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墨法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引子:有人說吃虧是福,其實是沒有明白內涵的道理,實際上吃虧不是福,吃虧不生氣才是福。因為行善必吃虧,吃虧必生氣,這是符合人性的思想規律,所以說行善別生氣,生氣別行善,那些參禪悟道者都應該做到吃虧別生氣,這樣才是真的有福。但是有私心的思想是正常的,有私心的行動就不正常了,就危險了。
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儒佛道墨法學說,認為其綜合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其實我們說的中華傳統文化指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不是非人道或者非人性的傳統文化。人們往往以儒佛道墨法等學說來解讀每個人不同的人生,但是並不能完全理解其各學派的內涵和要義,這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影響和幹擾。當前,國學文化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但是中華傳統文華並不都是積極、正確的,應去其糟粕,揚其精華,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筆者認為對儒佛道墨法進行仔細辨析,顯得十分必要。
一、儒。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以&34;為最高信仰。尊孔子為先師,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故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
儒教的主旨是&34;,其基本信仰是&34;,即人人友愛。&34;是實現&34;的基本途徑。&34; &34;
缺點:愛憎不分明,極具寬容思想,思想偏右,過分強調德治。
二、佛。也稱「釋教」,代表人物釋迦牟尼,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34;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34;。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缺點:相信因果報應,主張人在做,天在看,不能發揮人抗惡反邪的主觀能動性。
三、道。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是中國本土宗教,以&34;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34;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缺點:順其自然,存在即合理,萬物皆有理。
四、墨。代表人物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作品:《墨子》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以抗衡。墨子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魯國人,生卒年約為前468年—前376年。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有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 、《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
缺點:無為非攻,墨守成規。
五、法。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漢書·藝文志》列為&34;之一。法家思想內容豐富,結構較為完整,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34;。強調&34;。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蕩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缺點:不能以人為本,比較死板,現在來講強調是以法治國,思想偏左。
當然,還有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慎到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農家, 農家代表:許行。
總之,這些教派,多數以不變的思想觀點作為處世哲學,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面對當前科技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點。主要集中於一點是,「聽天由命,順其自然」,只強調積極正向的一面,不能重視消極反向的一面。形成消極反向的一面肆無忌憚的存在和生成。當前多數人都轉變了這個觀點,即報喜更要報憂,即肯定成績,又正視問題和困難,對消極反向的一面進行打擊和清除,就是對積極正向一面的最大支持。
(作者:山東淄博書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