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草原敦煌」的「面壁人」

2020-10-28 中國青年報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平坦寬闊的大草原上,有一座紅色的砂巖山突兀矗立,險峻的峭壁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據初步研究,該石窟開鑿於西夏時期,窟內現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繪壁畫大部分屬藏傳佛教系統,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榜題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草原敦煌」。

阿爾寨石窟壁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石窟有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的世俗壁畫,以《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圖》《蒙古帝王葬喪圖》最為珍貴。壁畫上附有繪畫內容的文字包括藏文、回鶻蒙文和梵文,反映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狀況,各民族文化、教派體系的融合。

在時間的侵蝕下,阿爾寨石窟壁畫遭遇空鼓、起皮、變色等病害,精緻的圖案變得模糊、破損,疏鬆、脫落。為修復保護遭受病害侵擾的壁畫,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常年堅守在草原深處,進行阿爾寨石窟保護修復工作,當起了千年「草原敦煌」的當代保護人,他們被稱為「面壁人」。

「此次工程主要針對地仗空鼓、顏料層起甲、酥鹼、表面汙染等病害進行壁畫修復。目前,除了已完成修復的10個洞窟,還有3個洞窟明年將完成修復。」阿爾寨石窟壁畫修復現場負責人孫軍永說,為保留阿爾寨石窟壁畫的原始資料,在修復保護的同時,專家也利用數位化拍攝等方法對石窟壁畫進行了電子數據收集與存儲。

工作人員在阿爾寨石窟開展壁畫修復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冉萬裡介紹,阿爾寨石窟非常有特點,不僅窟型種類繁多,而且壁畫內容十分豐富,一方面體現藏傳佛教的特點,另一方也反映了漢傳佛教的特色,壁畫內容反映出中華文化和藏傳文化在內蒙古地區的融合和交流,展現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

2018年,鄂託克旗政府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和第三期巖體保護工程,其中壁畫保護工程委託敦煌研究院組織實施,計劃2021年全部完工。目前,第三期巖體保護工程已結束,已修復10個有壁畫洞窟,修複壁畫面積250.63平方米。

