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邊喲/沙灘上/風吹榕樹沙沙響/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啊織魚網/高山下喲懸崖旁/風卷大海起波浪/漁家姑娘在海邊/練啊練刀槍……」40年前,這首《漁家姑娘在海邊》的歌曲作為電影《海霞》的主題曲,紅遍了大江南北。
《海霞》這部電影以上世紀60年代初浙江南部沿海漁民生活為背景,講述一群女民兵參加保衛新中國戰鬥的故事。而影片中的女主角海霞的原型就是當年洞頭女子民兵連連長汪月霞。
2019年一個夏日午後,83歲高齡的汪月霞——短髮,衣著樸素如尋常人家的奶奶,說話仍舊中氣十足。伴隨著夏日的蟬鳴聲,她從箱子裡拿出一張張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本本手寫的筆記本,為孫女汪麗含和曾外孫女上了一堂特殊的「愛國課」。回憶起那一段崢嶸歲月,汪月霞至今仍記憶猶新,清楚記得每一個細節。
伴隨著她的講述,汪麗含和曾外孫女仿佛一同穿越時空,來到了那段革命歲月。
「我們都不求報酬,心甘情願,就是堅決要保衛我們的家園。」
上個世紀30年代,汪月霞出生在洞頭縣北岙鎮一戶普通漁家。當時海島上土匪、漁霸橫行,島民苦不堪言,童年的汪月霞常常吃不飽飯。「那時候漁民出海要過『三關』;牌照關、海匪關和風浪關,生活真是水深火熱。」
汪月霞回憶說,新中國剛剛成立後,百島洞頭處於我國東南海防前線,安全形勢依舊十分複雜。「洞頭是1952年才解放,那時候條件很艱苦,島上土地很少,漁民基本靠海生存,還不時有國民黨特務、惡霸不斷破壞生產、生活秩序。」
剛一解放,社會治安較亂,大家的警惕性也較高。1953年,洞頭北沙成立了武裝工作隊,各村相繼建立了青年團、婦女會、兒童團等組織。兒童團站崗放哨,盤查陌生行人。在青年團的組織下,村民們掀起了一股為部隊做好事的熱潮。
當時的洞頭北沙,沒有公路,不能通汽車,部隊的給養、彈藥等軍需物資全部靠船從海上運入,船只能停泊在大王殿村的岙口。從大王殿岙口到部隊駐地桐橋,是一段山路。每當部隊運物資的船一到,群眾就自發集中起來,成群結隊地去為部隊搬運物資。大家的心都想到一塊了:「解放軍為解放洞頭,犧牲了那麼多可愛的戰士,我們為部隊做點事是應該的。」
接著,部隊開始了國防施工,群眾自發地分成兩組:一組是以婦女為主體,幫助部隊做後勤工作;一組是以男人為主力,參加國防施工,開山築路,挖戰壕,修坑道。部隊用的是風鑽,老百姓就手提肩扛,幫助排渣。軍民關係一開始就出現魚水般的融洽。
16歲,稚氣未脫的汪月霞,在這樣氛圍的影響下,加入了解放洞頭戰役的後勤支前隊伍,給解放軍燒飯送水、護理傷員。
1958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大辦民兵師」、「全民皆兵」的號召,每個村都成立了民兵連。女子民兵單獨成立了一個排,汪月霞任排長。隨著女子民兵排的成立,女民兵的力量加強了,聯防、聯訓、聯歡工作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大家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有力量花在了這項工作上。
身為排長的汪月霞的主要任務就是,帶著幾個女民兵幫助部隊洗衣服、種地、養豬,有時還要和戰士們一起挖戰壕、站崗放哨。
一開始,部隊戰士不肯把髒衣服拿出來,他們總是把髒衣服、被子藏起來。女民兵等部隊一出工,就爭先恐後地跑進營房,把戰士們的髒衣服、被子找出來洗,晾乾後又整整齊齊地折好,然後又風風火火地去找別的事幹。
「我們都不求報酬,心甘情願,就是堅決要保衛我們的家園。」她對後輩們說,當民兵就是要靠自己,保衛國家,把新中國建設好。
「那時候,心裡總覺得,能為戰士們做點事,是莫大的光榮,不怕做事情,只怕沒事做,真的軍民魚水情。後來,我們的材料被報上去了,我作為代表,受邀參加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
毛主席側過頭,對我們說:「我到你們那兒當個民兵要不要哇?這時,我們所有人激動地什麼話也說不出……」
「這張照片是1960年,在北京開全國民兵代表大會,我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汪月霞指著一張老照片,對後輩們回憶道。
1960年4月,工作成績突出的汪月霞作為民兵代表,出席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作為民兵代表,在大會上發言的並不多,汪月霞是其中之一,面對上萬人的會場,她講了洞頭人民,講了洞頭民兵,講了洞頭的軍民聯防……
「當時去開會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期盼毛主席是不是能接見我們。」汪月霞說起這段經歷時,至今仍十分激動。
「那一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在懷仁堂廣場等待毛主席的到來。毛主席不但接見了我們,還跟我們拍了集體照,我在毛主席旁邊,我被排在第一排,跟毛主席同排。」
只見毛主席側過頭,對我們說:「我到你們那兒當個民兵要不要哇?這時,我們所有人已什麼話也說不出,只是一個勁地鼓掌,我們大家都是很激動……」
當汪月霞從懷仁堂出來的時候,一大群記者圍了上來,要她談談感受。「感受確實很多,我是一個不懂事的漁家女,是解放軍救我跳出火坑,是共產黨給我新的生命。沒有毛主席和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一夜,汪月霞激動得一整夜沒睡覺。
