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幹掉臺積電只是時間問題。

2020-10-08 瞎說第一名

近日,美國商務部把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給本就艱難的中國晶片產業又撒了一把鹽。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晶片領域的扛把子,一路發展的很是艱難。

1997年,張汝京從德州儀器離開回臺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並做到了臺灣第二,僅次於臺積電。2000年,在張汝京不知道的情況下,臺積電50億美元收購了世大。沒轍的張汝京帶人來到香港,跟董建華特首商量在香港建半導體公司,名字都定好了,叫「港積電」。結果還是抵不過李嘉誠,給搞成了房地產……

還好有上海,用極優的條件和誠意,把張汝京請到了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也是3年,張忠謀又感到了中芯國際的威脅,向上次那樣下血本收購不可能,那就換個辦法-起訴。在美國加州,臺積電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竊取商業機密,6年的官司,最終在2009年,中芯國際賠錢給股權,最傷筋動骨的是張汝京離職且終身不得從事半導體行業。

說完了張汝京再來說中芯國際的另一位神仙:梁孟松。

也是2009年,張忠謀不重視梁孟松,給了三星機會挖走了梁孟松,幫助三星跳過20nm直接進入14nm,提前掌握Fin FET技術,拿下蘋果a9訂單,高通也從臺積電轉向三星。沒辦法,臺積電繼續起訴,臺灣政商法三界合力,讓梁孟松2015年9月之前不能回到三星。

所以我們得感謝臺積電,梁孟松2016年來到了中芯國際,2017年加入,僅僅300天,就帶領中芯國際攻克了14nm技術難關,雖然比三星晚了差不多9年,加上上海微電子宣布實現了28nm光刻機技術突破,中國差不多在所有領域都不會擔心被卡脖子了,畢竟在物聯網,在工業中,在很多領域,28nm就足夠用了。

有些人說臺積電都5nm馬上3nm了,美國禁令下來怎麼能不卡中國脖子?

這種製程是給手機晶片使用的,製造最頂尖的手機晶片,真要是出了特殊情況,用回14nm製程的手機晶片,其實也沒什麼。驍龍660,麒麟710A都是14nm製程的手機,並非一下回到解放前,用回老年機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可能出現,這也就是我為什麼特別看好中芯國際的原因。

首先,如果美國全面斷供所有晶片,比我們著急的是美國人,華爾街的大佬首先不同意,講到底,美國是為大資本家服務的國家,惹惱了華爾街大佬,白宮也不會睡得踏實。

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華爾街大佬們沆瀣一氣,就是不給你供貨,前邊我寫過的工程師紅利就會立刻顯現出來。最頂尖的人才也許沒有美國多,但也架不住我們人多,10個人,20個人不夠,我50個人幹你最頂級人才一個人幹的活,也不是不可能。中國人的團結,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也無法理解的,國家一聲令下,全部攻堅光刻機EDA等,不出3-5年,美國的大佬們就開始哭了。看看德國的威爾特(當初盾構機漫天要價的那個),賣給瀋陽重工才幾年啊,忘啦?

其二,我前兩天寫過華為雲手機,作為彎道超車,擺脫光刻機的一種方法,我是很看好的。而且在摩爾定律失效的年代,ASML再厲害也差不多到頂了,中芯國際的路再難走,也是在不斷的前進,而且終點就在哪,只不過跑的慢點。在神仙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宣布無需euv光刻機,就可以實現7nm製程。

如果ASML更換賽道,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憑什麼就跑不過你?

