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魚:何不讓簡體繁體漢字共存

2020-12-19 搜狐網

  江小魚:何不讓簡體繁體漢字共存

  算不出的「變體成本」

  撰稿·江小魚

  回顧漢字的發展歷史,正式場合有穩定的正體字標準,而非正式場合可以較為隨意地書寫,漢字的象形特點,可以讓書寫者寫字如作畫,可以注入情感,這也是漢字書法成為一門藝術的重要原因。

  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愈加廣泛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也慢慢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而有關中國漢字的簡繁體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有些人認為中國漢字簡化是非常必要的符合形勢的改革,因為簡體字容易辨認和書寫,便於推廣普及,節省了人們大量的時間。甚至有人從環保角度,認為節省紙張和墨水,有利環境保護。另一些人則認為,漢字的簡化是文化的倒退,非但削弱了美感,並且容易引起混淆。目前兩套文字體系並存,大陸簡體,香港、臺灣等地區還是繁體傳統,這樣不方便交流。他們認為恢復繁體字的法定地位刻不容緩。

  雙方各執一詞,觀點正確性卻未必經得起推敲。譬如很多人認為簡體字由於筆畫少,相對容易記憶,更容易為初學者掌握,有利於對外推廣。然而,由於漢字獨特的象形結構,繁體字的數量比簡體要多,兩個完全不同意思而對應同一個字的情況會減少很多,如「骯髒」和「肝臟」、「太后」和「以後」、「頭髮」和「發展」裡頭的幾個字,繁體字是各自不同的,也更為符合漢字獨特的象形特點。初學者掌握了基本的結構和字根之後,對繁體字的學習和辨認是更為容易一些。簡體字雖然筆畫減少了,但是由於一字更加多義,對於原本為英語語系的人來說,恐怕是更加混亂。特別考慮到如今是信息化時代,繁體字雖然在書寫上相對耗時,但經常拿筆寫字的情況已經很少見,外國人恐怕就更少了。最常使用的是在閱讀上,過了開頭的識字一關,對於外國人來說,顯然,閱讀繁體字會比簡體字速度要快,因為減少了辨認關聯詞的時間。而在電腦輸入速度上,兩者是基本沒有區別的。

  那種認為漢字是國粹、是民族的象徵,因此一點也不能改變的觀點也是過於輕率的。事實上,歷史上官方採用的漢字標準並非一成不變,從小篆到隸書,直到楷書,因為很好地保存了古文字的形、音、義特點,才延續一千七百多年沒有多少變動。目前我們使用的大量簡化字,很多都是收集民間廣泛存在的手寫格式而成的,而這些格式其實很早之前已經出現,但一直是用於書法和快速手寫記錄上。也正是因為正規字體已臻成熟之境,人們私底下書法和記錄的手寫體,經歷一千多年,也沒有改變正體字的構造和形狀,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的出版物還都是使用正規格式。這實際上是節省成本的市場自發選擇:以法定的楷書為正體,容易學習、辨認,而在實際使用的時候,發展起來便於快速書寫的各種書法格式,如行書、草書等等。它們並行存在於歷史長河之中,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漢文字文化。

  反思歷史,上世紀初許多人認為漢字是落後的象形文字,而拼音文字才是科學和先進的,受此影響,當時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其最終目標是拼音化。如今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觀點的荒謬性,然而,由於簡化字已經是既成的事實,之前數十年改革過程的投資,包括對大量人員的培訓,包括幾十年來的印刷資料,大到圖書館藏、國家檔案資料,小到每一個人都要使用的人民幣和身份證,都印有漢字。一個城市,由於公共汽車線路變化而更換相關標誌的費用就已經高得驚人,如果通過國家法令,驟然取消簡體字,回復繁體字的官方地位,其成本無疑會是天文數字。

  因此,華語社會不妨抱以寬容之心,讓目前的簡體繁體兩套漢字模式並存,就如同現在可以並存橫豎兩種排版形式一樣。帶有英文和阿拉伯數字的文字,豎排是不科學的,而一些古典文化的書籍,筆者就基本上非豎排繁體不買了。重要的是要允許出版商自由選擇排版模式和簡繁體字形,相信藉助市場之力,更多的學界精英會總結經驗,提出更為合理的改良方案,出現第三個方案亦未可知之。-

