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裡的憂國憂民: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2020-09-14 平兒聊歷史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

杜甫說:&34;


張養浩說:&34;


……


無一不反映了古代百姓的低微地位,艱苦生活。


今天,再介紹一首心憂百姓的古代經典作品,其中涉及了很多歷史典故,不過好在都是很常見的歷史事件,不冷門,容易理解。


賣花聲·懷古

元代:張可久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張可久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這兩首散曲是他傑出的代表作。為官時多是擔任路吏這樣的下級官吏,一生懷才不遇,時仕時隱。


二者的結構十分類似,都是前半部分鋪陳歷史事件,後半部分抒情做結。


&34;,這三個歷史典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勞民傷財。阿房宮、金谷園、大運河都是十分浩大的工程,秦始皇、石崇、隋煬帝不可能自己一個人親力親為,那就只能壓榨老百姓了。

因此,張可久說這三件事&34;,雖然工程很偉大,但是工程下面的累累白骨,可謂是慘不忍睹,不忍細看。


另外,秦始皇、石崇、隋煬帝這三人的結局都不怎麼好。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石崇不得善終、全家被殺。用&34;來形容這三個人的結局,也是比較合適的。

&34;,給人一種時空流轉、物是人非的感覺。每年春天,東風都會再次吹來,花兒會再次綻放,只有那些湮滅在歷史中的人事永遠成為過去,那些在暴政下被剝奪的人生,永遠無法奉還。


永恆和一瞬,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嘆。如果那些被壓榨的百姓,還能像東風和野花一樣,重走一遍自己的人生,在沒有始皇、石崇、楊廣這等人的世界中生活,該多好啊!

&34;,這三個歷史事件說的分別是項羽、曹操、班超。


項羽和曹操都是著名的大英雄、君王,班超是東漢名將,作者不攫取項羽破釜沉舟、曹操消滅董卓、班超平定西域這樣的高光事件來描寫,反而是聚焦於項羽烏江自刎、曹操慘敗赤壁、班超年老思歸這樣的悲涼事件,這是何故?

我想,可能是為後文的&34;奠定一種悲涼的基調吧。項羽、曹操、班超身為領袖,都免不了在戰爭中遭遇低谷,那麼,普通百姓的處境就更加糟糕了。


讀書人為何要一聲長嘆?因為無能為力,因為無可奈何。


眼看生靈塗炭,自己卻不知該如何幫助百姓,讀了那麼多聖賢書,到頭來還是百無一用。難道以前的光陰終究是錯付了嗎?不是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嗎?


各種複雜的情緒匯聚在心頭,最終匯成憂國憂民文人的一聲嘆息。

嘆息,大興土木背後的人民血汗;嘆息,戰火紛飛背後的黃土枯骨。


張可久的這兩首元曲,沒有精雕細琢的痕跡,直白道來,卻仍然具有深深的感染力。我想,這與他的情真意切脫不了干係,身為官吏,他見過太多的世態炎涼,目睹過太多的可憐百姓,他的懷古,實乃傷今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相關焦點

