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派「祠堂」開放 代表畫家曾投身革命(圖)

2020-12-19 搜狐網

  十香園二期開放,打造嶺南畫派發源地尋找嶺南畫派失落的「族譜」

  專題撰文南方日報記者李培實習生李高思

  核心提示:

  今年8月,在一項數百萬人參與的「嶺南文化十大名片」評選中,嶺南畫派最終當選。一度被視作嶺南文化標杆性代表的嶺南畫派,在沉寂多年後,出現了新的發展苗頭:9月19日,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陳樹人紀念館在荔灣區建成並對外開放。今天(9月26日),位於海珠區的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故居———十香園二期也建成,並對外開放,對外宣稱要打造嶺南畫派的「祠堂」。

  「嶺南畫派」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今天重新開放的十香園,將對外展示一份由70幅珍貴歷史畫作組成的展覽「詩情畫意溯流源———居派傳人及嶺南畫派大師展」,通過「一人一史一畫」的形式展示居巢,居廉及其弟子和傳人的藝術成就和生平事跡,從而系統地梳理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的藝術傳承脈絡,堪稱首個嶺南畫派的「族譜」。十香園也將被打造成為嶺南畫派的祠堂,今天,不少嶺南畫派海外傳人都將回來「認祖歸宗」,包括了臺灣嶺南畫派傳人歐豪年,高劍父之子、香港著名畫家高勵節等人。

  對比法國巴比松畫派發源地的成功經驗,嶺南畫派需要一個怎樣的發源地?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考古隊進駐搜尋畫派源頭

  廣州海珠區江南大道中一條逼仄的小巷,一道木門後掩映著一個古色古香的嶺南庭院。一百多年前,兩位仙風道骨般的畫家———居廉、居巢在這裡習畫悟道。其中一位居廉,在十香園設館授徒,共有入室弟子五六十人之多,曾到此遊學者近百人。據史料載,學生最多時一天竟達數十人,冠絕嶺南。

  熟悉廣州舊城歷史的專家告訴記者,當年的這座十香園堪稱廣州文化的「聚寶盆」,這個坐落在南華西一帶的嶺南庭院,門口就是碼頭,「二居」的朋友經常渡船而至,這裡經常是高朋滿座,座上賓不乏一些名流,如晚清望族伍德彝既是富豪,也是有名的畫家,經常前來與「二居」雅聚。而當年赫赫有名的廣彩大師們也經常帶著他們即將遠銷海外的廣彩瓷過來取經,切磋畫藝。

  就是在這群學生中,有兩位名叫高劍父、陳樹人的年輕人,前來拜師學藝。後來,他們二人提出「折衷中西」,大膽革新中國畫,與高奇峰創立了嶺南畫派,影響中國畫壇百年之久。

  2007年,這座原本已經荒蕪數十年的小院突然熱鬧起來。最先進駐的是一批考古隊員、勘察人員,他們在這個院子勘察,尋找當年十香園的地基,收穫了一張居氏後人捐贈的手繪《十香園原貌圖》,從此就開始了小心翼翼的復原工作,不僅按原樣復建了十香園,還揭開了一段與嶺南畫派發端有關的歷史。

  晚清時,中國畫的技法和思想都逐漸僵化。但在「洋川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的廣州,各種文化在此碰撞,在海珠區的河南,十三行眾多的商賈在此建祠開基,其後代繼續營建豪宅雅築及花園。在晚清時期,河南地區已逐步形成了一片具有融合嶺南建築風格和西洋建築風格的庭院群體,同時也吸引大批文人雅士聚居。19世紀末,隔山村出現了兩位承前啟後的畫家———居巢、居廉,俗稱「二居」。

  清末同治年間,「二居」從東莞可園返回故裡———隔山村,修整十香園,將之改建成為供寫畫與授徒的庭院,又名隔山草堂。這裡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園內雖然沒有亭臺水榭,但環境優雅,考古專家考察出其中包含了三座主體建築的遺蹟: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按照百年前的地基遺址,進行了艱難復原。

  如今,投資5000多萬元的十香園二期修繕工程完畢,滿洲窗、古瓷片裝點之下的十香園,一派悠然古韻。信步走入紫梨花館,晚清書法家居秋海所題「紫梨花館」木匾之下,就是當年居廉授徒作畫的地方,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當年曾前來這裡拜師學畫。

