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題為《美國教授集體呼籲慎與孔子學院合作》的文章稱,「為維護學術自由,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本月公開呼籲美國各高校,結束與孔子學院的合作或重新談判條件」。但是,多位學者認為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態度帶著政治偏見。那麼,真實的孔子學院什麼樣?
孔子學院遍布122國 超1億老外在學中文
2002年,中國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提議,以中國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將其命名為 「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掛牌。
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12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45所孔子學院,以及665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全球孔子學院(課堂)註冊學員達85萬人。如今,這些數字仍在不斷增加。《孔子學院規劃2012—2020》明確指出孔子學院未來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球孔子學院達到500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達到1000個,學員達到150萬人。
政要名人最愛 孔子學院成中外交流的橋梁
2009年11月1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展開了對紐西蘭的正式訪問,李克強一行出席了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孔子學院的成立儀式。李克強在致辭中回顧了中新關係良好發展的歷史。並指出,孔子學院的成立是連結中新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橋梁。
2013年11月,孔子學院總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為孔子學院美國中心舉行揭牌儀式,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為中心揭牌。
2014年3月4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訪問華盛頓育英學校(Yu Ying Public Charter School)孔子課堂,與學習中文的美國學生親切交流,向孩子們了解中國,學習中文,為3月末的中國之行做準備。
2014年5月8日,智利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致信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和智利聖•託馬斯大學校長Jaime Vatter G.,祝賀孔子學院拉丁美洲中心成立。
很多國家都有類似「孔子學院」的文化推廣組織
德國:歌德學院
歌德學院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範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 它的工作是促進國外的德語語言教學並從事國際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過介紹有關德國文化,社會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德國。 建立於1951年的歌德學院發展迅速,目前已遍布78個國家和地區,共有分支機構144個,其中國外分支機構128家。 50多年以來,通過歌德學院、歌德中心、閱覽室、考試中心和語言學習中心組成的網絡,它一直在全球從事著以對外文化及教育交流為中心的工作。
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
西班牙政府於1991年創辦的塞萬提斯學院(西班牙語:Instituto Cervantes),是世界性的非營利組織,以推廣西班牙語,以至西班牙及美洲西班牙語地區文化為目的。其總部設於馬德裡及阿爾卡拉,以紀念西班牙文學名著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
2006年7月14日,北京塞萬提斯學院(Instituto Cervantes de Pekin)揭幕,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工體南門甲1號,佔地3000多平方米,是塞萬提斯學院的第58所分院。
英國:英國文化協會
英國文化協會是英國提供教育機會與促進文化交流的國際機構,作為一個在英國註冊的NGO,英國文化協會在全球有223個城市設有辦事處,致力於積極促進思想碰撞與知識交流,構建英國與各國人民的相互融合及信任。英國文化協會的工作涉及多個方面,即藝術、英語、教育和社會,同時也包括科學與體育領域。1943年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辦公室,現在在中國共有5個辦公室。在北京作為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開展工作。在上海、廣州和重慶作為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開展工作。在香港,仍作為英國文化協會運作。
法國:法國文化協會
法國文化協會(法語:Alliance française)於1883年7月21日由法國人創辦之非營利組織,專門推廣法語等法國文化,總部設於巴黎,並於全球133個國家,設有一千餘個同名組織或相關機構,其收入來源以法語課程收費和場地器材使用之租金為主,並接受法國政府財務上的補助,在臺灣、香港以「法國文化協會」為名,在中國大陸則以「法語聯盟」為名,在北京與法國教育國際協作署、法國文化中心、法語書店等機構互有合作。在中國大陸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也有以法語教學為目標的「法語聯盟」。
無端指責:孔子學院「學術不自由」