(責任編輯:王偉)

相關焦點

  • 新加坡為什麼將繁體漢字換成簡體漢字?
    我一個朋友就是以這種形式去新加坡玩了幾天,回來告訴我說新加坡不用繁體字,也和我們一樣用簡體。我很驚訝,驚訝的是在異國他鄉竟然還有人使用中國漢字,於是上網一搜,果不其然,漢子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而且還是簡體字。
  • 【漢語教室】簡體與繁體
    第六十三課 簡體與繁體今日海峽兩岸使用的方塊字漢字,一是簡體,一是繁體。顯然,簡體是為了書寫簡單,節約時間。但有人認為,繁體保留了造字的原創信息,便於理解。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最近有人在微博上發聲,認為大陸過半人看不懂繁體漢字,「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果真如此嗎?從本課起,我們一起來討論簡體與繁體兩種漢字,孰優、孰劣?能不能規範、統一? 本課以「發」字為例:發字,繁體寫作「發」。
  • 新加坡人為何使用簡體漢字,而不是繁體?原因有兩點
    新加坡的官方文字是英語,它們的語言也主要以英語為主,英語是它們的教學語和通行語,佔據了主導的地位,排名第二的就是華語和漢字了,畢竟歷史背景在那裡擺著。新加坡官方目前所使用的漢字是簡體漢字,而民間則有簡體和繁體混合使用的情況,他們的這個簡體漢字標準來自中國大陸,而在這之前,他們也曾自己建立過一套漢字簡化的標準。
  •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有著獨有的魅力文化,中國的漢字也是有著不一樣的美,到了現代,我們的漢字已經演變成簡體的形式,而且被普及使用,但是去過臺灣香港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在當地很多站牌或者他們書上普遍的還是使用繁體漢字,這就讓很多人很疑惑了。
  • 繁體、簡體不可通用的100個漢字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每天都有精彩篆刻內容繁體
  • 簡體繁體和網語之爭
    簡體繁體和網語之爭 2008年03月20日 16: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   中新網3月20日電 香港大公報20日刊登署名文佳的評論文章《簡體繁體和網語之爭》說,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字是否需要「廢簡復繁」成為內地文教界近來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網絡文字極速在新生代中蔓延,令漢語規範變得更加艱難。
  • 5000簡體漢字改繁體報導屬媒體誤傳
    [內容速覽]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所所長姚喜雙證實,「5000簡體字將改為繁體」的消息為誤傳,中方並未和日方、韓方達成統一文字的協議。    本報訊 (記者 王一波)前天,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所所長姚喜雙向本報證實,此前多家媒體轉載的「5000簡體字將改為繁體」的消息為誤傳。    11月3日,韓國知名媒體《朝鮮日報》發表消息《韓中日學界就「統一漢字」達成協議》稱:國際漢字研討會「首次由國家機關教育部主辦,表現出中國的自信心。
  • 繁體與簡體,是趨勢不是政治
    一,由繁入簡是漢字文字發展的基本方向漢字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草書、隸書、楷書到行書的發展,基本方向和大趨勢是由繁入簡。秦始皇的「書同文字」,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最成功的漢字簡化字運動,將大篆簡化為小篆,再將小篆簡化為隸書。
  • 讀書瑣記,不可不說的,漢字繁體與簡體的正謬
    「雲」繁體作「雲」,而在繁體使用中有兩個涵義:雲彩、雲雨、雲南,用作「雲」;而子曰詩云則用作「雲」。這兩處都是人云亦云之「雲」,因而言先生給予訂正。讀來,除了對言先生學識淵博、讀書認真的敬佩,也引發了對於漢字使用的一點想法,即是關於漢字繁體與簡體的正謬。
  • 繁體字還分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網友:這麼麻煩為何不用簡體
