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古都學會副會長 韓 鵬
最近,國內不少歷史文化學者都談到了黃河文明館和黃河文化標誌建設問題,且多以漢代以後出現的黃河之名為基礎進行發揮。竊以為,漢代出現的黃河沒有體現出上古時期「黃水」之「黃」文化的本質內涵,故結合上古時期伏羲曆法、四瀆與黃河文化,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關於「黃河」文化、地理的標誌問題。
「黃河」的文化、地理標誌,應該出自上古時期華夏民族最早創造的「黃」色文化。這個「黃」色文化,早於漢代「黃河」名稱出現的歷史。而漢代以後出現的「黃河」文化,不能代表上古時期「黃」色文化的本質內涵。
在上古時期華夏民族創造的原始文化中,「黃」色最早來源於五行五方、五色文化,也是太極、中央、土、中宮、中國之位的同義詞。就是說,「黃」色代表著太極、中央、土、中宮、中國、中央帝、黃帝之位。可見,太極、中央、土、黃文化,其歷史早於漢代「黃河」之「黃」文化。
圖一 五行五方、五色、五帝、五水位置圖
因此,只有伏羲肇始太極、五行五方、五色的「黃」文化及其發源地,才可以稱得上「黃河」之「黃」最根本的文化和地理標誌。相比之下,用漢代以後出現「黃河」的名稱,從歷史、地理和文化意義來看,其顯然要晚的多,內涵已出現演變,也比較單薄。
此外,從大禹劃分四瀆之一「西河」的發展來看,到了漢代便成為了「黃河」地名、地理的自然延伸和歷史繼承。漢代的黃河,顯然已混淆了夏代「四瀆」核心之水,即中央河、土河、黃水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地理方位特徵。
事實上,只有夏代「四瀆」西河的東部、北濟的南部、東江的西部、南淮的北部,也就是鴻溝、大運河,才能擔當的起中央河、土河、黃水、黃溝、鴻溝的文化和地理盛名,也無愧中國歷史上最早「黃水」之「黃」的文化標誌和地理擔當。
二、開封黑崗口「黑」文化的來歷。
「黑」與「黃」,都產生於上古時期伏羲肇始的太極、五行五色文化之中。
「黑崗口」,現在是開封西北部黃河在「黑崗」之地的分流口。「黑崗」,古稱「青丘」。「青」與「玄」、「黑」同義,如青絲即指黑髮,開封玄池也稱黑池。
開封西北部最早的黑崗、青丘、黑池、玄池,與金元時期至現在的黃河河道沒有關係。因為金元時期之前黃河,本流經新鄉至濬縣一線,不流經開封北部。
圖二 以開封(浚儀)為中央河的四瀆位置圖
北宋以前,流經開封北部是「四瀆」之一的濟水。開封北部的濟水,在五行五方文化中稱「北濟」;在五行五色文化中稱「黑水」、「玄(懸)水」。開封西北部濟水岸邊的丘崗,也稱「青丘」、「黑崗」。故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開封浚儀有「青丘,亦曰玄池」。漢代易學著作《河圖稽命徵》也記載:陳「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於青丘」。「北鬥」與唐代一行所測開封嶽臺「天地之中」的北方、北水、濟水、北濟方位相對應。清初馬驌《繹史·卷五》引上古易書《歸藏》云: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空桑」、「青丘」與北鬥神「黃帝」同在開封古陳留一地。
濟水流經「青丘」、「黑崗」南部的沼池,稱作「玄池」、「黑池」。而開封西北部的「青丘」、「黑崗」,正好坐落在上古時期的濟(黑、玄、懸)水與黑(玄)池之間,說明其「黑崗」之「黑」文化夜也源於濟水、即黑水。
圖三 天地之中、九州與開封對應圖
金明時期,黃河自新鄉、濬縣一線南遷後,才流經並佔用了開封北部濟水、即廣濟渠、五丈河的河道。所以,黑崗口、青丘的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既厚重又久遠。如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女娀簡狄浴於青丘之水,有玄鳥遺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簡狄」是五帝之一帝嚳的妃子,商契之母;「此水」,是指濟)黑水流經的開封西北玄(黑)池之水。
可見,開封的黑崗口厚重的歷史文化值得深入發掘。
三、研究開封黃河莫忘了濟水文化。
自然的黃河,貫通於下遊洪水泛濫的開封及其周邊地區,時間大約在十二萬年至一萬年之間。上古時期的開封及其周邊地區,是黃河下遊洪水最早衝積形成河洲、平原的首端流域,也是堯舜時期大禹治理洪水泛濫的洪泛區。
而人文的黃河之名,則出現於漢代武帝時期,距今僅約兩千多年歷史。但漢代的黃河河道已不流經開封,大致流經新鄉至濬縣一線,在夏代「四瀆」中稱作「西河」、或「河」,為大禹治理黃河下遊「四瀆」之一的西方河水。在中國人文歷史上,先有遠古時期上、中、下遊全線貫通的洪水,又有大禹治理洪水形成的「四瀆」及(西)河水,再有漢代開始出現的黃河。自然河流與人文河流及名稱出現的時間是有區別的,不可在歷史時間上混淆,甚至顛倒。
