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當代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他自幼受封建傳統文化薰陶,但卻能改革創新,創建一整套「學古而不泥古」的書學觀念。對中國現代書畫圈影響巨大。然而啟功先生過世之後,再無人能超越。
現在很火的田英章,只能說是名氣大。但是他的字出於歐體,多取柔美少有骨氣,變化不出足。相較而言,啟功的字比田英章的字藝術成就高的不是一丁半點。啟功先生成就之所以這麼大,跟他的成長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啟功是滿族正藍旗人,家庭情況相對比較好,按祖譜是清朝愛新覺羅後代。
啟功12歲到小學念書,由於家庭情況不錯,家裡人博學多才,因此學前啟功就得到姑媽和爺爺的啟蒙教育,這裡面啟功的爺爺對啟功的影響巨大,由於他非常善於古詩詞和字畫,不僅啟功幼時耳濡目染,而且對啟功成年後也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
啟功從15歲到25歲這段時間有幸結識齊白石等諸多藝術大家、作家和學者。並拜師於當中某些人門下,這為啟功書畫、鑑定、古詩詞等層面奠定了牢靠的根基。
啟功的爺爺毓隆善寫歐體,他所臨的《九成宮醴泉銘》十分優異,由於幼時的啟功和爺爺自學,故此成為了啟功較早的臨帖樣本,但由於啟功那時候年紀相對比較小,並沒有了解書法藝術,因此只仿照了字的筆畫,可以保證形似。
伴隨著啟功年紀上升,對書法藝術的了解也漸漸變深,他從顏體的《多寶塔》中感悟書法藝術,通過連續不斷的訓練,啟功20左右時,他的草體就有一定的造詣。
從此之後,啟功還學了趙孟頫的經典作品《膽巴碑》,但在臨摹時他覺得並沒有體會到書法的快樂,字寫出來比較板滯,因此他就勤練董其昌的行書,最終學得其流麗灑脫之趣。
但此刻啟功又察覺自己寫的字缺乏骨力與雄渾,又學了宋拓本的《九成宮醴泉銘》。他過後連續不斷的自學臨帖其他人,學了趙孟頫,董其昌書法的灑脫,歐陽詢的穩重,柳公權的勁媚體勢。在此之後他將這類實現結合補充,漸漸建立了自個的比較穩定的書法藝術特點。
啟動的書法藝術特點非常明顯,根據時間可以區劃為4個時期。
第1個時期為書法學習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這時啟功的行書有趙孟頫、董其昌風貌,楷體看重寫經,體勢泥古、秀美。
第2個時期為六十年代初至改革開放前,該時期啟功的楷體以歐體、柳體為重,與此同時也有顏風。在這個時期還臨帖智永、懷素、王羲之、王獻之和黃庭堅等人的草體,在臨帖中添加了自個對書法藝術的了解,基本建立「啟體」。
第3個時期是以改革開放前到90年代中後期,這一段時間是啟功書法進步較大的時期,能夠 說是啟功書法進步的頂峰時期。
第4個時期因為啟功年紀偏高,健康狀況也不太好,因而在用筆寫字時手經常會發抖、精力不夠,寫字非常容易間斷,因而在字的筆畫上和頂峰時期無法相比較。但是該時期的字在飽經滄桑與輝煌之後,火氣退盡,別有 趣味十足。
啟功書法對我們現在書法圈的影響是巨大的。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大家慢慢了解到了書法藝術的重要意義,因此將它設為單獨的一個藝術類別。
作為一個傳統的書法名家,啟功的傳世佳作也非常多,因而對當代的書法藝術界影響還是挺大的。總結啟功這一生,人們看到啟功在傳統這方面上不僅僅涉及面廣,並且分析的很深入,能夠說是傳統型書法名家的代表人了。
在思想方面,作為一個舊式書法家,啟功幼年受到封建傳統文化的薰陶,但他能改革創新,創建一整套「學古而不泥古」的書學觀念。從實際考慮,糾正先人的謬誤,也堅決杜絕先人論書中「得意忘言」的神秘感,使其作文行字的特點與封建社會的傳統型文人墨客明顯的不一樣。
在內涵上,啟功先生的字有青梅一樣的風韻,又像飛龍般時隱時現,有恬靜與隱秘相結合的獨特美。
在做學問上,啟功將文字作為一個書法藝術的基礎。並覺得文字是書法藝術的「本體」,正是如此,他非常看重文字學、文字的進步和演化。他在中華傳統文化這方面的濃厚基本功是當代書法家無法相比較的。
在書法藝術「文人化」邁向「美術化」的現在,正因為有了啟功先生,才可以讓現在的書法家能夠認識到自身水平有限、眼界未廣,進而自行的去填補自身的缺點。
也正是啟功先生告訴人們練習書法時,不必為外在因素所影響,要靜心潛志,神行合一,感悟書法藝術的中正之美。書法創新時也應回過頭來,看看是不是把握住了藝術本身,不能「一概而論」,為稻粱謀。
只是很可惜啟功先生仙逝之後,中國書界暫時無後繼之人,田英章雖在普及書法上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在藝術造詣上卻差之千裡。希望我輩之間能有人超越啟功老先生的藝術造詣,扛起現在的書法界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