  嶺南畫派「春睡三老」之一司徒奇的兒子司徒乃鍾,特地在十香園重新開放之際趕來祭拜。司徒乃鍾說,在眾多嶺南畫派的紀念館中,十香園一直佔有特殊地位,它是嶺南畫派發祥地,是嶺南畫派倡導「融匯古今、折衷中西」精神和技法的起源。「二居」當年在國畫逐漸走入文人畫死胡同的情形下,提倡和重視對實物的寫生和觀察,創造性地運用「撞粉」、「撞水」等沒骨畫法。

  猶如一股新風,「隔山畫派」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兼有社會民生,構圖造型巧出新意。有一個典故是,「二居」在十香園院落裡種上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十種花木,一方面使得庭院常年香氣四溢,另一方面也方便寫生,這直接深刻影響了當時還只是學生的高劍父、陳樹人等人,從十香園走出後,他們與高奇峰一起創立了嶺南畫派,最為人稱道的理論主張就是:作畫要貼近生活、沒有寫生就沒有創作。

(責任編輯:侯俊傑)

相關焦點

  • 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亮相重慶
    近日,由王琦美術博物館和嶺南畫派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在王琦美術博物館舉行。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等出席展覽開幕式。
  • 齊白石紀念館-畫家湯發周趣談:嶺南畫派的藝術主張與藝術追求
    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早年積極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主義革命,在民主革命中實踐國畫改革,推動國畫創新,他們不但是藝術革新的先鋒,更是現代美術教育的先行者,「折衷中西,融會古今」是嶺南畫派所提倡的主導思想,這種新的藝術主張以及他們的藝術實踐,也直接影響到嶺南美術教育。他們宣揚嶺南畫派的精神,推行嶺南畫派的主張,為中國畫的發展和革新繼續積極在探索。特別是在後來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畫家。
  • 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作品欣賞,精品薈萃
    「嶺南畫派」注重寫生,融匯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製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豔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淨的現代繪畫新格局。
  • 傳承與革新:嶺南畫派花鳥畫的崛起
    近代嶺南文化對外來文明具有開放和兼容的精神,敢於接受新鮮事物,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這種開拓性的文化特質是嶺南畫派花鳥畫誕生的文化基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後,廣州又成為《南京條約》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這客觀上促進了嶺南地區對外交往的擴大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使嶺南地區花鳥畫開始改變題材狹隘、技法單一的局面。
  • 長安、嶺南畫派名家做客潮墟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婷婷)從中國革命的精神勝地寶塔山,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地標廣州塔,史上規模最大的長安、嶺南畫派交流展來啦!10月20日晚,「從寶塔山到廣州塔——長安、嶺南山水畫名家文化交流活動」走進潮墟,長安、嶺南畫派各大名家齊聚一堂,見證「長安精神」與「嶺南精神」的不解之緣。
  • 看嶺南畫派畫家如何描繪新中國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馮鈺)5月24日至6月27日,「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在嶺南畫派紀念館舉行。展覽分為「建設新中國」「物阜民豐」「江山新貌」三部分,通過多位嶺南畫派藝術家的原作以及相關文獻,展示他們在新中國時期的創作面貌,呈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他們創作思想的變化以及實踐路徑的嘗試。
  • 長安、嶺南畫派名家做客廣州潮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李婷婷圖/主辦方提供從中國革命的精神勝地寶塔山,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地標廣州塔,史上規模最大的長安、嶺南畫派交流展來啦!10月20日至11月5日,兩地畫家的近300幅作品將在不同展區與市民見面。
  • 嶺南畫派及嶺南畫家資料庫建設啟動
    主辦方供圖 金羊網訊記者黃宙輝、通訊員馬漫漫報導:近日,參加「回家——嶺南畫派港澳臺及海外畫家聯展」的48位畫家齊聚越秀區文德路國家版權基地(越秀),參加了廣州文化IP庫之嶺南畫派及嶺南畫家資料庫建設的啟動儀式。據悉,嶺南畫家IP庫建成後,將是全國最為完備的嶺南國畫家的資料庫,詳實的嶺南國畫圖典。
  • 全球首次嶺南畫派畫家大規模集體「回家」
    基於首次《回家展》後持續熱忱的社會熱情極良好反響,也應海內外畫家及社會各界的要求,廣州高劍父紀念館將於2019年8月10日再次舉辦《回家——第二屆嶺南畫派港澳臺及海外畫有聯展》,旨在持續弘揚嶺南美術的家國情懷精神,情系海內外嶺南畫派畫家們,並喚起每個中華遊子對家與國的認同感和自身文化自信
  • 嶺南畫派何以在上海崛起?
