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萌
□本報記者 李雪萌
它是中國最知名的科
普書,它單冊銷售量超過《毛澤東選集》,它曾言必稱毛主席語錄,它的每次亮相都與「國家大事」息息相關,它剛全新推出了第六版,它與時俱進內容新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它賣到了980元一套。
問題是,現在遇到困惑,你第一個想要去求助的,是工具書,還是百度?
對很多人來說,提到科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作為新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十萬》已經成為中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被稱為是「一套傳承科學並且經久不衰的國寶級圖書」。「在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套科普讀物能像《十萬個為什麼》那樣經得起如此長時間的檢驗,並產生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院士這樣評價。
當我們面對散發著獨特書香的這套全新版本時,欣喜之餘有幾個問題不得不面對:網絡時代,還得有多少人會從書中而不是網上尋找問題的答案?其近千元的定價會不會阻攔住很多孩子求知的眼神?科普圖書應該怎樣在「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同時又「謙虛樸素更親民」?
是科學普及,也是生活記錄
《十萬》發展的歷史,
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科學知識進步的歷史,也記錄著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生活變遷。
著名作家葉永烈是唯一一位參與《十萬》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在他看來,正是由於貼近生活,才讓《十萬個為什麼》創造奇蹟:自1961年初版首印以來,單冊銷量逾一億,居全國圖書之首。屈居第二的,是《毛澤東選集》。
「搪瓷的缸子為什麼不能在火上燒?」「種過牛痘以後為什麼很癢?」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第一版上的這兩個問題,與已從人們生活中消失的搪瓷缸、牛痘一起共同構成了那個年代的記憶。
另一篇解釋鏡子原理的文章引來眾多讀者來信,詢問「銀鏡反應」的具體配方。葉永烈曾說他想了很久之後才想明白,「那個時候,鏡子還是限量供應,很多人買不到,就按書上的方法自己動手
製作。」
一些問題的消失,說明它們
已經完成了「啟蒙」的使命:從
「知識」變成了「常識」。它們的消
失過程,正是中國的科普進步史。
第六版徵集到了3萬多條
「為什麼」,其中一個是「3D列印
機列印出來的飛機能不能飛?」而在1999年的第五版中,孩子們還在問「什麼是DVD」。
最火的是「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嗎?」這個問題在本次徵集活動中出現了幾百次,最終被收錄在新增的「災難與防護」分冊中。近幾年全球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構成了這個分冊出爐的時代因素。
「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別人?」「高鐵的安全性如何?」這些問題讓第六版的項目負責人洪星範大呼意外,現在的小學生關注世界大事、社會熱點,對社會、人文的哲學思考比他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對於「地震能否預測」,新版推翻了上一版的肯定論斷,給出了更嚴謹的回答:地震很難準確預測,我們更多能做的是普及防災和自我救護的知識。
在叢書前三版編輯洪祖業看來,這在上世紀中葉是不敢想像的,「一般有爭議的話題不收,怕誤導讀者」。「松鼠」們卻以「相當多的問題沒有給出標準答案」為傲。
關於《十萬》值得記憶的事
●●●《十萬》的由來
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王國忠回憶:1959年迎接十周年國慶時,少年兒童出版社決心吸取「大躍進」的教訓,出點有質量的書。編輯們在學校裡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們愛問「為什麼」。他們從1959年底開始,準備著手編一套問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學叢書。書名借用了蘇聯作家伊林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的名字,也受《科學畫報》的「為什麼」專欄的啟發。
這「十萬個」也並非實數,而是虛指,它又是取自英國作家、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一個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的發展
1961年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第一套《十萬》。初版分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冊,900多個「為什麼」。
1970年到197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第三版被稱為「文革版」,共21冊,內頁都刊有毛主席語錄。
1999年少年兒童出版社經過5年的修訂,推出了第五版——— 新世紀版。在歷次修訂工作中,第五版被認為最認真。
2013年,第六版《十萬》以全新的問題、體系、內容、樣式面世。全書600萬字,8000餘幅彩色圖片,新版有90%的問題與上一個版本不同,老問題也由專家做了新回答。有大約十分之一的問題沒有設置標準答案,而是列出科學界不同的說法,據稱這是給孩子們保留一個開放的空間,也因為對很多科學問題的探索還在發展,本身並未窮盡。
●●●《十萬》的陣容
