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7歲上小學,曾想要教書,對日本圖謀中國感嘆:何以報仇

2021-01-10 適說新史

1924年12月,在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工作的毛澤東身體染恙,回到湖南養病。次年2月,毛澤東帶著二弟毛澤民、妻子楊開慧及兩個兒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老家一面養病,一面開展農民運動。

韶山還跟他離開那會一樣窮,就像那首民謠唱的,「韶山沖來韶山沖,十戶人家九家窮;有山有水田裡苦,無錢無米兩手空。」毛澤東覺得,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開展農民運動是刻不容緩了。

在毛澤東的動員和領導下,韶山沖一帶的農民運動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農民們一旦發動起來,立刻就能顯示出他們堅強的戰鬥力。見此情景,毛澤東大受鼓舞,決定儘快在農民運動的積極分子中發展共產黨員,以便有組織、有計劃、有力量地向中國農村的舊勢力發起猛攻。

為了讓農民更好地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毛澤東決定在當地發展教育。除了在韶山創辦夜校、組建農民協會外,又在周圍的鄉、鎮創辦了二十多所農民夜校,並派了一些有文化基礎的人分頭去擔任老師講課。

短短數月功夫,韶山地區的農民運動發展迅猛,可就苦了這一帶的地主豪紳們了。一位叫成胥生的大豪紳親自跑到長沙,找到湖南省省長趙恆惕告狀,強烈要求省政府迅速派兵捉拿煽動農民暴動的領袖毛澤東。

1925年8月,趙恆惕電令逮捕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毛澤東。想當年,毛澤東在長沙學界領導「驅張運動」,將湖南督軍兼署省長的張敬堯趕走,取而代之擔任湖南省長的正是這個趙恆惕。

在黨組織和群眾的幫助下,毛澤東離開故鄉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途經長沙時,毛澤東重遊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年毛澤東32歲,自他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參加革命以來已過去7年。雖然說中國的革命自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後,又陷入軍閥混戰,各種思想碰撞,整個社會都還處在一批迷茫之中。但毛澤東經過近幾年的觀察,心裡也逐漸有了方向。就在他到達廣州後,就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兩年後又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正是有了這樣的方向,毛澤東才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慨。放眼漫山紅遍的楓林和漫江碧透的江水,毛澤東回想著過去這些年的奔波,萬千思緒在腦海中浮現,又想起「恰同學少年」時的「指點江山」。

17歲進入洋學堂,對康梁極為崇拜

1910年秋天,毛澤東經過幾番周折,考進了表兄文運昌曾就讀的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他在入學考試時寫的一篇《言志》讓學堂堂長李元甫驚呼「建國之才」。在離開家前,毛澤東為了表明自己讀書的志向,給父親留下了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一年,毛澤東已經17歲,以一個「高齡」小學生的身份編入戊班就讀。東山高等小學堂是一個新式學堂,開設的課程包括修身、國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圖畫、音樂等。教員中甚至還有一位日本留學生,戴了一個假辮子,被學生稱為「假洋鬼子」。

毛澤東在這個學校很受教員歡迎,但最喜歡他的還是教經書的,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古文。不過,毛澤東對經書並不感興趣,他通過自己的表兄,又讀到了更新的書了。那包括兩本關於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其中一本是梁啓超編的《新民叢報》。

這個階段,毛澤東對康有為和梁啓超極為崇拜,從表兄那裡得到的幾本書,他是看了又看,倒背如流。此時,毛澤東並不反對皇帝,甚至醉心於中國古代的明君,讀了很多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等人的書。

此外,毛澤東還喜歡聽「假洋鬼子」談日本的情形,不過他聽到的都是日本好的一面,還沒想到有一個殘忍的日本。還看了一些關於國外歷史的書,認識了拿破崙、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等人。也聽說有一個叫華盛頓的人,通過八年苦戰,建立了美國。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了。

建國後,毛澤東還曾對東山小學堂同學譚世瑛說:

「那一年,我真是『土人』進了洋學堂啊。那時候,我這個『土人』對康有為、梁啓超,可以說是崇拜得很呦!山溝溝裡的娃子懂什麼,連孫中山都沒有聽說過呢!人的思想嘛,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就跟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都有一個摸索的過程……」

梁啓超和康有為

大開眼界後,毛澤東開始渴望到長沙去,對他來說,那是一個有著巡撫衙門的大城市。在小學教員賀嵐崗的推薦下,毛澤東決定去長沙投考湘鄉駐省中學。賀嵐崗正好也要去那裡任教,師生二人正好結伴同行。

在長沙更廣闊的天地,毛澤東知道了孫中山

1911年春節過後的一個早晨,毛澤東挑著一頭鋪蓋、一頭書箱的「求學挑子」,翻過韶峰,來到湘鄉縣石塘衝的正屋場賀嵐崗先生家裡。傍晚時分,他們經過4個多小時的湘江水路,坐客輪來到了長沙小西門碼頭。然後,步行來到新安巷的湘鄉試館。

到了大城市,毛澤東在廣闊天地裡有了更高的認知,首先的渠道就是看報紙。第一份報紙叫《民立》,那是革命黨人于右任主辦的,裡面介紹了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還提到了湖南人黃興領導下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于右任

通過《民立》,毛澤東知道了孫中山,了解了同盟會的會綱。這時候正在革命風暴來臨的前夕,政局變動得很厲害,這開始激發了毛澤東心裡的救國情懷。當時,毛澤東寫了自己人生第一篇政治評論,貼在了學校牆報上:

只有趕走列強,推翻清廷,中國才有出路,人民才能生存;應把孫中山先生從日本請回來,擔任新政府的總統,由康有為任國務總理,梁啓超任外交部長。

顯然,毛澤東還沒有放棄對康梁的崇拜。憑著一腔熱情寫出來的文章,雖然觀點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但也著實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學校裡都是熱血青年啊,看到這樣的文章難免心潮澎湃。

短暫的軍隊生涯

武昌起義後,毛澤東對革命更加嚮往,甚至要去加入革命軍。很快,湖南就成立了都政府,沒去成武漢的毛澤東就在長沙加入了軍隊。因此有了每個月7塊錢的餉銀,有了這些錢,毛澤東全部用來買報紙。

在進步報刊《湘江日報》上,毛澤東看到了關於社會主義的介紹,他也和其他學生兵討論。那是毛澤東初次接觸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真正的馬列主義,還得日後到北京,通過李大釗等人才得以了解。

就在湘軍組織起來,準備反對尚未完全放棄政權的滿清和袁世凱時,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了協議,南北統一。已經當了半年兵的毛澤東,以為革命已經過去了,就決定繼續求學。

楊昌濟和「湘江三子」

在求學的選擇上,毛澤東有些舉棋不定了,他先後報考了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堂、公立高級學校,都不滿意。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半年後又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師範,認為自己還是適合當個教書先生。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求學時的毛澤東

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併到第一師範,毛澤東被編入第八班。四師是春季開學,一師是秋季開學,因此他重讀了半年預科,到1918年暑期在一師畢業,前後共做了五年半師範生。在這期間,毛澤東的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衝擊,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見解,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一師,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老師,是教倫理學的楊昌濟。楊昌濟在長沙的學生數以千百計,他最欣賞的是毛澤東和蔡和森兩人。而毛澤東跟蔡和森、蕭子升等都極為交好,被稱為「湘江三子」。

除楊昌濟外,毛澤東還常到徐特立、黎錦熙、方維夏等老師那裡去求學解疑。這在黎錦熙1915年的日記中有多處記載,所談內容有「讀書方法」,「在校研究科學之術」,也有「改造社會事」。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為毛澤東。

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

1915年1月,日本以贊助袁世凱稱帝為誘餌,提出了吞噬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並於5月7日發出最後通牒。5月9日,袁世凱政府復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傳出,舉國憤慨。一師學生將幾篇反對賣國條約的言論編印成冊,題名《明恥篇》。毛澤東讀罷,在封面上寫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過程中,毛澤東也是積極參與,他把康有為、梁啓超、湯化龍三人有關時局的言論編印成《湯康梁三先生之時局痛言》,在校內外廣為散發。後來,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一命嗚呼,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段祺瑞把持政權。

