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鍵(臺灣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鍵,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研究員

 

學習簡歷: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碩士(日本經濟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博士(日本經濟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臺灣經濟史)

 

工作簡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亞非拉史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

 

研究方向:日本史、臺灣史與東亞區域關係史

 

學術兼職:

 

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日本學會理事

 

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成果一覽

 

獨著:

 

1,《日本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186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戰後日臺經濟關係的演變軌跡》,560千字,臺海出版社2009

 

3,《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經濟政策研究(1895-1945)》,997千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臺灣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繁體字版)

 

4,《日據時期臺灣米糖經濟史研究》,576千字,鳳凰出版社2010

 

5,《戰後美日臺關係史研究(1945-1995)》,266千字,九州出版社2013

 

日文學術著述:

 

1,2000年中國WTO加盟後における中日関係》、31千字,日本外務省國際問題研究所20014月刊行

 

2,2010年両岸ECFA協定調印後における日臺経済関係の新たな展開》、53千字,日本経済産業省亞洲經濟研究所201410月刊行

 

3,《中國大陸の學界における日臺関係史研究の略述》,11千字,郭南燕、白石惠理編《世界の日本2015-日本研究を通じて人文科學を考える》,日本文部科學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165月刊行。

 

合編合著:

 

1,《中國的中日關係史研究》, 30千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合編)

 

2,《中國的日本史研究》, 30千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合編)

 

3,《太平洋戰爭新論》,470千字,承擔50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合著)

 

4,《日本軍國主義論》,995千字,承擔50千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合著)

 

5,《冷戰後美日歐盟與臺灣關係研究》,總字數445千字,承擔115千字,九州出版社2009年(合著)

 

6,《臺灣簡史》,總字數338千字,承擔25千字,鳳凰出版社2010年(合著)

 

7,《臺灣史稿》,總字數1082千字,承擔174千字,鳳凰出版社2012年(合著)

 

8,《世界歷史》第8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經濟,總字數350千字,承擔50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合著)

 

9,《國有資產安全完整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九章《中國國民黨管理國有資產的經驗與教訓》,總字數577千字,承擔48千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合著)

 

譯著

 

1,《二十一世紀的企業形態》(原作者:奧村宏),147千字,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年(獨譯)

 

2,《東史郎戰地日記》(原作者:東史郎),總字數180千字,承擔80千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合譯)

 

論文

 

1,《日本企業集團21世紀走向》, 8千字,《日本問題研究》2000年第3

 

2,《日本政府調控市場經濟初探》,10千字,《現代日本經濟》2001年第2

 

3,《日本企業集團形成的經濟前提》,12千字,《世界歷史》2001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世界史」2001年第3期轉載)

 

4,《日本企業集團形成的歷史特殊性》,9千字,《日本問題研究》2002年第1

 

5,《日本政府干預經濟述論,, 11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3

 

6,《加盟WTO之後的中日經濟關係》,8千字,《日本問題研究》2003年第1

 

7,《日本軍國主義的支柱——財閥》, 9千字,《日本學刊》2005年第4

 

8,《海峽兩岸關係中的日本因素》,12千字,《中日關係史研究》2004年第2

 

9,《悄然升溫的日臺關係》,中央黨校《新遠見》2007年第5

 

10,《冷戰時期日臺關係的演變軌跡》,15千字,《日本研究》2007年第4

 

11,《近期日臺關係與臺海局勢》,10千字,《現代臺灣研究》2006年第1

 

12,《充滿挑戰與機遇的21世紀中日關係》,15千字,《理論視野》2007年第5

 

13,《影響小泉新內閣中日關係走向因素分析》,6千字,《中國戰略觀察》2005年第5

 

14,《對近期日臺關係的觀察及建議》,6千字,《思想理論內參》2005年第39

 

15,《大陸地區的臺灣史研究概述》,20千字,臺灣《漢學通訊中心》2008年第2

 

16,《對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社會經濟進程的評價》,《東亞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千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17,《日本殖民統治對近代臺灣社會經濟進程的影響》,載《紀念七七事變爆發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千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

 

18,《光復初期至60年代日臺貿易重新啟動過程之探析》,《臺灣光復60周年暨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千字,臺海出版社2008

 

19,《後藤新平與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蔣渭水、林獻堂——臺灣歷史人物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千字,臺海出版社2009

 

20,《馬英九執政期間之日臺關係初探》,13千字,《大連大學學報》2010年第4

 

21,《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官營農業移民政策初探》,14千字,中國近代社會史集刊第四輯《近代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控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

 

22,《米糖相剋與臺灣總督府米糖統制——日據後期臺灣殖民地農業初探》,23千字,載《日據時期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

 

23,《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臺灣的歷史探析》(上、下),《東北亞研究》2010年第45

 