當初離開臺積電去三星的時候,臺積電就說過,即使梁孟松不洩露機密,示意三星正確的道路也能幫助三星快速前進。更別說梁孟松是中芯國際的執行長。

作為消費了全世界1/3晶片的國家,資本逐利加上國家重視,有錢有人,哪有追不上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要達到臺積電的技術水平,需要幾年時間?
    臺積電雖然向美國發出與華為繼續合作的申請,但是美國並未同意臺積電繼續供貨給華為5nm、7nm工藝製程的晶片,以及華為的5G晶片。大家心中不免有此疑問,國內晶片代工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差距究竟有多大,需要多少年才能夠迎頭趕上,改善我國晶片代工受制於人的不利局面呢?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活在臺積電陰影下的中芯國際何以向未來?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近乎從零起步的中芯國際會在僅僅3年之後,就能與臺積電在工藝上旗鼓相當?真相隨著2004年,中芯國際在美國和中國香港兩地上市,透明度增加而浮出水面。一番激辯之後,臺積電與中芯國際當天正式達成和解協議:中芯國際分4年向臺積電賠償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臺積電支付8%股權,外加授出2%的認股權。此後很快,張汝京也辭職離開了中芯國際(也有說法是臺積電和解協議中的要求)。不知業內看了上述事實作何感想?當時,甚至是今天我們部分媒體在評價上述事實,基本都是以懼怕中芯國際超越臺積電,刻意打壓中芯國際作為結論。
  • 臺積電張忠謀、中芯國際張汝京,同是臺灣出來的,選擇截然不同
    臺灣有兩個很厲害的半導體大佬,一個就是臺積電的張忠謀,另一個就是一氣之下出走臺灣來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的張汝京。同樣是針對大陸的晶片製造,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表示,中國與海外半導體之間的差距不是那麼大,自己是很樂觀的,相信是可以追得上的。
  • 中芯國際版權力的遊戲?臺積電前COO蔣尚義加入
    前述離職聲明中,梁孟松還表示,自2017年11月擔任中芯國際聯席CEO至今已有三年多,幾乎從未休假,在其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的盡心竭力的努力下,完成了中芯國際從28nm到7nm工藝的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才能完成的任務。
  • 臺積電即將斷供!中芯國際再遭制裁!華為路在何方?
    Part1臺積電斷供的事情大家早有耳聞了,這是5月15日就定好的,為期4月,如今只是按劇本推進。納米量產並在攻克2納米難關了,中芯國際去年才剛突破14納米,但中芯國際的高管是從臺積電挖來的,我們有經驗、有資金把它發展好。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背後股東都是誰,為什麼都幫不了華為?
    也是因為華為的關係,臺積電、ASML和中芯國際這幾家和晶片有關的企業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那麼這三家企業,兩家晶片代工廠,一家光刻機生產產商,這三家的背後股東分別是誰,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紛紛都無法幫到華為?先看看臺積電,臺積電的創始人是張忠謀,臺積電創立於1987年,和華為是同一年。張忠謀是誰?
  • 中芯國際被曝內訌,CEO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未來怎麼走
    中芯國際被曝內訌,CEO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未來怎麼走 滿天芯 發表於 2020-12-16 11:35:38   在12月15日大家還在閱讀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消息之際
  • 表面上中芯國際被斷供, 實際上臺積電可能成為下一個阿爾斯通
    很多人都以為臺積電與中芯國際水火不相容,看到最近中芯國際被美國封殺其實沒那麼簡單,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淵源很深,中芯國際由20多年裡中芯國際與臺積電起碼鬥了十幾年,但為啥說這次美國給中芯國際臺積電多次起訴中芯國際侵害其專利,最終中芯國際敗訴,賠償了數億美元。
  • 臺積電史上的五次選擇:支持華為前,曾狙擊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成立一年半後,便公開稱將在年底前使用0.18微米技術試產,並在2002年進行商業化批量生產。這一時間,中芯國際雖然資源有限,但是仿佛手握寶劍,所向披靡。張汝京帶著一批僅有數百人的中國臺灣集成電路人才以及美歐韓人士,攻克主流工藝技術,並走上了一條市場經濟的道路。當年,大陸晶圓代工企業都屬於國企,中芯國際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 蔣尚義轉投中芯國際,臺積電董事長最新回應:尊重個人去向!
