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弘一法師舍利塔與泉州清源山的傳說

2020-11-15 用戶霞客弟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送別》是李叔同在1914年創作,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這是一首離歌,不僅是與友人間的離別,也是與紅塵往事的離別,即將告別作為李叔同這個俗人的一生,這是一個棄世的預報。這並不是最早的預言,他在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時候,就曾寫下「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句子,可見他的覺悟是從很早就有的。我常在日本影視裡見到過「應該有這樣覺悟」的話,誠然這個「覺悟」是告別作為人的一世,但棄世出家又怎不是開始了一世?!
他是富貴人家的貴公子,風月場上的紈絝;他學貫中西,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教育家、詩人、學者,「二十文章驚海內」,紅塵中混得滾燙,正是歷盡紅塵所有才能看破紅塵,方生方死方證菩提。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從此,世間已無李叔同。
我旅行到了泉州,才知道弘一法師的靈骨塔在泉州的清源山,才知道這山上有大師的「悲欣交集」四個字。因為年輕的我只是喜歡「一壺濁酒盡餘歡」的李叔同,喜歡那個演茶花女的英俊男子,從沒喜歡過拋妻棄子的弘一。
有一天,我在找資料時看到「他在出家之前,曾預留了三個月的薪水,將其分為三份,其中一份連同自剪下的一綹鬍鬚託老朋友楊白民先生,轉交給自己的日籍妻子,並拜託朋友將妻子送回日本。」我淚目了,很久都不酸痛的心突然心酸了一下,那一刻,他對妻是有柔情的,那一刻他是悲——人生有死別生離,那一刻,人生只有兩種關係:生離、死別。那一刻又是欣——我有曾最心愛的人,並將心意傳達給了那個人,我的深情有處安放。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圓寂於福建泉州「不二祠」晚晴室,是年63歲。《清源山傳說》這本書記:火化的那一天,過化窯突然「噼樸」一聲響,一股光衝出過化窯,直上宵漢,天空出現耀眼的七彩光環,光環襯託出慈祥的「三世尊」佛祖,足有三分鐘之久。眾人為之震驚,爆發出一陣「阿彌陀佛」聲。當「三世尊」消失後,七彩光環仍久久不散,直到夜幕降臨。弟子當場撿到數顆七彩舍利子,佛教認為七彩舍利是修行的結晶,是功德圓滿成正果的說明。舍利子分成兩份,一份送到弘一法師出家的杭州虎跑定慧寺,一份就安放在清源山。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相關焦點

  • 泉州——清源山
    沿海自駕遊第12天(3月13日)上午,在泉州遊完開元寺,行駛5公裡即到清源山,購門票後汽車可開進景區。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中國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景區。我們先將汽車開到清源山的老君巖景區。據傳老君雕像是宋代利用天然巖石雕琢而成。
  • 遊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天下第一」
    到清源山,購門票後汽車可開進景區,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中國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景區,將汽車開到清源山的老君巖景區,據傳老君雕像是宋代利用天然巖石雕琢而成,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泉州人對弘一法師也很熟悉。不僅泉州城區,還有南安、晉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師都曾長期駐錫過。弘一法師將人生中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給泉州。筆者近日來到泉州,集中走訪了法師駐錫過的寺院,整理出他在泉州的行跡,希望能部分呈現出他的「南閩十年之夢影」。
  • 弘一法師李叔同悲欣交集的傳奇人生
    弘一法師弘一法師(1880年10月——1942年10月),原名叫做李叔同,字息霜,別號漱筒、演音等,祖籍是浙江省平湖。為了徹底斷絕前緣,已經成為弘一的李叔同,一直拒絕與誠子相見,只由別人轉達一句「緣已盡」。1939年10月,弘一法師在泉州承天寺舉筆題詞: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 弘一法師李叔同精彩絕倫的書法和悲欣交集的人生
    李叔同(1880年10月——1942年10月),法號「弘一」,字息霜,別號漱筒和演音,浙江省平湖人。他的頭銜非常多,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書法家和佛學家,除此以外還涉足了音樂、美術、戲劇、哲學、教育、雜學等太多的領域。李叔同生於光緒年間,其父李筱樓曾經擔任過吏部的主事,因為厭倦了官場的傾軋而辭官歸鄉。遠離仕途後,他開始經營錢莊、鹽業等生意,逐漸竟成為了津門的商賈巨富。
  • 農曆九月初四 弘一法師圓寂紀念日——弘一法師的最後歲月
    >」第二次,1935年,弘一法師在泉州患了一生中第二次大病弘一法師潤色加工草稿,並書寫刊石,以表示對「放生」善舉的支持。這是他最後的遺作。>泉州清源山弘一大師舍利塔弘一法師舍利塔內部八月廿九下午五時弘一法師又向妙蓮交代五件事:在已停止說話及呼吸短促、或神志昏迷之時
  • 從美的契合談弘一法師與泉州之緣
    弘一法師(一)近代以來,與泉州結緣的文化名人中,極有影響的一位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72年前,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及眾多的真跡、題刻和偈言、偈詩。法師在惠安淨峰寺留下一首詩,詩曰:「我來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帶給後人無盡的意蘊與緬懷。二零零二年弘一大師圓寂六十周年時,國內舉辦了三項紀念活動。
  • 一城風月向來人——與弘一法師相關的泉州
    ,了解泉州,從10月2日-6日,在泉州舉辦弘一大師在泉州的五天文化之旅「一城風月向來人——與弘一法師相關的泉州」。年輕時,他在泉州梅仁書院讀書,有緣結識弘一法師,他就寫出了《弘一法師在閩南》《息影閩南的弘一法師》等文章,並成為研究弘一法師的專家。祥老的治學、書法等都深受其影響。
  • 佛家:弘一大師絕筆「悲欣交集見觀經!」