24,《抗戰時期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對廣東、海南的經濟侵掠》,20千字,《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

 

25,《日據時期臺灣少數民族武裝抗日鬥爭探析》,19千字,《臺灣光復六十五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

 

26,《從北京盧溝橋畔到重慶梅花山麓——緬懷張自忠將軍》,《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建會20周年》(學術論文集),15千字,北京出版社2012

 

27,《辜顯榮在近代中日關係史上充當的角色——以辜顯榮的部分信函為例》,20千字,《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2期轉載)

 

28,《日本近代對華外交中的臺灣籍民策略初探——以謝介石、辜顯榮為例》,39千字,《東方外交史叢書》()《東方外交史中的日本》,澳門大學出版社2013

 

29,《出席臺共成立大會的中共代表彭榮身份辨析》,20千字,《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3年第11期轉載)

 

30,《冷戰時期的日臺關係》,《臺灣歷史研究》第一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

 

31,《臺灣社會親日動態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因素》,中國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編《臺灣歷史研究》第二輯,18千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

 

32,《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現代臺灣研究》14千字,2014年第5-6合刊

 

33,《21世紀初日本版臺灣關係法管窺》,6千字,《東北亞學刊》2015年第3

 

34,《日本的海洋戰略與東亞的海洋安全》,10千字,《東北亞學刊》2015年第6

 

35,《中日博弈中的臺灣問題》,12千字,《日本研究》201512月第4

 

36,《密切關注日美海洋戰略,確保兩岸海洋合作的基本環境》《大連大學學報》201510月第5

 

37,《對近年來日臺關系走向的歸納與預測》,9.3千字,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 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37,《兩岸合作維護海權,共同開發海洋資源》,13千字,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 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38,《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卷(政治外交 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

 

39,《詮釋馬英九時期臺日關係的發展》,8千字,《東北亞學刊》2016年第3

 

40,《民進黨與日本關係源考》,14千字,《中國軍事科學》20165月第2

 

41,《21世紀初民進黨與日本關係初探》,12千字,《大連大學學報》20164月第2

 

42,《21世紀初日臺軍事關係動態之管窺》,中國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編《臺灣歷史研究》第四輯,11千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

 

43,《21世紀以來臺日關係演變——兼及臺日結構性矛盾與未來走勢因素》,24千字,《日本學刊》20173月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2017年第7中國外交轉載)

 

44,《民進黨新南向政策與日臺合作》,9千字,《東北亞學刊》2017年第5

 

45,《2017臺海形勢戰略展望》,6千字,《統一論壇》2017年第1

 

46,《孫中山海權思想與福建船政精神》,15千字,《孫中山與華僑華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

 

47,《民進黨再次執政與日臺關係動態》,22千字,《晉陽學刊》2018年第3

 

48,《日臺關係變化軌跡及其前景》,9千字,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83月號。

 

49,《蔡英文當局執政下之臺日關係困境以福島五縣食品解禁為例》,12千字,《東北亞學刊》2019年第5

 

文章:

 

1,完整全面地反映重大歷史事件──《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史料全編(19151923)概覽》,《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113日第2

 

2,《安倍晉三要把日本引向何方?》3.9千字,《炎黃世界》2013年第1

 

3,《日本安倍右翼政權究竟能走多遠?》,5千字,《炎黃世界》2013年第2

 

4,《安倍訪問美國碰了個釘子》,5.6千字,《炎黃世界》2013年第3

 

5,《安倍經濟學無法挽救陷入困境的日本經濟》,4.1千字,《炎黃世界》2013年第4

 

6,《李登輝親日言行用意何在》,5千字,《世界知識》201510月第19

 

7,《臺灣有多少日本人》,6千字,《世界知識》201511月第21

 

8,《臺灣慰安婦問題的由來》,6千字,《世界知識》201511月第22

 

9,《80年後,為何紀念一二.?》,3千字,《解放日報》20151212

 

10,《劉銘傳治臺業績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啟迪》,2千字,《合肥日報》20151022

 

11,《中日關係中的臺灣問題》,2,8千字,中國臺灣網20151021

 

12,《論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及現實啟迪》,1.7千字,華廣網20151025

 

13,2016中日關係:戰略和解任重道遠》,1.5字,《人民日報海外網》2016222

 

14,《丙申猴年論中日關係》,3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3

 

15,《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堅持九二共識》,2.1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4

 

16,《日臺關係何去何從?》,2.7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5

 

17,《獨相畢露之蔡英文就職演說》,2.3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6

 

18,《芻論中國戰略環境跌宕與兩岸關係停擺》,3.3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7

 

19,《中國面臨最嚴峻的領海危機與戰略挑戰》,4.5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8

 

20,《G20杭州峰會與中國引領全球治理新時代》,3.6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9

 

21,《林獻堂推動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8.2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610

