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科幻史書籍——《劍橋科幻文學史》

2020-12-13 天樞苑

在初入科幻坑後,總會有一種想要了解其歷史的衝動吧。那麼,《劍橋科幻文學史》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它,你能了解這一年輕小說類型的古往今來,接觸曾經只道聽途說的種種科幻流派,更能結識各個科幻大師,在書荒時得到一份閱讀指南……下面給出本書的目錄以供了解,本文只摘(ban)抄(yun),如下:

《劍橋科幻文學史》目錄

作者簡介

前言

致謝

科幻作品年表

概論:科幻小說之閱讀

第一部分 歷史篇

第一章 早期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的起源

科幻方法的試驗

科學浪漫故事的演化

多產化和多樣化

第二章 雜誌時代:一九二六至一九六零年

科幻雜誌的起源

紙漿雜誌的小說準則

坎貝爾時代的思想變異

成年人的科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從雜誌中崛起

第三章 新浪潮及其反撥效應:一九六零至一九八零年

新浪潮

內層空間

熵機器

新與舊的混合

學界發現科幻

第四章 一九八零至今的科幻

第五章 電影與電視

科幻電影:第一個五十年

五十年代熱潮及以後

電視科幻的起源

從非主流到《星球大戰》

改變的時候:《星球大戰》及以後

第六章 科幻小說及其編輯

雜誌

選集的編者

圖書編輯

第二部分 批判方法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幻

馬克思主義、科幻小說和烏託邦

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批評

傑姆遜:難以想像的未來

後現代主義和賽伯格社會主義

第八章 女權主義理論與科幻

女權主義閱讀

烏託邦和陌生化

女權主義表現

第九章 後現代主義與科幻

定義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

弗萊德裡克.詹明信

讓.鮑德裡亞

後現代主義和科幻歷史

第十章 科幻與酷兒理論

科幻與性觀念

性科學

酷兒科幻

第三部分 科幻分支流派和主題

第十一章 科幻的符號

火箭、宇宙飛船、宇宙殖民地和虛擬環境

機器人、仿生人及女仿生人;半機器人和外星人

動物、蔬菜和礦物

瘋狂的科學家和沮喪的少女

傳統與挑戰

第十二章 科幻與生命科學

智力和大腦

變異和演化

基因工程

性和生育

環境和生物圈

第十三章

眼見為實

在硬科幻中找尋科學

政治和硬科幻

第十四章 太空歌劇

第十五章 歷史演義小說

第十六章 烏託邦與反烏託邦

第十七章 政治與科幻

第十八章 科幻中的性別

第十九章 科幻中的種族和民族

第二十章 宗教與科幻

英文原版書參考文獻

英文原版書索引

編後記

我是天樞苑,喜歡不妨關注一下吧!