上古時期的濟水,到北宋時期稱廣濟渠、五丈河。直到了金元時期以後,黃河河道才南遷,流經開封北部濟水、廣濟渠、五丈河一線,直到現在。
因此,研究開封黃河與黃河歷史文化,不能背離這一客觀歷史,不然就會成為笑話了。所以,應該把北宋之前開封北部的濟水歷史文化,與北宋之後開封北部的黃河歷史文化分別看待、或研究,不應該混為一談。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現在開封黃河和黃河歷史文化,有不少是對北宋以前濟水和濟水文化的歷史傳承。比如:上古時期稱濟水為懸(玄)水、懸河,具有天漢、銀河、天水之意。現代黃河的「懸河」之名,也由鄭州、中牟、開封北部的濟水、黑水、玄水、懸水和崑崙山玄圃、原圃、縣圃、懸圃文化的演變而來,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居住、建都開封北部的濟水、即姬水、泲水、黑水、玄水和崑崙山、青丘、軒轅丘(樓)時期。故戰國屈原《楚辭·天問》曰: 「崑崙懸圃,其凥安在?」東漢王逸注釋: 「崑崙,山名也,其巔曰縣圃,乃上通於天也」。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鄭州東部、開封北部的「原圃」、「縣圃」,又稱作「玄圃」、「懸圃」等,是神話傳說中神仙、聖人居處的崑崙山頂。
中原的「原圃」、「玄圃」中盛產麋鹿,是上古時期以來歷代帝王狩獵的圃囿之地,也成為「逐鹿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據戰國孟軻《孟子見梁惠王》記載:「(梁)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盛產鴻雁、麋鹿的「沼上」,即「玄池」與「濟水」之間的青丘,即黑崗、暉臺。而「玄池」,又稱「樂池」、「元池」、「少海」、「沙海」、「晉池」、「黑池」等等。
流經崑崙山、玄圃、懸圃之上的濟水,也稱「玄水」、「懸水」,即「懸河」。現代黃河的「懸河」之稱,是對上古時期崑崙山「玄水」、「懸水」的一種文化和地理傳承,其歷史文化早於現代黃河的「懸河」之稱。
圖四 北極星北鬥星與黃帝崑崙山對應圖
這說明,僅僅用開封北宋時期之後的黃河和黃河歷史文化,無法解釋濟水和濟水歷史文化問題,必須發掘其歷史文化和傳承。但也要肯定,開封北部的黃河和黃河歷史文化,對傳承濟水和濟水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將兩者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應該對兩水歷史文化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還原上古時期開封、乃至中原、中國歷史客觀、真實的面目。
四、開封黃河南部黃帝文化的本質是中央(國)河與帝。
「黃帝」之「黃」,在上古時期伏羲太極、五行五方、五色文化中,代表著中(央)、土、黃色;在地理上,位於「四瀆」西河的東部,北濟的南部,南淮的北部,東江的西部,是連接「四瀆」的中央之水,也是大禹在黃河下遊治理的洪水、鴻溝、大運河。
鴻溝、大運河,因在五行五方「中」、「土」和五色「黃」之位,也可稱中央河、土河、中國河、黃水(溝)等。鴻溝自黃河中、下遊分界處分出後,流經上古時期中央、中土、中州、中原、中國的「天地之中」。「天地之中」,也是中央帝、黃帝在開封北部居住的「中央宮室」和建都的「軒轅樓(丘)」之地。
由於黃帝出生、滅蚩尤,在開封北部、濟(泲、姬、玄、黑)水南部的青丘、軒轅樓(丘)和鴻溝流域,也與開封古「黃溝」、「天地之中」同為一地。故中國最早國別史《國語·吳語》記載: 「(黃溝)起師北徵,闕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於黃池。」「黃池」,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南與開封市北部之間,距離南部的黃帝「中央宮室」軒轅樓(丘)、「天地之中」僅有數公裡之地。據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司天考》引後周王樸曰:唐「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橫野,中得浚儀之嶽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國,定都於汴」。「地之中」,即「天地合一」的「天地之中」,為上古時期中央黃帝建立中央宮室、中央之國之地。
圖五 黃帝元妃嫘祖宮室絲織圖
