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臺積電、三星電子和中芯國際,誰能笑到最後?

2020-12-11 我為科技狂Tech

在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請」下,作為全球排名第一且無可取代的晶圓代工大廠,總部設在中國臺灣的臺積電於近日出人意料地答應了去美國投資建造晶圓廠的要求——一座5nm晶圓廠。除此之外,美國針對中國乃至全球第一的通信巨頭華為祭出全方位的封殺,給華為製造了巨大的壓力。業內甚至傳出了相當悲觀的預期,如果臺積電不能恢復對華為正常接單供貨,現有的晶片庫存恐怕只能供華為活到2021年中;並且從2020年底開始,華為將失去與蘋果、三星在高端市場競爭的實力。畢竟,靠庫存維持住生存和經營只能是權宜之計;庫存裡的晶片是有限的,用完只是時間問題;晶片是跟隨市場更新迭代的,過高的庫存反而更可能削弱自身的競爭力。

既然居於全球晶圓代工行業龍頭位置,臺積電在半導體行業中可謂舉足輕重,優異的獲利能力及對半導體產業的直接、間接貢獻難以估量。自張忠謀創辦臺積電以來,經營團隊、公司在詭譎的大環境中始終秉持中立。而如今,在當前的全球局勢下,即使臺積電在產業界掌握足夠的話語權,雖然已經身不由己,卻也在努力想盡辦法脫身,為的是保持住中立,繼續當好「大家的代工廠」。

與競爭對手相比,臺積電不僅擁有領先的製程工藝,而且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據超過50%佔有率,而今都無法完全置身事外。更不用說三星電子(三星)、格羅方德(格芯)和中芯國際(中芯)等晶圓代工廠商,在大國角力和新冠疫情等多重衝擊下,危機只增不減,至於誰能笑到最後,尚未可知。

大國角力,臺積電想要保持住中立,但已難置身事外

張忠謀於2019年11月在臺積電運動會上說過:「世界局勢變化多,不能再是安寧的世界,當世界不安靜時,臺積電將變成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也就是臺積電在和平時代,就是安安靜靜做供應鏈的一環,但當世界不安靜了,臺積電就變成地緣策略者的必爭之地。」他在當日的演講被業界認為是今時臺積電宣布赴美設廠的神預言。

張忠謀認為,要隨時調整及保持頭腦清醒,指南針就是基本價值觀以及競爭優勢,當競爭優勢失去了,也就不會成為所謂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另外,誠信、正直的經營理念是基本價值觀,地緣政治可以變來變去,但如何應變則要視不同場合與情況,也要靠領導人的智能。

兩大強國角力,不僅美國科技半導體產業都無法阻止,更別說臺積電置身事外。市場對於臺積電赴美設廠一事同時存在兩種看法:一部分人認為,臺積電可因此取得土地、稅制、水電優惠等,同時暫時緩解了遭戰火波及的危機,未來可進一步獲得美國信任,承接更多與國防安全相關的晶片,甚至是其它美國客戶的訂單。另一些人認為,臺積電去美國設立一座5nm晶圓代工廠,規劃每月產能為2萬片,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總投資金額為9年共120億美元,每年花費金額還在可承受範圍內,但內心絕對是千百個不願意,如果能就近服務,早就飛奔而去了,而不是現在才被美國「力邀"才前往。

臺積電2019年晶圓出貨量達1010萬片(12英寸晶圓約當量),在美設廠每月僅2萬片,到2024年5nm也已非最先進工藝。對於臺積電而言,赴美設廠絕對是經過深思熟慮、衡量得失後所做出的最優先抉擇。而赴美設廠就是無法閃避美方壓力,現只能且戰且走,成本、人力與供應鏈一步一步解決。

美國在技術上全面封殺華為,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確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臺積電在過去一年多來已做了最壞打算,在各方面都買了保險,除了盛傳赴美設廠就是要換取出口許可放寬外(臺積電繼續為華為代工晶片),另外便是盡力拉升其它客戶營收貢獻與比重。例如,英偉達和AMD在7nm原先並未入列首波供貨戶名單,但目前除7nm/7nmEUV/6nm下單不用排隊外,更已入列5nm大客戶名單。

