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2月,在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工作的毛澤東身體染恙,回到湖南養病。次年2月,毛澤東帶著二弟毛澤民、妻子楊開慧及兩個兒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老家一面養病,一面開展農民運動。
韶山還跟他離開那會一樣窮,就像那首民謠唱的,「韶山沖來韶山沖,十戶人家九家窮;有山有水田裡苦,無錢無米兩手空。」毛澤東覺得,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開展農民運動是刻不容緩了。
在毛澤東的動員和領導下,韶山沖一帶的農民運動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農民們一旦發動起來,立刻就能顯示出他們堅強的戰鬥力。見此情景,毛澤東大受鼓舞,決定儘快在農民運動的積極分子中發展共產黨員,以便有組織、有計劃、有力量地向中國農村的舊勢力發起猛攻。
為了讓農民更好地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毛澤東決定在當地發展教育。除了在韶山創辦夜校、組建農民協會外,又在周圍的鄉、鎮創辦了二十多所農民夜校,並派了一些有文化基礎的人分頭去擔任老師講課。
短短數月功夫,韶山地區的農民運動發展迅猛,可就苦了這一帶的地主豪紳們了。一位叫成胥生的大豪紳親自跑到長沙,找到湖南省省長趙恆惕告狀,強烈要求省政府迅速派兵捉拿煽動農民暴動的領袖毛澤東。
1925年8月,趙恆惕電令逮捕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毛澤東。想當年,毛澤東在長沙學界領導「驅張運動」,將湖南督軍兼署省長的張敬堯趕走,取而代之擔任湖南省長的正是這個趙恆惕。
在黨組織和群眾的幫助下,毛澤東離開故鄉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途經長沙時,毛澤東重遊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年毛澤東32歲,自他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參加革命以來已過去7年。雖然說中國的革命自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後,又陷入軍閥混戰,各種思想碰撞,整個社會都還處在一批迷茫之中。但毛澤東經過近幾年的觀察,心裡也逐漸有了方向。就在他到達廣州後,就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兩年後又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正是有了這樣的方向,毛澤東才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慨。放眼漫山紅遍的楓林和漫江碧透的江水,毛澤東回想著過去這些年的奔波,萬千思緒在腦海中浮現,又想起「恰同學少年」時的「指點江山」。
17歲進入洋學堂,對康梁極為崇拜
1910年秋天,毛澤東經過幾番周折,考進了表兄文運昌曾就讀的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他在入學考試時寫的一篇《言志》讓學堂堂長李元甫驚呼「建國之才」。在離開家前,毛澤東為了表明自己讀書的志向,給父親留下了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一年,毛澤東已經17歲,以一個「高齡」小學生的身份編入戊班就讀。東山高等小學堂是一個新式學堂,開設的課程包括修身、國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圖畫、音樂等。教員中甚至還有一位日本留學生,戴了一個假辮子,被學生稱為「假洋鬼子」。
毛澤東在這個學校很受教員歡迎,但最喜歡他的還是教經書的,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古文。不過,毛澤東對經書並不感興趣,他通過自己的表兄,又讀到了更新的書了。那包括兩本關於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其中一本是梁啓超編的《新民叢報》。
這個階段,毛澤東對康有為和梁啓超極為崇拜,從表兄那裡得到的幾本書,他是看了又看,倒背如流。此時,毛澤東並不反對皇帝,甚至醉心於中國古代的明君,讀了很多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等人的書。
此外,毛澤東還喜歡聽「假洋鬼子」談日本的情形,不過他聽到的都是日本好的一面,還沒想到有一個殘忍的日本。還看了一些關於國外歷史的書,認識了拿破崙、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等人。也聽說有一個叫華盛頓的人,通過八年苦戰,建立了美國。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了。
建國後,毛澤東還曾對東山小學堂同學譚世瑛說:
「那一年,我真是『土人』進了洋學堂啊。那時候,我這個『土人』對康有為、梁啓超,可以說是崇拜得很呦!山溝溝裡的娃子懂什麼,連孫中山都沒有聽說過呢!人的思想嘛,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就跟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都有一個摸索的過程……」
梁啓超和康有為
大開眼界後,毛澤東開始渴望到長沙去,對他來說,那是一個有著巡撫衙門的大城市。在小學教員賀嵐崗的推薦下,毛澤東決定去長沙投考湘鄉駐省中學。賀嵐崗正好也要去那裡任教,師生二人正好結伴同行。
在長沙更廣闊的天地,毛澤東知道了孫中山
1911年春節過後的一個早晨,毛澤東挑著一頭鋪蓋、一頭書箱的「求學挑子」,翻過韶峰,來到湘鄉縣石塘衝的正屋場賀嵐崗先生家裡。傍晚時分,他們經過4個多小時的湘江水路,坐客輪來到了長沙小西門碼頭。然後,步行來到新安巷的湘鄉試館。
到了大城市,毛澤東在廣闊天地裡有了更高的認知,首先的渠道就是看報紙。第一份報紙叫《民立》,那是革命黨人于右任主辦的,裡面介紹了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還提到了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于右任
通過《民立》,毛澤東知道了孫中山,了解了同盟會的會綱。這時候正在革命風暴來臨的前夕,政局變動得很厲害,這開始激發了毛澤東心裡的救國情懷。當時,毛澤東寫了自己人生第一篇政治評論,貼在了學校牆報上:
只有趕走列強,推翻清廷,中國才有出路,人民才能生存;應把孫中山先生從日本請回來,擔任新政府的總統,由康有為任國務總理,梁啓超任外交部長。
顯然,毛澤東還沒有放棄對康梁的崇拜。憑著一腔熱情寫出來的文章,雖然觀點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但也著實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學校裡都是熱血青年啊,看到這樣的文章難免心潮澎湃。
短暫的軍隊生涯
武昌起義後,毛澤東對革命更加嚮往,甚至要去加入革命軍。很快,湖南就成立了都政府,沒去成武漢的毛澤東就在長沙加入了軍隊。因此有了每個月7塊錢的餉銀,有了這些錢,毛澤東全部用來買報紙。