也就是在那次盛會上,國防部以毛主席的名義授給民兵代表每人一支半自動步槍,100發子彈。「全場的人都鼓掌啊,比給錢都高興,比什麼給我們都好,這支槍,當時連部隊都還沒配備啊。」
全國民兵代表大會之後,熱血沸騰的汪月霞便去了一趟南京,向南京軍區提出建立女子連的打算,軍區首長當即贊同了她的建議。回到洞頭後,汪月霞就立馬著手組建女子民兵連的工作。
然而女子連的組建並非一帆風順,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反對女人參加民兵的人不少。
「特別是她們的家人,都覺得女人在家裡乾乾家務就好了,整天泥裡來土裡去不成體統。」不少人說閒話,認為女人整天泥裡來土裡去不成體統。
汪月霞和幾位女兵就分頭做思想工作,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部隊還用憶苦思甜的方法對群眾進行教育。汪葡萄,一個長得很秀氣的姑娘,參加女子連的積極性很高,但她的母親不同意,只好悄悄跟著女子連訓練。後來,經過多次做工作,她母親終於答應了。汪葡萄在民兵連表現很好,不久就提為排長,成為特等射手。
鄭玉香的母親,很是反對女兒參加民兵。汪月霞和幾位女兵不厭其煩地家訪了好幾次,最後她說:「毛主席都這麼支持民兵,就讓她去吧!」接著,又親自動員兒媳婦也參加女子連……
汪月霞為了做通女民兵家人的思想工作,四處奔走,磨破了腳皮又說破了嘴皮。
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1960年6月,由120名海島姑娘組成的「北沙女子民兵連」(後稱「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成立,汪月霞為首任連長。
「大家咬破指頭,寫了血書,誓死保家衛國,要求單獨撥給女子連一個陣地。」
女子民兵連成立以後,女民兵們以超人的毅力進行令常人難以想像的工作:又是生產,又是訓練,又是國防施工,又是政治學習,又是夜校掃盲……
面對當年敵我鬥爭的嚴峻形勢,女子連的女兵們沒有絲毫退縮,「大家咬破指頭,寫了血書,誓死保家衛國,還要求單獨撥給女子連一個陣地。」汪月霞提高了幾個聲調,對後輩們說道。
那時候,陣地在柴岙村,女子民兵連一守就是18個晝夜。有的女民兵把孩子帶在身邊,有的女民兵連家也不回,堅守陣地。女民兵的口號是:「女民兵要爭氣!」
在連隊成立後的幾十個春秋裡,女兵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連隊增添了無數的榮譽,也讓連隊走上了一個光輝的歷程。
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根據洞頭女子民兵連成長過程為原型的電影《海霞》一經公映後,「洞頭女子民兵連」在全國聲名大噪,而作為電影女主角的原型汪月霞也成了那個年代的「明星」。也就是從那時起,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多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海霞」民兵連。
2000年4月8日,汪月霞在省城杭州受到了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等領導同志的接見。遲浩田對女子連取得的建設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勉勵新一代「海霞」要珍惜榮譽,再接再厲,把先鋒連的旗幟舉下去,把「海霞」精神傳下去。
「愛島尚武,立志奉獻。」正是憑著這股子精神,女子連成為了海島前哨一面鮮紅的旗幟,引領著一代又一代漁家姑娘加入民兵連,戍邊守島,艱苦創業。「我們當民兵就是為了保衛國家,國家強,我們就強,國家富,我們就富。汪月霞說。
洞頭女子民兵連成立六十年,海霞精神還在洞頭不斷延續、傳承。年代更迭,以汪月霞為引領,如今海霞是一個豐碑,佇立在洞頭,絢爛在海上。進入新時代,海霞們更要發揮模範作用,緊密聯繫海島發展,迸發出新活力。
60年來,洞頭女子民兵連先後獲得集體一等功、「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多項榮譽,湧現出了一批全國、全軍英模人物,「海霞精神」融入了洞頭各個角落。
如今,在洞頭,海霞村、海霞中學、海霞軍事主題公園,以及海霞媽媽志願服務隊、海霞電力女子服務隊等以「海霞」命名的組織和隊伍,在洞頭遍地開花。「海霞精神」,正不斷助力「海上花園」高質量建設。
現在,汪月霞早已退休在家,但卻依然心系連隊。但她還經常到連隊看望女民兵,為連隊建設出謀劃策。 「『海霞』是一支光榮的連隊,新時代賦予新的使命,要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汪月霞說,「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期望!」
在汪月霞的家中客廳裡,一幅遲浩田評價汪月霞的書法「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正是這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傳奇女民兵一生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