臺積電由於工藝技術遙遙領先,成為晶片大廠唯一代工選擇,因此也幾乎通吃所有需求7nm以下先進工藝訂單,預估2020年7nm與5nm合計佔營收比重將達40%,加上需求強勁的16nm約為20%左右,先進工藝營收比重逼近60%。此外,預計2021年量產的升級版的5nm+在進度上也有提前。臺積電加速推進7nm以下先進工藝,2020年第2季進入5nm工藝;3nm工藝技術預計2022年下半量產,2nm工藝技術則於2019年開始研發,現已開始進入改善極紫外光技術的質量與成本階段,進行探索性研究。

與三星晶圓代工不同的是,臺積電強打一條龍服務,擁有完整生態鏈。對客戶而言,下單臺積電至少是產品性能和良率的保證,而臺積電手上掌握有三星以外大廠訂單,算得上是安全保險,增加了自身的不可取代性,價值就越高。歷經風雨,臺積電雖不是贏家,但至少應該可以平和地笑到最後。

傳言華為要下訂單給三星,即使三星非常想接單,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隨著格芯退出7nm以下工藝競賽,先進工藝戰場成為三星與臺積電廝殺的格局。事實上,三星當年遭遇臺積電28nm世代強力威脅,決定跳過20nm直攻14nm,卻因為太過躁進,遭遇良率低下、效能不佳等,蘋果公司大單反遭臺積電逐步吞食。近年三星將臺積電視為頭號對手,韓國更是傾力大砸金錢力挺三星,三星還已立下2030年要坐上全球晶圓代工第一寶座的目標。

三星近日更公開表示,隨著2021年下半5nm工藝將量產,將持續投資1160億美元於晶圓代工領域。據了解,三星近年工藝推進其實不如預期,7nm EUV雖號稱領先臺積電量產,與接著量產的6nm工藝,下單的客戶少之又少。雖然不斷傳出有高通和英偉達給三星訂單,但從臺積電營收與終端產品來看,臺積電幾乎囊括了國際晶片大廠7nm工藝訂單。

晶片業者表示,三星最大的問題就是良率不明且供貨不穩定,對於晶片大廠而言,若是代工環節出了問題,恐怕一整年都會被對手壓著打,砸下重金研發的心血完全付諸流水,因此儘管三星報價折扣相當誘人,但大廠仍不會冒險下單。如高通選擇策略性下單三星晶圓代工,英偉達同樣也是價格與策略性考慮。

三星近日又更新5nm量產計劃,據稱5nm工藝移動處理器Exynos 992,已經完成2020年8月量產上市所有準備。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傳言華為已與三星、SK海力士展開合作協商,為的是確保後續晶片供應無憂。但事實上三星與臺積電都有一定程度採用美國軟、硬體設備進行代工生產,因此美國對華為發出的最新限制,三星等非美國企業也得要遵守,此傳言實際可行性很低。

格芯利空消息不斷且虧損難止,可能中途退場

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近年話題全面聚焦三星、臺積電工藝競賽,以及中芯急起直追,然而曾經位居晶圓代工行業老二的格芯卻是風波不斷,更換執行長、裁員、賣廠、停止中國成都投資項目及放棄7nm以下先進工藝研發等負面消息頻傳,計劃2022年IPO的重大信息也並不受大家關注,在工藝技術研發領域的存在感不斷降低。

格芯系由AMD拆分而出,再加上阿布達比創投基金合資成立,阿布達比創投基金為最大股東,之後陸續收購新加坡特許半導體,2014年再將新加坡8英寸廠升級為12英寸晶圓廠,設備來源為茂德中科12英寸設備,又再收下IBM虧損工廠,反而獲得巨額收購金,同時再由三星處取得14納米FinFET工藝技術。

不過,從此開始,研發技術與工藝推進緩慢,承接AMD CPU與GPU大單問題頻傳,AMD也在不堪虧損和技術落後英特爾下,與格芯再次展開晶圓供應鏈協議,2018年在格芯宣布停止7nm以下工藝研發後,AMD也正式發布與臺積電在7nm以下全面合作。

