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燈冷硯照窮愁」,從古代硯文化看中國文人的精神後花園

2020-12-15 華太師

世界古代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歷數世界各民族的文字發展史,只有古代中國人,把寫字用的筆墨紙硯,當做寶貝,叫做文房四寶,甚至由此衍生出來各種各樣的文化,例如筆文化、墨文化、紙文化、硯文化等。

如果說朝堂和戰場,是中國文人施展自己「提筆安天下,上馬定乾坤」的外部場所的話,書房和文房四寶,可以說構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後花園。

那麼,這種以硯文化為代表的文化現象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如果說硯文化是讀書人的精神後花園的話,這個花園存在的原因和需求又是什麼?

在古代書寫材料貴重和知識壟斷的大背景下,不免產生知識崇拜,古代硯文化也因此興起

中國古代,筆墨紙硯之所以能成為文房四寶,固然有很多文人主觀的因素,但究其根本,是客觀上筆墨紙硯的匱乏,或者說質量上佳的筆墨紙硯的匱乏。

雖然造紙術發源於中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科技的限制,造出來的紙只能是勉強能用,而那些專供皇家的上品紙張,也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工物料,其本身的價值,在封建王朝早期就足以稱得上「寶」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澄心堂」的紙,其價格堪比黃金。

圖丨宋代蔡襄《澄心堂帖》

關于澄心堂紙,《江南通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南唐主好蜀紙,得蜀工,使行境內,惟六合之水與蜀同,遂於揚州(六合當時屬於揚州)置務。」

這種由一位皇帝親自主導製作的紙,有多貴呢?宋朝時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曾有詩寫道:

「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

意思是說,雖然澄心堂的紙有了,可是誰捨得在這上面寫字呢?歐陽修不僅是文學家,還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宰相,連宰相都捨不得用的紙,其價格可想而知。

同理,硯臺也是一樣的,在古代,上好的硯臺,千金難求,不僅從材質用料上都非常講究,還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宋何薳著的《春渚紀聞》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一日上與蔡京論書艮嶽,復召芾至,令書一大屏……芾書成,即捧研跪請曰:此研經賜臣芾濡染,不堪復以進御,取進止。」

米芾作為宋代著名的大書法家,為了一方好硯不惜跟皇帝耍無賴,可見硯在文人眼中的重要之處。

圖丨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

可是再好的東西,如果對人沒用,也是沒有價值的。那麼皇帝、宰相,以及在封建王朝時期佔據社會統治地位的士大夫階層,為什麼會這麼執著於對筆墨紙硯的追求呢?

從其根本上來講,是因為對知識的崇拜。因為筆墨紙硯,是創造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載體,所以它們才顯得珍貴,尤其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能夠讀書識字,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不要說唐宋時期了,就是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中國的文盲率還是九成多,可想而知讀書人的珍貴,知識的珍貴。

所以,古人讀書前焚香沐浴,以及對筆墨紙硯的追捧,實質是對知識的渴求。硯文化存在和發展,也是古人對知識崇拜的產物。

文房四寶是古代文人自發形成的「圈子文化」的表現,是文人階層將自己與普通人區分開來的價值壁壘

正是在這種知識極為匱乏的條件下,相應的讀書人也就成了珍稀動物。那麼怎麼能彰顯這種與眾不同的珍稀呢?畢竟讀書人不是熊貓,造型別致還會賣萌,他們跟普通百姓在外在上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一個鼻子兩隻耳。

而硯文化以及文房四寶的存在,客觀上就充當了讀書人與其他階層劃分的一個標誌。人都是需要存在感的,古代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作為特權階層的讀書人,他們正是通過硯文化這種形式來彰顯自己的不同,形成只在讀書人中間盛行的「圈子文化」,在實質上,造成文人階級區分於其他階級的價值壁壘。

圖丨文人階層的「圈子文化」

其道理就如同皇帝說自己是上天之子,藉以統治人民一樣,是一種人為的地位階層劃分。用硯文化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對文人來說,至少有幾方面好處。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高大上。作為讀聖賢書的讀書人,自然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喜歡錢,就算是喜歡也不好明著說。硯文化就不同了,它既能代表很多人渴求的知識,同時又不是金銀這種俗物,有損讀書人的身份。

其次,一個階層想要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必須得是階層內部都熟悉,但階層外卻一知半解的情況,否則你懂的大家都懂,你喜歡的大家都喜歡,還有什麼特別呢?

