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讀《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

2020-12-16 科學網

 

《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

 

■尹傳紅

 

8月13日,《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出版座談會在上海舉行,包括國家領導人和20多位院士在內的240餘人出席,場面甚為熱烈。筆者置身其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也是讀著《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而設在禮堂廊道展臺上的《十萬個為什麼》各個時期的版本,則勾起了不同年齡段的許多與會者溫馨的回憶。

 

「為什麼」的來由

 

著名作家葉永烈是看著《十萬個為什麼》(以下簡稱《十萬》)「出生」、「長大」的一位科普界前輩,也是《十萬》第一版最年輕並且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他同時還是唯一一位參與《十萬》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他在2000年時曾經請少年兒童出版社當年負責編輯《十萬》的第三編輯室主任王國忠回憶《十萬》的編輯經過。

 

據王國忠回憶:1958年「大躍進」時,少年兒童出版社出書的數量也跟著「大躍進」,比往年增加了許多,但質量同時也大幅度下降。這樣,在1959年迎接十周年國慶時,社裡竟然拿不出像樣的書來。於是,出版社決心吸取「大躍進」的教訓,出點有質量的書。編輯們在學校裡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們愛問「為什麼」。

 

由此,他們從1959年年底開始,便準備著手編一套問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學叢書。當時,為了給這套書取一個響亮的名字,編輯們想出了20多個書名,寫在第三編輯室的黑板上。最後,大家不約而同選中了「十萬個為什麼」這個名字。這是借用了伊林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的名字,也受《科學畫報》的「為什麼」專欄的啟發。

 

伊林是當時廣有影響的蘇聯科普作家,他那本只有5萬字的《十萬》初版於1929年,是一部完整、連貫的科普作品。它採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提出了饒有興味的問題,並進行淺顯易懂、富有啟發性的解釋。跟伊林的《十萬》有所不同的是,王國忠他們設想的《十萬》是各篇獨立的科學小品集,篇幅也比前者要大。

 

類同於「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十萬個」也並非實數,在俄語中它用以形容數量之多。伊林拿來做書名,亦是虛指,它或許又是取自英國作家、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一個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不說話的老師

 

1961~1962年,《十萬》第一版陸續出版,它分為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數學、地質地理、動物8個分冊,共收錄了1484個「為什麼」,總計105萬字。

 

1962年6月19日至7月9日,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建議,給每位共青團中央委員發一套《十萬》。胡耀邦說:「每個人要從中學點知識。」

 

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十萬》第一版共發行了580多萬冊,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962年 3月21日的《解放日報》報導了當時的「盛況」,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

 

「許多人寫信給少年兒童出版社,熱情洋溢地稱讚她,用『愛不釋手』來形容自己對這部書的歡喜。少年讀者感謝她『告訴我們知識,幫助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秘密』;有的人更把它稱為『不說話的老師』。」

 

影響幾代人

 

《十萬》第一版一炮打響,並且廣受讚譽,令出版社備受鼓舞。與此同時,出版社收到了數千封讀者來信。他們提出了5000多個問題,要求給予解答,並收進書裡。全面修訂《十萬》隨即提上議程。

 

1964~1965年,《十萬》第二版出版,按學科門類分14個分冊,比初版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系統,「為什麼」的數量達到了2000多個。在審稿人名單上,出現了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蘇步青等著名科學家的名字。為保證科學內容準確,還聘請了諸多著名科學家擔任顧問,為每個分冊審稿。

 

1970~1976年,《十萬》第三版出版。這一所謂的「文革版」分21個分冊,為適應當時「形勢」加進了很多工農業生產技術知識。

 

這一版《十萬》的封面設計也體現了政治色彩:上方是工農兵高舉「紅寶書」的形象,下方則是分冊名稱;而書中對每個問題的回答,幾乎都要首先引用毛主席語錄和馬恩著作。儘管如此,在那個書荒的歲月裡,這套大型知識讀物還是成了當時許多渴求知識的青少年的精神食糧,8年時間裡出版發行多達3700萬冊。

 

1980年,《十萬》第四版發行。這次修訂以第二版為基礎,分為14個分冊。1993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又編輯出版了10冊「續編本」,至此,24個分冊全部出齊。這一版賣出了3000萬冊。

 

1999年,《十萬》新世紀版(第五版)出版,全12冊,刷新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著重補充了諸多新的科學技術內容,涉及50多個學科,包含了3000多個「為什麼」,總計300餘萬字。此外,對每個「為什麼」設立了關鍵詞,並編排了索引。這一版至今銷售了720多萬冊。

 