阿爾寨石窟壁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跨越千年的「草原敦煌」與潛心守護的「面壁人」
    內蒙古西部的鄂託克旗平坦寬闊的大草原上,一座紅色的砂巖山突兀矗立,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等為一體的藝術瑰寶,據有「草原上的敦煌」之稱,在中國石窟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的,是什麼人?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論一名優秀「敦煌面壁人」的自我修養
    翻開朱曉峰的「簡歷」,一眼看過去真的會羨煞旁人,他可能就是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音樂學碩士、敦煌學博士和博士後,這妥妥的一個超級學霸!而朱曉峰也充分發揮了「學霸」的真正技術,從莫高窟的無聲壁畫裡「聆聽」敦煌的天籟梵音,從文獻記載中尋找千年前敦煌的美妙聲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作者:閆姣 馮志軍 高瑩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敦煌「面壁人」,傾心六十餘載,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 「中央媒體看甘肅」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資料圖)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
  • 徒手的精進 面壁的苦修——敦煌壁畫幾十年臨摹歷程
    「穿越敦煌」正在北京太廟展出,它展示了不少從上世紀40年代起藝術家們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跨越古今的敦煌,值得張大千去|花開敦煌,值得你我守護
    從十六國到元代的1000餘年間,中國和絲綢之路上的人穿過什麼衣服,化什麼妝?戴什麼配飾?這些都記載在敦煌壁畫中。到敦煌去1941年3月,有一行人行走在中國西北的沙漠中,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敦煌。很早的時候,張大千的師父就給他講過敦煌的唐代佛像,後來也有朋友勸他去敦煌看一看。但張大千的敦煌之行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1940年他看到畫家李丁隴從敦煌面壁9個月後臨摹的敦煌壁畫,非常震驚之餘他最終下定決心要到敦煌去。
  • 「草原敦煌」阿爾寨
    「草原敦煌」阿爾寨 2020-09-15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談談《三體》中的面壁計劃中為什麼羅輯是自己的面壁人?
    小說中的前三位面壁人每個人都有ETO成員對應的破壁人,特別是比爾.希恩期的面壁人是自己的媳婦,但是三體人並沒有給羅輯安排破壁人,當羅輯在冰水中領悟到黑暗森林法則時,羅輯的破壁人出現了,那就是他自己!那為什麼羅輯的破壁人是自己呢?首先三體人一直知道羅輯的計劃可能會是什麼,只是羅輯自己還不知道,所以羅輯在成為面壁者之前就遭遇了一次暗殺,成為面壁者之後又被槍擊中過,幸好當時有史強給的小棉襖,說錯了,是防彈衣。
  • 千年「草原敦煌」的當代保護人
    工作人員在阿爾寨石窟裡修複壁畫   本報鄂爾多斯10月8日電 中秋國慶節期間,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放棄中秋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放棄國慶休假,堅守在草原深處進行著阿爾寨石窟的保護修復工作,做起了千年「草原敦煌」的當代保護人。
  • 敦煌》開播,汪涵帶隊感受大國工匠的「面壁」日常
    在首期節目中,敦煌探索團團長汪涵與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敦煌實習生,以及飛行嘉賓孟鶴堂齊聚懸泉客棧,吃完一碗敦煌特色「水面」之後,一起開始尋找「敦煌人」的堅守故事。這就是作為一名敦煌藝術傳承者,堅守者的精神,他們要做的正是用畢生的生命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體驗製作草方格,堅守是治沙人的初心感受過了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絢麗多彩,探索團四人以及飛行嘉賓孟鶴堂正式開啟尋找敦煌人的「體驗」之旅。
  • 敦煌》跟隨汪涵探索團感受大國工匠「面壁」日常
    11月18日,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首期節目正式開播,每期節目將從探窟、體驗、致敬三個層次深度解構敦煌。在首期節目中,敦煌探索團團長汪涵與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敦煌實習生,以及飛行嘉賓孟鶴堂齊聚懸泉客棧,吃完一碗敦煌特色「水面」之後,一起開始尋找「敦煌人」的堅守故事。
  • 敦煌」!足不出戶也能探索千年敦煌背後的秘密
    敦煌》終於開播啦!看點一:大國工匠-「頑皮90後」一家三代四個人都是「面壁人除了李雲鶴先生他一家三代四個人也都在做同一件事用時間、用生命守護敦煌,守護敦煌一切,只因緣分了解莫高窟了解敦煌人的堅守11月18日起
  • 文化視界:面壁十年圖破壁
    文化視界  面壁十年圖破壁  馬自祥  「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圖騰,又演化為華夏的象徵。敦煌壁畫428窟(北周)《獨角仙人》、85窟(晚唐)《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珠》中亦有龍的形象出現。那麼,我們當代人是否也可以穿越時空,在古人的壁畫上點筆龍睛,讓它動起來、舞起來、響起來、奏起來,並使之極富活力呢?新時期以來,甘肅省歌舞劇院所經歷的艱難歷程,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堅守根基 慧觀舞翩  敦煌壁畫中有很多群像組成的「說法圖」或佛「本生故事」畫、佛傳故事畫。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阿爾寨石窟共有65座石窟、22座浮雕石塔等遺存,其中保存完好的41座石窟中14座有壁畫,壁畫繪有蒙古包、騎射、狩獵和喪葬習俗等場景,阿爾寨石窟也因此被譽為「草原敦煌」。據介紹,2018年鄂託克旗政府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工程,委託敦煌研究院組織實施,目前已修復10座有壁畫洞窟。
  • 敦煌》開播,跟隨汪涵探索團感受大國工匠「面壁」日常
    11月18日,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首期節目正式開播,每期節目將從探窟、體驗、致敬三個層次深度解構敦煌。在首期節目中,敦煌探索團團長汪涵與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敦煌實習生,以及飛行嘉賓孟鶴堂齊聚懸泉客棧,吃完一碗敦煌特色「水面」之後,一起開始尋找「敦煌人」的堅守故事。