    歷史的抉擇與城市的契合  嶺南畫派的領袖人物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以下簡稱「二高一陳」),將一個畫派的奠基地與確立期選擇在上海,體現了睿智的目光、開放的精神、拓展的氣魄,也是成功地踐行了一種文化決策和藝術戰略。
  • 嶺南畫派與林風眠之間有什麼關係?
    」和主張「借古開今」的「傳統派」為代表。,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形成了「嶺南畫派」的特色。高劍父 寒山枯樹圖 紙本設色1935年此時「嶺南畫派」已開始崛起,林風眠雖然沒有與嶺南畫家有過直接接觸,也沒有看到嶺南畫家的原作
  •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本世紀初首先從廣東興起。以嶺南三傑為代表,主張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朝著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而提高審美教育效能的一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其表現形式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最終目的則是通過藝術美的陶冶以「改造國魂」。
  • ​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
    比如關山月到撫順露天煤礦體驗生活後創作的《煤都》,黎雄才以32米的長卷再現武漢三鎮軍民修築抗洪堤壩的《武漢防汛圖卷》等,這些都是前人從未表現過的內容。他們在描繪祖國大地滄桑巨變的同時,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畫現實題材的表現手法,筆墨語言也隨著題材的創新而不斷調整。可以說,他們無論在審美意識,還是在藝術成就上都將嶺南畫派表現時代精神的理念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 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民國女畫家何香凝與她的山水畫
    何香凝《虎嘯圖》2011年上海崇源秋季拍賣 拍品何香凝1902年秋,與丈夫廖仲愷到日本留學,在那裡她也接受了日本畫的訓練,據她的兒子廖承志回憶:「……由於她在日本學畫的緣故,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濃厚的日本畫風格,我目前曾師事過一個相當有名的日本畫家
  • 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優秀作品在重慶展出好評如潮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馮鈺)由王琦美術博物館和嶺南畫派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在王琦美術博物館展出以來,獲得當地美術界如潮好評。本展覽為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之一,首站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廣州嶺南畫派紀念館舉行。
  • 「中華美網·畫派」嶺南畫派「寫生就是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嶺南山水畫的代表人物首推關山月、黎雄才、傅抱石等。到如今,嶺南山水畫壇上雖也人才輩出,但把寫生作為山水畫創作的主導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在那個國難危亡的時刻,大部分畫家們都苟且偷安,嶺南畫派的高劍父、陳樹人等,敢於直面現實的氣度甚至超越了同時代的張大千、齊白石。」
  • 嶺南畫派佳作《荔枝圖》,民主黨派畫家黃克立
    談到嶺南畫派,應該是二十世紀前期,無疑是中國美術史的輝煌年代,它不僅承載了老一輩藝術家的記憶,也讓年輕藝術家們為之嚮往,百家爭鳴的藝術氛圍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在今天我們看到眾多的嶺南畫派畫家的荔枝作品中,而黃克立的「荔枝圖」獨具特色。
  • 海內外嶺南畫派畫家集體「回家」 致敬先賢高劍父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嶺南畫派當代重要代表畫家歐豪年索有為 攝   中新網廣州8月10日電 (索有為 馬漫漫 鄭白翎)「回家--第二屆嶺南畫派港澳臺海外畫家聯展」8月10日在廣州高劍父紀念館開展,聯展展出76位海內外嶺南畫派畫家的320多幅作品。
  • 嶺南畫派已故傑出畫家馮曼碩紀念展在廣州開幕
    嶺南畫派已故傑出畫家馮曼碩紀念展在廣州開幕 2019-06-03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記者 索有為)「百年曼碩-紀念嶺南畫派名師馮曼碩先生書畫展」6月3日在廣州市黃花崗公園黃花文化館開幕,展出馮曼碩遺作55件,其中包括《孔雀圖》《淡黃楊柳舞春風》《鼎湖山飛瀑潭》等代表性作品,系首次集中展出馮曼碩眾多畫作的展覽。
  • 展訊:回家——第二屆嶺南畫派港澳臺及海外畫家聯展
    情系海內外嶺南畫派畫家們,並喚起每個中華遊子對家與國的認同感和自身文化自信,塑造新的時代藝術新風貌。「上馬殺賊,提筆賦詩」 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先生的一生寫照。高劍父先生不僅在藝術上創新創造,更是在國家危難之際身先士卒的為民族運命奔走,實是近代將家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其嶺南畫派後裔畫家更是遍布海內外,他們延續其美術風骨與家國精神,在世界各地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