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是一種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也有「毛穎」、「管城子」、「中書君」、「毛錐子」、「龍鬚友」、「尖頭奴」等很多別稱。是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毛筆的種類很多,一般寫字的筆,大致分軟性、硬性、中性三類。軟性的筆,有羊毫、雞毫等。硬性的筆,有兔(紫)毫、狼毫、鼠毫等。中性的筆一般將紫毫與羊毫按不同比例製成比如「三紫七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
蒙恬造筆的傳說
傳說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和楚國作戰,為了讓秦始皇隨時了解戰爭的情況,他需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始皇。當時,人們都是用竹籤蘸墨,然後再在絹布上寫字來傳達信息,每次寫信蒙恬都感覺竹籤筆太硬了,寫起字來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而且墨蘸多了就會弄髒絹布。蒙恬想,能不能把筆改的好用一點。有一天,蒙恬外出打獵一連射到好幾隻野兔,蒙恬命人拿上兔子回營地,路上有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到了地上,拖出了一道痕跡。
蒙恬頓時來了靈感,他立刻返回營地,剪下一些兔尾毛,把毛插在竹管裡,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一點都不吸墨水。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沒有成功,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水坑裡。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有一天,蒙恬走出營房,經過那個小水坑時,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兔毛變得好柔軟。
他馬上跑回營房,將兔毛筆往墨盤裡一蘸,兔毛筆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也非常流暢。其實是水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是一種鹼性水,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吸墨性也變得很好,寫起字來也流暢多了,後來人們把這種用動物毛做的筆,稱為毛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韓愈《毛穎傳》
韓愈曾經寫過一篇《毛穎傳》借毛穎來抒發自己空有才華而不被重用的悲慨。古代的毛筆最初是用兔毫製成的,有鋒穎,「穎」是鋒的意思,所以毛筆又叫毛穎。韓愈用擬人手法說毛穎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鬚,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臺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曰見親寵任事。
文中寫到在秦始皇的時候,蒙恬將軍伐楚,駐紮在中山,獵獲了大批兔子,「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臺宮,聚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這正是毛筆的製作過程,罷了兔子的毛,取其毛尖,獻給秦始皇,就是暗指用兔毛做筆。賜之湯沐,暗指毛筆之沐於硯中。這個故事也暗含了蒙恬造筆的傳說,這時毛筆稱謂「毛穎」也便廣為流傳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用鉛筆原子筆等更為方便的書寫工具,代替了毛筆。用毛筆寫字也成為了少數人的愛好。寫毛筆字雖然看起來容易,寫起來也是很困難。也是一門學問,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