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重在實行,體會佛的慈悲,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2020-12-13 重樓逾陀

《發菩提心》中說:「我們聽經學佛,目的是要開發出佛性來用。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佛法,發揮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們不但現在生活清淨快樂,同時也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使我們永遠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們聽經和生活脫節了,這樣就失去聽經的意義,聽經聞法也枉然。如果我們學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狀況,又是另一回事,這樣就是枉費白學了。」

又說:「姑且不談生死的大問題,學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常常就把學佛、念佛丟到一邊,先就自己的心情、個性來發揮,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這樣也是枉然,和不學佛一樣。去道場學佛,就像找醫生看病;買東西供佛,就如送禮給醫生;聽經,請經本、錄音帶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藥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又老是說自己習氣重,就是說自己病重。如果聽經學佛已經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處世、說話行動都沒有改進,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動念都先為自己設想,只顧自己的立場和意見,不考慮別人,這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還沒有了解眾生和我們的關係和真相。」

修道學法的特殊之處在於著重「實修」,開示的內容落實在具體的日常行為上,透過許許多多生活上的實例和簡明易解的譬喻,讓聽聞者自自然然領悟了高深奧妙的佛理,而又能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並對修行生起嚮往之心。這種貼近一般人日常經驗的說法方式,是獨具心思的智慧之舉,目的就是要「將佛法的修行,帶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令佛法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也就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學佛人在領悟佛理之後,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關鍵,那就是──有一顆和佛一樣的「心」,唯有在內心轉化之後,才能真正實踐佛法。

「體會佛的慈悲,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法師以一己之力,帶著示現病痛的身軀,無私忘我而又「將心比心」,時常像是能看透對方心意一般,適時而溫暖地給予人們最需要的幫助和切身的指導。她點點滴滴以身語意對眾生無怨無悔的奉獻,最能讓人體會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句經文的涵意。她的作為和精神深刻地觸動了許多學佛人的內心,既而轉化,趨向佛心;於是,也就能把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由於法師的教法具此特色,所以法寶流通很廣,影響極深。

法師常說:「時常遇到一些學佛的朋友,問起有關淨土法門的很多問題,大家的問題,大同小異,而答案其實都已經明明白白寫在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當中。如果大家能撥出時間,用些功夫,把《要解》讀熟,那麼,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我自己生病之後,面對生死考驗而念佛,得到《要解》的幫助實在很大,內心感恩莫名。因為蕅祖的開示,使我們能夠確立正知見,才能生起信心;對佛力和智慧能夠深信,才能深信佛名號的功德;對名號的功德能深信、深入體會,才能發起大願來持名;每念一聲佛才都具足信心願力。由信願發出的佛號,力量自然不同,自然強大。」是故,體會到——熟讀《要解》和領悟《要解》的奧秘,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法師對彌陀大願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有特別的體悟,她說:「阿彌陀佛以其『至心』救度我們阿彌陀佛有『至心』,希望我們往生,所以『至心』、『信樂』、『欲生』,都是起自於佛力的召喚,都是起自於佛力的加被,我們只是『歡喜信受』。佛『至心』幫助我,我就『至心』接受。」又說:「當眾生可以體會佛心的時候,心一轉向,迴轉趨向,把凡夫的心轉成像佛的心、跟佛一樣的心,接受佛的好意,就這樣,所有的善根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佛的回向。念佛可不是跟佛條件交換,念佛是情不自禁報佛恩,領受佛的力量,就是佛的願力回向給我們,作我們的願力;佛的力量回向給我們,作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真正與佛合而為一的『南無阿彌陀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這叫心心回向。」

法師的著作中,很特殊的是《拜佛與醫學》,她的拜佛方法,初步上能符合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物理學之原則,進而,再由拜佛之「事」,契入實相之「理」。透過這套拜佛方法,「唯攝一精明,而六根都攝住。」法師說:「現在我把這些心得無條件送給你們,你們能夠用心學習,拿得去,才是你們的!」許多蓮友學習這套拜佛方法之後,身心舒暢,拜完數百拜乃至千拜,都像拜第一拜一樣,才體會出法師所說冷笑話「拜佛是人生至高的享受」這句話誠然不虛。

不少蓮友因拜佛而得利益,可是誰又知道這本書的背後,有多少法師的心血呢?除了寫稿,收集示範圖片之外,最困難的是繪製醫學解剖圖,山上沒有圖桌,法師一本克難的精神,用有圓洞的塑膠板凳,下面打燈光,半蹲半坐地在小板凳上繪製,這個姿勢往往會擠壓到腹部的腫瘤,她不顧自身病苦,盡心盡力完成此書,若以「為法忘身」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道證法師──「放」下娑婆,往「生」極樂

