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在「鄉村振興」的號召下,她離開了繁華都市,結束了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回到了家鄉裡仁鄉,成為了一名返鄉興村新村幹。環境變了,但張凡卻更有激情,通過創建100多畝大棚蔬菜基地,帶動村民就業,成為了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返鄉新村幹張凡,一起來了解她紮根農村基層,為百姓致富增收的故事。
3月7日上午,在裡仁鄉河濱村的蔬菜基地裡,記者見到了張凡,此時的她正帶領村民們收割成熟的茼蒿。
裡仁鄉丁窯村黨支部書記 張凡: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所有蔬菜都通過線上,或者線下發貨的方式來銷售,昨天有客戶訂了五千斤蘆蒿,今天早上我們六點鐘就帶著工人來收割,確保在今天下午之前打包運出去。
今年58歲的胡蘭梅,從該大棚蔬菜基地建成時就開始在這裡務工,成了一名職業農民。
胡蘭梅:割菜啊栽大椒子啊之類的,一天也能賺一百多元,我們日子也好過一點了,增加家裡收入。
2018年9月,在家鄉招才引智政策的吸引下,張凡辭去了外地工作,回鄉創業,並考錄為裡仁鄉張鄭村新村幹擔任張鄭村黨支部副書記,上任後的第一個月,她便盤下村裡荒廢已久的100多畝塑料大棚,想通過創業全力發展農業,帶動當地方老百姓就業增收。
裡仁鄉丁窯村黨支部書記 張凡:入職新村幹以後,每次在組裡跑的時候,都看到一些年齡大的老人,無事可做,經濟又比較困難,這個時候我就在想能讓他們做些什麼呢,恰恰種地是他們的老本行,於是我就承包了這一百多畝的蔬菜基地,帶動他們就業的同時,也能改善他們生活條件。
想法是好的,但張凡在創業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前期對大棚蔬菜種植經驗不足,張凡栽過跟頭。
裡仁鄉丁窯村黨支部書記 張凡:作為一名90後,種地的比較少,所以當時大棚承包下來以後,不管從技術上還是從銷售上,都遇到了一些問題,前期因為沒有技術,所以我們種的蔬菜質量低,產量少,在銷售上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去年我們種植了六十多畝萵苣,當萵苣拉到市場上的時候,發現市場的需求量很少,但是萵苣也不能拉回,放在地裡會爛掉,於是我們就到附近的城市,去促銷減少了一些損失。
然而面對種植經驗不足帶來的損失,張凡沒有氣餒,她不斷學習,躬身大棚,從除草、整地、育苗、移栽,每一環節都親力親為。半年的時間,讓她從一個門外漢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新農人。
裡仁鄉丁窯村黨支部書記 張凡: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農業知識,很多事情也都親力親為,從書本上從網絡上,以及向專業的人請教,同時我們還去山東壽光去考察,存在的問題也都得以解決,通過不斷的跑市場,我們銷售的渠道也漸漸拓寬了,大棚的效益也越來越好。
目前該大棚蔬菜基地,已帶動當地50餘名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就業。實現年利潤50餘萬元。此外,張凡也經常深入農戶,訪貧問苦,10年前,楊為成因病導致雙腿殘疾、喪失勞力,加之家庭遭遇變故,這讓他一度內心崩潰、意志消沉。丁窯村村組幹部了解情況後,及時對楊為成實行幫扶,幫助解決家庭困難,引導他通過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實現增收脫貧。
裡仁鄉丁窯村村民 楊為成:像我身體一直都不好,以前經濟條件很差,自從張書記到我們村來當書記後,一直給予我們很多的幫扶,幫忙開了商店,又幫我搞蝦塘養殖,生活現在是越來越好,收入也比較穩定。
在丁窯村,像楊為成一樣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增收致富的低收入戶還有很多,大家逐漸形成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積極轉變。
裡仁鄉丁窯村黨支部書記 張凡:扶貧就要扶志,要想從根源上解決他們的貧窮問題,我們就要積極的支持鼓勵引導,幫助他們自主創業,自主擇業,通過這種支持鼓勵引導,幫助他們創業增收致富。
據統計,在丁窯村123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已經脫貧的低收入農戶中,通過創業致富、就業增收的佔比超過一半。
(泗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王朝輝 王光林 編輯/徐徐 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