往期: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還曾炸飛過月球

相關焦點

  • 四本科幻編年史,每本各有不同
    如果你喜歡或者計劃喜歡科幻,手邊一定需要一些類似字典之類的書籍,如大百科、編年史之類的。科幻是一個小眾領域,不象其他領域的憶特別多,有幾本質量較好的書給大家推薦一下,看哪本適合你!入門讀物——《牛津通識讀本·科幻作品》如果你需要一本入門級的科幻史,這本書也許是最佳選擇!
  • 《交錯的世界》:一本書看遍千年科幻史
    作者:筆蓋岡恩在這本科幻史巨著裡,詳盡介紹了從史詩文學直至1975年的千年科幻史,並嘗試為讀者解答「何為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又是如何改變了世界」等問題。現實世界與科幻世界創造了彼此,在科技每天都將人類的想像變為現實的今天,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的腳步。
  • 《劍橋中國文學史》:還原文學史的原貌
    但在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孫康宜、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中,1375年成為這部兩卷本中國文學史的分割線。     「若按照常規,本應以明朝的開國年1368年劃分上下兩卷,但本書選擇了1375年。」
  • 徐志嘯:《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啟示
    前不久,有機會讀到《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世界國別文學史」之一,2010年出版)的部分英文版內容及相關的介紹評論,有些感觸。這部文學史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和哈佛大學史蒂芬·歐文教授共同主編,美英十幾位專家學者一起參與撰寫(以美國為主),該書的中譯本大概近年可以出版,目前正在翻譯中。
  • 《劍橋中國文學史》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下卷),孫康宜、〔美J宇文所安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6月第一版,147.00元    這套由西方漢學家撰寫的中國文學史有這樣一些特點:第一,不是孤立地研究文學。第二,往往不以朝代分期。
  • 《劍橋中國文學史》出版:一場中國文學史的接力賽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引進出版《劍橋中國文學史》簡體中文版《劍橋中國文學史》撰寫中,整個團隊在翻譯書名和用語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可惜的是,一群美國漢學家在一場重寫中國文學史的「接力賽」裡,踐行了博爾赫斯的理念。「博爾赫斯的《堂·吉訶德的作者彼埃爾·梅納德》與我們一路同行。」在即將於內地出版的《劍橋中國文學史》(C am bridge H istoryof C hinese Literature)上卷導言裡,主編之一、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寫道。
  • 中國科幻史OR民族史詩 提取意義的純蜜
    中國科幻史OR民族史詩 提取意義的純蜜 超鮮活的中國當代科幻史  上世紀80年代《科幻文藝》(《科幻世界》前身)雜誌的守護者,成功開創並堅守中國科幻期刊團隊核心人物楊瀟女士,講述三十多年前她的青春與科幻相伴的激情往事和光輝歲月。「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後,全國都洋溢著學科學愛科學的激情。我從北航畢業後,在一家軍工廠當技術員。可是那會兒很想去幹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兒。
  • 松間書院 | 另一半中國文學史—《劍橋中國文學史》
    也許你還不幸地被中文系錄取,時時刻刻被那些厚得嚇人的「文學史」灌輸這樣的「常識」:馮衍是東漢最有名的作家、鮑照是南朝首屈一指的詩人、若不知道北宋聲名顯赫的梅堯臣,你就自卑去吧!要不是看到「文學史」或者令人同情地被中文系錄取,也許這輩子都不會聽到那些拗口的名字,而且他們壓根不會跟我們產生任何關係。至於為什麼一聽到那些名字就得肅然起敬,據說那是高深莫測的學問。總之,我們只管立正敬禮就是了。
  •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 ——關於《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
    《劍橋中國文學史》不是一部單純的文學史(history of literature),而是一部「文學文化史」(history of literary culture)。  《劍橋中國文學史》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第一點,無論是宇文所安還是孫康宜,都反覆提及「後代的建構」,某一個文本、某一個作家的地位,在後代有各種不同的建構,而最終某一種建構佔據了主導地位。中國國內的文學史,一般是把佔據了主導地位的這種建構,作為一種知識敘述出來,不再敘述別的。而《劍橋中國文學史》通常會把建構的過程敘述出來,提供理解事實的一個維度。
