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2020-12-16 東方網

原標題:《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中國江蘇網12月26日訊 中國科普讀物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當屬家喻戶曉的《十萬個為什麼》,其總發行量已超過1億冊。從1961年第一版到今年第六版,唯一的版版參與的作者葉永烈,日前在江蘇省第六次科普作家代表大會上,向聽眾講述了親身經歷《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葉永烈11歲時發表第一篇作品,19歲時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21歲又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他說:「上小學時我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語文和作文考試都是40分。我沒有氣餒,五年級時寫了一首詩投入《浙南日報》設置的投稿箱。該報發表了我的首篇作品,豆腐乾大的文章引發了我濃厚的寫作興趣。」

  考上北京大學化學專業後,葉永烈說,「我仍熱愛寫作。不經意間看到北京科協辦的科學小報,投了一篇科學小品給採用發表了。此後,我來了『靈感』,就用文學手法寫科普書,把那十幾篇化學小品編成一本《碳的故事》,投稿給少年兒童出版社。該社做些修改後刊用了,這是我首次正式出版的書。1960年,該社邀請我參與《十萬個為什麼》寫作。」他寫了化學、農業和生物三個分冊的326個「為什麼」,佔全書總篇幅三分之一。由此,北大三年級學生、18歲的他,成了《十萬個為什麼》的最年輕作者。

  談及《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名,葉永烈表示,「那是一個美麗的誤譯」。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書名,「借用」了蘇聯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讀物,只是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多一個副標題——「室內旅行記」。而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如他自己所言,是借用英國詩人吉百齡的詩句。但是,吉百齡的原詩若譯成中文,應該是「一百萬個怎麼樣,兩百萬個在哪裡,七百萬個為什麼」。葉永烈解釋說,「『十萬個為什麼』是俄譯者的誤譯。因為有了這個『美麗的誤譯』,才有了《十萬個為什麼》這樣響亮的書名。倘若把書名叫做《七百萬個為什麼》,那才彆扭呢!」

  自1961年《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第一版,到2013年出版第六版,半個多世紀以來,葉永烈一直堅持參與。葉永烈說自己「寫作最輕鬆的是第一版,因為當時不知道該書今後的社會影響非常大,所以沒負擔,文筆生動活潑,用文學的語言描述科學,讀者反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規定上中學的兒子放暑假時每天看40頁《十萬個為什麼》,要兒子『看不懂就問我』。據說,周恩來總理非常喜歡《十萬個為什麼》,他的座車裡就放了一套,順手翻閱。最壓抑的,是文革中出版的第三版,社會流行『知識越多越反動』風氣,突出政治術語,極左思潮。儘管我挨了批鬥,但是還要我參與寫作。」

  葉永烈介紹,最新面市的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是精裝本,出了18個分冊,平裝本將於明年春節前後與讀者見面。新版書曾向社會廣大讀者徵集了3萬多個新的「為什麼」,由兩院院士掛帥審定稿件。他自己參與寫作的化學分冊,包括了「三聚氰胺」、「塑化劑」、「玻璃幕牆」、「地溝油」等最新的民生科普內容。

