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把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給本就艱難的中國晶片產業又撒了一把鹽。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晶片領域的扛把子,一路發展的很是艱難。
1997年,張汝京從德州儀器離開回臺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並做到了臺灣第二,僅次於臺積電。2000年,在張汝京不知道的情況下,臺積電50億美元收購了世大。沒轍的張汝京帶人來到香港,跟董建華特首商量在香港建半導體公司,名字都定好了,叫「港積電」。結果還是抵不過李嘉誠,給搞成了房地產……
還好有上海,用極優的條件和誠意,把張汝京請到了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也是3年,張忠謀又感到了中芯國際的威脅,向上次那樣下血本收購不可能,那就換個辦法-起訴。在美國加州,臺積電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竊取商業機密,6年的官司,最終在2009年,中芯國際賠錢給股權,最傷筋動骨的是張汝京離職且終身不得從事半導體行業。
說完了張汝京再來說中芯國際的另一位神仙:梁孟松。
也是2009年,張忠謀不重視梁孟松,給了三星機會挖走了梁孟松,幫助三星跳過20nm直接進入14nm,提前掌握Fin FET技術,拿下蘋果a9訂單,高通也從臺積電轉向三星。沒辦法,臺積電繼續起訴,臺灣政商法三界合力,讓梁孟松2015年9月之前不能回到三星。
所以我們得感謝臺積電,梁孟松2016年來到了中芯國際,2017年加入,僅僅300天,就帶領中芯國際攻克了14nm技術難關,雖然比三星晚了差不多9年,加上上海微電子宣布實現了28nm光刻機技術突破,中國差不多在所有領域都不會擔心被卡脖子了,畢竟在物聯網,在工業中,在很多領域,28nm就足夠用了。
有些人說臺積電都5nm馬上3nm了,美國禁令下來怎麼能不卡中國脖子?
這種製程是給手機晶片使用的,製造最頂尖的手機晶片,真要是出了特殊情況,用回14nm製程的手機晶片,其實也沒什麼。驍龍660,麒麟710A都是14nm製程的手機,並非一下回到解放前,用回老年機。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可能出現,這也就是我為什麼特別看好中芯國際的原因。
首先,如果美國全面斷供所有晶片,比我們著急的是美國人,華爾街的大佬首先不同意,講到底,美國是為大資本家服務的國家,惹惱了華爾街大佬,白宮也不會睡得踏實。
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華爾街大佬們沆瀣一氣,就是不給你供貨,前邊我寫過的工程師紅利就會立刻顯現出來。最頂尖的人才也許沒有美國多,但也架不住我們人多,10個人,20個人不夠,我50個人幹你最頂級人才一個人幹的活,也不是不可能。中國人的團結,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也無法理解的,國家一聲令下,全部攻堅光刻機EDA等,不出3-5年,美國的大佬們就開始哭了。看看德國的威爾特(當初盾構機漫天要價的那個),賣給瀋陽重工才幾年啊,忘啦?
其二,我前兩天寫過華為雲手機,作為彎道超車,擺脫光刻機的一種方法,我是很看好的。而且在摩爾定律失效的年代,ASML再厲害也差不多到頂了,中芯國際的路再難走,也是在不斷的前進,而且終點就在哪,只不過跑的慢點。在神仙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宣布無需euv光刻機,就可以實現7nm製程。
如果ASML更換賽道,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憑什麼就跑不過你?
當初離開臺積電去三星的時候,臺積電就說過,即使梁孟松不洩露機密,示意三星正確的道路也能幫助三星快速前進。更別說梁孟松是中芯國際的執行長。
作為消費了全世界1/3晶片的國家,資本逐利加上國家重視,有錢有人,哪有追不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