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園二期開放,打造嶺南畫派發源地尋找嶺南畫派失落的「族譜」
專題撰文南方日報記者李培實習生李高思
核心提示:
今年8月,在一項數百萬人參與的「嶺南文化十大名片」評選中,嶺南畫派最終當選。一度被視作嶺南文化標杆性代表的嶺南畫派,在沉寂多年後,出現了新的發展苗頭:9月19日,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陳樹人紀念館在荔灣區建成並對外開放。今天(9月26日),位於海珠區的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故居———十香園二期也建成,並對外開放,對外宣稱要打造嶺南畫派的「祠堂」。
「嶺南畫派」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今天重新開放的十香園,將對外展示一份由70幅珍貴歷史畫作組成的展覽「詩情畫意溯流源———居派傳人及嶺南畫派大師展」,通過「一人一史一畫」的形式展示居巢,居廉及其弟子和傳人的藝術成就和生平事跡,從而系統地梳理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的藝術傳承脈絡,堪稱首個嶺南畫派的「族譜」。十香園也將被打造成為嶺南畫派的祠堂,今天,不少嶺南畫派海外傳人都將回來「認祖歸宗」,包括了臺灣嶺南畫派傳人歐豪年,高劍父之子、香港著名畫家高勵節等人。
對比法國巴比松畫派發源地的成功經驗,嶺南畫派需要一個怎樣的發源地?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考古隊進駐搜尋畫派源頭
廣州海珠區江南大道中一條逼仄的小巷,一道木門後掩映著一個古色古香的嶺南庭院。一百多年前,兩位仙風道骨般的畫家———居廉、居巢在這裡習畫悟道。其中一位居廉,在十香園設館授徒,共有入室弟子五六十人之多,曾到此遊學者近百人。據史料載,學生最多時一天竟達數十人,冠絕嶺南。
熟悉廣州舊城歷史的專家告訴記者,當年的這座十香園堪稱廣州文化的「聚寶盆」,這個坐落在南華西一帶的嶺南庭院,門口就是碼頭,「二居」的朋友經常渡船而至,這裡經常是高朋滿座,座上賓不乏一些名流,如晚清望族伍德彝既是富豪,也是有名的畫家,經常前來與「二居」雅聚。而當年赫赫有名的廣彩大師們也經常帶著他們即將遠銷海外的廣彩瓷過來取經,切磋畫藝。
就是在這群學生中,有兩位名叫高劍父、陳樹人的年輕人,前來拜師學藝。後來,他們二人提出「折衷中西」,大膽革新中國畫,與高奇峰創立了嶺南畫派,影響中國畫壇百年之久。
2007年,這座原本已經荒蕪數十年的小院突然熱鬧起來。最先進駐的是一批考古隊員、勘察人員,他們在這個院子勘察,尋找當年十香園的地基,收穫了一張居氏後人捐贈的手繪《十香園原貌圖》,從此就開始了小心翼翼的復原工作,不僅按原樣復建了十香園,還揭開了一段與嶺南畫派發端有關的歷史。
晚清時,中國畫的技法和思想都逐漸僵化。但在「洋川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的廣州,各種文化在此碰撞,在海珠區的河南,十三行眾多的商賈在此建祠開基,其後代繼續營建豪宅雅築及花園。在晚清時期,河南地區已逐步形成了一片具有融合嶺南建築風格和西洋建築風格的庭院群體,同時也吸引大批文人雅士聚居。19世紀末,隔山村出現了兩位承前啟後的畫家———居巢、居廉,俗稱「二居」。
清末同治年間,「二居」從東莞可園返回故裡———隔山村,修整十香園,將之改建成為供寫畫與授徒的庭院,又名隔山草堂。這裡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園內雖然沒有亭臺水榭,但環境優雅,考古專家考察出其中包含了三座主體建築的遺蹟: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按照百年前的地基遺址,進行了艱難復原。
如今,投資5000多萬元的十香園二期修繕工程完畢,滿洲窗、古瓷片裝點之下的十香園,一派悠然古韻。信步走入紫梨花館,晚清書法家居秋海所題「紫梨花館」木匾之下,就是當年居廉授徒作畫的地方,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當年曾前來這裡拜師學畫。
嶺南畫派「春睡三老」之一司徒奇的兒子司徒乃鍾,特地在十香園重新開放之際趕來祭拜。司徒乃鍾說,在眾多嶺南畫派的紀念館中,十香園一直佔有特殊地位,它是嶺南畫派發祥地,是嶺南畫派倡導「融匯古今、折衷中西」精神和技法的起源。「二居」當年在國畫逐漸走入文人畫死胡同的情形下,提倡和重視對實物的寫生和觀察,創造性地運用「撞粉」、「撞水」等沒骨畫法。
猶如一股新風,「隔山畫派」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兼有社會民生,構圖造型巧出新意。有一個典故是,「二居」在十香園院落裡種上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十種花木,一方面使得庭院常年香氣四溢,另一方面也方便寫生,這直接深刻影響了當時還只是學生的高劍父、陳樹人等人,從十香園走出後,他們與高奇峰一起創立了嶺南畫派,最為人稱道的理論主張就是:作畫要貼近生活、沒有寫生就沒有創作。
(責任編輯:侯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