    蔣尚義轉投中芯國際,臺積電董事長最新回應:尊重個人去向!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針對蔣尚義轉投中芯國際出任副董事長一事作出回應。
  • 中芯國際留住梁孟松!臺積電挑撥離間計失敗,白宮憤慨:必須賠償
    中芯國際發布的這一消息,令很多擔憂其公司發展前景的人,心中稍安,因為梁孟松對於中芯國際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一旦失去這位技術大牛,中芯國際的未來發展很容易受到影響與衝擊。有消息稱,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很可能是臺積電的離間之計,不過他們的這一策略最終還是失敗了。對此,白宮當局憤慨的表示,必須賠償自己從中運作的損失。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中芯國際面臨的似乎是公司治理問題,但又決不是單純的公司治理問題那麼簡單。中芯國際的問題,與其說是股東之間的利益衝突,還不如說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困境的某種折射。 此前,中芯國際的眾多股東中,雖然既有國內股東也有海外股東,既有實業企業股東也有私募股權基金,但他們基本都是財務投資人的角色(就算上海實業、北大青鳥這樣的實業企業股東,由於他們跟中芯國際不在同一行業,他們的投資更多只是謀求財務回報,或者是受政府之命提供財務支持),因而並無在經營層面控制中芯國際的動機。
  • 山雨欲來風滿樓:臺積電、三星電子和中芯國際,誰能笑到最後?
    業內甚至傳出了相當悲觀的預期,如果臺積電不能恢復對華為正常接單供貨,現有的晶片庫存恐怕只能供華為活到2021年中;並且從2020年底開始,華為將失去與蘋果、三星在高端市場競爭的實力。畢竟,靠庫存維持住生存和經營只能是權宜之計;庫存裡的晶片是有限的,用完只是時間問題;晶片是跟隨市場更新迭代的,過高的庫存反而更可能削弱自身的競爭力。
  • 中芯國際急需回到正軌
    12月16日,中芯國際在A股最高跌10%,港股停牌。 梁孟松被視作這幾年中芯國際崛起的關鍵人物,這樣的重磅變動,顯然會引起行業震動。那麼,中芯到底發生了什麼? 梁孟松與蔣尚義的過往 作為晶片代工製造多年的領頭羊,臺積電也稱得上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
  • 晶片教父內鬥往事:臺積電師徒反目,來中芯CEO剛烈辭職
    蔣尚義與梁孟松原本的師徒恩怨,只是中芯國際被內鬥拖累的一個縮影。在美國高壓的大背景下,蔣尚義的進入與梁孟松的退出,也只是中芯國際在戰略上的一項對位選擇。但內鬥這一話題終究還是中芯國際難以避開的雷區,在此前的數年中,中芯國際已經因為管理方面的問題,耽擱了不少的機會。
  • 中芯國際,再經不起內訌
    12 月 16 日,中芯國際在 A 股最高跌 10%,港股停牌。梁孟松被視作這幾年中芯國際崛起的關鍵人物,這樣的重磅變動,顯然會引起行業震動。那麼,中芯到底發生了什麼?梁孟松與蔣尚義的過往作為晶片代工製造多年的領頭羊,臺積電也稱得上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
  • 中芯國際、臺積電很無奈,自己花數億買設備,到頭還要聽美國的話
    今天,小語跟大家侃一侃關於「臺積電和中芯國際自己花錢買設備造晶片,結果能不能把晶片賣給誰還要聽美國人的話」的那些事兒。要說華為被美國人升級限制規則後,誰也是最懵逼的,小語覺得還是要說到臺積電和中芯國際了。為什麼?
  • 華為後援中芯國際,N+1工藝逼近7nm水準!距臺積電還遠嗎?
    近段時間我們心繫著我國民營企業華為,因為在華為近幾年的發展之中,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驚喜卻也默默咽下了很多的「委屈」。現如今華為即將面臨著更大的危機,我們又怎能不心疼呢?好在我國各行各業在華為將要面臨險境的時候,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並且我國消費者們都在支持著華為。
  •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 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 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來源:證券時報中芯國際(688981)迎來重量級人物,蔣尚義博士回歸。蔣尚義已非首次牽手中芯國際,他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在此之前,蔣尚義在臺積電亦先後擔任研發副總裁、營運長(COO)等職。
  • 中芯國際內鬥的背後有何故事?
    很快,中芯國際之前一直停滯不前的14nm研發進度開始加速。 2018年中芯國際第二季財報公布之後,中芯國際還宣布「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預計2019年上半年風險量產。」而此時距離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僅10個月左右的時間。隨後在2019年年末,中芯國際14nm工藝順利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