀通威最新智能工廠,及漢能成都異質結電池工廠。
  •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
    碳納米管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幾種材料之一,其楊氏模量高達1TPa以上,拉伸強度高達100GPa以上(比強度高達62.5GPa/(g/cm3)),超過T1000碳纖維強度10倍以上。理論計算研究表明,碳納米管是目前唯一可能幫助我們實現太空電梯夢想的材料。然而,當單根力學性能優異的碳納米管制備成宏觀材料時,其性能往往遠低於理論值。
  • 碳與過渡金屬作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研究組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碳與過渡金屬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 【科研進展】科學家發現了碳納米管中螢光延遲現象,有望應用於光電...
    【科研進展】科學家發現了碳納米管中螢光延遲現象,有望應用於光電和太陽能領域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