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葉永烈講述《十萬個為什麼》的秘密
□文/本刊記者 白玉磊 沈茸茸
在中國,《十萬個為什麼》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書。自從1961年4月出版以來,累計印數已超過1億冊。作為唯一參與過第一版至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的作者,葉永烈對這部「超級暢銷書」的背後故事了如指掌。2013年12月20日,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記者採訪了作為嘉賓前來參加會議的葉永烈,聽他講述了《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秘密。
為《十萬個為什麼》挑大梁
很多人都問過葉永烈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機遇使得他20歲時就能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葉永烈曬出了他上小學時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作文40分,語文40分。這不由得讓人們感嘆,一個作文不及格的學生是如何成長為一個作家的?
葉永烈回憶說,小學五年級時發生的一件事,使他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有一天,他路過當時的《浙南日報》,看見門口有個綠色的投稿箱,於是就心血來潮寫了一首詩投了進去。幾天後,葉永烈放學回家,剛一進門,父親就拿著報紙興奮地告訴他:「你的詩登出來了!」自此,寫作成了葉永烈的愛好,陸續發表了不少的詩歌、小說。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後,葉永烈還是喜歡寫文章,他開始用文學筆調去描述化學。一天,他逛新華書店時,買了本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塑料的一家》。這本書給了他莫大的啟示,因為他寫的化學小品大都關於有機化學,而有機化學的「主角」是碳元素,於是他忽然有了「靈感」:為何不寫一本講述碳的科普故事書?就這樣,他花了半個多月完成了《碳的一家》,寄給了少年兒童出版社。幾個月後,他平生第一本書出版了。
葉永烈自認為他的運氣非常好,因為當時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曹燕芳正在編寫《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由於《碳的一家》文筆活潑,曹燕芳就邀請葉永烈參加寫作。他就寫了5個「為什麼」寄去,曹燕芳一面熱情地給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並鼓勵他繼續寫下去。結果,《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個人就寫了163個。
接著,葉永烈又為《十萬個為什麼》的天文氣象分冊寫了27篇,為農業分冊寫了89篇,為生理衛生分冊寫了43篇。就這樣,葉永烈成了《十萬個為什麼》初版本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初版本最初出5卷,共971個「為什麼」,他寫了三分之一。
叢書出版後,少年兒童出版社收到了數千封讀者來信,提出近5 000個問題,要求補充進書裡。為適應讀者需要,出版社很快就出版了《十萬個為什麼》第二版。之後,又陸續出版了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和如今的第六版。
26832
葉永烈給《科學大眾》雜誌題字
《十萬個為什麼》這個書名從哪兒來
其實,《十萬個為什麼》這個書名並不是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首創,蘇聯著名的科學文藝作家伊林就曾寫過一本《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在上中學時就看過這本書,並有著深刻的印象。葉永烈後來寫《十萬個為什麼》,也受了伊林很大的影響。湊巧的是,伊林也是化學出身。
不過,「十萬個為什麼」真正的首創者是19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小說家、詩人吉卜林。吉卜林寫過這樣的詩:「五千個在哪兒,七千個怎麼樣,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為何一炮打響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能夠一炮打響,葉永烈認為,這是因為這套書題目內容廣泛,每篇文章短小精悍,雖然是以少年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但由於內容生動活潑、深入淺出,所以青年讀者甚至成年人也喜歡。
在關注《十萬個為什麼》的人們之中,還有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葉永烈在2011年出版了長篇傳記《錢學森》,為此曾多次採訪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錢永剛回憶說,他在上中學的時候,他的爺爺託人從上海買到一套第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錢學森看了之後,認為值得讓錢永剛看。正值暑假,錢學森規定錢永剛每天必須看40頁,並對他說,「看不懂就問我」。
科普書應該是青少年閱讀的「主食」
如今,《十萬個為什麼》在科普讀物市場上仍然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這既讓人感到高興,又讓人覺得遺憾,因為這種狀況一方面證明了《十萬個為什麼》的經久不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當代科普精品圖書的匱乏。究其原因,葉永烈認為是現在的科普寫作出了問題。科普寫作,視角要新,必須掌握第一手資料,或者是在第二手資料上進行再創作。而現在的科普書,大部分是由第二手資料拼湊而成的。
在葉永烈看來,科普讀物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起的作用不應只是「點心」,而應該是「主食」。通過閱讀,給青少年一種科學的啟迪,讓他們產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真正獲得科學知識。
26831
人物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1960年,葉永烈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1961年完成《小靈通漫遊未來》。1983年之後,開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截至2013年10月,葉永烈共出版各類文學作品150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