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第一次會寫自己的名字,9歲那年,我翻開父親給我的《十萬個為什麼》第1冊時,既興奮又忐忑。
那是1970年版,許多文章還套用語錄和口號。雖然書上正弦的「弦」之類的文字我還讀不對,雖然我還不知道(a+b)(a-b)的含義,雖然我還不懂平方根符號,然而,在那文化生活和知識出版物極度匱乏的上世紀70年代,對於我,《十萬個為什麼》就是沙漠中的甘泉,讀它,不稱廢寢忘食,也屬愛不釋手,我做完作業和飯後首先要讀《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篇目百讀不厭。
「0的意義是不是表示沒有,為什麼按正三角形種植樹苗能夠種得最多,為什麼橋梁或房屋的支架往往是三角形」……我向小夥伴們娓娓道來時,一種莫名的愜意油然而生。《十萬個為什麼》第1冊傳授數學知識,以後父親又陸續給我買了2至9冊,涉及電子、化工、氣候、天文、地理、生物等知識。子彈和聲音誰跑得快?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鋁不容易生鏽?喜馬拉雅山是從大海裡升起來的,為什麼說鱷魚、墨魚、鯨魚都不是魚?等等饒有興趣的問題既為我解惑答疑,豐富知識,開啟了我熱愛自然,認識世界,探究生活奧秘的心智,又為我插上想像的翅膀,在遐想中自由翱翔。我最愛讀第6冊。浩瀚無垠的宇宙,橫亙天空的銀河,有著美麗傳說的月球,時隱時現的土星光環,獨往獨來的彗星,撲朔迷離的火星和外星生命等,在喚起我好奇深思的同時,也使我胸懷豁然開朗,深感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博大和個人瑣事的渺小。
《十萬個為什麼》探究自然奧秘的思路也使我學會研討反思和質疑既有結論並且影響至今。我堅持認為「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和「鋁為什麼不容易生鏽」的標題語言邏輯不嚴謹,因為文中明確指出海水是無色透明液體,鋁其實比鐵更容易生鏽,這兩篇文章的標題似應為海水表面為什麼是藍色的?鋁為什麼看上去不容易生鏽?
當我將《十萬個為什麼》借給同學,博得羨慕並爭先恐後地向我求借它時,當小學五年級常識課上,我回答老師提問,走上講臺,全部標對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位置,受到表揚時,使自幼歷經「文革」磨難,深感寂寞的我不僅一次次找到了自信,而且開始一步步走出孤獨,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感念《十萬個為什麼》。
光明日報書評版《人生中的一本書》徵文,投稿信箱:gmdushu@163.com
地址:北京東城區(原崇文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 郵編: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