2013年8月,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院士擔任總主編,一套18卷本、600餘萬字、7000餘幅圖片、16開本的全彩色圖文本《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出版。這一版《十萬》可謂聲勢浩大:11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擔任編委,20多位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家擔綱分卷主編和副主編,具體負責組織相關分卷編纂工作,40多位院士親自撰稿。同時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700多位優秀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參與編寫。

 

作為新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一套傳承科學並且經久不衰的國寶級圖書,《十萬》已經成為中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在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套科普讀物能像《十萬》那樣經得起如此長時間的檢驗,並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

 

《中國科學報》 (2013-08-16 第14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我和《十萬個為什麼》
    猶如第一次會寫自己的名字,9歲那年,我翻開父親給我的《十萬個為什麼》第1冊時,既興奮又忐忑。     那是1970年版,許多文章還套用語錄和口號。雖然書上正弦的「弦」之類的文字我還讀不對,雖然我還不知道(a+b)(a-b)的含義,雖然我還不懂平方根符號,然而,在那文化生活和知識出版物極度匱乏的上世紀70年代,對於我,《十萬個為什麼》就是沙漠中的甘泉,讀它,不稱廢寢忘食,也屬愛不釋手,我做完作業和飯後首先要讀《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篇目百讀不厭。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在《全球概覽》啟迪無數美國人的年代,遠在東方的中國也曾因為一套科普書籍引發熱潮,其印數一度超過了《毛選》,這就是給幾代人帶來科學啟蒙的《十萬個為什麼》。出版至今六十年間,《十萬個為什麼》的印數超過一億冊,再版了六次。從「冰棍兒為什麼冒白煙」到「為什麼原子彈爆炸時,要背向爆心臥倒」,每一次再版都訴說著這個國家對於科學認知的改變。
  • 從科普書籍到兒童劇,伴你長大的《十萬個為什麼》成為一場浪漫的...
    「圖畫書界奧斯卡」「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想知道所有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也有很多孩子收到過來自家長的《十萬個為什麼》作為禮物。不久前,兒童劇《十萬個為什麼》在上海成功演出,引起了孩子們的一片驚呼:學知識還能這麼好玩?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是中國最牛科普
    「十萬個為什麼,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忘不了」,敢喊出這樣的宣傳,口氣不小;而且,這個口號還真的做到了。曾經,「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讓「十萬個為什麼」成了一個流行俗語。那麼,一套科普讀物,為什麼能火成這樣呢!
  • 《十萬個為什麼》:半個世紀 孩子與家長共讀的書
    20多歲的葉永烈也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初版最初出5卷,共971個「為什麼」,他寫了300多個。他在當時拿到的稿費是1600多元,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巨款。後來的段子是,1962年葉永烈去提親的時候,上門送的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是怎麼來的?葉永烈後來也有回憶。
  • 讀小學的時候,老師讓買《十萬個為什麼》,我爸買回了《十萬個怎麼...
    1、讀小學的時候,老師讓買《十萬個為什麼》,我爸買回了《十萬個怎麼辦》。等把書帶去學校的時候,我看到別人的書上都是:「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下雨前鳥兒為什麼飛得低」...我的書上卻是:「廚房著火怎麼辦」「家裡漏電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 讀《十萬個為什麼》:七零後的向科學進軍
    所以,1980年代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第四版,黑色封面版本的那一套,大概有十幾本,印象尤為深刻。當時,真可謂書非借不能讀也。若能借到《十萬個為什麼》叢書中的一冊或幾冊,就會感覺如獲至寶,一遍又一遍的翻看,不厭其煩。無論是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天文、地理分冊,都喜歡看。甚至最後把書翻得破破爛爛,也捨不得扔掉,會用漿糊粘起來,或者用報紙包上一個書皮。
  • 十萬個為什麼包含了百萬個無情與幸福
    當我們自己可以解答的時候,十萬個為什麼就變了,自以為是的以為全世界的問題都知道了,不用再問為什麼了?叛逆的說到「我知道了,別囉嗦了,我都懂」,這時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角變了。「你有沒有加衣服,有沒有拿傘,你為什麼不多帶幾件衣服,為什麼不拿傘」。你不高興的說到「你天天問,不累嗎」?母親會生氣的說到「我是為了你好,我以後不問了,你什麼都會了」。這是青春期的我們。
  • 紀念|葉永烈與《十萬個為什麼》
    這些文章後來以《碳的一家》出版,也正是因為這本書,他被《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看中。當時《十萬個為什麼》的化學分冊編輯曹燕芳邀請他參與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口氣寫了100多個跟化學有關的「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個人寫了163個。隨後,葉永烈又受到邀請為《十萬個為什麼》其他分冊撰稿,即天文氣象分冊、農業分冊、生理衛生分冊。
  • ...享年80歲……你讀過《小靈通漫遊未來》《十萬個為什麼》嗎?
