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來》裡一直都有著正確的三觀在傳達,境界高就可以為所欲為?地位高就可以不顧一切?因為之前做了很多好事,做了一次壞事就可以被原諒?當然不是的,書中對這些都進行了案例解析。但是最讓人感到困惑,當然也是人之常情的事,就是陳平安自己也犯了錯誤。這又該怎麼辦?
顧粲不得已犯下大錯,陳平安逆本心出錯。
我們都知道陳平安當初在小鎮只有兩個朋友,一個是劉羨陽,另外一個就是跟著自己的鼻涕蟲顧粲。三個人當初在小鎮是那種相依為命的關係,而這三個人也有著不同的夢想。但是因為並沒有出了小鎮,所以三個人之間的分歧並沒有特別明顯。
劉羨陽想要之後掙錢掙很多錢,陳平安是掙錢娶妻生子,而鼻涕蟲顧粲卻是希望能夠有很多錢再讓那些欺負自己的人後悔。從這個夢想我們就能夠看出來,三個人之間的三觀其實並不是一致的。並且顧粲的三觀對來說是比較錯誤一點的。 正是由於他年齡最小,但是因為母親是寡婦,受到的欺負也越多,所以在心裡早早的就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而當三個人因為陰差陽錯開始分別並都開始走上各自的道路,他們的為人處世和對世界的看法也開始改變,尤其是顧粲。他被書簡湖的劉志茂帶走,因為書簡湖本來就是一個和外邊不同的江湖,裡面的道理和外邊不同。而顧粲當時因為有天賦但是年幼,很可能受到很多欺負,所以這也是顧粲變壞的原因。因為在弱肉強食的地方,你不欺負別人,別人就會欺負你,至少在書簡湖道理就是如此。
所以顧粲才會在書簡湖釋放天性,大殺特殺,很多人死於他的手下,他也變成了當初三人最討厭的樣子。而陳平安看到之後吃了一驚,因為按照往常來看,陳平安一定會殺了顧粲這個作惡多端的人。但是因為他是顧粲不是別人,所以陳平安也沒有動手,從某個角度來說陳平安做錯了。因為他對待別人和自己身邊的人態度不同,假如下一次是身邊的其他人在做這樣的事情,比如李寶瓶,陳平安又會怎樣選擇呢? 這其實是陳平安自己的問心局也是我們的問心局。如果是我們,我們又會如何選擇呢?
文聖老先生與崔瀺,說與陳平安
其實說到陳平安與顧粲的這個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過文聖老先生和崔瀺。之前文聖老先生由於勝了兩場三教辯論,所以特別的忙碌,對於崔瀺的問題也就沒有好好回答。崔瀺提出了事功學說,文聖老先生當時由於太忙就直接全盤否定,也沒有解釋什麼。這直接導致了崔瀺的改變,叛出師門來到寶瓶洲。
而文聖老先生與陳平安初次見面時,當時陳平安還沒有認老先生為師。文聖當時問了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之後小寶瓶如果因為喜歡小師叔會被天下人責難,陳平安會怎麼做。當時文聖老先生再喝著酒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就告訴陳平安之後一定不要燈下黑,忽略身邊的人。當然就是在說自己對崔瀺沒有做好。
想必陳平安對顧粲能夠不殺,一方面是因為是自己的親近的人,捨不得殺。另外就是文聖老先生的話起了作用,萬萬小心燈下黑,畢竟顧粲是為了自保才如此,要不然怎麼活下去呢?而我們也應該記住這句話,不可燈下黑,自己有時候會對外人親近對家人反而惡語相加,是不是真的該反思呢?
人間青衫客,坐等論道人。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