  通訊員 宋北辰 記者 吳紅梅

  原標題:《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有一天逛書店的時候,他看到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塑料的一家》,馬上想起自己在暑假裡積累的十幾篇化學小故事,於是他給這些故事起名《碳的一家》,寄到了出版社所在地上海延安西路1538號。當時,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們正在發愁,他們想策劃一套大型問答式自然科學叢書,同事們七嘴八舌地起書名,有個人在小黑板上寫下「十萬個為什麼」,大家眼前一亮,都想起了蘇聯作家伊林的那套書。
  • 你不知道的《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上
    想必大家對《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叢書都不陌生吧,那麼關於的創出者之一葉永烈,大家是否認識呢?葉永烈先生是怎麼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創作者之一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到1957年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吧。雖然他考的是化學系但是他喜歡的是文學,當時葉永烈本想填報新聞系,但是他一番聽才知道當時北京大學新聞系在全國範圍內只招收二十幾個學生,競爭太激烈了,他怕自己考不上,於是便改了化學系。可是現在放假了不用上化學課了,他的天性便顯露了出來,成為了寫作發燒友,他的衣兜裡總是揣著小本本,不論走到哪,都會抄抄寫寫把自己認為可以用來寫作的素材和靈感記錄下來。
  • 《十萬個為什麼》也上網了:有問題問十萬
    □晨報記者 徐 穎  還記得伴隨我們成長的《十萬個為什麼》嗎?無論你是當年的孩子還是現在的家長,很多人家中都有這樣一套《十萬個為什麼》。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家長總會說「去看《十萬個為什麼》吧,那裡能找到答案。」
  •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葉永烈:用文學講述科學故事
    核心提示  ■ 《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以「大眾化的、小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為特色,林林總總,來自生活和生產,來自讀者身邊,內容廣泛,無所不談。  ■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是因為這套科普讀物的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從故事切入,再講科學道理。
  • 葉永烈談《十萬個為什麼》:書名是美麗的誤譯
    [摘要]葉永烈在談及《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名時,說道「十萬個為什麼」是中國「借用」了蘇聯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讀物,而這個名稱是俄譯者翻譯英國詩人吉百齡的詩句時的「美麗誤譯」。從1961年第一版到今年第六版,唯一的版版參與的作者葉永烈,日前在江蘇省第六次科普作家代表大會上,向聽眾講述了親身經歷《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葉永烈11歲時發表第一篇作品,19歲時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21歲又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他說:「上小學時我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語文和作文考試都是40分。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受歡迎
    2008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五版(新世紀版)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1960年,我有幸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之一,從此與《十萬個為什麼》結下不解之緣,參與從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寫作。回顧《十萬個為什麼》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對於當今出版科普讀物也有些許有益啟示。
  • 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 葉永烈講述與「十萬」的半生緣
    東方網3月15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自去年8月份,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精裝彩色圖文版與讀者見面後,這部影響了幾代人的少兒科普讀物近期又將推出三個新的系列。日前,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周晴介紹了第六版「十萬」品牌的系列化內容。著名作家葉永烈、上海交通大學女科學家曾凡一等《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編輯,也到場講述了他們與「十萬」的故事。
  • 聽葉永烈講述《十萬個為什麼》的秘密--中國數字科技館
    作為唯一參與過第一版至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的作者,葉永烈對這部「超級暢銷書」的背後故事了如指掌。2013年12月20日,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記者採訪了作為嘉賓前來參加會議的葉永烈,聽他講述了《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秘密。
  • 《十萬個為什麼》
    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裡有著學不完的知識等著他們去探索。《十萬個為什麼》就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生!《十萬個為什麼》都出到第6版啦?!至2013年上線以來,《十萬個為什麼》第6版持續暢銷,大盆友小盆友愛不釋手,如果熱愛科學的你還沒入手一套的話,辣麼你有福啦!
  • 168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500多個知識點《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的這套性價比非常高、玩著玩著就把學前知識掌握了的神奇百科全書——《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幼兒版。本套叢書專為3-8歲孩子打造,用生動有趣的圖片和簡單易懂的故事回答孩子們提出的為什麼。《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幼兒版)系列叢書,根據《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編寫,緊密貼合幼兒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場景是科普情境式講述體驗式學習,開創玩中學的全新閱讀理念。