雖然暫停先進工藝投資,甚至與臺積電大打侵權訴訟最終又意外和解,達成交互授權協議,但仍無法填補格芯虧損黑洞。格芯近兩年大舉出售不少工廠與設備,當中包括世界先進吃下新加坡Fab 3E 8英寸廠,2019年4月宣布出售紐約12英寸晶圓廠給安森美半導體後,格芯強調已完成所有出售計劃。但安森美出售案隔月,又以7.4億美元的價格賣掉子公司Avera給Marvell,8月光罩業務又賣給日本凸版公司。

2018年就傳出與中國合作的12英寸成都廠已擱置,近日格芯終宣布正式停工停業。格芯2017年與成都共同宣布設廠,投資金額高達90億美元,關鍵在于格芯自身能力,以及當初只考慮到補助及中國市場客戶潛力大,卻未能謹慎評估設廠風險,研發技術與設備轉移均未到位。

此外,格芯鎖定FD-SOI工藝,欲在以FinFET工藝為主流的戰場另闢蹊徑,期望在車用與物聯網應用力爭取到大單,然由於SOI晶圓供應量不多,成本相當昂貴,也使得產線建設費用大增,在無大單投注下,持續投入設廠或先進工藝研發,對于格芯而言已無力負擔。

市場傳言格芯已應美國力邀回國設廠,但據了解,格芯先前已不斷出售晶圓廠變現,現應無足夠資金與技術人力再建新廠產線。美國也相當清楚7nm以下投資費用龐大,不會補助已無意在晶圓代工市場拼戰的格芯。市場預期,格芯若錯過此波"美國製造"大好機會喊價出售,未來退場難度將更高。

工藝技術受限制,中芯接單華為的機率小

當美國對華為的技術封殺全面升級,市場認為將重創臺積電,而最大受惠者將是獲得華為轉單的中芯。事實上,美國對於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已有絕對掌控權,儘管中芯正在推進不使用EUV技術設備的N+1、N+2加強版工藝,但現在停留在14nm工藝,且首季營收貢獻僅1.3%,恐難以承接華為手機、5G基站等相關中、高端晶片大單。

中芯在設備上同樣依賴美國大廠,且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也由美國新思科技、楷登電子和明導國際把持,合計市佔率高達80%。而ASML雖來自荷蘭,但出貨也得要視美國的態度,中芯在軟、硬體上無法真正離開美國廠商。

美國封殺華為,勢必將加速半導體產業國產化,中芯來自本土晶片廠商的訂單也必定會擴大,從而全面支持中芯工藝推進與產能利用率提升。但就華為訂單而言,中芯接收轉單的可能性不高,主要是因為中芯受限工藝技術,以及同樣受美國技術和設備鉗制。