相關焦點

  • 慈悲就是佛法,佛是目前法,我是佛,人人是佛,眾生是佛
    慈悲就是佛法「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是導人向善的語言文字,若能徹見心地而離開語言文字,這樣可以說是性上顯功,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禪】,在生活中覺悟了就是【佛】,一定要覺悟生活中所處的一切境,一切時都是因妄想而存在的,並不是真實有的,有妄想就有生滅,沒有妄想就是不生不滅。有生滅是外道的法,不生不滅是長久正道的法,是佛法。前念生起妄想,當下就能放下就是覺悟,覺悟了心就清淨了,連妄想都沒有了,這樣就是徹見心地了。所以慈悲就是佛法。
  • 佛法綜論|略析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之一——佛法的慈悲
    【摘要】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是成就佛果的必要條件。行菩薩道需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以慈悲為基石才能徹底圓滿成就。彌勒菩薩是佛弟子熟悉的菩薩之一,也是當來下生閻浮提成就佛道的一生補處菩薩。佛法東來,在中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廣利人天、度生無數。隨著時代的變遷,佛法的傳播與弘揚存在諸多因時、因地、因人之方法與形式的變化;不管時空如何遷變,佛法的核心不能改變,否則將失去佛法的真面目。現今社會,競爭激烈、物慾橫流、人心難定,各種環境危機、人為禍害時時在侵蝕著人類脆弱的心靈。佛法的慈悲精神猶如甘露滋潤眾生乾涸的心田,為其提升心靈修養、甚或解脫生死得大自在,指引方向和提供方法。
  • 嘎瑪仁波切:修學佛法要謹防消化不良
    不少人都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才會去和佛菩薩談條件。拿一些香燭水果,像賄賂貪官汙吏一樣,去發揮自己各式各樣的貪心,這就造成了人們習慣臨時抱佛腳的迷信誤區。 我們小時候,去尊貴的老上師土登曲吉扎巴尊者那兒求法,坐車走路,千裡迢迢背著一點口糧,歡歡喜喜充滿感恩地去求法。師兄弟們都有一個基礎的認知:佛法是殊勝珍貴的,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所以要格外感恩與珍惜。現在的弟子們呢?完全反過來了。
  • 佛理智慧:什麼是淨業三福?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佛告訴我們這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使我們明了三世一切諸佛修行證果,都要以此三福為基礎,也是佛法共同的基礎。淨業三福:第一,人天福。
  • 釋寬容:國家法律重在治行 佛教戒律重在治心
    佛法的弘揚與實踐,講究的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機制宜,這樣才能因機施教,很好地利益眾生,造福社會。正由於此,教規與國法的關係,是每個時代都在不斷地研究和落實的重要主題。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救苦奉獻,普渡眾生,慈悲覺悟,和諧包容,最終達到斷除煩惱,覺悟成佛的目的。七佛通戒偈對佛教的定義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說,禁止做一切惡事,積極地做一切善事,淨化自己,利益他人,這是一切戒律的根本精神和原則,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 佛說: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僧人感嘆道:「你真是一個善良的人啊!原來你是為了為別人指路!」盲人一笑說:「不,我是為了我自己!我的燈籠既照亮了路,也照亮了我自己。別人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僧人頓悟,感嘆道:「我每天都在尋找佛在哪兒,現在我明白了,佛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 佛之心:慈悲心、菩提心,心心相印
    思量惡事,自心即化為地獄;思量善事,自心即化為天堂;生其毒害心,自心即化為龍蛇;生起慈悲心,自心即化為菩薩;生起智慧心,自心即化為上界;生起愚痴心,自心即化為三惡道。佛說:慈悲心是對事對物的不忍之心。身處逆境,不抱怨命運的坎坷,不自怨自艾;身處順境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善待此生中遇見的一切人事物,因為慈悲心會成就一切!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 佛法慈悲,危難面前的救度讓人不可思議……
    前幾年印尼亞齊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也是,其中一列火車當中唯一一個倖存的,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轉身背心上寫著一個大大的「佛」字,這是唯一的倖存者。他描述他從窗子跳出去的時候,海水把他淹沒了,但接著,海水又把他推上了岸。所以在種種的災難面前,我們看到了佛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不是說遇難者佛不救,佛的力量都在救,就像我們每個人都在用善心善願回向他們。
  • 淨空法師:佛法修學,你有多大的成就,完全看你用的是什麼心
    我們將經文念一段:【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一願是全部經文最核心的一段,四十八願無比殊勝的一願就是這一願。我們在念老集註裡面可以看到,第十八願念老用心用得最多,注得最詳細,這是稀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
  • 他心中有佛,獨自一人來到深山的千年古寺,發願要建一座發呆道場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進行修行,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是最精華最重要的法,但是《金剛經》記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說明這些法門都是相對平等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機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 什麼是佛法和佛?怎樣才是悟道和道?