    繁體字還分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網友:這麼麻煩為何不用簡體   文字是一個文明最根本的存在,從古代倉頡造字,到現在的中文簡體,漢字在經歷千百年的發展後,在形態上面逐漸的趨於穩定,不再發生大範圍的變化。
  • 《蘭亭序》裡簡體「於」和繁體「於」同時出現,這是穿越了嗎?
    黃庭堅書法裡簡體「東」和繁體「東」同時出現,這是穿越了嗎?今天小編帶大家聊一下漢字那些事。先從一件書法作品開始講起,就是大名鼎鼎的《蘭亭序》。按照道理,簡體繁體的「於」不應該同時出現啊。王羲之《蘭亭集序》大家都知道,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甲骨文就是按照事物的形狀創造漢字,所以整個寫法也會很複雜
  • 漢字應該回歸繁體
    《中國全史•漢字史》中寫道:「從殷周之古體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向著簡易的方向進行,可說是沒有間斷。」有研究指出,現存的漢魏以來陶器、碑刻、書帖上,簡體字時有所見。例如,出土於敦煌的漢簡中,就有簡化的「書」;成文於南朝的《千字文》,也出現了簡化的「漢」。對此,北京大學教授郭銳就曾表示,漢字自產生以來就大體有簡體和繁體兩個系統,同一個字可能有兩種字體。
  • 簡體繁體各有優缺點,讓大家自由去選擇吧!
    中經網友:繁體字雖然字體優美,但不利於書寫!我們現在只要能達到認識繁體字就可以啦!    中經網友:建議規範簡體字,但不建議恢復繁體字。有些簡化得不太成功的字可以重新規範簡化。    中經網友:繁體字含義更為準確,字形交代得很清楚,更符合漢字的本質特點。    中經網友:漢字的精華和意蘊都凝結在了繁體字。我贊成恢復繁體字。    中經網友:易用性來說,還是簡體的好!不過繁體字是祖宗留下來的,我們也不能拋棄!
  • 用簡體還是用繁體 海外中文學校陷「兩難」
    反對方稱,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其實質是對文字演變進步的否定。對此,官方迅速做出回應,稱簡化字使用規定不會調整;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表示,教育部要依法行政,語言文字有法。圖為新華字典上的簡體字與繁體字。
  • 用簡體還是繁體? 海外中文學校陷入兩難境地
    中新網4月1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今年3月中旬的北京兩會期間,許多全國政協委員發出重新振興繁體字的呼聲,其中來自天津的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的建議。而中國央視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總策劃麥天樞更是預測,繁體字最終會恢復,取代簡體字。
  • 新加坡的官方漢字是簡體而不是繁體?
    而關於華語,也做了明確規定:以普通話和簡體字做為官方的語言和文字。這個規定是由李光耀和他的內閣一手制定的,主要是基於實用現實主義考慮,無需用感情去抬高或者貶低。下面是一些背景情況:從七十年代末期,李光耀開始接觸中國,他在當時意識到中國會崛起,所以必須要傳承華人的語言優勢,減少跟未來中國打交道的障礙。
  • Word繁體簡體怎麼相互轉換
    下面介紹Word繁體簡體怎麼相互轉換。(本篇圖文底部可查看步驟操作視頻)Word繁體簡體相互轉換Word文檔功能強大,可以直接進行繁體簡體的相互轉換,還可以自定義詞典,一起來操作試試吧。第一步,選中要進行轉換的文本內容。
  • 繁體還是簡體?不過四個字——約定俗成
    要知道,這幾個加在一起才51畫的簡體字,用繁體寫出來,是這樣的—— 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 為什麼要讓中小學生來認識這樣的「臺灣烏龜」呢?
  • 繁體簡體誰好用?從韋、叢、盧、齊、應、衛等姓氏繁簡寫法比較之
    繁體好用還是簡體好用?不必多講,先嘗試寫一寫下面幾個姓氏的行書,然後對二者予以比較。簡體「韋」4畫。以點橫起筆,以短橫過渡,之後以較長的橫折鉤上挑寫豎,三者間距均勻。主筆豎頂天立地,懸針收筆。繁體「韋」9畫。橫向筆畫多,故間距要窄,否則字體拉長。
  • 天下第一的《塞爾達》中文來了 簡體還是繁體?
    這次發布的中文補丁分為繁體和簡體兩種,於是,慣例的「繁簡翻譯之爭」毫無懸念的再一次上演。直觀地來說,簡體是要比繁體更方便閱讀的。雖然大家都看得懂繁體字,但常年的閱讀習慣還是更傾向於簡體,字體上繁體也比簡體更粗。而大家最為關心的翻譯質量問題,見仁見智,大家可以自行對比,來選擇自己想要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