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中外關係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簡況

 

女,19839月生,雲南昆明人,漢族。

 

教育經歷

 

2001年至2005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主修歷史、副修英語,獲歷史學、文學(英語)雙學士學位。

 

2005年至201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博連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89月至20099月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系學習。

 

工作經歷

 

20117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員。

 

二、研究方向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關係史、近現代思想文化史。

 

三、聯繫方式

 

lishan@cass.org.cn

 

四、論著目錄

 

學術論文

 

1、《義和團時期西方特別的華人聲音——林文慶〈中國內部之危機〉一書論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0年第3期。

 

2、《江亢虎北美傳播中國文化述論》,《史林》2011年第2期。

 

3、《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知識界對日本戰爭宣傳的反擊——以英文撰述為中心》,《抗日戰爭研究》2012年第4期。

 

4、《北京政府時期學人的修約外交理念研究——以英文中外關係著作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2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5、《從爭取西援到謀求平等:試論抗戰時期宋美齡的英文書寫》,《民族主義與近代外交》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6、《晚清時期〈北華捷報〉上的中國聲音》,《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5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5年第12期。

 

7、《民族主義視角下的革命書寫——淺析湯良禮撰英文著作<反叛的中國>》,發表於《國際漢學》2017年第3期。

 

8、《<北華捷報>上的中國投書人——國民革命時期民族主義的對外表達》,《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4期。

 

9「An East-West Confrontation in the North-China Herald during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 case study of Shao Futang’s letters to the editor」,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018), Vol. 12. No. 1

 

一般文章

 

1、《林文慶:被歷史遺忘的南洋赤子》,《中華讀書報》2010811日第10版。

 

2、《風起東西洋——1718世紀中國文化的西傳》,《地圖》2012年第5期。

 

會議綜述

 

《「戰爭與外交」:第五屆近代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五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翻譯文章

 

何銘生(Peter Harmsen):《並不一切如常:抗戰時期丹麥和瑞典對華外交政策的比較研究》,《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1.

 

相關焦點

  • 張俊義 (中外關係史研究室)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主要教育經歷和工作經歷:1985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至今在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工作。專業研究方向為香港史、近代中外關係史。作為主要撰稿人,先後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的香港》、《20世紀的香港經濟》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外交史》的寫作。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概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
  • 近代史研究所日語學習班順利結束
    2015年10月16日,在所領導和科研處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日語學習班正式開課。這一課程的開設滿足了近代史研究所一些青年學者學習日語的願望,得到所內青年同仁的積極響應,先後共有30餘人參加學習。 研究所從一開始便本著幫助大家學好日語的認真態度作了精心安排。
  • 王鍵(臺灣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鍵,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研究員 學習簡歷:>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碩士(日本經濟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博士(日本經濟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臺灣經濟史) 工作簡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亞非拉史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 研究方向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2020年度第二批博士後招收公告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2020年度科研工作需要,現公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有關事項公告如下: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1840年至1949年間的中國政治
  • 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第四屆領導機構成員名單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薛銜天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顧問   (以姓氏筆劃為序)  劉存寬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呂一燃    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閻明復    民政部  俞 邃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陸南泉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秘書長  欒景河 (法人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賴惠敏研究員在近代史研究所作學術報告
    2017年9月12日上午,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來訪中俄恰克圖貿易是廣州通商之外的另一重要口岸貿易,1860年中俄籤訂北京條約以後,俄商到中國貿易,使傳統商業利益受損;商人改變經營形態,或為外商買辦,或出口蒙古的毛皮、牲畜、蘑菇,從事礦務、金融匯兌等。講座中,賴教授分享了在喀爾喀買賣城舊址考察的照片和蒙古國的查檔經歷,生動地提供了這一研究的豐富素材和第一手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論壇2020年第7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Weixin ID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自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以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經濟史研究室為依託,2013年8>月進行改組,以社會史研究室為依託。
  • 2016年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會議信息
    近代史所《近代史研究》編輯部、革命史研究室、江西省社科聯《蘇區研究》編輯部20人4月中下旬井岡山近代法律人的世界——第二屆近代法律史論壇從中國近代法律人的視野,重新思考他們對自己所處時代法律問題的批評與展望。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這簡直就是『一部中國近史研究的當代學術史』!」誠如斯言!明德史館記者有感於此,專門採訪了此次會議的籌辦人之一復旦大學歷史系馬建標教授。請他談一談「青年學術論壇」的創辦歷程,以饗讀者。 一,您曾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做過兩年的博士後研究,比較熟悉近代史研究所的情況,可否談談您在近代史研究所的經歷以及青年學術論壇的基本情況?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議合影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赴湖州開展國情調研
    2020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近代史研究所組織項目組赴湖州開展國情調研活動,調研主題為「湖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項目組由綜合處處長杜繼東帶隊,成員有張俊義、李學通、劉萍、侯中軍、李珊、潘建華、盧華、任雯婧。
  • 非凡60年——近代史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研究所內設置了九個研究室、三個編輯部、三個研究中心,承擔了五個一級學會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成為學科設置齊全,具有相當學術影響的中國近代史綜合研究中心。90年代開始嘗試從現代化視角來觀察近代史進程,在現代化理念關照下闡釋革命與改良,激進與保守,歷史與現實等問題。     作為近代史研究所傳統學科之一的中外關係史研究,由《美國侵華史》、《帝國主義侵華史》。《沙俄侵華史》,《日本侵華七十年史》等著作建構了學科體系的基礎。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成立於1978年,是研究生院建院以來第一批成立並招生的系。  近代史系有博士授權點和碩士授權點。博士授權點學科專業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現代化史和中外關係史。碩士授權點科專業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現代化史、中外關係史。
  • 第六屆孫文論壇在臺北開幕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8年8月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極忠文教基金會、臺灣國父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孫文論壇在臺北開幕,會議的主題是:民族復興與文明對話,來自大陸的11 開幕式上,兩岸主辦方代表分别致辭,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表示,我們之所以持續不斷舉辦孫文論壇,主要有兩個原因。
  • 吳義雄:國史、國際關係史與全球史——晚清時期中外關係史研究的三...
    當「中國近代史」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出現時,晚清時期的中外關係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中國近代史研究興起於民國時期民族主義運動方興未艾之際。在這一宏大背景下,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國難、屈辱、沉淪和與之相伴的「近代化」變遷,構成了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內容。
  • 李伯重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學術講座
    12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學歷史系李伯重教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的邀請中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吳承明先生也認為:「在經濟史研究中,凡能計量統計的都應儘可能做計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只給人以概念,要結合計量分析才能具體化,有時並可改正定性分析的錯誤。」 中國經濟史學的發展實際上與國際潮流不謀而合。
  • 葛夫平 (《近代史研究》編輯部)
    1984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7月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2000年晉升副研究員,2011年晉升研究員。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近代史研究》主編。研究領域為中法關係史、近現代中外關係史。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初階段始於一八○七年英國倫敦布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傳教士馬禮遜(R.Morrison)來華至鴉片戰爭前夕凡三十年,這一時期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既扮演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主要是英國)侵略中國的吹鼓手和幫兇的可恥角色,同時又不自覺地擔負起在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下的中國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