    自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明心見性(見性後的人生無法用言語表達,可以理解為自在,真瀟灑,無欲無求,無憂無喜,無智無礙吧)這就是佛。那麼什麼是悟道呢?可以這樣理解,用自己的良知心,通過後天對大自然和你身邊的人、事接觸後而獲得的感受,從而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個理念,叫他為悟道。
  • 你的佛就不慈悲了嗎?
    可嘆我佛慈悲,雖通徹天地之道,然不能澈清世人之心,如是我說。妙華嚴:自性自度,別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不好好修行,佛菩薩都無法代替你修行。塵緣即是法緣的源泉,不歷塵劫生死,不與一切眾生同事。無緣自利更無法利他。可悲的應該是自己知見偏斜向外取捨。一切殘缺,和佛的智慧慈悲無關。
  • 《維摩經》與在家居士的佛法修學——釋體恆
    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周總理對外宣稱中國的佛教徒有一億人,雖然經過文革衝擊人數會有所減少,可是在二十多年的恢復發展下,現在的規模接近當時數目應不成問題。在這數以億計的佛教徒中,除了十幾萬僧人,絕大多數都是居士。由此可見,"居士"是佛教中的最大信仰群體。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居士,要具備哪些條件呢?《雜阿含經》卷四中有一段話:"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
  • 佛和佛之間交流的佛法會是什麼樣
    佛門中把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這六道加聲聞、緣覺、菩薩、佛,共稱十法界,每—法界中又有十法界,這就叫百界。每—法界中有十種事理,叫十如。合起來就叫百界千如。所以,佛中亦有佛,即為佛中佛。佛中有佛,佛上有佛。所以佛學佛上佛,佛亦說佛法。佛涅槃後,上兜率宮廣宣佛法。佛與佛說的佛法,與佛與眾生所說的佛法,有何不同?佛與眾生宣說的佛法,因眾生未能解脫,故佛法在於解脫之法。佛與佛間所說佛法,因佛已解脫,此佛法便是解脫後的自由之法。亦即不與一般人說的高深秘法。我們不知道這秘法的內容,但我們可以推知秘法會說些什麼。
  • 佛說:每個人都是一粒佛的種子
    佛說:每個人都是一粒佛的種子佛在哪裡?有一首詩偈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在智者的眼中,佛本來就是凡人修的,所以他如此平凡。人人皆可成仙、成佛、成鬼、成神;所有的變化都起源於自己的智慧。只要你這個人是向上的,心生歡喜,心生平等,心生慈悲。你就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你也可以成佛。是的,每個人都是佛在塵世灑下的一粒種子。佛在哪裡?
  • 他面相慈悲、一心向佛,13歲出家,23歲成為我國最年輕的住持
    寂源法師在13歲出家,他面相慈悲,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後一心向佛、潛心修行,領悟佛法,在23歲時,成為西來庵的住持,開創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同時他也是我國佛教最年輕的住持。寂源法師在1990年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他自幼與佛結緣、慧根深厚。
  • 印順導師:佛陀的慈悲
    佛法不舍一切眾生,普遍的慈悲救護,即使墮地獄的眾生,一時無從慈濟,但將來出生人天,還是一樣的拯救他,而終於要向上發展到成佛。故佛的普遍慈悲,平等救護的精神,非一切的仁愛可及。三、佛的慈悲,不但是情感的愛,而是通過理智而發動的:父母愛自己的兒女,有時會失去理性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兒女好;若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兒女不好,心裡則非常的不快活。佛的慈悲中,充滿了理智。
  • 從佛法中學習佛教的「道德觀」——慈善、慈悲
    道德觀是佛教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是佛法對人生生活、環境、行為的最好詮釋。近年來,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從食品安全到環境汙染,從教育失衡到醫療腐敗,甚至在公益慈善事業中,曝光了各種問題,顛覆了大眾的觀念,也觸及了老百姓的道德底線。其實,問題一直存在,只不過是因為網絡、媒體的公開化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詳情罷了。
  • 佛說:慈悲心是對事與物的不忍之心
    佛說:慈悲心是對事與物的不忍之心。當身處逆境,不抱怨命運的坎坷,不自怨自艾;當身處逆境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慈悲心能成就一切,慈悲心善待你命運中出現的一切事情,一切人!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 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亦屬這一種,故亦稱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
  • 這兩句佛法妙義從三歲開始聽,聽到八十歲都不一定能夠完全做到
    首先《佛說十善業道經》這部經所講的主要內容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就是十善業道,簡稱十善,內容耳熟能詳,提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十善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十善看起來雖然如此簡單,但是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把這種最根本的行持淡忘,總是去追求自己認為更高深的修法,以至於很多修學同學在佛門中修了很多年煩惱依然不見減輕,智慧依然無從彰顯,業障好像並沒有因修學佛法而減少,學了佛法雖然也在到處積功累德,可是並沒有在自己的行持上有明顯的改善,大多數人似乎都熱衷於忙碌,忙碌著追求一些高不可攀的境界,往往淡忘了佛陀教學根本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