相關焦點

  • 美國發放中芯國際成熟製程許可證!臺積電和三星在美展開投資競賽...
    臺積電和三星在美展開投資競賽 預計將強化爭取5G領域需求   中芯國際成熟製程獲得美國許可證恢復生產,半導體供應鏈吃緊狀態有望緩解,美國目前僅針對先進位程進行控管,但放寬策略使得中芯國際營運陸續回穩,未來供應鏈價格上漲空間將成關注焦點。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活在臺積電陰影下的中芯國際何以向未來?
    建廠的初期,中芯國際抓住網際網路破裂後的半導體產業低潮期,大量購入低價二手設備;2003年,中芯國際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晶片代工廠,生產工藝與臺積電相同等。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近乎從零起步的中芯國際會在僅僅3年之後,就能與臺積電在工藝上旗鼓相當?
  • 中芯國際,幹掉臺積電只是時間問題。
    近日,美國商務部把中芯國際列入出口管制,給本就艱難的中國晶片產業又撒了一把鹽。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晶片領域的扛把子,一路發展的很是艱難。2000年,在張汝京不知道的情況下,臺積電50億美元收購了世大。沒轍的張汝京帶人來到香港,跟董建華特首商量在香港建半導體公司,名字都定好了,叫「港積電」。結果還是抵不過李嘉誠,給搞成了房地產……還好有上海,用極優的條件和誠意,把張汝京請到了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
  • 三星迎噩耗,研發總監帶團隊加入中芯國際,臺積電:千萬別放他走
    ,最近幾年大家在電視上能看到國內手機廠商的廣告,可是卻基本上看不到三星的廣告了。可是最近三星的晶片部門技術總監宣布離職了,這個人是梁夢松,曾經梁夢松是臺積電排名前十的研發人員,進入三星後讓三星直接從28nm跳到了14nm,而現在梁夢松突然帶著研發團隊加入中芯國際,也為中芯國際帶來了最先進的技術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背後股東都是誰,為什麼都幫不了華為?
    也是因為華為的關係,臺積電、ASML和中芯國際這幾家和晶片有關的企業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那麼這三家企業,兩家晶片代工廠,一家光刻機生產產商,這三家的背後股東分別是誰,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紛紛都無法幫到華為?先看看臺積電,臺積電的創始人是張忠謀,臺積電創立於1987年,和華為是同一年。張忠謀是誰?
  • 中芯國際版權力的遊戲?臺積電前COO蔣尚義加入
    我深深感覺到不被尊重和被信任。"前述離職聲明中,梁孟松還表示,自2017年11月擔任中芯國際聯席CEO至今已有三年多,幾乎從未休假,在其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的盡心竭力的努力下,完成了中芯國際從28nm到7nm工藝的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才能完成的任務。
  • 奇蹟暖暖山雨欲來風滿樓攻略 山雨欲來風滿樓答案匯總
    奇蹟暖暖山雨欲來風滿樓攻略 山雨欲來風滿樓答案匯總 鬥玩網(d.chinaz.com)原創:奇蹟暖暖山雨欲來風滿樓是今天上線的活動,參與活動,選擇相應的陣營,即可有機會獲得千機碎雪套裝和劍氣凌霜套裝
  • 中芯國際鬧「內訌」:究竟是誰導演的一齣戲?
    1992年返回中國臺灣後,他到臺積電擔任資深研發處長,一幹就是17年。有報導說,梁孟松是臺積電前五的研發天才,參與的都是先進工藝的技術研發,更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左右手。 從臺積電出走後,梁孟松加入了競爭對手三星電子,並擔任其研發部總經理。臺積電對此憤懣不平。2011年底,公司對梁孟松發起訴訟,指稱其洩露公司機密。敗訴後,梁孟松在2017年10月加入中芯國際。
  • 臺積電史上的五次選擇:支持華為前,曾狙擊中芯國際
    根據當時的國際建廠經驗,中芯國際融到的那點錢是根本做不到的,但張汝京利用當時大量半導體二手設備的機會,實現了低成本建廠。中芯國際某生產車間 圖/視覺中國中芯國際勢頭之猛,張汝京內心也很自豪。曾有晶片行業人士向AI財經社回憶,張汝京曾私下向他確認,當時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只有一兩年,甚至他只要9個月就能趕上新竹那個老大哥,並預計90nm的工藝將超過臺積電。
  • 中芯國際內鬥的背後有何故事?
    梁孟松於2009年2月正式從臺積電辭職之後,轉赴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任電機工程學系和電子所教授,間隔半年多時間,就前往隸屬於三星的韓國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之後的庭審證據顯示,梁孟松那時實際就已經開始參與三星的製程工藝的研發了。
  • 中芯國際急需回到正軌
    臺媒《天下雜誌》記錄了這段往事,掌舵研發的蔣尚義原本計劃於2006年退休,提拔兩個研發副總,一個坑已經被輩分較高的羅唯仁預定,剩下一個位置梁孟松本來有很大希望,但最後升職的卻是與他多年激烈競爭的同儕、現任臺積電技術長孫元成,梁沒有升職,而是成為了成了羅唯仁的下屬。蔣尚義解釋,主要是專長使然。孫元成負責製程整合,較有全局觀,本來就較適合當副總級主管。