  • 兩主編談《劍橋中國文學史》:文本生成的語境書寫
    從左至右依次為:(英)翟理思《中國文學史》、(日)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史》、胡適《白話文學史》、(日)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宇文所安是《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上卷主編,耶魯大學東亞系教授孫康宜負責下卷。
  • 【書評】《劍橋中國文學史》:一本有信仰的百萬字巨著
    《劍橋中國文學史》按照不同時期,由不同的國外學者撰寫彙編而成,考慮到部分學者的華裔身份,所以雖是譯文,但通讀並不會有太多語言障礙。 打破傳統中國文學分期格局 《劍橋中國文學史》分上下卷,編者們把1375年定為上下分冊的分水嶺。
  • 阿西莫夫、劉慈欣「跨時空」推薦 科幻泰鬥帶你穿梭《交錯的世界》
    作者詹姆斯•岡恩作為當代世界科幻界公認的權威,如數家珍地討論了影響整個科幻小說流派,以及在科幻小說發展道路上發揮作用的作者和代表作品,為不斷變化的科幻小說勾勒出清晰的脈絡。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想要精準高效地了解科幻的發展,只需從這本有趣好讀不枯燥的科幻史開始即可。
  • 劉慈欣:科幻的原力
    科幻文學的這種複雜性當然也反映在不同的科幻文學史著作中,這些著作對科幻史的研究有著不同的視角,這些視角的差異之大,甚至讓我們懷疑它們說的是否是同一種東西。國內最早譯介的科幻文學史著作應該來自蘇聯,我曾經看過一本這樣的篇幅不長的書,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名字也記不起來了。
  • 兩部歐美版中國文學史之比較——評《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和《劍橋中國文學史》
    ——評《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和《劍橋中國文學史》(左圖)《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  [美]梅維恆主編 馬小悟 張 治 劉文楠譯新星出版社出版《劍橋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美]孫康宜 宇文所安主編  劉 倩等譯生活
  • 《劍橋中國文學史》本月底出版 作者清一色為美國學者
    據《南方都市報》19日消息,本月底,由宇文所安和孫康宜共同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將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引進出版。《劍橋中國文學史》在撰寫過程中,整個團隊在翻譯書名和用語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可惜的是,這部分努力無法在中譯本裡展現。
  • 與科幻同在:懷念詹姆斯·岡恩教授
    他的科幻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和廣播劇,他編選的科幻作品集《科幻之路》滋養了一代科幻愛好者和年輕的作者,他的研究著作《交錯的世界》通過對世界科幻史的梳理展望了這種充滿魅力的文學類型的未來。在他看來,科幻是屬於變化的文學,因為它關注的正是世界的變化,是我們的世界即將擁有的繽紛的未來。
  •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那些意料外的文學史事
    辛冶/文 源於網絡/圖雖然從沒系統接觸過中國文學史,但我一直知道有這麼一套書的存在,只聞其名而不知內容,通讀上卷之後,有一種站在西方視角整體看待中國文學史的感受。「整體性」是這套書編寫時的一個目的,再一個就是強調文學作品不斷被後世編訂、完善,是變動的、受歷史影響的過程,這些書寫文學史的想法確實能讓讀者對文學史和文學作品有一些新的思考。
  • 17歲女孩寫出382頁英文科幻小說敲響劍橋大門
    ●人物:初二開始研究《相對論》、《時間簡史》、《量子物理》;高中時英語考了93分,數學僅僅12分  ●創作:六易其稿,寫完一本20萬單詞、全英文的382頁的科幻小說,郵寄給了霍金、英國劍橋大學……  ●評價:英國劍橋大學招生辦主任親自給她回信:你在學術方面已經顯現出一定潛力。  她是17歲女生,在成都七中讀高二。
  • 高中女生幻想2968年 英文科幻小說敲響劍橋大門
    ,郵寄給了霍金、英國劍橋大學……  ●評價:英國劍橋大學招生辦主任親自給她回信:你在學術方面已經顯現出一定潛力。  她就是劉溪韻,剛寫完一本20萬單詞、全英文的382頁書籍《在我們時間前面的平行宇宙》,郵寄給了霍金、英國劍橋大學……  日前,劍橋大學給她回了信。
  • 不靠成績特輯之「憑382頁英文科幻小說進劍橋」
    今天,小編將為這一特輯再加一筆:看中國17歲女孩憑382頁英文科幻小說敲開劍橋大門。她是17歲女生,之前在成都七中讀高二。初二開始研究《相對論》、《時間簡史》、《量子物理》,品讀羅素、儒勒·凡爾納、叔本華……從此愛上科學和哲學。她的身高為1.56米,戴黑框黃邊眼鏡,袖口上有幾根紅色原子筆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