軒轅帝因居住「中央河」流域的「中土黃」、「天地之中」,也由此稱「中央帝」、「黃帝」,有「土德」。黃帝與元妃嫘祖成婚、居住、育子的「中央宮室」,也與「天地人合一」的「天地人之中」同地。自唐代《廣黃帝本記》、北宋《雲笈七籤》、南宋《軒轅黃帝傳》,至清代《辭源》均記載:「(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大梁」,為戰國時期的魏都開封,代指開封北部的黃帝中央宮室,今為柳園口鄉軒轅樓村,村民複姓軒轅,有明代軒轅家譜傳承至今。這與唐代所測「天地之中」彼此互為印證。
這種歷史、地理和文化傳承,無論是河南新鄭黃帝故裡,或是陝西黃陵黃帝陵均不可能存在的。
五、伏羲太極曆法文化與華夏文明發源地定位。
許多朋友對四象四方、五行五方、四瀆五水,與黃河下遊開封地理方位的關係不太清楚。對此,我們用圖畫加以說明,向大家明示。
1、五行五方、五水的位置。圖六說明,開封的中央、土、中央河、鴻溝,位於上古時期四方(東西南北)四瀆(江河淮濟)、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東南西北中)文化的核心之位,也就是中央、土、黃、鴻溝之位。
圖六 五行五方五水位置圖
2、開封太極八卦、八方、八節的位置。圖七是伏羲太極八卦圖。八卦卦位,與八方(四正四維)八節(氣候時節)相互對應,不可更改。這就是上古時期以自然規律制定曆法的規範性所在。
由圖七可知,開封在太極(也稱中、土、黃)之位。開封西北為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掘開黃河下遊的洪水之位,也是今新鄉輝縣共工城南部黃河古河道之位。對應八卦的艮卦,即西北方位。
開封東南為上古時期的炎帝帝都空桑、顓頊初都高陽之位,也是今開封東南部的杞縣葛崗鎮空桑、高陽鎮之地,是共工氏引洪水淹灌「空桑」之地。對應八卦的兌卦,即東南方位。
開封東北為伏羲出生的震卦、震(雷)澤之位,也是古陳留蒼梧山、鳴條山之位。對應的震卦,即東北方位。
無論是以八卦八方、八節曆法文化而言,或是以現代開封地理方位而言,均以開封太極為中央、中土黃、中宮之位。
圖七 開封太極、八卦、八方、八節位置圖
3、開封太極與伏羲、大禹九州的對應關係。圖八是開封、太極與伏羲劃分九州、大禹劃分九州的對應圖,也與開封周邊的縣域存在著嚴格的地理方位對應關係。
由於黃河下遊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存在著洪水衝積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不同時期的九州、中原也由小到大,面積不盡相同。因此,大禹劃分的九州大於伏羲劃分的九州,但仍以開封為中心、九州對應九州及周邊縣域的方位不會改變。
圖八 開封太極與伏羲、大禹九州地理對應圖
4、夏代到北宋「四瀆一渠」的演變。圖九說明,直到北宋時期,上古時期大禹劃分的「四瀆一渠」,仍然在開封為「中土黃」、「中央」、「天地之中」的周邊存在,只是名稱、位置有所變化而已。
圖九 夏代、北宋四瀆一河演變圖
如夏代的「東江」改稱「獲水」、「汴水」;夏代的「南淮」改稱「鴻溝」、「淮陽渠」等,但根本地理方位仍然不會、也不可能改變。
由此,印證了伏羲太極八卦曆法文化、伏羲大禹九州方位與開封以及周邊地區的一致性,華夏文明最早發源地在開封的本源性。伏羲在開封太極之地開闢人文天地,華夏民族既無伏羲、女媧之外的人文始祖,華夏文明最早發源地也無黃河下遊之外的二地。
六、研究太極曆法與華夏歷史文明的一點認識。
我覺得研究華夏歷史文明源頭問題,已到了由第一、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遞進的時候,以推動華夏歷史文明研究步入一個更高的階段:
初級階段是,查史典、考古和找遺存,進行個別論證。
中級階段是,查史典、考古和找遺存,探索共性,進行比較論證。
高級階段是,用上古時期的曆法文化作依據,參考史典、考古和遺存,進行綜合論證。
截止目前,一切史典記載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多是一種傳承。即便是《周易》、《禹貢》、《史記》等著名史典,也是不同歷史時期對華夏文明的一種傳承。
即便這些史典記載的本身沒有問題,可一旦此前的歷史文化傳承過程中已經出現問題,即便有後人理解的考古遺存為印證,但史典記載的本身也會是錯誤的。因此,華夏文明探源最可靠的依據,應該是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創世過程中形成的曆法文化和創世思想。如果史典記載和考古印證,不符合上古時期的曆法文化和創世思想,肯定不能被認可為華夏先民最早的創世成果和創世之地。
這或許就是基因文化、不忘初心的重要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