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墨法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2020-07-27 小老鼠批彩衣

儒佛道墨法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引子:有人說吃虧是福,其實是沒有明白內涵的道理,實際上吃虧不是福,吃虧不生氣才是福。因為行善必吃虧,吃虧必生氣,這是符合人性的思想規律,所以說行善別生氣,生氣別行善,那些參禪悟道者都應該做到吃虧別生氣,這樣才是真的有福。但是有私心的思想是正常的,有私心的行動就不正常了,就危險了。

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儒佛道墨法學說,認為其綜合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其實我們說的中華傳統文化指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不是非人道或者非人性的傳統文化。人們往往以儒佛道墨法等學說來解讀每個人不同的人生,但是並不能完全理解其各學派的內涵和要義,這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影響和幹擾。當前,國學文化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但是中華傳統文華並不都是積極、正確的,應去其糟粕,揚其精華,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筆者認為對儒佛道墨法進行仔細辨析,顯得十分必要。

一、儒。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以&34;為最高信仰。尊孔子為先師,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故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

儒教的主旨是&34;,其基本信仰是&34;,即人人友愛。&34;是實現&34;的基本途徑。&34; &34;

缺點:愛憎不分明,極具寬容思想,思想偏右,過分強調德治。

二、佛。也稱「釋教」,代表人物釋迦牟尼,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34;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34;。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缺點:相信因果報應,主張人在做,天在看,不能發揮人抗惡反邪的主觀能動性。

三、道。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是中國本土宗教,以&34;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34;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缺點:順其自然,存在即合理,萬物皆有理。

四、墨。代表人物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作品:《墨子》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以抗衡。墨子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魯國人,生卒年約為前468年—前376年。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有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 、《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

缺點:無為非攻,墨守成規。

五、法。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漢書·藝文志》列為&34;之一。法家思想內容豐富,結構較為完整,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34;。強調&34;。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蕩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缺點:不能以人為本,比較死板,現在來講強調是以法治國,思想偏左。

當然,還有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慎到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農家, 農家代表:許行。

總之,這些教派,多數以不變的思想觀點作為處世哲學,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面對當前科技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點。主要集中於一點是,「聽天由命,順其自然」,只強調積極正向的一面,不能重視消極反向的一面。形成消極反向的一面肆無忌憚的存在和生成。當前多數人都轉變了這個觀點,即報喜更要報憂,即肯定成績,又正視問題和困難,對消極反向的一面進行打擊和清除,就是對積極正向一面的最大支持。

(作者:山東淄博書魚先生)