    弘一大師就這樣安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走進了淨土的世界,真正成就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無量光明,照耀著無數淨土行人的歸鄉之路。而且,大師往生前的遺墨「悲欣交集」,亦被刻在了泉州清源山的石壁上,與大師的舍利塔對面相望,引無數世人仰望沉思,思考著「悲欣交集」裡深藏的意涵。
  •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泉州唯一的5A景區,有這位「老仙」在坐陣
    清源山是國家5A級景區,是泉州的標誌性景點。整座山最大的亮點就是位於山下的老君巖,也就是老子的雕塑,它雕刻得栩栩如生,且有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主峰海拔不過才498米。
  • 李叔同「悲欣交集」寫於哪一年?
    只是種種機緣途徑泉州開元寺,信步山道間,望見他的紀念館。獨在異鄉,從館外的碑記裡捕捉到再熟悉不過的「平湖」二字,喜出望外。可惜因修繕的需要,紀念館閉館拒客。儘管從小便耳熟能詳:「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息,字叔同,浙江平湖人,世居天津」,卻未曾探究過法師與我們平湖究竟有何種聯繫。一來是對佛法興致寥寥;二來是法師的建樹遐邇聞名,是輕易絕不敢妄言的。可為了此番不可辜負的緣分,我當下決定停留泉州細細研究。
  • 走進泉州清源山,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
    ——明·蔡清《第一山》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因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又稱「齊雲山」。清源山峰巒起伏,巖石遍布,外端內秀,以36巖洞、18勝景聞名於世,素有「南國翡翠」「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稱。讓我們共同走進清源山,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綿延群山之俊秀〗清源山有中、左、右三峰,成鼎足之勢,為古時候泉州十景之首「清源鼎峙」,餘脈綿延,層巒起伏,溝壑縱橫。
  • 《讀書》專稿|弘一法師李叔同與他的「悲欣交集」
    (《弘一大師的史略》)一九三七年弘一法師應青島湛山寺講律之聘,道經上海,葉恭綽詢問法師乘何船前往,慮其人生地疏,致電湛山寺迎接,法師得知,改乘他船前往。其深惡俗套,一至於此(葉恭綽:《何以紀念大師》)。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沒有泉州開元寺那麼大的名氣,也沒有那些商業的氣息,在寺院裡可以看到清瘦的僧人,在陰涼處喝茶的老人。(承天寺有幾處奇景,照片中有兩處:塔不棲禽,榕不過牆)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旅遊攻略」著名僑鄉——福建泉州
    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泉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泉州開元寺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藏經閣內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有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裡
  • 外地遊客必去泉州清源山,本地人卻不愛去
    泉州清源山位於泉州市的豐澤區,是來泉州旅遊必來的景點之一了,清源山因一座老子雕像而聞名世界,這座雕像始建於北宋,老子巨像老君巖是清源山石造像群最具代表的一尊,也是泉州市的重要標誌。老子像高度5.6米,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老君造像的頭、額、眼、髭、鬚等細雕傳神精緻。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線條柔而力,誇張而不失其意,渾然一體,毫無多餘痕跡。關於老子的傳說很多,泉州人說老子寫完道德經後,來清源山這裡坐化成仙,老君巖又有"羽仙巖"之稱。
  • 泉州唯一的5A景點,內有我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塑像
    人們到福建來旅遊,一般都會選擇廈門,其實泉州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泉州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目前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宋、元時期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1942年10月13日,時年62歲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圓寂。臨終前,他留下了親自書寫的「悲欣交集」四字。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四字的含義一直是世人熱議的焦點。相比對內容的解讀,弘一法師臨終時所書四字的「詭異」筆體,也一直備受爭議。
  • 弘一法師臨終絕筆《悲欣交集》,此作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淡遠
    以書布道 《悲欣交集》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法師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在多個藝術領域開風氣之先。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佔有一席之地。
  • 弘一法師與承天寺
    弘一法師(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又名成蹊、廣侯,字叔同、息霜,號漱筒、演音等,別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今河北區糧店街陸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弘一法師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