這樣看來,還有什麼比筆墨紙硯更合適的對象呢?十年寒窗苦讀,整日裡都對著案牘勞形,所看所想所接觸的,就是筆墨紙硯,讀書人對這個太熟悉了。同時,非讀書人群體很少有人去鑽研這些東西,完美的滿足了讀書人的需求。

圖丨硯臺完美表達了讀書人的價值追求

更巧妙的是,以硯文化為代表的雅致文化,給讀書人內部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完美的靶子——就好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從業者開口必提人工智慧一樣。古代讀書人見面,大家都還不是很熟,聊詩詞歌賦雖然很好,但也指不定對方不善此道,要是聊岔劈了豈不是很尷尬?

但硯文化就不同了,不管你有沒有一方好硯,至少你得是有硯的吧,平常都怎麼使用,那種硯配那種墨寫出來的字更好,而這些,就構成了中國硯文化的初級內涵。

如北宋何薳著的《春渚紀聞》裡,就記載了一次讀書人一起品硯的故事:

「餘過嘉禾王悟靜處士,坐間有客懷出蓮葉研,端石也。青紫色,有二碧跟,活潤可愛。形制復甚精妙,正如芳蓮脫葉狀。其薄如五六重紙,大如掌。磨之索索有聲,而墨光可鑑也。」

由此可見,硯文化,正是古代文人交流時的一個重要話題。

綜上,可以說以硯文化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文化的盛行,即是硯本身的藝術價值的體現,也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刻意營造的結果,是讀書人用來區別自己和普通人的手段,也是他們內部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話題。

硯文化既是在文人現實生活中案牘勞形的自我紓解,也是對統治者文化強壓政策的逃避與發洩

除了個體的存在感之外,中國古代文人當然也不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這個時候,硯文化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文化,就是他們精神上的後花園。

首先,你想要「兼濟天下」,當然不是說隨便讀兩本書就可以的,你還得經過科舉制度的層層選拔,十年寒窗苦讀,才能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

在講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代中國,讀書人是個例外,他們必須三更燈火五更雞,才能走過科舉的獨木橋。那麼在無數個夜晚陪伴他們的是什麼呢?

圖丨寒窗苦讀的讀書人

紅袖添香嗎?當然不是,且不說有多少讀書人有讓紅袖添香的實力,就算是那些豪閥士族,對讀書人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不說是青燈古佛常為伴,但陪著他們的,也就只有筆墨紙硯了。

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集》的序中寫到:

「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樂,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端硯湧巖泉,焦桐鳴佩玉,不知身居塵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以科舉制為目標的高強度的學習下,硯文化就是讀書人自我紓解的一個方式,將其謂之讀書人精神世界的後花園,實至名歸。

另一方面,從歷史的長軸來看,硯文化雖然發端很早,但真正大行其道,還是在明清兩代,這是因為明清都是中國封建王朝制度的集大成者,高壓下的統治不僅是對於普通百姓,讀書人也波及其中,而且比百姓更有過之。

圖丨明清文化專治波及讀書人

至少百姓不會因為一句話說的不對就被拖出去廷杖,至少百姓不用面對「文字獄」的威脅。在這樣的政治現實之下,讀書人只能尋找安全的,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的紓解方式。

基於此之上,硯文化作為讀書人的精神後花園,實質是他們一個避難的場所。如果世道清明,聖君在上,那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昏君在位,奸臣當道,至少讀書人還可以躲在書房裡,自得其樂。

綜上,中國古代文人對硯文化以及文房四寶的追捧,即是筆墨紙硯自身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價值體現,更是在知識壟斷的年代裡,廣大下層讀書種子對於知識的崇拜形成的。

硯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也是士大夫階層作為統治階層與普通百姓區分的主觀選擇,是士大夫們追求高雅的情趣導向。同時,硯文化作為讀書人之間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他們加深彼此認同的方式。

同時,以硯文化為代表的書房文化的盛行,也是在封建集權統治下的讀書人,為自己開闢的一方避風港,是他們面對殘酷的政治現實時的一種寄託。

參考文獻:

《春渚紀聞》

《洞天清錄集》

相關焦點

  • 從硯銘看硯文化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之中,得一方佳硯,是文房必備,若有名人硯銘,則更是身份的象徵。佳硯配佳銘,方能體現硯臺的文化所在,故佳硯難得,佳銘亦難得,佳銘若出自名人之手更為難得。在硯銘出現之前,硯臺的功能主要是研墨作書,是一種實用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硯銘應運而生,硯銘更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的情懷。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墨的用法:在古代主要流行墨的用法便是硯墨,這是在古代電視劇當中最為常見,比如在《紀曉嵐》當中又怎麼一個片段曉嵐寫字是讓人拿筆拿墨,其中墨便是別人硯好的墨,硯墨可以使幹墨溼潤化便於墨的長期使用,你像蘇軾曾經留下有關墨的詩歌、可見古人對墨的重視以及喜愛。
  • 端硯:傳承千年文化精神 成就「中國硯都」肇慶
    中國文人傳統、書寫文化薪火相傳,文房四寶是其中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最重要的見證物。然而,筆不能耐久,紙易酥脆,墨陳則無膠性,惟有硯臺性質堅固,可以傳萬世而不朽,故成為中國書道乃至人文傳統最堅固的守望者。  端硯之名崛起於唐初,中唐時端州所產的石硯已風行全國,它四大名硯之首的地位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奠定的。
  • 文人的精神世界!
    對一些大眾收藏者來說,一說到文玩,他們多少會感覺到有點突兀,有的人甚至在心裡想:文玩文玩,不就是古代文人的玩具嗎?實際上,文玩是書房文化的衍生品。明清以前,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明清以後,文房用具的品類架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出現了與傳統「文房四寶」相配套的其它各種文具,譬如筆架、筆洗、墨床、硯滴、水呈、臂擱、鎮紙、印盒、印章等等。
  • 藏硯應遵循傳統文化「正脈」
    收藏硯臺應遵循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脈」,講究文人氣息,不應過分追求工藝的繁複和花哨。專家論道撰文:記者郭曉昊本期專家:黃海濤,現為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廣東省硯文化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員、中國硯研究會春秋硯社社長。隨著人們對中華文明深層次文化現象的挖掘,硯學和硯文化日益得到世人的重視。在收藏領域也逐漸由所謂「雜項」,升位為專題收藏的主流。
  • 黃海濤 與美麗「硯遇」
    他還收藏了很多唐代出現、造型非常特別的箕鬥形硯,也叫風字形硯。   而宋硯也是黃海濤極為推崇的,「宋代是中國硯臺發展的第三次高峰,宋代的硯主要特色在於文人參與治硯,使得中國硯臺的風格定下來,也是中國硯臺發展的轉折期。在此之前,中國是工匠治硯。」他認為,宋硯的優點在於簡約、冷峻、峭拔,硯出劍鋒。「宋代是文人治國時代,與皇帝分權而治。在我想像中,宋代文人手裡的硯是一把出鋒的寶劍。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隋代是我國科舉制度的起源時期,隨著科舉的興盛,促進了隋唐文人階層的出現,於是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這些文房用器早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 古人好古,讀先賢書,重歷史經驗,發思古幽情,追求會古通今的樂趣。書畫真跡、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書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
  • 海南周刊| 中國硯臺博物館奇妙之旅:穿越古今 讀懂硯文化
    &nbsp&nbsp&nbsp&nbsp7月28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副會長、硯文化學者、硯臺收藏家火來勝與中國幹細胞集團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共同建立的中國硯臺博物館揭幕。這個博物館仿佛是一臺「時光穿梭機」,讓我們輕鬆跨越時空,去讀懂硯臺之美,去了解硯臺蘊含的獨特文化,翻開硯臺背後的故事。
  • 章放童:宋代文人如何選一方佳硯
    適用為本 宋代文人繼承了中國自先秦以來對造物藝術必須「致用利人」的基本原則,首先強調硯臺的實用功能。 硯學家米芾在《硯史》的「用品」條中,就明確指出:「器以用為功。玉不為鼎,陶不為柱。
  • 章放童:宋代文人如何選一方佳硯
    適用為本宋代文人繼承了中國自先秦以來對造物藝術必須「致用利人」的基本原則,首先強調硯臺的實用功能。硯學家米芾在《硯史》的「用品」條中,就明確指出:「器以用為功。他在《書唐林夫惠硯》中就寫下了自己的看法:「硯極佳,但小而凸,磨墨不甚便。作硯者意待數百年後,硯平乃便墨耳。」不過,蘇軾是從凸心硯「磨墨不甚便」的角度評論的。而黃庭堅評騭的是「內外壁立」的深池硯。他在《金巖石研說》中寫道:「初,石工不善作墨池,內外壁立,出墨瀋難,又常沮洳敗墨。元符三年二月,嘉州李堯辨為予琢兩石,壁皆陵夷,乃便是。」