 

22,2017年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戰略觀察》,4,2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71

 

23,《川普退出TPP掀起的亞太波濤》,5.4千字,《環球新聞時訊》20172

 

24,《中日關係改善與存在的問題》,4千字,臺灣《中時電子報》2018115

 

25,《「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40周年之歷程》,7千字,臺灣《觀察》2018年第62

 

26從五次《告臺灣同胞書》與兩岸關係歷程的回顧11千字,《世界知識》2019年第3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概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自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以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經濟史研究室為依託,2013年8>月進行改組,以社會史研究室為依託。
  • 李珊(中外關係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5年至201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博連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1年7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員。〉一書論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0年第3期。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2020年度第二批博士後招收公告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2020年度科研工作需要,現公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有關事項公告如下: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1840年至1949年間的中國政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論壇2020年第7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Weixin ID
  • 賈小葉 (思想史研究室)
    〈理勢之辨與戰和之爭──試論1840─1885年間地方督撫的戰和觀〉, 15千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 》2003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4.〈李鴻章與左宗棠戰和觀之比較〉,15千字, 《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5.
  • 第六屆孫文論壇在臺北開幕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8年8月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極忠文教基金會、臺灣國父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孫文論壇在臺北開幕,會議的主題是:民族復興與文明對話,來自大陸的11 開幕式上,兩岸主辦方代表分别致辭,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表示,我們之所以持續不斷舉辦孫文論壇,主要有兩個原因。
  • 2016年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會議信息
    近代史所《近代史研究》編輯部、革命史研究室、江西省社科聯《蘇區研究》編輯部20人4月中下旬井岡山近代法律人的世界——第二屆近代法律史論壇從中國近代法律人的視野,重新思考他們對自己所處時代法律問題的批評與展望。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題記:2019年12月10-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1屆「青年學術論壇」將在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會議室如期舉辦。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議合影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 劉巍:中國學術之近代命運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書結論:歷史的教訓 徵引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劉巍,浙江省嵊泗縣人,先後就讀於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清華大學歷史系,1998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
    第三條  中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下,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政策,開展學術活動。(三)與國內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四)與有關網站合作,建立「中國近代思想史」專題網站。(五)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務院其他部門委託、交辦的科研項目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課題。(六)開展其他學術活動。
  • 非凡60年——近代史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香港史、澳門史的研究,中俄中蘇、中美、中英、中法、中日、中葡、中越等關係史的研究,湧現出許多新成果,這些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90年代初,文化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成為近代史研究所新拓展的領域。
  • 《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紀念太平天國140周年暨羅爾綱90華誕學術座談會紀要 靳 良今年1月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農民革命運動太平天國起義的140周年,1月29日又欣逢著名的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同志九秩榮慶之日,為此,中國史學會、北京史學會、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於1月28日聯合舉辦了一次學術座談會,以資紀念和慶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赴湖州開展國情調研
    2020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近代史研究所組織項目組赴湖州開展國情調研活動,調研主題為「湖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項目組由綜合處處長杜繼東帶隊,成員有張俊義、李學通、劉萍、侯中軍、李珊、潘建華、盧華、任雯婧。
  • 經濟史研究室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社會史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以經濟史研究室和文化史研究室為依託,是一個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平臺,由虞和平擔任理事長。2007年8月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社會史研究中心與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華中師範大學、新疆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山西大學、東華大學合作發起的以「晚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是怎樣得以在抗戰時期實現廢約的? 韓渝輝1942年10月10日,美英通知中國,自動放棄在華特權。次年1月11日,中國和美英分別籤定了平等新約,隨後又與其他有關國家籤定了類似條約,百年來束縛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宣告廢除。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 李伯重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學術講座
    12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學歷史系李伯重教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的邀請中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吳承明先生也認為:「在經濟史研究中,凡能計量統計的都應儘可能做計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只給人以概念,要結合計量分析才能具體化,有時並可改正定性分析的錯誤。」 中國經濟史學的發展實際上與國際潮流不謀而合。
  • 呂芳上著作《民國史論》出版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政黨的社會動員波及學界資源,這是後來群眾運動走不出的怪圈。 二、1980年代,婦女史研究成為新興研究領域。個人率先參與、主持中研院與蔣經國基金會兩度合作推動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計劃」,在與同仁共同努力下,使中研院成為國際研究中國近代婦女史的重鎮。個人在這方面的論著,多屬性別史極具拓荒又有創意的作品。
  • 近代史研究所日語學習班順利結束
    2015年10月16日,在所領導和科研處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日語學習班正式開課。這一課程的開設滿足了近代史研究所一些青年學者學習日語的願望,得到所內青年同仁的積極響應,先後共有30餘人參加學習。 研究所從一開始便本著幫助大家學好日語的認真態度作了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