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收官,上海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憑藉豐富的詩歌儲備量奪冠。這位總是隨身攜帶一本蘇軾詩集,奉陸遊為男神的16歲才女是如何煉成的?13日,出生於江西修水、在江西求學多年,目前擔任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的黃榮華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採訪。
武亦姝驚豔詩句與傳統文化讀本有關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電視節目中成為武亦姝贏得最多讚嘆的詩句,出自復旦附中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所選的《詩經·七月》。黃榮華是這套校本教材的主編之一。
黃榮華說,他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讀本,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冊,和語文課本一樣為學生必修,融入日常教學,其教學內容大大超出考綱對古詩詞的要求。「我們語文教研組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的量,也遠遠超過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我給高一學生布置的寒假作業中,就有學習《中華古詩文閱讀》《文心雕龍》等內容,開學後會舉行考試,30分的內容全部來自這些自編教材。」
武亦姝「意外」走紅後,引發全社會對「詩和遠方」的暢想。黃榮華說,看得出來,古代文化在今天有一些開始復活。這說明國民的興趣在上升,有了「詩」的需求。
「武亦姝只是個例成功源自內在渴求」
看完《中國詩詞大會》後,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第二個「武亦姝」。對此,黃榮華強調,「武亦姝只是個例,她的成功更多取決於她自己長期以來的內在渴求,與外界關聯不大。」
黃榮華認為,應該客觀看到每個個體的差異,有些孩子喜歡閱讀古代詩詞,且詩詞是其生命需求,文化一旦與生命需求實現成功「交流」,知識輸送就會源源不斷。「武亦姝從三四歲開始學習古詩文,到五六歲熱情逐增,此後十幾年熱情依舊。這樣才真正可能將兩千多首詩詞熟稔於心,並化為日常的語言表達。」
高中生對傳統文化應有初步認識
黃榮華說,不同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能力不同,但高中生應該接受並且能夠欣賞古詩詞,「文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烙印終歸會顯現出它的力量,高中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學生在高中階段都應該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初步的認識」。
記者發現,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教古詩詞,並以小孩能背誦古詩詞為榮。但到了小學、中學後,絕大部分家長都弱化了對孩子的「詩情」培養,取而代之的是英語、奧數等功利性教育。黃榮華如何看待古詩詞教育持久性的缺失?
黃榮華說,影響古詩詞教育持久性的因素包括三方面,其中就包括上述「個體差異」,有些小孩子在古代詩詞方面有一定的稟賦,家長和學校在教育時不能將這一稟賦「滅掉」。另外兩個方面是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如果家庭沒有濃厚的古代詩詞學習氛圍,同時又沒有稟賦,而又想培養孩子對古代詩詞的興趣和理解力,這就要政府、學校改變體制性的教學模式。」黃榮華說,真正的詩詞教育不應該是一種「技術培訓」,而應該真正融入基礎教育,詩詞的意境和「我的生命」融為一體,這樣才能讓孩子收穫樂趣,受益終生。
初中之前的孩子適合形象感更強詩句
談及如何學習古代詩詞,黃榮華表示,今天我們在放聲誦讀古代詩文時有許多方式,有人強調用古調(如唐調)吟唱,有人認為普通話更好。他認為如果沒有特別的場域要求,其實用自己最自然的聲音朗讀即可。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能找一本講古詩詞格律的書(如王力的《詩詞格律》)讀一讀,了解這方面的一些常識,對自己的誦讀一定大有幫助。
另外,黃榮華說,幼兒、少兒、初中之前的孩子,適合讀一些形象感更強的古詩詞,如《詩經》、唐詩、宋詞和少量的《論語》中與生活聯繫較緊密較淺白的名句。「古代的啟蒙讀本『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不能直接拿來作為今天孩子的啟蒙讀本。」
連結
黃榮華,1962年出生於九江修水,曾就讀於九江師專,1984年7月-1988年6月任教於小鬥嶺中學,之後到河南、上海工作。現任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首批正高級教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