蕭子升

毛澤東贊成梁啓超致力於南北和解的主張,他在1916年7月18日和25日兩次寫信給蕭子升,陳述對時局的看法:

「國局自上月三十日約法、國會、內閣三大問題解決後,南方相繼取消獨立,撤除軍務院,漸趨統一。此由於南部諸英之深明大義,和段氏之中樞斡運,黎公之至誠感人,其力尤多。……中央舉措,究可佩服。」

在其中一封信中,毛澤東還談到了日本,當時製造《二十一條》的首相大隈重信下臺,國內許多人希望日本會因此改善對華政策。毛澤東卻在信中說:

「無論何人執政,其對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感以縱橫萬裡而屈於三島,民數號四萬萬而對三千萬者為之奴,滿蒙去而北邊動,胡馬駸駸入中原,況山東已失,開濟之路已為攫去,則入河南矣。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礪以待日本」。

這位不滿23歲的師範生可謂一針見血,此時的日本在他眼裡,已經不是「假洋鬼子」描述的那樣美好了,狼子野心已經彰顯。後來的歷史演進,證明了毛澤東當初預測的準確。

一個青年談到買肉的事,毛澤東不和他來往了

從1916年開始,毛澤東跟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受到新文化運動的衝擊,經常聚在一起探討「如何使個人及人類的生活向上」的問題,討論的地點遍及長沙各處地方,真的是「攜來百侶曾遊」。到1917年冬,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開始商量組織一個團體。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在嶽麓山下誕生了,最初的會員有二十多名,包括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蕭三、張昆弟、陳書農、鄒鼎丞、羅章龍、李維漢、周世釗等。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不久,蕭子升去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

1919年11月26日毛澤東(後排左4)與新民學會會員合影

在這個團體中,他們只談論國家大事,從不涉及生活瑣碎小事,曾經有一個青年跟毛澤東談起「買肉」的事,毛澤東便不和他來往了。此外,他們還講究磨練身體,一起爬山,冬天還結伴到湘江遊泳,「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兩個月後,毛澤東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這年他25歲。畢業後不久,毛澤東陪同赴法留學同學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接受了更先進的思想薰陶。回到長沙後又參加並領導了長沙學界的「驅張運動」,親身經歷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國民黨合作的北伐,甚至還當選了國民黨一大代表。

1919年3月,環球中國學生會在上海送別留法學生合影。後排右一為毛澤東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告別往昔的書生意氣,投入到了真正殘酷的革命洪流當中,是時候要將那些「浪遏飛舟」的理想付諸實踐了。再度離開湖南去到廣州,毛澤東是去參加國民黨二大的,在那裡他會成為代理宣傳部長。而就在一年後,蔣介石掌控下的國民黨對共產黨露出獠牙,毛澤東認清形勢後,提出「槍桿子裡出政權」,開啟領導工農紅軍奪取政權的漫漫長路。

