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夜曲,人們就會想到蕭邦,但其實愛爾蘭人費爾德才是夜曲的始創者,是費爾德率先將「夜曲」作為鋼琴作品的一種創作方式。
而蕭邦夜曲是他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柔軟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
蕭邦一生創作21首夜曲,包含了他短短 39 年生命中的全部。這裡面有他的愛情、他的思鄉、他的惆悵、他的快樂,甚至也有他的病態和他的蒼白。聆聽蕭邦的夜曲,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蕭邦,就在我們面前……
今天這首是早期的作品降E大調夜曲。創作於1830年,是蕭邦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蕭邦早期作品的風格,平易優美、飽含詩意,可見此時的蕭邦已無愧於"鋼琴詩人"這個雅號
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鋼琴詩人蕭邦
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蕭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鋼琴詩人-蕭邦的故事吧~
鋼琴詩人-蕭邦來自音樂蜂巢在線少兒鋼琴00:0007:10
蕭邦1819年出生于波蘭,父親是一位家庭教師,母親喜歡唱歌。
在蕭邦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母親便一首一首的唱歌給肚子裡的孩子聽,等到小蕭邦出世以後,母親依舊經常給蕭邦唱波蘭民歌,雖然那時蕭邦只是一個喜歡哭鬧的嬰兒,但是每當聽到母親的歌聲時,總是十分的安靜。
在蕭邦4歲那年,家裡添置了一臺鋼琴,母親常常帶著蕭邦邊彈邊唱。
一天,蕭邦爬到鋼琴上,去尋找媽媽平時給他彈奏的旋律,而母親和父親正在隔壁房間裡商量給蕭邦找一位鋼琴老師,當聽到鋼琴房間裡斷斷續續傳來的琴聲,他們驚呆了。
「莫非是蕭邦在彈琴?」蕭邦的父親十分驚訝的問,「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們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蕭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頭找琴鍵呢,他彈的十分專心,就連父親和母親進來都沒有聽見。
父親在看到孩子的音樂才華以後,毫不遲疑的給他請了個鋼琴老師,對他進行了嚴格正規的演奏訓練。
蕭邦很快展現出了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臺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2歲起蕭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裡斯的作品。從中學畢業後,蕭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
蕭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在德國引起了轟動,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舒曼在報紙中點評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對蕭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在19歲時就已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
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起義,蕭邦無法回國,而蕭邦的父親也建議他暫時先留在國外,蕭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
蕭邦初到巴黎時,沒有幾個人知道他,而譽滿全市的則是鋼琴家李斯特。一個晚上,李斯特舉行公演,大廳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按照當時音樂會的習慣,演奏過程中燈火全熄。
這天的鋼琴演奏得那樣深沉淳鬱,聽眾如痴如醉。演出結束,燈火重明,在聽眾的狂呼喝彩聲中,立在鋼琴旁答謝的卻是一名陌生的青年——原來是李斯特在燈火熄滅之際,悄悄地把蕭邦換了上來。
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蕭邦介紹給了巴黎聽眾,而蕭邦也不負重望,一鳴驚人。
蕭邦一生創作了大約二百部作品,大部分是鋼琴曲,因此他被譽為「鋼琴詩人」。沒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蕭邦那樣使鋼琴發出如此優美的音響,他創造了鋼琴在歌唱的幻覺。
「生於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於世界。」今天看來,這依然是對蕭邦最中肯的評價。蕭邦已然成了波蘭的象徵和國家的名片,他所承載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鋼琴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