在進步報刊《湘江日報》上,毛澤東看到了關於社會主義的介紹,他也和其他學生兵討論。那是毛澤東初次接觸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真正的馬列主義,還得日後到北京,通過李大釗等人才得以了解。
就在湘軍組織起來,準備反對尚未完全放棄政權的滿清和袁世凱時,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了協議,南北統一。已經當了半年兵的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了,就決定繼續求學。
楊昌濟和「湘江三子」
在求學的選擇上,毛澤東有些舉棋不定了,他先後報考了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公立高級學校,都不滿意。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半年後又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師範,認為自己還是適合當個教書先生。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求學時的毛澤東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到第一師範,毛澤東被編入第八班。四師是春季開學,一師是秋季開學,因此他重讀了半年預科,到1918年暑期在一師畢業,前後共做了五年半師範生。在這期間,毛澤東的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衝擊,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見解,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一師,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老師,是教倫理學的楊昌濟。楊昌濟在長沙的學生數以千百計,他最欣賞的是毛澤東和蔡和森兩人。而毛澤東跟蔡和森、蕭子升等都極為交好,被稱為「湘江三子」。
除楊昌濟外,毛澤東還常到徐特立、黎錦熙、方維夏等老師那裡去求學解疑。這在黎錦熙1915年的日記中有多處記載,所談內容有「讀書方法」,「在校研究科學之術」,也有「改造社會事」。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為毛澤東。
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
1915年1月,日本以贊助袁世凱稱帝為誘餌,提出了吞噬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並於5月7日發出最後通牒。5月9日,袁世凱政府復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傳出,舉國憤慨。一師學生將幾篇反對賣國條約的言論編印成冊,題名《明恥篇》。毛澤東讀罷,在封面上寫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過程中,毛澤東也是積極參與,他把康有為、梁啓超、湯化龍三人有關時局的言論編印成《湯康梁三先生之時局痛言》,在校內外廣為散發。後來,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一命嗚呼,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段祺瑞把持政權。
蕭子升
毛澤東贊成梁啓超致力於南北和解的主張,他在1916年7月18日和25日兩次寫信給蕭子升,陳述對時局的看法:
「國局自上月三十日約法、國會、內閣三大問題解決後,南方相繼取消獨立,撤除軍務院,漸趨統一。此由於南部諸英之深明大義,和段氏之中樞斡運,黎公之至誠感人,其力尤多。……中央舉措,究可佩服。」
在其中一封信中,毛澤東還談到了日本,當時製造《二十一條》的首相大隈重信下臺,國內許多人希望日本會因此改善對華政策。毛澤東卻在信中說:
「無論何人執政,其對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感以縱橫萬裡而屈於三島,民數號四萬萬而對三千萬者為之奴,滿蒙去而北邊動,胡馬駸駸入中原,況山東已失,開濟之路已為攫去,則入河南矣。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礪以待日本」。
這位不滿23歲的師範生可謂一針見血,此時的日本在他眼裡,已經不是「假洋鬼子」描述的那樣美好了,狼子野心已經彰顯。後來的歷史演進,證明了毛澤東當初預測的準確。
一個青年談到買肉的事,毛澤東不和他來往了
從1916年開始,毛澤東跟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受到新文化運動的衝擊,經常聚在一起探討「如何使個人及人類的生活向上」的問題,討論的地點遍及長沙各處地方,真的是「攜來百侶曾遊」。到1917年冬,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開始商量組織一個團體。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在嶽麓山下誕生了,最初的會員有二十多名,包括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蕭三、張昆弟、陳書農、鄒鼎丞、羅章龍、李維漢、周世釗等。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不久,蕭子升去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
1919年11月26日毛澤東(後排左4)與新民學會會員合影
在這個團體中,他們只談論國家大事,從不涉及生活瑣碎小事,曾經有一個青年跟毛澤東談起「買肉」的事,毛澤東便不和他來往了。此外,他們還講究磨練身體,一起爬山,冬天還結伴到湘江遊泳,「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兩個月後,毛澤東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這年他25歲。畢業後不久,毛澤東陪同赴法留學同學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接受了更先進的思想薰陶。回到長沙後又參加並領導了長沙學界的「驅張運動」,親身經歷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國民黨合作的北伐,甚至還當選了國民黨一大代表。
1919年3月,環球中國學生會在上海送別留法學生合影。後排右一為毛澤東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告別往昔的書生意氣,投入到了真正殘酷的革命洪流當中,是時候要將那些「浪遏飛舟」的理想付諸實踐了。再度離開湖南去到廣州,毛澤東是去參加國民黨二大的,在那裡他會成為代理宣傳部長。而就在一年後,蔣介石掌控下的國民黨對共產黨露出獠牙,毛澤東認清形勢後,提出「槍桿子裡出政權」,開啟領導工農紅軍奪取政權的漫漫長路。
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有著強烈的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傾向,後來從理想主義轉為現實主義,斯諾曾將這種轉變歸之為哲學方面的研究。但縱觀主席整個求知求學的道路,又何嘗不是在不斷地學習與觀察中,悟出來一條最有利於中國前途的路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