  • 《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那個人走了
    葉永烈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他在1960年代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裡則「預言」了今天的生活。葉永烈後來的文學創作轉向紀實、長篇都市小說,也曾攜書作《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來到濟南與讀者見面。從「葉永烈伯伯」到「葉永烈爺爺」  作家葉永烈讓很多讀者的童年有了科學色彩。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是中國最牛科普
    「十萬個為什麼,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忘不了」,敢喊出這樣的宣傳,口氣不小;而且,這個口號還真的做到了。曾經,「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讓「十萬個為什麼」成了一個流行俗語。那麼,一套科普讀物,為什麼能火成這樣呢!
  • 給孩子們講講《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葉永烈的故事,寄託我們的哀思
    提起著名作家葉永烈,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但要說起《十萬個為什麼》,現在上小學的孩子也一清二楚,可謂是婦孺皆知。但不幸的是《十萬個為什麼》作者之一的著名作家葉永烈於5月15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1、創作《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葉永烈酷愛寫作,11歲便開始寫作發表作品,18歲發表第一篇科學小品,20歲就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之一,全套書900多個題目,他撰寫了300個,作品一出版就風靡全國,孩子們爭相購買,愛不釋手,我們70後一代就是伴隨著《十萬個為什麼》成長起來的。
  • 紀念|葉永烈與《十萬個為什麼》
    這些文章後來以《碳的一家》出版,也正是因為這本書,他被《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看中。當時《十萬個為什麼》的化學分冊編輯曹燕芳邀請他參與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口氣寫了100多個跟化學有關的「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個人寫了163個。隨後,葉永烈又受到邀請為《十萬個為什麼》其他分冊撰稿,即天文氣象分冊、農業分冊、生理衛生分冊。
  • 十萬個為什麼包含了百萬個無情與幸福
    「媽媽,鳥為什麼會飛」,媽媽說到「它有翅膀」。「媽媽,那是什麼,為什麼會跑,這個東西是什麼,它可以吃嗎,那個東西為什麼在水裡」。媽媽終會耐心的解答。當我們自己可以解答的時候,十萬個為什麼就變了,自以為是的以為全世界的問題都知道了,不用再問為什麼了?叛逆的說到「我知道了,別囉嗦了,我都懂」,這時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角變了。
  • 如何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孩子在問「為什麼」的背後的成長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1.好奇心使然 2.對世界的探索 3.學習的過程 4.規則的疑問 5.關係的確認 6.思考的過程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有時候置之不理,有時候覺得厭煩「你哪有這麼多為什麼?」
  • 《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受歡迎(逐夢70年)
    2008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五版(新世紀版)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  1960年,我有幸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之一,從此與《十萬個為什麼》結下不解之緣,參與從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寫作。回顧《十萬個為什麼》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對於當今出版科普讀物也有些許有益啟示。
  • 新《十萬個為什麼》被指價高 出版方:製作成本高
    本版將連續刊登「圖書價格怎麼定」,解析我國圖書定價機制,講述書價背後的故事。本期關注新版《十萬個為什麼》貴不貴。市面上,其他以「十萬個為什麼」命名的圖書便宜很多。如某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12冊本《十萬個為什麼》,售價不足新版本的1/10,平均每本不到10元。  據不完全統計,書名中含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圖書有1500多款,它們價格比新版本要低得多。「最新修訂版」「幼兒學習版」「兒童注音版」……每套售價在50元以下的比比皆是。
  • 你看過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嗎?
    說起科普讀物,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十萬個為什麼》,畢竟五十多年來,它一直是中國少兒科普讀物的第一品牌,承載著幾代人在青少年時代的閱讀回憶 。《十萬個為什麼》最初的版本,是蘇聯科學文藝作家伊林(真名為伊利亞·雅科甫列維奇·馬爾夏克: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的科普讀物《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伊林的「十萬」是取自英國作家、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一個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十萬」是一個虛指,用來形容許多。
  • 我和《十萬個為什麼》
    猶如第一次會寫自己的名字,9歲那年,我翻開父親給我的《十萬個為什麼》第1冊時,既興奮又忐忑。     那是1970年版,許多文章還套用語錄和口號。雖然書上正弦的「弦」之類的文字我還讀不對,雖然我還不知道(a+b)(a-b)的含義,雖然我還不懂平方根符號,然而,在那文化生活和知識出版物極度匱乏的上世紀70年代,對於我,《十萬個為什麼》就是沙漠中的甘泉,讀它,不稱廢寢忘食,也屬愛不釋手,我做完作業和飯後首先要讀《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篇目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