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
■尹傳紅
8月13日,《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出版座談會在上海舉行,包括國家領導人和20多位院士在內的240餘人出席,場面甚為熱烈。筆者置身其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也是讀著《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而設在禮堂廊道展臺上的《十萬個為什麼》各個時期的版本,則勾起了不同年齡段的許多與會者溫馨的回憶。
「為什麼」的來由
著名作家葉永烈是看著《十萬個為什麼》(以下簡稱《十萬》)「出生」、「長大」的一位科普界前輩,也是《十萬》第一版最年輕並且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他同時還是唯一一位參與《十萬》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他在2000年時曾經請少年兒童出版社當年負責編輯《十萬》的第三編輯室主任王國忠回憶《十萬》的編輯經過。
據王國忠回憶:1958年「大躍進」時,少年兒童出版社出書的數量也跟著「大躍進」,比往年增加了許多,但質量同時也大幅度下降。這樣,在1959年迎接十周年國慶時,社裡竟然拿不出像樣的書來。於是,出版社決心吸取「大躍進」的教訓,出點有質量的書。編輯們在學校裡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們愛問「為什麼」。
由此,他們從1959年年底開始,便準備著手編一套問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學叢書。當時,為了給這套書取一個響亮的名字,編輯們想出了20多個書名,寫在第三編輯室的黑板上。最後,大家不約而同選中了「十萬個為什麼」這個名字。這是借用了伊林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的名字,也受《科學畫報》的「為什麼」專欄的啟發。
伊林是當時廣有影響的蘇聯科普作家,他那本只有5萬字的《十萬》初版於1929年,是一部完整、連貫的科普作品。它採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提出了饒有興味的問題,並進行淺顯易懂、富有啟發性的解釋。跟伊林的《十萬》有所不同的是,王國忠他們設想的《十萬》是各篇獨立的科學小品集,篇幅也比前者要大。
類同於「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十萬個」也並非實數,在俄語中它用以形容數量之多。伊林拿來做書名,亦是虛指,它或許又是取自英國作家、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一個詩句:「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不說話的老師
1961~1962年,《十萬》第一版陸續出版,它分為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數學、地質地理、動物8個分冊,共收錄了1484個「為什麼」,總計105萬字。
1962年6月19日至7月9日,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建議,給每位共青團中央委員發一套《十萬》。胡耀邦說:「每個人要從中學點知識。」
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十萬》第一版共發行了580多萬冊,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962年 3月21日的《解放日報》報導了當時的「盛況」,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
「許多人寫信給少年兒童出版社,熱情洋溢地稱讚她,用『愛不釋手』來形容自己對這部書的歡喜。少年讀者感謝她『告訴我們知識,幫助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秘密』;有的人更把它稱為『不說話的老師』。」
影響幾代人
《十萬》第一版一炮打響,並且廣受讚譽,令出版社備受鼓舞。與此同時,出版社收到了數千封讀者來信。他們提出了5000多個問題,要求給予解答,並收進書裡。全面修訂《十萬》隨即提上議程。
1964~1965年,《十萬》第二版出版,按學科門類分14個分冊,比初版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系統,「為什麼」的數量達到了2000多個。在審稿人名單上,出現了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蘇步青等著名科學家的名字。為保證科學內容準確,還聘請了諸多著名科學家擔任顧問,為每個分冊審稿。
1970~1976年,《十萬》第三版出版。這一所謂的「文革版」分21個分冊,為適應當時「形勢」加進了很多工農業生產技術知識。
這一版《十萬》的封面設計也體現了政治色彩:上方是工農兵高舉「紅寶書」的形象,下方則是分冊名稱;而書中對每個問題的回答,幾乎都要首先引用毛主席語錄和馬恩著作。儘管如此,在那個書荒的歲月裡,這套大型知識讀物還是成了當時許多渴求知識的青少年的精神食糧,8年時間裡出版發行多達3700萬冊。
1980年,《十萬》第四版發行。這次修訂以第二版為基礎,分為14個分冊。1993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又編輯出版了10冊「續編本」,至此,24個分冊全部出齊。這一版賣出了3000萬冊。
1999年,《十萬》新世紀版(第五版)出版,全12冊,刷新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著重補充了諸多新的科學技術內容,涉及50多個學科,包含了3000多個「為什麼」,總計300餘萬字。此外,對每個「為什麼」設立了關鍵詞,並編排了索引。這一版至今銷售了720多萬冊。
2013年8月,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院士擔任總主編,一套18卷本、600餘萬字、7000餘幅圖片、16開本的全彩色圖文本《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出版。這一版《十萬》可謂聲勢浩大:11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擔任編委,20多位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家擔綱分卷主編和副主編,具體負責組織相關分卷編纂工作,40多位院士親自撰稿。同時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700多位優秀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參與編寫。
作為新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一套傳承科學並且經久不衰的國寶級圖書,《十萬》已經成為中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在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套科普讀物能像《十萬》那樣經得起如此長時間的檢驗,並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
《中國科學報》 (2013-08-16 第14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