負責撰寫此次報告的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學術自由和終身教職甲級委員會主席、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名譽教授漢克•瑞克曼在接受本報記者書面採訪時稱,他不認為該協會在對待孔子學院的態度上存在「不公平」。他表示不否認近年來孔子學院在美國不斷壯大,但引起他們不滿的是,有關設立孔子學院的協議是在中國國家漢辦和美國各個大學和學院之間達成的,沒有美國政府介入。
該協會報告提到,「除非重新商定美國的大學與中國漢辦之間的協議,否則美國的大學應終止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報告建議:大學應掌握單方控制權,在包括教師聘用、課程設計和教材選擇等所有學術事務上,應始終符合美國大學教授協會關於學院和大學管理的聲明所倡導的原則;大學應按照1940年出臺的《關於學術自由和終身教職原則聲明》中的規定,確保孔子學院教師與大學裡其他教師一樣享有同樣的學術自由權利;最後,美國大學與中國漢辦之間達成的協議應向大學所有人員公開。瑞克曼說,如果目前的協議或是未來重新商定的新協議能夠符合以上原則,他們將不會反對孔子學院在各個大學和學院校園裡存在。
多方觀點:孔子學院學術自由,沒有受到限制
各國孔子學院院長
德國杜塞道夫孔子學院院長培高德: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從他個人來看,院方在制定活動安排上擁有自主決定權,比其他文化機構更有自由度。中國與外國的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採取中外合作的方式,中方沒有對孔子學院施加影響。
他表示,孔子學院是在外國的大學中建立,但主要任務是傳播語言文化,對大學的科研教學不構成影響。「我認為,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態度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
泰國川登喜皇家大學素攀孔子學院泰方院長楚嬌•巴維瑟斯:我不認同《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國的孔子學院項目是遠離和超越政治的,它在任何一個國家開展的活動涉及的領域都是語言學習、文化藝術交流等,而非政治。
《紐約時報》以及美國機構所指責的孔子學院幹預學術自由、影響本地教育機構的獨立性,我在泰國並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恰恰相反,泰國很多教育機構,通過與中國漢辦和孔子學院的合作,不僅獲得了教育資源,而且推動了漢語教學的發展,我並沒有看到任何損害獨立性或者學術自由的情況發生。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埃方院長穆罕默德•扎耶特:美國一部分人關於孔子學院的觀點沒有事實根據,簡直荒唐可笑。他認為,孔子學院既沒有破壞當地的學術環境,更不是所謂的外交手段或工具,而是一個推廣中國文化的國際性學術組織。美國媒體的報導別有用心,顯得心胸狹隘。
首爾孔子學院院長俞載星:韓國首爾孔子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學院,於2004年11月正式成立。對於一些媒體所謂孔子學院壓制學術自由的報導,他認為並不屬實。他舉例指出,在每年首爾孔子學院等機構主辦、中國使館協辦的韓中教育文化論壇上,與會各國專家學者都可以自由進行學術交流,從未遭受限制。
孔子學院老師:
李鵬(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曾任教孔子學院):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筆者在位於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的韋伯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任教,進行了600個課時的教學,組織了20多場文化活動;受眾從小學二年級學生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從生活水平一般的民眾到教授、軍官、牧師、政客、商人等社會精英。筆者所從事的所有課程和活動中,從來都沒有任何「限制討論的內容」。
語言課程上,筆者可以選用任何教材或網絡上的語言資源,選用標準是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文化性和時代性;是內容是否有利於學生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所謂「可討論內容的範圍」。
漢語課外,筆者與當地社區合作,開展中國節日、中國音樂、中國文學、中國漢字等文化活動;曾邀請知名漢學家傅高義與美國民眾暢談中國發展和改革。開展文化活動的標準是其是否有助於美國民眾全面了解當代中國,也非「可討論內容的範圍」。
筆者還以孔子學院教師身份到當地高校與美國教授、學生交流。例如,在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布萊特•古斯塔辛教授的「別樣民主」課程上,筆者曾以「中國的民主」為主題發言,與美國學生討論「非西方」式民主。這些活動所設計的議題不設障礙,也不存在所謂「限制討論內容」。
結語:攜手辦好孔子學院才是正道
滿足美國本土對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需求,同時也讓一部分中國人了解美國,這就是孔子學院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孔子學院在美國學生成長過程中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戶,這對美國人民是有益的,對中美交流也是有益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方茂田表示,孔子學院在滿足美國社會學習漢語需求方面發揮了重大而積極的作用。在美國的所有孔子學院都是中美雙方本著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對孔子學院「學術不自由」等指責不符合客觀事實。希望在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將孔子學院辦得更好,使其進一步成為中美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交流、合作共贏的紐帶和橋梁。
搜狐教育獨家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出處,嚴禁改編、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