  • 晶片教父內鬥往事:臺積電師徒反目,來中芯CEO剛烈辭職
    為臺積電工作了14年的梁孟松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高升,卻沒想到臺積電從英特爾挖來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來做資深研發副總裁,被新空降的上司「打壓」,甚至傳說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調換職務,並在他出差回去之後發現辦公室被改成了4個工程師的辦公室,降職調去其它部門。之後梁孟松在2008年憤而出走,轉投三星。2011年,梁孟松加入三星。
  • 梁孟松提出辭呈,中芯國際和為貴
    離開臺積電後,他在按照競業協議,在韓國教書,但是教授的內容幫助三星半導體一日千裡,從落後臺積電很多到並駕齊驅,甚至在14nmFinFET技術上超越。臺積電對他疑慮重重,最終發現他在給三星工作,不惜提起訴訟要求他離開三星。
  •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 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 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來源:證券時報中芯國際(688981)迎來重量級人物,蔣尚義博士回歸。蔣尚義已非首次牽手中芯國際,他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在此之前,蔣尚義在臺積電亦先後擔任研發副總裁、營運長(COO)等職。
  •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蔣尚義已非首次牽手中芯國際,他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在此之前,蔣尚義在臺積電亦先後擔任研發副總裁、營運長(COO)等職。相關簡歷顯示,蔣尚義現年74歲,一九六八年於國立臺灣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一九七零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一九七四年於史丹福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曾在德州儀器和惠普公司工作。其後,於一九九七年返回臺灣,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於二零一三年底退休時,蔣尚義的職位是共同營運長。
  • 古今異義,山雨欲來風滿樓,讓我們來賞析一下!
    這首詩氣勢磅礴,無論是從讀起來的感覺還是從讀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場景,總是讓人深感置於一個大自然宏偉壯麗的環境,特別是後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更讓人感覺到了自己的頭頂上好像已經烏雲密布,只露出太陽的微微一絲晚霞的光芒,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被下雨前「呼呼」的大風吹得鼓脹起來,又帶著一絲下雨前潮溼的涼意。
  • 狠人梁孟松:個人專利超四百項,卻被指臺積電叛將,今要怒辭中芯
    因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有口頭的君子協議「不會做傷害臺積電的事」,蔣尚義在中芯國際的三年間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話語權。梁孟松則在蔣尚義加盟中芯國際半年後的2017年10月,抵達上海,拿著20萬美元的年薪,成為了中芯國際執行董事,並與中芯國際原CEO趙海軍共同擔任中芯國際聯合CEO。蔣、梁二人也因此再度交匯,短暫共事近兩年。
  • 中芯國際,再經不起內訌
    梁孟松之所以離開臺積電,顯然不是因為錢,其在臺積電的薪酬非常高,平均年所得超過3600 萬元新臺幣,更多地還是前景與工作本身。在後來被起訴出庭時,梁孟松認為自己在臺積電受到降職、邊緣化,甚至「被欺騙、被侮辱」。離開臺積電後,把 FinFET 工藝這一自己的強項帶到了三星,短短兩年時間,就把三星的晶片製造工藝抬升到了主流水平,至今三星仍是少數集設計製造為一體的晶片企業。
  • 中芯同門割袍:誰在自毀長城
    3年前,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帶領著2000多工程師夜以繼日,只為早日實現願望。沒想到,3年後,梁孟松的老上司來到中芯國際,梁孟松義憤難平,同門未曾見面就割袍斷義,誰在自毀長城?中芯國際未來何去何從?中芯國際被國人視為衝破國際封鎖線的希望,被各種限制的梁孟松成為中芯國際心儀的對象。梁孟松不負眾望,2017年加盟中芯國際後,在300天內就攻克了14nm工藝技術難關,將工藝良品率提升到95%。
  • 中芯國際內鬥的背後:蔣尚義為何而來,梁孟松為何要走?
    梁孟松於2009年2月正式從臺積電辭職之後,轉赴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任電機工程學系和電子所教授,間隔半年多時間,就前往隸屬於三星的韓國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之後的庭審證據顯示,梁孟松那時實際就已經開始參與三星的製程工藝的研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