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蘇步青……這些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界最負盛譽的名字,都曾出現在《十萬個為什麼》審稿人的名單中。第六版更請來100多位兩院院士,陣容堪稱豪華。該版的編撰延續了當年分工:專家們負責科學性的把關,擔當寫作重任的則是來自「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的年輕科普作家。
這批80後作者打破了「一問一答」的傳統,從第一版就出現的「人運動了為什麼要喝水」,他們給出了生理學、病理學、運動學等各個角度的解釋,試圖用這種方式引導讀者思考更多的「為什麼」。
●●●《十萬》的「回答」
1970年,經歷了「鬥、批、改」的《十萬》以「工農兵版」的「嶄新」面目出版,黃皮封面上方是工農兵高舉紅寶書。第一冊第一頁上寫著:為什麼我們計數的方法大都是十進位的?1.因為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要胸中有數。2.因為手指頭只有十根。類似的還有:
電子計算機為什麼算得非常快?1.毛主席要求我們: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2.因為事先做好了程序。
怎樣估算田裡水稻的產量?1.毛主席教導說:要認真總結經驗。2.抽樣。
黃浦江的寬度是怎樣算出來的?1.上海人民下決心「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汙泥濁水」。2.精密的經緯儀。
……
濟南讀者很認可新版
9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泉城路新華書店,該書店只剩下一套新版《十萬個什麼》。售貨員於女士表示,這套書已經被預訂,顧客中午會來取書。但她表示,書店很快就會補貨,不會影響正常銷售。稍後,記者遇到了前來取書的劉先生。劉先生稱,自己兩個多星期前就知道新版《十萬》問世的消息,當時就向書店做了預定。「我自己就是看著這套書長大的,可以說受益匪淺,家裡已經有兩套不同時期的版本,這套新的是給孩子買的」。
記者看到,這套沉甸甸的書(銷售人員稱其重達19公斤)共分為三大板塊,18個分冊,分別為基礎板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球、生命;專題板塊:動物、植物、古生物、醫學、建築與交通、電子與信息;熱點板塊:大腦與認知、海洋、能源與環境、武器與國防、航天與航空、災難與防護。
書店副經理袁雪介紹,這套書上架一個多月來已經賣出了近30套,銷售情況比預想的要樂觀。大多數購買者都是家長,也有單位圖書室購買做資料。
袁雪表示,現在科普類的圖書很多,「過去家長更多給孩子買一些名著,現在科普書越來越受歡迎,這些書圖文並茂,孩子也喜歡看。」記者看到,店內有兩大排書架,擺的都是各種自然科學普及類圖書,「這些書有國內作家寫的,也有翻譯引進的,每天都能賣出很多。」
記者也注意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套書近千元的價格。在恒隆廣場新華書店,銷售人員稱他們沒有進這套書,「價格太高了,應該不會有多少人會買。」
新版《十萬》那麼貴;我們需要怎麼樣的科普?
《十萬》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是無數人知識的源泉。即使是「工農兵版」,8年內銷量也達3700萬冊。
而最新版的《十萬》980元的定價卻讓現在很多家長望而卻步。記者在泉城路新華書店採訪的劉先生,儘管毫不猶豫地為孩子購買了這套書,但也坦承「定價有點高」。
這個價格也引起了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的不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這種百科知識類的圖書,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既然目的本身的公益色彩就很濃厚,那在具體的操作中,就不宜過分追求利潤。不能殺雞取卵,眼光要放長遠。特別是這種書屬於常銷 書 ,永遠都有市場。所以說,倘若真對自己的書有信心,那麼就不應該存在短期謀利的心理,應該讓儘可能多的家庭、學校可以買得起。特別是在大部分的農村裡,很少會有家庭願意花將近1000元去買一套書。
針對人們們「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批評,出版社回應明年將推出680元的平裝本。但即便「平裝」,價格也並不親民。
歷來「苛刻」的方舟子還表示,品牌的形成有它的偶然因素,並非書本身真的編得有多好,實際上相對現在很多百科知識類的兒童讀物,《十萬個為什麼》並不能算是最好的。
他表示,百科式的閱讀,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大自然,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有一句話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這個話可能不太準確,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每一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世界充
滿好奇」,科學家和孩
子都喜歡探索世界,
都喜歡問「為什麼」?
但區別在於,孩子問
「為什麼」,可能大人
給他一個答案,他就
信了;而科學家則有
理性和實證的精神,
他們不僅問為什麼,
還有懷疑精神,去探
索和求證。而百科式
的閱讀,在滿足孩子
的好奇心之外,也承
擔著培養孩子科學素養、
理性精神的任務。
教給孩子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知識無窮無盡,永遠也學不完,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去探索世界,去獲得答案。「所以說,我覺得一本好的百科讀物,第一要給孩子一個有科學依據的答案,第二要讓孩子明白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其中的邏輯要講清楚。這也是培養一個人科學素養的途徑,它不是朝夕之功,而是潛移默化。」(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張源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