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有著強烈的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傾向,後來從理想主義轉為現實主義,斯諾曾將這種轉變歸之為哲學方面的研究。但縱觀主席整個求知求學的道路,又何嘗不是在不斷地學習與觀察中,悟出來一條最有利於中國前途的路線呢?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評點自己:我不是天才 本想當教書先生
    我本來是想當一名教書先生」  ——毛澤東評點毛澤東  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  ——摘自毛澤東1966年7月8日給江青的信  我也犯過錯誤,去年我就講了,你們也要允許我犯錯誤,允許我改正錯誤,改了,你們也歡迎。去年我講,對人是要分析的,人是不能不犯錯誤的。
  • 毛澤東的小學詩詞竟已霸氣側漏?他來自山溝溝,卻有著沖天的壯志
    1910年的某一天,17歲的毛澤東把一紙詩文悄悄夾在父親的帳本裡: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七絕·改詩贈父親》我們現今可以看見的,毛澤東最早的手跡,改自日本政治家西鄉隆盛的詩。  這首詩雖然不是毛澤東原創,但用以表達他當時的情感是相當貼切的。
  • 日本著名現代中國研究學者竹內實逝世 曾表示毛澤東有理由讓人紀念
    日本現代中國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竹內實於7月30日在京都市的醫院內逝世,享年90歲。據相關人士透露,竹內於7月底在家中就餐時倒下,送醫不治去世。竹內實1923年6月出生於中國山東省。二戰後,竹內在京都大學主修中國文學,曾任該校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所長以及立命館大學教授等。1960年,竹內和作家野間宏等人與毛澤東會面。
  • 日本漢學家竹內實逝世 曾譯介《毛澤東選集》
    1923年6月12日竹內實出生於中國山東省張店,1934年,隨母親移居到中國東北的長春,在那裡讀完小學和相當於初、高中的商業學校。竹內實在中國一直生活了19年,對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直至1942年才回日本。「小學的時候雖然上的是專為日本人辦的小學,但媽媽給我找了一位漢語教師。
  • 為何毛澤東1929年時曾感嘆「人生易老」(圖)
    原標題:毛澤東1929年的悲慘處境:感嘆「人生易老」   1929年毛澤東在閩西唯一的照片   1929年10月初,毛澤東來到福建上杭縣,住在臨江樓。10月11日恰逢農曆重陽節,當時臨江樓庭院黃菊盛開,他觸景生情寫下《採桑子·重陽》詞一首: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   重陽節期間福建根本沒有霜,即便是北方也罕有霜。所以詞的末後一句,道出了毛澤東當時的悲慘處境與霜的心境。
  • 日本學者竹內實去世 曾編輯毛澤東文集研究文革
    南都訊 記者趙大偉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現代中國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竹內實於7月30日在京都市的醫院內逝世,享年90歲。  竹內實生於中國山東,1960年,竹內實和作家野間宏等人曾拜會過毛澤東。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為何「C位」首發?標誌著毛澤東4大轉變
    1911年,毛澤東就到了長沙求學,在這個期間他對自己的人生未來做了許多的規劃和嘗試。他曾一度以教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目標。因此,他選擇了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就讀。在這裡,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先進愛國人士和新思潮,在中國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當記者曾是青年毛澤東的志向
    原標題:圖文:當記者曾是青年毛澤東的志向 還是國民只知恨日本不知恨英國;只知日本帝國主義是侵略中國的,不知英國帝國主義之侵略中國是比日本帝國主義更要厲害的?」 4篇時評,我們看到一位熱血沸騰的愛國青年,憂國憂民、嫉惡如仇。 1926年、1927年,毛澤東將目光聚焦於底層農民 另外兩篇調查報告,則展現出青年毛澤東腳踏實地、心繫群眾的赤子情懷。
  • 《毛澤東和他的24位老師》之16上
    楊昌濟的高、曾祖父都是「太學生」,祖父楊萬英是「邑庠生」,但沒有做過官,一生在家鄉以教書為業。父親楊書祥,字書樵;母親向氏,平江縣石洞人,其父出身進士,做過前清國子監學錄,乃詩書世家。向家與楊家世代聯姻,對楊家子弟影響甚深。楊昌濟7歲進館發蒙,蒙師是自己的父親楊書祥。不幸的是,入學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也相繼撒手歸西,這給他的童年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 毛澤東詩詞與中國故事
    1966年,胡喬木主編的《毛主席詩詞》注釋本被毛澤東否定了,理由是:「詩不宜注,古來注杜詩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然而,對社會上各式各樣的註解,毛澤東也並非全不在意。1958年12月,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毛澤東寫道:「我的幾首歪詩,發表以後,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說對了,一部分說得不對,我有說明的責任。」