    最知名的《十萬個為什麼》他是唯一一個參與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葉永烈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他與《十萬個為什麼》結緣正是始於「化學」。當時,曹燕芳正在編《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也就是說,我的第一本書《碳的一家》的責任編輯,同時也是《十萬個為什麼》的責任編輯。她看中了我,邀請我參加寫作《十萬個為什麼》——這就是遠在北京的我參加上海《十萬個為什麼》寫作的緣由。」 20多歲的葉永烈也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初版最初出5卷,共971個「為什麼」,他寫了300多個。
  • 新版《十萬個為什麼》近千元一套 家長望而卻步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還記得陪伴我們長大的《十萬個為什麼》嗎?  圖書是為了啟迪孩子智慧的,可這些高價圖書在啟迪兒童智慧的同時,也在考驗家長的錢袋。如今,這部陪著幾代人成長的科普巨著售價比原來翻了近10倍。9月份剛剛開始發售的新版《十萬個為什麼》,近千元的「身價」令不少家長望而卻步。
  • 親子閱讀:《十萬個為什麼…動物天地》
    那段時間孩子一天到晚都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問的我都快變成為什麼了……我知道這是他問問題的敏感期到了!為了能在這個時段給他充份的知識,於是便買了這套《十萬個為什麼》然而拿到書後他並不感興趣,也不能幫我解決當時的問題……我知道他喜歡動物,於是今晚便拿出這本書給他看,沒想到他很喜歡,而且一直要我給他讀為什麼因為這本書的第一頁就是恐龍,他的最愛!
  • 《十萬個為什麼》
    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裡有著學不完的知識等著他們去探索。《十萬個為什麼》就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生!《十萬個為什麼》都出到第6版啦?!別告訴我你什麼都不曉得呢!至2013年上線以來,《十萬個為什麼》第6版持續暢銷,大盆友小盆友愛不釋手,如果熱愛科學的你還沒入手一套的話,辣麼你有福啦!
  • 《十萬個為什麼》:新中國的科普傳奇
    這首詩翻譯成俄文後卻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據懂俄語的科普作家葉永烈分析,這是不同語言的數字表達習慣造成的,在俄語中,「十萬」形容數量很多。這一書名在幾十年的實踐當中被證實大獲成功。很多讀者回憶,小時候真的仔細數過目錄,根本沒有十萬個「為什麼」,只有幾千個。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受歡迎
    2008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五版(新世紀版)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1960年,我有幸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之一,從此與《十萬個為什麼》結下不解之緣,參與從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寫作。回顧《十萬個為什麼》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對於當今出版科普讀物也有些許有益啟示。
  • 葉永烈左邊有「十萬個為什麼」沒有人陪我們漫遊未來
    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萬個為什麼》。你在第一本科幻小說裡讀了什麼?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小靈通漫遊未來》。似乎不久前,我們還在孩子,在十萬個為什麼,探索奧秘的世界;在小靈通,見識未來的領導下變魔術。轉眼間,夢就醒了。夢中的人已經長大。但夢想家已經不在了。
  • 《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到第五版大事記
    第一版:1961~1962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出版,分為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數學、地質地理、動物八個分冊,收錄了約1500個問題。  第二版:1964~1965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二版)出版,按學科門類分為十四個分冊,比初版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系統,「為什麼」的數量達到2000多個。
  • 《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葉永烈11歲時發表第一篇作品,19歲時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21歲又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他說:「上小學時我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語文和作文考試都是40分。我沒有氣餒,五年級時寫了一首詩投入《浙南日報》設置的投稿箱。該報發表了我的首篇作品,豆腐乾大的文章引發了我濃厚的寫作興趣。」
  • 《十萬個為什麼》也上網了:有問題問十萬
    □晨報記者 徐 穎  還記得伴隨我們成長的《十萬個為什麼》嗎?無論你是當年的孩子還是現在的家長,很多人家中都有這樣一套《十萬個為什麼》。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家長總會說「去看《十萬個為什麼》吧,那裡能找到答案。」
  • 《十萬個為什麼》「變臉」引關注
    對很多人來說,提到科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作為新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十萬》已經成為中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被稱為是「一套傳承科學並且經久不衰的國寶級圖書」。「在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套科普讀物能像《十萬個為什麼》那樣經得起如此長時間的檢驗,並產生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院士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