  • 讀書人一聲長嘆,萬馬齊喑的年代,最讓人悲傷的五首元曲
    唐詩令人沉醉;宋詞令人振奮;而元曲,卻令人悲傷。讀書人一聲長嘆,說一說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那些最讓人感到悲傷的五首元曲。一: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 元曲中一首懷古的佳作,全盤否定了赤壁之戰,讓讀書人倍感無奈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此曲是一首詠史之作。在此作中張可久對於項羽烏江自刎,孔明、周瑜火燒赤壁,班超老死關外,三個出現在在秦漢時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發生在秦漢時期彪炳史冊的歷史事件,一概加以否定。
  • 此人散曲成就不在元曲四大家之下,經典作品眾多,卻鮮有人知
    說到元曲,人們大多想到著名的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照。但元代中期有這麼一位散曲家成就卻不在元曲四大家之下,他就是張可久。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譯文:阿房宮內羅袖翻飛,歌舞昇平;金谷園裡玉樓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蔥鬱,江中龍舟顯威名。往事難回首,東風又起,暮春時候一片悽清。美人虞姬自盡在烏江岸邊,戰火也曾焚燒赤壁萬條戰船,將軍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門關。
  • 品讀《賣花聲懷古》,合上那段史書,我們都會發出長嘆
    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南懷瑾讀完元曲小令《賣花聲懷古》,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讀史,吸取從前的教訓,了解過去的選擇,讓我們現在的人生活得更好,似乎是每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會做的事,但讀完歷史書上的記錄後,讀書的我們,往往都會和張可久在《賣花聲懷古》寫得一樣,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
  • 2016年5月28日(五)♬遇見最美的元曲---黨建網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萬裡玉門關,七裡釣魚灘。曉日長安近,秋風蜀道難。休幹,誤殺英雄漢。看看,星星兩鬢斑。人間縱有傷心處,也不到劉伶墳上土,醉鄉中不辨賢愚。對風流人物,看江山畫圖,便醉倒何如!
  • 小橋流水人家:意境幽美的十首元曲
    小橋流水人家:意境幽美的十首元曲 人間縱有傷心處,也不到劉伶墳上土, 醉鄉中不辨賢愚。 對風流人物,看江山畫圖, 便醉倒何如!
  • 八首元曲巔峰之作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是和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形式,深受百姓喜愛。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著名的元曲,看看有哪個你最喜歡,可在評論區留言,看看有沒有志同道合的人。1、《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夕陽西下,戀上最美的元曲!
    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與元曲。」 如果說,唐詩是「京東大鼓」,宋詞則是「江南絲竹」,而元曲則是以羌笛為伴音、觸動人們心靈深處的淺吟低唱。它融合了大俗和大雅,以一種自然之態,讓人慾聲又忍,一唱三嘆。
  • 10首經典的元曲小令,融大俗大雅自然隨意
    元曲,又稱長短句,因盛行於元代而得名,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出現的一種文藝形式。王國維曾評價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與元曲。10首經典元曲,請君欣賞。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這首元曲小令應該是大家最熟知的了。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的一生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這首小令便是在旅途中所作的。全曲無一秋字,卻描繪出一幅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
  •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讀書人?
    是的,我們都是充實而高素質的「讀書人」。可是什麼才是讀書人,什麼又是非讀書人呢?北宋神童汪洙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此,讀書人的品味是最高的,是幸福的人。回想這麼多年來讀過多麼多的書,不知道有沒有「破萬卷」,但我也自詡為一個讀書人,從前兩者的言論也可略作參考吧。
  • 那是你不懂元曲的美!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因為這兩首元曲都是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能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可見這兩首元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什麼是元曲?」據元曲研究專家隋樹森所編著的《全元散曲》收錄,元曲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200多人,元曲小令3853首,套數457套,殘曲不計。元曲成就最高的四人被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關漢卿、白樸、鄭光祖。
  • 誰說元曲無精品,十五首經典元曲,首首都是精華,不輸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元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三顆璀璨明珠,詩莊詞媚曲俗,雖風格不同,卻各有風味。世人多偏愛唐詩宋詞,認為元曲難登大雅之堂,豈不知正是這種平民性,相比於唐詩和宋詞,元曲更適合傳播,更適合抒情,更貼近生活,更深刻地體現人生感悟。元曲中不乏經典名篇,但限於時間、精力和偏好,人們卻很少能夠閱讀到元曲中的精品。
  • 這些元曲和「枯藤老樹昏鴉」一樣美!回首天涯 一抹斜陽 數點寒鴉
    說起元曲的時候只會「古道西風瘦馬」嗎?有點淺薄了!90段絕美的元曲選段送給大家,以後不用再「枯藤老樹昏鴉」了,還可以「江亭遠樹殘霞,淡煙芳草平沙,綠柳陰中系馬。夕陽西下,水村山郭人家。」!白樸: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裡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徐再思: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張養浩: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