儒佛道墨法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幹——儒佛道
    儒家佛道以不同的人生哲學,分別滿足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同時具有的多種需求,或不同的人在曲折複雜的人生道路上在不同階段可能具有的不同需求,這在歷史上曾對中國人的心理調節和人生價值追求產生過重大影響和作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的基本格局。儒家佛道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因為國家和社會對它的需要,而這正是它所能滿足的。
  • 隋唐儒佛道三教關係及其學術影響——洪修平
    一、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學術新局面的出現佛教自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到中國內地,就與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碰撞中衝突融合,互滲互補,從而構成了所謂的儒佛道三教關係。三教關係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發展以及三教地位的消長變化,對整個中國思想學術的發展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儒佛道三教關係不僅構成了漢代以來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中華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特點及其發展的走向。而隋唐作為三教關係轉折的重要時期,三教鼎立新格局的形成及其所產生的學術影響就格外值得注意。
  • 南哲思享 | 張勇:儒佛道三教關係研究的方法與實踐
    進入新的世紀以後,我開始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三教關係與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之間的關聯,試圖在此基礎上探討儒佛道三教的特點與精神,以及以儒佛道為主要代表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在當代的命運與未來的發展等問題。外來的佛教正是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重現世、現生的人文精神的影響下,充分拓展了其本身蘊涵卻又被整個思想體系窒息的對人和人生的肯定,並以此為契機而與儒、道融合互補,以其獨特的人生哲學與儒、道一起入世發揮著作用。正是基於對人及人生問題的探討,三教鼎足而立的新局面才於隋唐時期得以形成。
  • 中國祈福很靈驗的10大名山,佛道儒聚集地,傳統文化氛圍濃厚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嵩山是佛道儒三教的集聚地,道教文化中嶽廟是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嵩陽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就文化內涵而言,在嵩山儒家和佛教與道教鼎足而立。
  • 騰訊儒佛道成立五周年徵文活動通啟
    這五年間,您如何與騰訊佛學結下善緣?是在「一萬菩薩繞清涼」的五臺金色界?亦或是在「問學行」的諸方佛國淨土:絲路敦煌、行願峨眉、大理雞足?或者僅僅是騰訊億萬網友的千萬分之一。因緣際會,不可思議,歡迎分享您與騰訊佛學的故事。
  • 我國茶文化和儒佛道文化相結合,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國茶文化和儒佛道文化相結合,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被作為「國飲」,發展至今,我國茶文化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秦統一全國後,帶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茶葉也隨之傳播到中國東部和南部,故清人顧炎武認為,秦始皇統一後,始有茗飲之事。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習俗在社會各階層中廣泛傳播,西晉人杜育的《勞賦》描寫了當時崛江流域茶樹「彌谷被岡」的盛況以及茶農們結伴採茶的熱鬧景象。
  • 透過儒佛道的角度來學習文化
    字裡經典 什麼是文化?文化到底是什麼?我們一般理解的文化(如古詩文化遺產)肯定不是我們提倡的文化。餘秋雨老師定義文化:文化是一種變成了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本質,中國歷來文盲的比例還是挺高的,那文化的奠基就是精神價值,以及生活方式。
  • 儒佛道精神對歐洲古典經濟學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社會大眾的思想和國家的制度一直影響著我們高度重視的生命、權利、以及時間的價值(發展效率)。古老的傳統,是構成我們現代社會的重要內容,無論今天的世界,人類取得的成就如何偉大,更重要的是,依然要批判性的反思和重估那些根治於我們制度中的人文、社會、政治和經濟等諸多思想。縱觀人類史的發展,個人與集體的行動,嚴重受到思想觀念和國家制度的雙重影響和制約。
  • 宋史:援儒入佛,宋代實現儒佛道三教合流,中國文化出現新的局面
    宋代的統治者亦不例外,對宗教,尤其是對佛道採取了禮遇的政策。宋初,佛教雖得到統治者的提倡,但對於大多數知識分子而言,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排斥佛教依然是主流。但是隨著儒佛道三教合流局面的形成,理學的產生,尤其到宋中葉以後,士大夫習佛成風,佛教的儒學化業已完成,對於大多數士人來說,已經排除了習佛的心理障礙,因此佛教從諸多方面影響著宋代的學術思想。理學如此,文學亦然。
  • 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儒佛道文化,使自身內涵深邃厚重
    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儒佛道文化,使自身內涵深邃厚重茶文化的行為文化層面是指茶從藥用到飲用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泡茶、品茶、飲茶的習俗和技藝。水質對衝泡的茶葉的色、香、味影響頗大,一般來說,衝泡茶葉以泉水最佳,天落水、西湖水居中,井水最差,泉水經過山崖沙子的過濾,水色清澈,沏出的茶色香味最好。茶具的齊備也是飲茶的重要步驟之一,普通條件人們飲茶直接用水杯衝泡,較為講究的人飲茶都有專用的器具:水壺用以泡茶,風爐用以燒水,茶杯用以飲茶。
  • 成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廟觀,忠孝文化為主題,無門票卻少有人知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其中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傳承至今,自古以來,忠孝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人人尊崇,位於成都市38公裡外的新津純陽觀,就是一座以忠孝文化為主題,充分體現儒學精神的廟觀。
  •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陳寶良
    引言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北周武帝時,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難為風尚,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一文,通過對唐代三教講論的具體考察,指出三教歸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
  • 大孤山文化韻味十足,唯一佛道儒共存的聖地,還有最北方的媽祖廟
    大孤山國家森林公園在遼東一帶還是很出名的,海拔雖然不高,主峰海拔近340米,但是,大孤山古廟群古文化韻味十足,自唐朝保留下來的寺廟有很多,道教文化濃鬱,而且是唯一佛道儒三家共存的聖地,雖然遭受過重創,但是曾經的輝煌不會因此而抹殺,這裡絕對是度假的好去處!
  • 你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什麼看法
    你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什麼看法 那你要看是傳統文化中的哪部分。儒佛道的部分是一定要堅持的,法家可以去掉。 中國古代良善文化就是儒佛道文化,但是古代規定太子太傅以上可以看商君書,所以實際上中國古代是半儒半法。儒盛則國興,法盛則國衰。
  • 騰訊傳統文化頻道2016丙申年祝詞
    當2015年農曆乙未年歸入逝水、2016年丙申年如期而至之際,騰訊傳統文化頻道全體同仁恭祝您身心康寧,大吉大利!立身行道,藉助網際網路及新媒體平臺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始終不懈的目標。2015年農曆乙未年,感謝廣大用戶與我們同行,見證了儒佛道領域諸多重大活動的集中報導,涵泳於義理文詞之海,聞諸要妙,省己修身,為善淨化,提升道德。
  •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古典詩歌的影響 ——以儒、道、佛思想為例
    2020年11月1日,孔學堂第795場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舉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明君在題為「傳統文化與古典詩歌」的講座中,以儒、道、釋三家文化的代表詩人曹操、杜甫、阮籍、陶淵明、李白、王維等詩歌作品為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向現場400餘名聽眾闡述了古典詩歌與傳統文化之間密切的聯繫。
  •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陳寶良
    引言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北周武帝時,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難為風尚,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一文,通過對唐代三教講論的具體考察,指出三教歸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註:羅香林:《唐代文化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59-160、170-171頁。)
  • 藝術收藏|感受德化陶瓷中傳承的佛道儒文化
    早期,它們互有影響,但也彼此獨立。只是隨著時代與需求的變化,逐漸有了「三教合一」現象,可以說既是相互交融,也是各樹一幟。李甲棧老師創作的這三尊瓷塑,正以佛道儒三教的的代表人物——觀世音、老子、孔子為原型,將德化白瓷與唐彩藝術結合,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元素,不僅是工藝的代表,更是有別於書籍的文化載體。
  • 淺談文化的概念和影響世界的幾種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詞典)——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1982年世界文化大會宣言定義: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共同體獨一無二的特徵,以及思考和組織生活方式。我認為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文化:認識所及之處,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生活、思想、情感的內容及其運行方式和特徵。此理解只作為與大家共同探討。
  • 南懷瑾:三句話將人生最高境界總結,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髓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他的人生可以說是非常的有質量的,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並且在人生的前20年裡就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思考,人生豈能夠這麼的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