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到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必然會提到由他一手提攜的戴志誠。對於他個人的私生活方面被媒體大肆渲染和被觀眾的唾罵,確實沒有必要過多爭論,畢竟與相聲藝術本身關係不大。單從相聲本門的表演而論,戴志誠一晃也說了半輩子相聲,頻頻登上央視舞臺的他為什麼評價依然不高。
按常理說,名師出高徒,作為相聲名家李伯祥的弟子,起碼在說功活上不輸人。但事實上,在李伯祥先生眾弟子中戴志誠不論從天賦還是表演技巧來看並不出眾。現在,大多數觀眾將戴志誠定位為捧哏,其實早先他與同門師兄弟鄭健搭檔時一直是逗哏角色,作為逗哏的戴志誠在翻包袱時顯然沒有恩師李伯祥的脆勁,鋪墊不細緻,表演不「攏神」導致了在園子小劇場演出時經常把活使溫了。好在鄭健量的比較穩,兩人搭檔很少出現把段子使泥了的情況。在和姜昆搭檔的作品中幾乎全是創編節目,但實際戴志誠不同於姜昆,年輕時也說過幾塊傳統活,例如:《八扇屏》、《黃鶴樓》等等。
從目前可查的音視頻資料來看,戴志誠使傳統活時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定位不清。青年演員表演傳統段子要麼以「做舊」的姿態登臺,老先生怎麼教的,在臺上就怎麼演,直工直令的說;要麼對傳統段子一遍拆洗一遍新,融入青年演員的特點,把傳統活當創編段子說。而戴志誠的風格恰好尷尬的在兩者之間來回遊走,簡單來講就是沒有滿足任何一類觀眾的欣賞要求。
這種定位不清還表現在角色定位上。在唐傑忠淡出舞臺後,姜昆將戴志誠選為固定的捧哏搭檔。不得不說這樣的決定耽誤兩個人的表演。姜昆從政前在相聲表演中將自己定位為毛躁小夥子的形象,與李文華、唐傑忠搭檔時可以形成老叟戲頑童的效果,作品在當時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而與戴志誠合作時姜昆已經43歲,在舞臺表演中繼續沿用過去的角色定位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捧哏搭檔不再是經驗豐富的長者,而是足足比他小了十歲的戴志誠。
在與姜昆搭檔的二十多年中,或許由於段子本身存在包袱碎、結構散等問題,導致戴志誠在捧哏上沒起到「掌舵」的作用,一直追著姜昆的節奏,而不是主動調節表演節奏。連姜昆自己都官方吐槽:哪段趕上打針了?哪段趕上掉老虎洞裡了?就知道站旁邊一個勁兒喊:姜昆!姜昆!姜昆!你煩不煩啊你。
作為相聲演員,一輩子沒有「把杆活」是最遺憾的事。提到馬三立,我們能想到《逗你玩》,提到北京二趙,能想到《八扇屏》,甚至提到姜昆,都會記得《虎口遐想》,而提到戴志誠時能讓觀眾想到哪段呢?能捧能逗能上央視的戴志誠唯獨找不到一段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