  • 佳展延期 同好延禧:韓天衡美術館古今硯文化特展續篇
    著有《文玩賞讀》《硯印賞讀》《珠聯璧合之美——中國古代漆器與琺瑯器精品選》《澄懷觀道---歷代文人香具》《紫電安邦---中國歷代武備文物》《朽兮不朽---三百芙蓉齋文房》《他山之玉---域外高古印特集》《蘭室長物---歷代文房藝術》等。
  • 意在象外情在境中|硯硯|弘一大師_鳳凰文化
    一方硯作,繁工瑣刻而意趣淺陋,匠氣十足,屬匠人硯,未脫工藝品範疇;一方硯作,刀法高妙,點石成金,意境深遠,方可稱從工藝品上升到藝術品的高度。這就是文人畫歷來為畫史的主流,同理,文人硯也是硯史主流的原因。藝術品的意境所要表現的本質特徵是「生命律動」,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 中國古代文化,文人畫作,吳鎮山水
    本文乃作者江郎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所謂學問,它的內向形式,指的主要是以安身立命為目的的正心、誠意、修身、養性等倫理道德觀念和規範;外向形式,指的主要是以安邦治國為目的的經世致用之學,與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有差異的。
  • 古代繪畫藝術中的重要意象——竹子,承載著中國文人的精神
    竹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個意象。竹子象徵著中國人對價值追求,象徵著中國古人剛正不阿的氣節追求。自古中國詩人就喜歡詠竹,常常以竹自比,竹子於是便承載了中國文人的精神傳承。在這裡我主要談談竹子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神韻和竹子所象徵的中國文人精神。
  • 心有文兮硯方潤:無極齋治硯記
    他認可我的這種思路,他知道這是年輕一代藝術工作者變化對中國傳統致敬,他也有義務把這種傳統交給我們,在我們身上繼續延續下去,所以我們現在更要尊重於傳統,在傳統基礎上邁出那麼一小步,又具有一個創新精神,做具有時代感的一個工藝品、藝術品。所以我們現在做的每一件東西是新的,但可能過十年二十年它就會變成一個傳統。我不但希望它變成傳統,我還希望它變成經典。」無極齋如是說。
  • 中國古代最具文化底蘊的是文房四寶,從何時開始使用
    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稱,筆墨紙硯則被譽為文房四寶。作為文明的載體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用於書法、繪畫的文化藝術工具中,文房四寶備受文人的喜愛和珍藏。本文就介紹一下古代文房四士的那些雅稱或發展歷史。
  • 默默談文房——文人精神文化的圖騰-筆筒
    ,這種精神若能化作具體的物品,出現在眼前,效果就很明顯。筆筒應該是竹木材質在前,瓷製在後。明代筆筒竹木居多,入清以後,瓷筆筒風行,品種應有盡有,在康熙一朝達到高峰。不遠處怪石聳立,石後出一蒼松挺立,直出筒壁,又有枝丫斜下而出,呈合抱姿態。人物、巖石採用高浮雕技法,松針則為淺浮雕,衣紋、石痕又用陰線刻之。背面留白處陰刻款識:「特訪杳蒼信蹇行旾蒼中 宗玉」,字形周正。
  • 中國文房四寶|留存千年文化,筆墨紙硯中的情懷,凝聚匠心精神
    近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文房四寶》這本書記錄著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的文房四寶,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芒。文房四寶作為文人墨客書寫工具,也代表著文化載體,更是藝術本身,是古代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情結所在,同時又作為一種藝術而精彩紛呈,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也是世界彌足珍貴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
  • 苴卻硯:中國「彩硯」的國風傳奇
    它多側面地反映了古代中國文人的思想抱負與審美情趣。這些古代文具既是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情結所在,同時又作為一種藝術而精彩紛呈,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筆墨紙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唐代以來,四大名硯應運而生——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
  • 各種奇葩的古代名硯欣賞
    原標題:這麼奇葩的硯臺 古代文人怎能不愛讀書寫字   烏龜,簸箕,竹根烏龜,簸箕,竹根,臥虎……這些造型精妙的硯臺陪伴著歷代文人墨客,成為他們生活和創作中不可缺少之物。   硯臺不僅是書寫工具,也是可藏可賞的藝術品,一個書齋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