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8月13日上市。本報記者 顏維琦攝
《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8月13日首發。引人注目的是,和第五版相比,第六版的內容近九成都是全新的「為什麼」。全新的問題、全新的體系、全新的內容、全新的樣式,以及全新的傳播手段,加上110餘位兩院院士出任編委會委員,數十位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家擔綱分卷主編和副主編,讓這套科普讀物更翔實、更時尚、更好看。
「頭上有多少頭髮才算禿頭?」「為什麼有的約會讓對方無法說『NO』?」翻開8月13日正式面世的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會不會讓你忍俊不禁?不要以為你看花了眼,沒錯,這是《數學》卷裡的問題。而在上世紀90年代誕生的第五版裡,類似的問題也曾出現,只是面孔不同,回答也有了很大變化:前者是「為什麼數學方法可以用於研究模糊現象」,後者則是「什麼是悖論」。
2013上海書展開幕前一天,歷時5年籌備、兩年編纂,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正式上市。「一問一世界」,一個個鮮活有趣的「為什麼」,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記憶。50多年來,《十萬個為什麼》不斷推陳出新,唯一不變的是「為什麼」這一提問方式,她培養並保護著孩子們對提問的興趣和習慣,一扇扇通往億萬個不同世界的窗戶就此打開——
科普可以更時尚,更好看
「我是看著《十萬個為什麼》走上治學道路的。那時候,父親給我買了一整套,用來回答我滿腦子的疑問。沒有一套書能夠像《十萬個為什麼》,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滿足了孩子們對科學世界的好奇心。」教育部原副部長、同濟大學教授吳啟迪說。此次,她擔任《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電子與信息》卷的主編。她告訴記者,為《電子與信息》設置專卷,是頭一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孩子們探索和求解的方式。但不管怎樣變化,面臨何種挑戰,對科學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熱情,是成功的重要密碼。
引人注目的是,和第五版相比,《十萬個為什麼》近九成都是全新的「為什麼」。「全新的問題、全新的體系、全新的內容、全新的樣式,以及全新的傳播手段」,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洪星範用一連串的「新」來形容眼前的新版《十萬個為什麼》。曾經,這套最初誕生於1961年的科普讀物,五度新版,銷售超億冊,影響幾代人。
「讓我感動的是,這是一次『科學家大動員』,一大批科學家放下手頭的工作,加入到這項富有意義的工作中來。」《海洋》卷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說。今年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湯釗猷擔任《醫學》卷主編。他感慨道:「大科學家寫通俗的小文章,並不容易。」
洪星範告訴記者,新版的編纂陣容,在我國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768位作者參與到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工作,其中有110餘位兩院院士出任編委會委員,數十位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家擔綱分卷主編和副主編。此外,還有不少作者是來自「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等科普界的明星或是科普作家。他們的加盟,讓少兒科普更翔實、更時尚、更好看。
我們的孩子需要科學精神
「計算機能算出所有問題的答案嗎?」「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可以用『意念』上網?」「可以把計算機穿在身上嗎?」「3D印表機列印出的飛機能飛嗎?」……這是《電子與信息》卷中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一套18卷本、600餘萬字、7000餘幅圖片的新版《十萬個為什麼》雄心勃勃。《生命》分冊在之前五版中並沒有設置。在上世紀50年代DNA結構被發現後,生命科學領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但目前,國內關於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普書還不是很多,能夠有系統介紹生命科學的科普書更是鳳毛麟角。
不同的是,《動物》分冊同類讀物市場上一直有,總數不下千種,好問題基本上早已窮盡。新版《十萬個為什麼》靠什麼吸引小讀者?《動物》分冊的編者則努力調整看待動物的視角:「每一個動物都是一個精靈,你越了解它,你就越欣賞它。」書裡充分挖掘動物的可愛之處,把動物的優點展示給讀者,同時,更多地關注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有些看似和老版相同的題目,因為科學的發展也有了進一步解釋。比如「金魚為什麼不睡覺」,新版並不局限在沒有眼瞼的解釋,而是把不同種類的魚的睡覺姿態一一呈現,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多姿多彩的關於魚睡覺的世界。
在新版「為什麼」中,緊跟最新研究前沿,不乏老問題的新回答。比如,在《物理》分冊中,「馬桶/浴缸水流方向」的問題,以往認為是地球自轉偏向力(科裡奧利力)影響,新版指出,這個答案其實錯了,小尺度上偏向力影響小,是隨機的,只有在颱風這樣大尺度上偏向力才會主導。很多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以往幾版從單一角度解答,新版則匯集幾家觀點,使答案更開放、更多元。
「傳播知識,更注重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的傳播與培養,對『為什麼』的回答,也是開放式、探索式的。我們希望努力構建多元的開放性的體系架構,在有效回答『為什麼』的基礎上,讓青少年知道每個問題的解答都可能有多個不同的路徑,引導他們思考更多的『為什麼』,進而探索新的未知的科學世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李遠濤說。
數字時代,還需要「為什麼」嗎
在維基百科已無所不包,百度「知道」有問必答,微博彈指間問答互動的時代,我們還需要紙質本的《十萬個為什麼》嗎?毋庸諱言,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是編纂團隊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網絡搜索雖然可以得到答案,但給不了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邏輯。」科學松鼠會成員、新版作者之一雲無心說。在他看來,這是《十萬個為什麼》要給予孩子們的最可貴的東西。
洪星範告訴記者,《十萬個為什麼》對知識的權威性、前沿性和準確性的注重和打磨,是目前的網絡問答所無法比擬的。
在徵集孩子們關心的問題的過程中,一些變化也讓編輯們吃驚。比起過去的孩子們常問「我是從哪裡來的」「冰棍為什麼會冒白煙」等,現在的孩子則更想知道「為什麼有人在牛奶裡面加三聚氰胺」「為什麼要用瘦肉精來餵豬?」洪星範說,現在信息渠道發達,孩子們的知識面很寬,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問的問題很有意思、很有分量。此外,像「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撒謊」「為什麼我有時候會很傷感」「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別人」等則顯示小孩子的敏感心性。
「『一問一答』是個好形式,也是《十萬個為什麼》讓大家喜愛的重要原因。讓青少年們保持珍貴的好奇心,邊玩邊學才能更加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全國政協副主席、《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總主編韓啟德說。據悉,未來還將逐步開發《十萬個為什麼》的雜誌、漫畫、遊戲等,打造一條完整的科普產業鏈。
(本報上海8月13日電 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