  • 畢卡索曾是特殊戰線上的共產黨員,還曾將自己的油畫送給毛澤東
    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市民文藝生活更加自由,與法國的藝術往來也頻繁起來,畢卡索的名字又開始出現在藝術圈。人們鮮少知道,畢卡索曾是特殊戰線上的共產黨員:1944年法國《人道報》刊出一則舉世震驚的消息:「與艾菲爾鐵塔齊名」的大畫家畢卡索宣布加入法國共產黨。消息傳至延安,《解放日報》發表文章《慶祝法國畫家皮卡索加入共產黨》(皮卡索是畢卡索的另一種音譯)。
  • 毛澤東曾寄明信片給胡適(圖)
    五四運動前後,毛澤東與胡適就有交往。其後的數十年中,他們在思想上、政治上產生了一系列的聯繫、分歧和鬥爭,兩人也由最初的師生、朋舊的關係轉向對立。由於身份特殊,他們的交往在中國現當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最近發現的一張明信片,可以為二人早期關係的研究做一註腳。
  • 毛魯之心,何以相通——毛澤東讀魯迅著作
    原標題:毛魯之心,何以相通 「讀點魯迅」 毛澤東讀魯迅作品,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的。他那時是《新青年》雜誌的熱心讀者,魯迅最初的一些白話小說和雜文,便發表在《新青年》上。
  • 宮崎駿感嘆:我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想來中國
    宮崎駿17歲的時候,偶然的一次機會,他看了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也就是這部彩色動畫長片,把他感動的痛哭流涕了一整晚,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宮崎駿突然有了人生的方向,他認定從事動畫行業,就是他這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
  • 毛澤東的九月(2)
    這首詩曾載《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署名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日本明治維新時人(一說詩作者為江戶時代月性和尚)。毛澤東只是將原詩「男兒」改為「孩兒」、「死」改為「誓」,餘照抄。由此,一個17歲的青年,為著未來未知的漫長人生,對以下依然困擾著21世紀的今天的絕大多數年輕人的大問題,已經有了明確而剛勁的答案了:為何生?如何生?埋骨桑梓地的生,老守自家宅基地的活,為著父輩設定的人生路地度過生命、終老田園,可不可以?「死的光榮」,必是因為「生的偉大」。「生的偉大」,必是因為以國為家,為國救命。
  •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毛澤東晚年何以一再吟誦《枯樹賦》
    可是,當時他老人家兩條腿腫得不能站立,兩隻腳腫得像發麵饅頭似的,鞋子都穿不進去。此時此刻,他難過的心情,身邊的工作人員真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形容才好。只好看著他坐在沙發上淚水泉湧,眼淚浸溼了他的衣衫。那些天裡,他一直強忍著,我們也無法知道眼淚往肚裡流了多少。到了五六月間,毛澤東的健康狀況明顯惡化,6月初突發心肌梗死。
  • 他是中國最厲害的老師之一 教出了偉大領袖毛澤東
    楊昌濟7歲進館發蒙,蒙師是自己的父親楊書祥。不幸的是,入學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也相繼撒手歸西,這給他的童年蒙上了濃重的陰影。1888年,17歲的楊昌濟與表妹向仲熙結婚。次年參加長沙縣試,一舉考上「秀才」。1890年應試舉人不中,為生活計,開始在鄉間教書。
  • 97歲「中國笛王」去世 毛澤東曾8次接見
    97歲的他走了,毛澤東曾8次接見  22日上午8時53分,一代「笛王」、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去世,享年97歲。  陸春齡出生於1921年,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魔笛」,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據公開資料,陸春齡出生在上海,7歲就開始跟隨一位老皮匠學吹笛。
  • 毛澤東:一個被國家領袖耽誤的詩人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不僅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也留下了許多後世傳誦的詩詞佳作。)1910年秋,毛澤東正值17歲,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離開韶山去長沙求學。何以報仇?在我學子。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也迎來了新的歷史任務。1936年2月,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
  • 毛澤東如何評價《孫子兵法》?曾對眾人說:打仗不能照本本
    毛澤東在跟自己的軍事高參郭化若聊天時,曾感慨道:  「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有這樣的兵書,真是件了不起的事。」  郭化若算是毛澤東最信任的軍師之一,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來去莫斯科炮兵學校進修,1930年到蘇區擔任參謀,協助毛澤東指揮了二次、三次反「圍剿」,長徵後既負責當參謀,同時也是主管八路軍教育事業的幹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